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要]本文以電視訪談節(jié)目《魯豫有約》為例,探討此語篇類型下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運用,并認為在訪談節(jié)目中為了維護“消極面子”,部分違背禮貌原則的情況是被允許和鼓勵的。
[關鍵詞]訪談節(jié)目 合作原則 禮貌原則
[中圖分類號]H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2-0070-02
為了保證會話等言語交際的順利進行,聽話人和說話人雙方往往必須共同遵守一些語用原則,其中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是人際交往原則中兩條基本而重要的語用原則。本文選擇電視訪談節(jié)目為語篇類型,探討該語篇類型下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運用狀況。
一、合作原則的運用
(一)合作原則理論基礎
合作原則是一條普遍原則,即“根據(jù)會話目的或交流方向,提供交際所需的話語或信息”(Grice,1975:307—308)。格賴斯(Grice)借用康德在“范疇表”中列出的“質”“量”“關系”“方式”,在合作原則下構建了四條相應的會話準則,具體如下:
A.量準則(Quantity Maxim):所提供的信息是交際所需的,且不多也不少。
(a)所提供的話語應包含交際目的所需要的信息;(b)所提供的話語不應超出所需要的信息。
B.質準則(Quality Maxim):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實的。
(a)不說自知是虛假的話;(b)不說缺乏足夠證據(jù)的話。
C.關系準則(Relevant Maxim):所提供的信息要關聯(lián)或相關。
D.方式準則(Manner Maxim):提供信息時要清楚明白。
(a)避免晦澀;(b)避免歧義;(c)要簡練(避免啰嗦);(d)要井井有條。
例1.陳魯豫:我放一段吧給你。//嘉賓A:有嗎?//陳魯豫:有。//嘉賓B:有嗎?//陳魯豫:有。
對于嘉賓A和B的詢問,陳魯豫做出了相應的反饋。其提供的信息是交際所需的真信息,并且表達清楚明白,符合合作原則的四項準則。
(二)合作原則的取舍情況
但受人際關系等多種因素制約,說話人不可能同時遵守所有的合作準則。格賴斯(1975)也曾提出,這些準則各自所具有的重要性是不一樣的,如果兩條準則相互抵觸,說話人就可能違反其中的一條。而當說話者有意違反“合作原則”的某項準則并設想聽話人也這樣認為時,就會產生“會話蘊涵”,即需要結合具體的語言運用環(huán)境來分析語言,解釋話語的言下之意。比如以下一些典型的取舍部分合作原則的情況:
A.違反量的準則:少給信息;多給信息。
例2.陳魯豫:你爸爸還上天涯呢?//嘉賓:對,非常生氣,然后他就睡不著覺,……一直往下走下去。(445字)
對于陳魯豫一個簡單的是非問句,如嚴格按照量的準則,嘉賓只需回答是或否即可。但嘉賓的解釋長達440多字,違反了量的準則。
B.違反質的準則:故意說假話(反話、隱喻、低調的說法、夸張);故意說缺乏充分證據(jù)的話。
例3.陳魯豫:你從朋友角度看,他這幾個年變化大不大?//嘉賓:不大,唯獨這兩年稍微有點兒懂事了,他原來都是,我就說他老是得瑟,就是感覺腳底下有彈簧,他說不了五句他就得走……
“腳底下有彈簧”是典型的夸張用法,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質的準則。在這里既是對前文“得瑟”一詞的描寫,也產生了幽默感。
C.違反關系準則:說看似不切題的話,實際遵守會話原則;故意說不切題的話,顧左右而言他。在考察的語料中并未發(fā)現(xiàn)實例。
D.違反方式原則:說有歧義的話、含混不清、不簡明扼要。
例4.嘉賓:我堅決反對你去維也納唱歌,你不值得把這個場租費交給維也納。//陳魯豫:那大廳只要你出錢就都能租。//嘉賓:對呀,我跟人講,我是中國最好的唱歌的,人家說不知道,MONEY,拿錢來,是吧。
在沒必要使用英語的語境下,嘉賓突然使用了英語,違反了方式原則。但如果結合上下文語境,就可知他們在討論去維也納金色大廳開演唱會的事,英語的運用使之顯得更加貼切生動。
二、禮貌原則與合作原則的沖突與解決
(一)禮貌原則的運用情況
在格賴斯提出合作原則后,萊可夫(Lakoff,1973)、利奇(Leech,1983)等紛紛提出與合作原則相互補益的禮貌論,以補充合作原則及其準則,提升對言語交際中語用語言現(xiàn)象、社交語用現(xiàn)象的解釋(參照何自然2009)。
英國語用學家利奇(1983)提出的禮貌原則,可以較好解釋說話人有意違反合作原則是出自禮貌的考慮。他認為,禮貌原則拯救了合作原則,因此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是互補的。禮貌原則具體有以下六準則:
①得體準則(Tact Maxim):盡量少使別人吃虧、多使別人獲益;
②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盡量少使自己獲益、多使自己吃虧;
③贊揚準則(Approbation Maxim):盡量少貶低別人、多贊揚別人;
例5.陳魯豫:這樣的事會讓你的很多的朋友愿意出來,在這個時候幫助你。//嘉賓:我特別感謝我身邊的這些好友,這么多年他們一直在支持我。
嘉賓遵守了贊譽準則,做到了盡量贊揚別人,也符合交際的規(guī)范。
④謙虛準則(Modesty Maxim):盡量少贊揚自己、多貶低自己;
例6.嘉賓:他呀,很早地攝影去了,快日出時候制片主任來叫我。//陳魯豫:你不去?//嘉賓:我懶嘛,剛才我說懶,懶。
嘉賓做到了盡量少贊譽自己,多貶低自己,因而遵守了謙遜準則。
⑤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盡量減少雙方的分歧、增加雙方的一致;
例7.嘉賓A:我自己做演員,根本不會去排MTV,七八年前突然有一天找到我……//嘉賓B:很認真,當時很認真。//嘉賓A:很認真,很認真。
嘉賓B重復強調“很認真”,緊接著嘉賓A也是進行重復強調。嘉賓A遵循了禮貌原則中的一致準則,盡量增加了雙方的一致性。
⑥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盡量減少雙方的反感、增加雙方的同情。
(二)訪談節(jié)目中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關系
不同文化背景下,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的適用性存在差異。看下面的案例(摘自朱志平2008):
English teacher:Oh,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
Chinese student:NO,no,not at all.You are joking.
