□ 馮云輝(廣州大學體育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6)
廣州大學體育場館運營效益研究
□ 馮云輝(廣州大學體育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6)
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以廣州大學體育場館為研究對象,對廣州大學體育場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進行了深入剖析與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建議,意在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分析為切入點,探索一條具有較高普適性的高校體育場館運營模式,進一步提升場館的整體運營效益,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更好的服務于廣大師生和周邊居民的健身需求。
高校體育場館 運營效益 廣州大學
我國高校體育場館為了實現其自身發(fā)展,近年來陸續(xù)對校內外開放,但在開放過程中,公益性與營利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處理一直政府和人們關注的熱點[1],也是一個難點。目前關于高校體育場館運營的理論研究和運營實踐中存在著一些誤區(qū):業(yè)務單一且與社會場館高度重疊,不是互補而是惡性競爭的關系;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作為最終目的;場館運營不能充分體現自身高校優(yōu)勢與特色,在人才培養(yǎng)、學科建設、科研等方面貢獻不大等。而廣州大學體育場館自2012年9月開放以來,始終保持與學校、體育學院同步發(fā)展,堅持以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為手段,追求社會效益最大化為最終目的,在運營思路上堅持“產、學、研”相結合,初步形成了一條具有明顯高校優(yōu)勢與特色、產學研相結合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
鑒于此,本文以廣州大學體育場館為研究對象,對廣州大學體育場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進行了深入剖析與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建議,意在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分析為切入點,探索一條具有較高普適性的高校體育場館運營模式,進一步提升場館的整體運營效益,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更好的服務于廣大師生和周邊居民的健身需求。
2.1、研究對象
本文主要以廣州大學體育場館為研究對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檢索查閱中外文獻資料,包括科技期刊、學報、重要論文報告會的論文,對高校體育場館運營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學習與探討。
2.2.2、訪談法
以高校體育場館運營、廣州大學城高校體育場館運營、廣州大學體育場館運營、營利性與公益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等為主要議題,采取多種形式訪談了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
2.2.3、問卷調查法
以自制《廣州大學體育場館運營效益調查問卷》對廣州大學體育場館管理人員、消費者等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300份,有效問卷249份。
2.2.4、數理統計法
運用SPSS19.0對實驗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3.1、廣州大學體育場館運營的經濟效益分析
3.1.1、廣州大學體育場館開放的收入情況
3.1.1.1、積分收入
表3-1 積分收入統計表
積分是極具廣州大學特色的收入方式,是學校每年為教職工提供的200積分(一分相當于人民幣壹元)健身補貼。學校領導出臺積分惠民政策,主要出于兩方面原因:一方面,學校教師長期往返于大學城,教師體質狀況一直是學校領導擔心的問題,為防止教師體質下降,特出臺積分惠民政策;另一方面,學校遠離市區(qū),學校場館試行對校內外開放,積分是維持場館能夠正常運營的關鍵保障。同時,學校成立了領導小組,并成立的廣州大學體育場館開發(fā)與管理中心(以下簡稱“場館中心”)作為具體工作機構,具體負責體育場館對校內外開放和管理工作,經營主體為體育學院。從表中可看出,2012、2013年收入較高,2014年明顯下降,主要原因是積分出臺后,發(fā)現部分教師個人積分不夠長期健身使用,借其他教師的積分預存在場館,供個人使用,就背離了學校領導設置積分的初衷。因此,自2014年開始,學校及時出臺了積分管理規(guī)定,嚴禁借卡消費,不能預存,積分不得跨年度消費等規(guī)定,使得積分消費進入規(guī)范化管理階段,也反應了學校教職工的實際健身消費狀況。
3.1.1.2 、一卡通與電子錢包收入
表3-2 一卡通和電子錢包收入統計表
