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清 徐子亮
(1.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上?!?00062;2.上海商學院外語學院,上?!?00235)
?
基于復雜系統(tǒng)理論的二語習得研究新思路
仲清1,2徐子亮1
(1.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上海200062;2.上海商學院外語學院,上海200235)
摘要:近年來,復雜系統(tǒng)理論成為二語習得領域關注的新熱點。通過詳細梳理復雜系統(tǒng)理論的理論內涵、方法論、主要研究成果,可展望這一理論未來在二語教學與習得領域的發(fā)展?jié)摿Α?/p>
關鍵詞:復雜系統(tǒng)理論;二語習得;教學研究啟示
本刊網址·在線雜志:www.jhlt.net.cn
近年來,二語習得研究者將目光投向了復雜系統(tǒng)理論這一新的范疇。最早將它引入語言學/二語習得領域的Larsen Freeman傾向于稱其為 “復雜系統(tǒng)理論”(Complex Systems Theory),自此更多新的相關術語隨之進入我們的視野——“動力系統(tǒng)”、“復雜適應性系統(tǒng)”、“復雜動態(tài)系統(tǒng)”、“非線性結構”、“浮現主義”等等,James.P Lantolf[1]甚至以一套有“浮現主義混沌/復雜系統(tǒng)理論及動力系統(tǒng)理論 (ECCTDST)”試圖涵蓋所有。仔細體味這些不盡相同的術語,可以發(fā)現雖然它們的探究角度各異,且很多并不在同一范疇,但最終都來源于復雜系統(tǒng)理論這一全新的理論流派,都主張語言的發(fā)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呼吁語言研究對這一語言觀應給予重視。
語言和語言學習都是復雜系統(tǒng),這是個十分抽象的定義,我們應如何進行理論闡釋?復雜系統(tǒng)理論究竟是什么、怎樣用它進行二語習得研究、復雜系統(tǒng)理論在語言學/二語習得領域已有哪些研究成果、其前景何在?我們需要撥開眾多術語的重重迷霧,從復雜系統(tǒng)理論本身開始,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復雜系統(tǒng)是由多重、大量的元素構成的統(tǒng)一整體,并且元素之間的相互關聯和影響時刻處于多種多樣、不斷變化的狀態(tài)。因此,作為系統(tǒng)的一種,復雜系統(tǒng)與簡單系統(tǒng)(如紅綠燈、家庭供暖系統(tǒng))能夠區(qū)別開來。
(一)什么是復雜系統(tǒng)?
Larsen Freeman和Lynne Cameron在2008年共著的《復雜系統(tǒng)與應用語言學》一書中,對復雜系統(tǒng)的關鍵特征做了如下界定[2]36-39:首先系統(tǒng)中的元素要具有異質性,即組成元素間性質和種類各異,絕非單一;系統(tǒng)隨時間而變化,具有動態(tài)性,未來的狀態(tài)以當下的狀態(tài)為基礎;系統(tǒng)的變化不是按比例均勻發(fā)展的,因此發(fā)展軌跡呈非線性;在與外界進行能量和物質交換時,系統(tǒng)保持有序狀態(tài),具有開放性特征;系統(tǒng)的適應性能使其面對外部環(huán)境變化時,及時調整自身進行適應,系統(tǒng)內部某個部分的變化,也會引起整體的變化。
在世界的的每一處,復雜系統(tǒng)無所不在:從微小的細胞結構,到生物系統(tǒng),無論是人類自身的生物構成還是整個社會的曲折發(fā)展,都是動態(tài)變化的復雜系統(tǒng)。復雜系統(tǒng)理論從20世紀80年代誕生直到今天,也早已滲透到各個學科。密歇根大學作為復雜系統(tǒng)研究的中心,從一系列學科領域中抽象出具有代表性的復雜系統(tǒng),對它們的特征分別做了具體的展示。其中,對應用語言學領域的兩個復雜系統(tǒng)進行的初步描述如下表所示[2]37:
表1 應用語言學領域的復雜系統(tǒng)
