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軾《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并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所發(fā)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
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逗吃娞吩跁ㄊ飞嫌绊懞艽螅环Q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后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p>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蘇軾四十五歲,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兩首寒食詩,書寫此卷的時間大約在翌年,或元豐七年離開黃州以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是卷收藏者蜀州張氏取之邀黃庭堅觀賞,并書一則題跋,與原跡可謂互為輝映。
歷代鑒賞家均對《寒食帖》推崇備至,稱道這是一篇曠世神品。南宋初年,張浩的侄孫張演在詩稿后另紙題跋中說:“老仙(指蘇軾)文筆高妙,燦若霄漢、云霞之麗,山谷(指黃庭堅)又發(fā)揚蹈歷之,可謂絕代之珍矣。”自此,《黃州寒食二首》詩稿被稱之為“帖”。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則在帖后題曰:“余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為甲觀”。清代將《寒食帖》收回內(nèi)府,并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親自題跋于帖后“東坡書豪宕秀逸,為顏、楊后一人。此卷乃謫黃州日所書,后有山谷跋,傾倒至極,所謂無意于佳乃佳……”為彰往事,又特書“雪堂余韻”四字于卷首。
《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wěn)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于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zhuǎn)換多變,順手斷聯(lián),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贊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并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然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
(陳宇評介)
蘇軾《寒食帖》1
蘇軾《寒食帖》2
蘇軾《寒食帖》3
蘇軾《寒食帖》4
蘇軾《寒食帖》5
蘇軾《寒食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