一卡通和電子錢包均是健身消費者使用一卡通刷卡實現消費的方式。即一卡通中含有一卡通充值金額和網銀電子錢包兩個模塊,均可以通過刷卡實現消費。凡持有一卡通的大學城教職工或學生,均可以使用一卡通刷卡方式進行消費健身,但主要是學生的消費方式。由于2012年只有不到半年開放時間,如果按照全年折算,與2013年收入基本相當,但2014年確明顯下降。主要原因有:(1)由于學生健身時購買飲料和羽毛球,只能使用現金,所以很多學生習慣使用現金消費租場;(2)場館開放后,學校近10個項目運動隊訓練進入常規(guī)化,占用了部分開放時間;(3)場館開放后,學校群體活動明顯增多,亦占用部分開放時間。
3.1.1.3、現金收入
表3-3 現金收入統計表
大學城外健身者、未隨身攜帶一卡通、或一卡通中金額不足的大學城教職工或學生均可使用現金消費進行健身,也是學生最主要的消費方式。從表3可知,雖然各項目運動隊訓練和學校群體活動占用了部分開放場地和時間,但仍然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說明參與健身的學生人數和次數均有有較大幅度提升,場館開放充分調動學生的健身熱情的效應已經凸顯出來。
3.1.1.4、轉賬匯款收入
表3-4 轉賬匯款收入統計表
轉賬匯款收入,即公對公通過銀行轉賬形成的收入,是指場館中心通過包場、租賃、銷售、培訓等業(yè)務產生的收入,主要是企事業(yè)單位集體活動包場和北方運動隊冬訓的收入。從表4并對照表1-3可看出,隨著廣州大學體育場館對外知名度及各企事業(yè)單位對廣州大學體育場館服務和管理的認可度的逐漸提升,包場收入逐年提高,穩(wěn)步增長,在總收入上已經與積分齊平,初步形成了以一卡通、現金消費為主的散戶業(yè)務,以積分消費為主的培訓業(yè)務,和以轉賬匯款為主的包場業(yè)務等三大主營業(yè)務。
3.1.2、廣州大學體育場館開放的支出情況
表3-5 各項目實際支出占總營業(yè)額比例統計表
表3-6 場館年度支出統計表
按照國家及省市有關文件規(guī)定,場館開放收入應專項用于體育場館設施的維護、管理和體育事業(yè)發(fā)展及工作人員三個方面[2]。從表5-6可看出,隨著業(yè)務的發(fā)展與拓展,雖然支出逐年增加,但廣州大學體育場館在支出比例上控制非常好,人力資源成本基本控制在1/3左右,對比其它經營性部門或單位,這個比例是非常高效的。同時,其它支出主要用于場館維護和體育事業(yè)發(fā)展方面,嚴格做到專款專用。
3.1.3、廣州大學體育場館利潤情況
表3-7 場館盈利統計表
從表7可知,隨著新的積分管理規(guī)定出臺,積分消費逐漸規(guī)范化,雖然2014年實際收入有所下降,但扣除積分收入的影響,實際上場館收入是增加的;而支出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主要原因有:(1)業(yè)務拓展和經營規(guī)模擴大,運營成本提高;(2)隨著凈利潤的逐年累積和場館中心經費逐漸到位,2014年開始,投入更多經費用于場館維護和學科建設方面;(3)自2014年開始,學校開始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費和營業(yè)稅。因此,2014年雖然實際收入下降,支出提高,反而實際上反應了場館實際的收支情況及今后收支的基調。今后,場館支出的三個方面(人員開支、場館維護、體育事業(yè)發(fā)展)將各占1/3,體育學院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科研等方面將得到較大的經費支撐。
3.2、廣州大學體育場館運營的社會效益分析
3.2.1、健身人員情況
表3-8 場館開放參與人數比例
根據統計,2012年至2014年,廣州大學體育場館共接待健身人群已超過10萬人次。從表8可知,最主要的健身人群依次是:校內學生、教職工個人和校外團體,也基本上與場館的三大主營業(yè)務匹配。隨著健身人群的逐年提高,不但體育教學條件明顯改善,各項目運動隊訓練走上正規(guī)化,群體賽事活動逐年增加,而且更主要的效應是學校師生的健身熱情日益高漲,更多的教職工和學生參與到健身大軍中,場館對校內外開放的作用和效應已經凸顯。
3.2.2、健身消費者滿意度
表3-9 消費者對場館服務的滿意度情況
健身消費者滿意度是社會效益的重要體現,從表9中可知,消費者對于場館的服務態(tài)度、項目和水平基本上比較滿意,不滿意或很不滿意主要體現在目前場館的增值服務還不夠好,比如免費沖涼、羽毛球拍拉線、纏手膠等服務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3.2.3、成立了教學實訓基地
2014年10月21日,松田學院正式在場館中心掛牌成立松田學院社體專業(yè)教學實訓基地,第一批派出3名社會體育專業(yè)學生在場館中心進行為期半年的實習,標志著場館中心從單純的產業(yè)開發(fā),逐漸走上產業(yè)開發(fā)、人才培養(yǎng)、教學實習等綜合發(fā)展的階段;3名實習生經過多崗位培訓,技能培訓,教學培訓,不但超過預期圓滿完成實習任務,而且其中2名實習生考取了體育學院研究生,實現了松田學院社會體育專業(yè)研究生零的突破。目前,場館中心正在申報搭建體育學院實習實踐基地。
3.2.4、搭建了勤工助學基地
場館中心充分利用學校綜合性大學、多學科的優(yōu)勢,選拔了具有不同特長的勤工助學學生,使現有業(yè)務和今后拓展的業(yè)務成為他們發(fā)揮才華的平臺,不斷加強團隊建設,建立了500人的人才庫,實現了生活補助、特長發(fā)揮、人才培養(yǎng)同步發(fā)展的目的。通過建立“三級”人才選拔制度,構建各級學生組織,形成三級學生團隊,培養(yǎng)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并有效解決了部分生活確實困難的學生生活費問題。
3.2.5、建設了三級體育公共服務平臺