表1顯示:語言、語言學習(甚至是學習者)都是“復雜的、動態(tài)的系統(tǒng),呈非線性發(fā)展,有自組織的適應性”[3],是典型的復雜系統(tǒng)。語言學界逐漸將目光投向復雜系統(tǒng)理論,“首先是因為人們逐漸注意到一個系統(tǒng)中所有要素如何基于環(huán)境互相作用而形成一個整體;想要了解一個系統(tǒng)以及它如何運轉,不能僅僅將要素割裂開來單獨分析,而是要深究系統(tǒng)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同時需要注意系統(tǒng)與所處環(huán)境間的相互作用。[2]253”
(二)復雜系統(tǒng)理論對語言和語言學習的新詮釋
復雜系統(tǒng)理論在看待語言上與以前的方式到底有何不同?傳統(tǒng)的語言研究中,我們總在嘗試簡化分析語言和語言習得過程的復雜性,以點帶面,譬如尋找當前最具代表性的語言現象和語言個體,企圖解釋和證明語言系統(tǒng)的整體狀態(tài)?,F代語言學理論的奠基者索緒爾也說:語言研究總是共時的。復雜系統(tǒng)理論作為一個“自下而上”的理論,它尊重語言習得的本質,堅定地認為:使用語言即是改變語言的途徑?!罢Z言每次被使用,都會變化。”[3]。語言的復雜性和創(chuàng)造性是從交互中浮現出來的,語言同時是認知資源和社會資源。[4]這就是復雜系統(tǒng)理論對語言作出的新詮釋。
復雜系統(tǒng)理論從更廣闊的視角看待語言和語言學習,因此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和兼容性,很好地融合了語言學的各個分支,令許多曾經對立的二元區(qū)不再針鋒相對。因此,復雜系統(tǒng)理論不是對傳統(tǒng)理論的取代,而是整合之后的升華。正是通過這樣宏觀的概念和融合的方式,Larsen Freeman繼而成功地將二語習得研究中的認知派觀點和社會派觀點整合了起來。
用Larsen Freeman自己的話說:長期以來,二語習得研究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我們給自己設置了很多局限。[5]復雜系統(tǒng)理論的出現,不僅帶來了全新的語言觀,讓我們看清語言所具有的復雜系統(tǒng)的關鍵特性,從而能對許多毫無關聯的語言現象有一個統(tǒng)一的解釋,而應用語言學中的種種“疑難雜癥”[6]也能被合理診斷。這一切證明了復雜系統(tǒng)理論在語言學和二語習得領域的強大解釋力和適用性。
復雜系統(tǒng)理論在被引入應用語言學之初,便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傳統(tǒng)的語言觀和語言學習觀,它把語言看作是動態(tài)的、開放的、呈非線性發(fā)展的自組織適應性系統(tǒng),提倡尊重語言習得的復雜動態(tài)過程,并主要從三個新的角度考察二語發(fā)展的過程,即:變異性、雙向因果關系、浮現現象。在此基礎上,Larsen Freeman&Cameron提出了八大方法論原則和七種可供使用的具體研究方法。
(一)全新的方法論原則
與簡化理念相對應的傳統(tǒng)科學中,“最有價值的解釋采取的是因果關聯的形式”[3],也就是采用簡化的“因為A”和“所以B”的邏輯推演關系。研究者傾向于“用單個解釋性變量對大量觀察進行解釋”[7]。同時,處理研究數據采用的是統(tǒng)計學中的“平均數”概念,譬如各種數據分析軟件便是以此為基礎進行計算和解釋??梢哉f,傳統(tǒng)的統(tǒng)計學進行全局性的、對大量個體所浮現出來的一般模式進行研究,它提供了一個使用的方法來確定某個人的大概水平。[8]然而,系統(tǒng)中的所有個體,僅有部分是無限接近“平均數”和所謂的常態(tài)。從那些離“常態(tài)”較遠的個體得出的平均數據,是無法代表個體本身情況的。因此,對“平均數”和“一般模式”的崇拜,并不能在真正意義上描述出一個復雜系統(tǒng)的真實狀態(tài),反而很容易讓研究者誤入歧途,忽視造成系統(tǒng)變化的關鍵個體因素。所以復雜系統(tǒng)理論必須提出新的角度來考察二語發(fā)展的過程。
變異性被作為研究的核心。復雜系統(tǒng)理論認為變異性(變化)是復雜系統(tǒng)的本質之一,是系統(tǒng)靈活性和對環(huán)境適應的結果。變異是指某個言語行為在不同時間點的各種表現,主要指各種偏誤。系統(tǒng)從一種“穩(wěn)態(tài)”到另一種“穩(wěn)態(tài)”的轉變過程中,變異程度是最大的,是系統(tǒng)發(fā)生質的變化的前奏。Verspoor et al[9]的研究給出了語言漸進式發(fā)展的經典例子,即在兩個階段之間有一個出現大量變異性的轉變期。