3.2.5.1、校內體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根據學校體育場館建設和管理專題會議精神,以全國第六次體育場地普查為契機,全面梳理了廣州大學體育場館資源使用和維護情況,翻新和改造了部分場地(北區(qū)游泳池、東區(qū)籃球場、北區(qū)籃球場燈光、北區(qū)網球場場地及燈光),逐漸改善了其他場館資源(體育館燈光、風雨跑道燈光、足球場主場副場場地及燈光、東區(qū)游泳池燈光)條件,不斷完善教學、訓練、競賽、開放場地條件,逐漸推進校內體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3.2.5.2、周邊社區(qū)體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成為廣州大學師生和周邊社區(qū)居民的健身樂園,有效保障了市民參加全民健身活動的權利,通過以社會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全力推進體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力爭成為大學城全民健身示范窗口。
3.2.5.3、大學城城區(qū)體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緊密配合了廣州新型城市化建設進程,將自然、綠化、廣場、文化等體育元素有機糅合,為市民提供一個高品質的游憩休閑場所,力爭成為大學城城區(qū)客廳。
3.2.6、為校內產學研基地建設奠定了基礎
在目前國內,高校與企業(yè)或政府創(chuàng)建產學研結合基地面臨發(fā)展的瓶頸,很多項目沒有取得預期[3];同時,綜合性院校體育學院或體育部,由于被劃歸為文科類學院,所設專業(yè)很難得到與企業(yè)或政府進行產學研結合項目。因此,在目前各高校體育場館對校內外開放的大背景下,以體育場館為載體,構建校內產學研基地,是各綜合性院校體育學院或體育部獲得新的發(fā)展路徑的最佳選擇和切入點。
隨著廣州大學體育場館對校內外開放試運營成功,取得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以體育場館為平臺,整合體育學院現有資源,充分利用學院6個科研平臺(體育產業(yè)研究中心、體育職業(yè)培訓中心、場館中心、體質測試中心、廣州大學武術發(fā)展研究中心、廣東社會學學會體育社會學專業(yè)委員會秘書處),搭建校內產學研基地,作為學院培育高層次創(chuàng)新專業(yè)人才的重要基地,基礎研究和場館運營原始創(chuàng)新的主陣地,實現知識轉移、成果轉化的重要載體,以實現產業(yè)開發(fā)、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實習實踐的同步和共同發(fā)展,有效推動學科發(fā)展和專業(yè)建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復合-應用型體育專業(yè)人才,從而實現學院的整體、快速發(fā)展。
4.1、結論
4.1.1、廣州大學體育場館運營經濟效益方面
收入主要采用積分、一卡通與電子錢包、現金、轉賬匯款等4種方式,初步形成了以一卡通、現金消費為主的散戶業(yè)務,以積分消費為主的培訓業(yè)務和以轉賬匯款為主的包場業(yè)務等三大主營業(yè)務;支出主要用于人員補貼、場館維護和體育事業(yè)發(fā)展三個方面;經過近3年的運營,獲得可觀的盈余;人員開支、場館維護和體育事業(yè)發(fā)展三個方面在今后支出分配比例中將均等化,盡早實現“以館養(yǎng)館”,并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和科研等方面提供更多的經費助力。
4.1.2、廣州大學體育場館運營社會效益方面
校內外健身人群超過10萬人次,體育教學條件明顯優(yōu)化,各項目運動隊訓練進入常規(guī)化,群體活動逐年增加,校內師生健身熱情日益高漲;掛牌成立了松田學院社體專業(yè)實習基地;成為學校勤工助學基地;搭建了校內、周邊社區(qū)和大學城三級體育公共服務平臺;充分利用綜合性大學的優(yōu)勢與特色,產學研相結合,為校內產學研基地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初步形成了能夠充分體現廣州大學優(yōu)勢與特色,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為手段,以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為目的,產學研相結合的高校體育場館運營的新模式和新思路。
4.2、建議
4.2.1、積分惠民政策為廣州大學的特色,但同時會導致場館運營對積分的依賴;場館中心應借鑒社會場館運營思路,充分利用好寒暑假和期末考試的檔期,重點拓展冬令營、夏令營和北方球隊冬訓業(yè)務,徹底擺脫對積分的依賴,同時把業(yè)務的開展與拓展和高水平運動隊建設,教練員業(yè)務提高和研究生實習等方面有機結合起來。
4.2.2、場館運營收益支出,應主要用于場館維護和支持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及科研等方面;場館維護費用應與體育維持費的使用形成互補,不斷改善教學、訓練、開放硬件環(huán)境;充分利用場館多崗位培訓、技能培訓、職業(yè)技能培訓與資格認證,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復合-應用型體育專業(yè)人才;堅持產學研相結合運營模式,使體育場館為重要科研平臺和成果轉化的主陣地。
[1]李堯.上海市高校體育場館公益性開放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
[2]郭奇.長沙市普通高校體育場館資源利用及影響因素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3]李丹,張磊.北京市高校體育場館運營模式的現狀與對策[C].中國體育產業(yè)與體育用品業(yè)發(fā)展論壇論文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