對雙向因果關系的考察也受到了重視。復雜系統(tǒng)理論不考查單個變量,而是更加關注系統(tǒng)中的互適應?;ミm應描寫的是原因與結果的互相影響和轉換,幾個因素之間發(fā)生的是復雜的雙向適應關系。比如語言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就是一種動態(tài)適應的關系,教師的角色和學生的角色并不能固化兩者之間的主從性。
系統(tǒng)的復雜性是通過系統(tǒng)中元素的互動浮現而來的,浮現現象作為復雜系統(tǒng)的特征之一也開始在應用語言學界受到廣泛關注。2006年《應用語言學》雜志出版“浮現主義”??瘜Υ诉M行討論,并刊登了眾多學者的研究成果或觀點。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學習者語言的發(fā)展就是一個浮現的過程。語言的形式結構是從社會模式、語言輸入的內隱模式和認知系統(tǒng)的生物壓力之間的交互作用下浮現而出的;語言行為是從語言使用者和其所處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下浮現出來的。
(二)具體的研究方法
在以上方法論原則的指導下,Larsen Freema&Cameron[2]242-251提出了可供研究使用的具體方法:
第一類以定性研究為主。比如用改良的人種志的方法,考察真實人群的語境和交互作用,而非僅作簡單的個體聚集和平均。以及縱向研究、個案研究和時間-系列等方法。
第二類將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結合。比如用微發(fā)展縱向研究,在短期內進行高強度取樣得到密集語料,以直接觀察正在發(fā)生的變化。還有利用動態(tài)的實驗設計,包括形成性實驗、預先設計的實驗和行動研究。旨在通過引發(fā)雙向適應來觀察和分析結果。
第三類是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的研究方法。比如使用計算機技術,為所考察的真實世界的復雜系統(tǒng)建立一個電腦模型,通過調整模型的變量和它們之間的關系,把模擬結果和真實數據進行比較,推斷變量如何在時間流逝中交互作用。隨著神經科學的高速發(fā)展,大腦成像技術(如MRI等)可以對大腦活動的動態(tài)性進行直觀的觀察和記錄。
此外還有綜合歷時和共時研究并行的方法,如將二語習得和會話分析、語料庫語言學、語篇分析結合進行研究。
復雜系統(tǒng)理論被引入語言學/二語習得領域至今,在世界范圍內已經取得了很多開創(chuàng)性的成果。
(一)變異性方面的研究
在有關語言變異性的研究中,最具意義的是Verspoor et al[9]的研究。該研究利用歷時個案的方法,以一名處于高級英語水平的荷蘭學生為研究對象,連續(xù)三年追蹤其英文學術寫作材料并取得多組數據,描述了研究對象詞匯豐富性和構句復雜性方面的英語發(fā)展。他使用了一系列具有復雜系統(tǒng)特色的數據處理工具,如從一語習得研究領域借鑒過來的“移動極小-極大值圖表”(簡稱“極值圖表”),為二語習得領域研究復雜系統(tǒng)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研究工具,這也是此項研究的重大意義之一。他的研究表明:在語言發(fā)展的相鄰階段間有一個出現大量變異的過渡期;語言學習者應用于嘗試使用不同語言形式,以此獲得反饋,這是取得語言發(fā)展的有效途徑;當學習者的二語使用表現出大量變異時,可能他即將經歷階段性轉變。如何有效地促進這種轉變,則是非常值得研究者關注的課題。[7]
(二)雙向因果關系方面的研究
關于復雜系統(tǒng)中的雙向因果關系,除了基本的理念界定、詮釋、例證外[10][11][12][13],比較典型的例子是Van Geert[14]用電腦建模方式所做一語發(fā)展模型。模型提出“生長點”和“承載力”這兩個重要概念。生長點是指語言系統(tǒng)中可以進步的要素,如詞匯多樣性、語法復雜性等。承載力是一個系統(tǒng)當下的進步潛力。不同的生長點在某個時間點可能形成同向的支撐關系,也可能成為逆向發(fā)展的競爭關系,整體看來則可能互為條件關系。這一概念為考察語言發(fā)展中的交互關系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角度。
(三)對浮現現象的研究
對于語言浮現現象的研究近年來也取得了大量成果,尤其在解決語言本體問題方面碩果累累:
1.語音方面的研究多以計算機模擬和人工神經網絡為基礎,研究音位浮現,或基于優(yōu)選論的音位產出研究。[15][16][17][18]
2.口語和書面語方面,Larsen Freeman[4]對5名中國籍英語學習者進行了縱向的個案研究,發(fā)現學習者英語句子表達的復雜度、流利度和準確度通過學習者本身及其語言系統(tǒng)對環(huán)境不斷適應得以逐步浮現出來。
3.詞匯發(fā)展的研究的顯著特點是采用計算機模擬,以及著眼從兒童語言發(fā)展解釋詞匯的浮現、詞匯混淆、詞匯噴發(fā)等現象。[19][20]此外,對于雙語使用、二語和三語間的互相干擾,Meara[21]根據詞匯網絡的浮現特征進行了解釋。
4.早期的句法發(fā)展研究認為“語法是從詞匯中浮現的”[22],這與復雜系統(tǒng)理論對于語法和詞匯關系的認識不謀而合。此后不斷有研究從不同角度提出復雜結構的浮現是學習者內部或其在與外界互相作用的結果:MacWhinney[23]發(fā)現理解、表達和習得的形式都是由于內部的內部壓力而浮現的;Tomasello[24]認為其他的學習過程也有助于復雜結構的浮現(如翻譯過程、第一語言能力的遷移過程等等)。Mellow[25]的研究則表明語言的復雜方面是基于特征和成分的學習過程中浮現出來的,這對教學大綱的設計和語言水平的評估具有重要價值。
我國國內對外漢語界對復雜系統(tǒng)理論的應用也在浮現現象上取得了進展。北京語言大學教授王建勤對外國學生漢字構形意識發(fā)展進行模擬研究發(fā)現,潛在的漢字知識結構對漢字識別能力及漢字構形知識的獲得具有重要影響;漢字的頻次分布于漢字的結構類型是影響漢字構形知識獲得的重要因素;知識的銜接機制與頻次累加機制是漢字知識生成和積累的重要機制;漢字識別的首要策略是部件識別策略,其次是結構類型識別策略[26][27]。他的這些發(fā)現對對外漢字教學及漢字教材的編寫具有新的指導意義。北京語言大學陳默博士近年來以電腦建模為基礎,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實際應用,發(fā)表了多篇深入探討學習者漢語聲調特征浮現的成果[28][29][30],為解決無聲調語言母語者的聲調習得難題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和教學的實驗依據。
結合復雜系統(tǒng)理論反觀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的教學,我們似乎更能明白如何理解和解釋語言教學過程所觀察到的現象,從以“語言是靜止的”觀點中脫離出來,對語言教學產生全新的認識,獲得有益的啟示。
(一)建立復雜系統(tǒng)語言觀
語言學習的本質探究是語言觀和語言教學觀的根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的教學研究應深入語言學習本質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真正激發(fā)漢語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堅持培養(yǎng)學習者主動探索能力與語言交際能力,加強學習主體與環(huán)境的互動。教學方法上應注重協(xié)同學習與個性化學習,“教無定法”,但需堅持以效果為導向,不斷創(chuàng)造學習過程中的“位差”,維持語言學習持續(xù)下去的動力。基于復雜動態(tài)系統(tǒng)的多種平行運行模式,跨模塊、多通道化認知模式應該得到重視,多方位的激活與刺激有助于學習者的語言習得。因此,注重運用通感與聯覺手段教學、鼓勵學生建立自身與他人的聯系、加強課內外互動體驗顯得尤為重要。
(二)在二語習得/漢語作為二語或外語教學領域的復雜理論觀
復雜系統(tǒng)理論的基本立場和方法論原則開啟了二語習得研究的新思路,我們期待它能帶動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與習得研究的新轉向。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與習得的研究,可能應加強對“個性”與“個案”的重視,避免追求簡化、統(tǒng)一或者平均數。在對漢語學習者因素進行考量時,具有“代表性”的大量數據,應與更具準確性和具身性的質性研究方法相結合,才能使結論更接近事實。以往量化研究中所遇到的“不合群”數據往往被濾除,以復雜系統(tǒng)理論的視角來看,這些數據應重新得到重視,它們往往可能就是最需要被研究的因素,可以指向意想不到的研究結果。
同時,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與習得的研究者,應嘗試將漢語學習者的習得過程看作是一個復雜系統(tǒng),學習者本身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除了存在個體間的差異,還存在個體內差異。學習環(huán)境、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不斷變化,個體學習者本身的生理、心理、生活也處在不斷變化中。因此,以建立復雜系統(tǒng)仿真模型為目的,對學習者的學習表現進行縱向跟蹤記錄與研究,同時對照學習者個體內、外部變化展開分析,體現學習者漢語系統(tǒng)各要素間的交互作用和動態(tài)性,不失為一種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思路。
不僅如此,在復雜系統(tǒng)理論的指導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與習得的研究應更加關注漢語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的變異性與浮現現象。當學習者的漢語系統(tǒng)從一種“穩(wěn)態(tài)”到另一種“穩(wěn)態(tài)”轉變時,變異程度最大,是系統(tǒng)發(fā)生質的變化的前奏。對變異過程和變異結果(如:詞匯噴發(fā)、語法浮現現象)的捕捉與分析,對學習者漢語漸進式發(fā)展進行研究,也可能成為未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教學與習得研究的新方向。
復雜系統(tǒng)理論在應用語言學和二語習得領域代表著全新的理念,它呼喚著越來越多的認同和關注。復雜系統(tǒng)理論雖已成為研究者廣泛關注的學術熱點,也取得了極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但從總體上看,復雜系統(tǒng)理論在語言學、二語教學、TCSL/ TCFL教學領域的理論和應用還遠遠未達到成熟階段,對于研究者來說也需要不斷摸索和完善。
復雜系統(tǒng)的預測性現階段來看還未完全開發(fā),這可能是由我們對復雜系統(tǒng)的構成要素及要素之間動態(tài)交互作用沒有完全了解。知識預測的精確性需要逐漸完善,這是一個不斷接近極限的過程。復雜系統(tǒng)的預測能力的不斷增強,將會對未來語言學習提供不可估量的指導性意義。在研究方法上,目前語言學界和二語習得界對復雜系統(tǒng)的研究多集中于計算機建模、人工智能、描述性的個案研究方法,而其他方法的使用尚不充分,對數理統(tǒng)計能力的要求可能會對研究的深入造成一些障礙。因此繼續(xù)挖掘和嘗試與這一理論相適應的、可操作的方法,也是下一步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參考文獻:
[1]Lantolf,J.P.LanguageEmergence:Implicationsfor Applied Linguistics-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J]Applied Linguistics 27(4):717-728.
[2]Larsen-Freeman,D.and L.Cameron.Complex systems andappliedlinguistics[M],OxfordUniversity Press,2008.Linguistics—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J]." Applied Linguistics 27(4):717-728.
[3]Larsen-Freeman,D..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Applied Linguistics,1997,18(2):141-165.
[4]Larsen-Freeman,D..The Emergence of Complexity,Fluency,and Accuracy in the Oral and Written Production of Five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J]. Applied Linguistics,2006,27(4):590-619.
[5]冀小婷.關于復雜系統(tǒng)與引用語言學——拉森·弗里曼訪談[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5):376-379.
[6]Ellis,N.C.andD.Larsen-Freeman.LanguageEmergence:Implications for Applied Linguistics—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Applied Linguistics,2006,27(4):558-589.
[7]李蘭霞.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與第二語言發(fā)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3):409-421.
[8]de Bo t,K.,W.Lowie&M.Verspoo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M]. London:Routledge,2005.
[9]Verspoor,M.,et al..Variability in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a Dynamic Systems Perspective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8,92(2): 214-231.
[10]Kramsch,C..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Socialization[M].London:Continuum,2002.
[11]Larsen-Freeman,D..TeachingLanguage:From Grammar to Grammarian[M].Boston,MA:Thomson/Heinle ELT,2003.
[12]Dale,R.and M.Spivey.Unraveling the dyad:Using Recurrence analysis to explore patterns of syntactic coordination between children and caregivers in conversations[J].Language Learning,2006,56 (03):391-430.
[13]Pikovsky,A.,M.Rosenblum,and J.Kurths.Synchronization:A Universal Concept in Nonlinear Science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4]van Geert,P..The Dynamic Systems Approach in the Study of L1 and L2 Acquisition:An Introduction[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8,92 (2):179-199.
[15]De Boer,B..Self-organization in Vowel Systm[J]. Journal of Phonetics,2000,28(4):441-465.
[16]De Boer,B..The Origin of Vowel Syste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17]Plaut,D.C.and Ke llo,C.T..TheEmergenceof Phonology from the Interplay of Speech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A distributed Connectionist Approach[A].InB.MacWhinney(ed).The Emergence of Language[C].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9.
[18]Louriz,N..The Emergence of the Unmarked in L3 Phonology[EB].http//www.thodes.aegean.gr/tms/ ocp4,2004.
[19]Smith,L.B..Children’s Noun Leaning:How General Learning Processes Make Specialized Leaning Mechanism[A],In B.MacWhinney(ed).The Emergence of Language[C].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9.
[20]Veneziano.E..The Emergence of Noun and Verb Categori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French[J].Psychology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2003,7 (1):23-26.
[21]Meara,P..Emergent Properties of Multilingual Lexicons[J].Applied Linguistics,2006,27(4):620-644.
[22]Bates,E.andJ.Goodman.OntheEmergenceof Grammar from Lexicon[A].In B.MacWhinney(ed)[C].TheEmergenceofLanguage.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9.
[23]MacWhinney,B..The emergence of language[M],Lawrence Erlbaum,1999.
[24]Tomasello,M..Constructing a Language[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3.
[25]Mellow,J.D.(2006)."The Emergence of Second Language Syntax:A Case Study of the Acquisition of Relative Clauses[J]."Applied Linguistics 27 (4):645-670.
[26]王建勤.外國學生漢字構形意識發(fā)展的模擬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博士論文,2005.
[27]王建勤.漢語學習者漢字知識獲得機制模擬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08,(1):67-74.
[28]陳默.無聲調語言母語者漢語聲調浮現過程的實驗和模擬研究[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博士論文,2009.
[29]陳默,王建勤.基于浮現主義的語言習得研究[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09(3):1-6.
[30]陳默.第二語言學習者聲調范疇浮現的模擬研究[R].第十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2012.
(責任編輯清風)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862X(2016)04-0183-006
作者簡介:仲清(1984—),女,安徽合肥人,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博士生,上海商學院外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的教學理論與教學法、漢語國際推廣;徐子亮(1953—),女,上海人,華東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的認知心理、第二語言習得、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外語的教學理論與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