英國教師首先考慮的是質準則,他說的是真話,而學生則是強調了禮貌原則中的謙虛準則。結果導致了雙方不能順利進行溝通。
一般相較于英美文化,中國人在溝通時會更注意禮貌原則的遵守。我國語言學家顧曰國(1992)曾總結了漢語文文化的五條禮貌準則:貶己尊人準則、稱呼準則、文雅準則、求同準則和德言行準則。受儒家文化背景的影響,中國人在合作原則與禮貌原則沖突時,往往會遵循禮貌原則。
但筆者發(fā)現(xiàn),在訪談節(jié)目語境中往往通過違背禮貌原則來恪守合作原則。這與訪談節(jié)目的特殊性有關。訪談節(jié)目是發(fā)生在特定場合、規(guī)定時間、具有一定表演性質的言語交際活動。出于對節(jié)目整體效果考慮,主持人需要對談話內容進行有效的控制,因此會產生打斷、插入等爭奪話輪的行為。而嘉賓為了維護自己正面的公眾形象,對有損自己利益的言論則會進行直截了當?shù)胤穸?,遵守合作原則中的“質的準則”,甚至有時候會威脅到對方的面子。
①主持人打斷:言語交際雙方話語權利的相對不平等是訪談節(jié)目的一大特征。在談話中,當出現(xiàn)嘉賓偏離談話主旨、表達不確切等情況時,出于對節(jié)目整體效果的考慮,主持人必要的打斷是被允許和鼓勵的。
例8.嘉賓:說我不在,他必須、他得去,這事他可能他早忘了。//陳魯豫:哎,男人之間的這種友誼,事后你們會彼此之間說什么嗎?
此例屬于典型的主持人言語打斷。陳魯豫為了爭奪話語權,用語氣詞“哎”,并通過故意拖長音長,提高音量等方式來引起對方的注意。此類主持人的言語打斷行為,為了追求合作原則中質的準則,違反了禮貌原則。
②主持人否定:一般來說,主持人需要盡可能多地表示對嘉賓的支持,但是也會出現(xiàn)主持人主動否定嘉賓的情況。
例9.嘉賓:你說沉寂了這幾年,他沉寂不沉寂我不說,因為他是一個創(chuàng)作型的歌手,他應該寫出更多的膾炙人口的歌曲。//陳魯豫:我沒說沉寂,我說他淡出了我們的視線,有那么幾年的時間。//嘉賓:對對,淡出了,起碼是淡出了。
嘉賓在會話中提到陳魯豫用了“沉寂”一詞來形容另一位歌手在幾年中沒有什么新作。陳魯豫立刻給予否定,并對自己的言辭做出相應解釋。她此時為了保證質的準則而違反了禮貌原則。
③受訪者否定:由于訪談節(jié)目的特殊性,受訪者也會為了維護自己的正面形象進行否定性的言語反饋。
例10.陳魯豫:你沒去是不是很遺憾?//嘉賓:非常遺憾,但是我那個時候正好在韓國拍戲,然后時間上也倒不開。
此例中的“非常遺憾,但是”是一個固定結構,嘉賓用來表示自己的不得已,優(yōu)先遵守質的原則。
與向來認為中國人更重視禮貌原則的觀念不同,在訪談節(jié)目這個特殊場合下,合作原則顯得更受重視。訪談進程中往往出現(xiàn)優(yōu)先考慮合作原則而犧牲禮貌原則的情況。
(三)“消極面子”的維護
“面子理論”最早由Erving Goffman提出來,面子(face)即每個社會成員欲為自己爭取的那種社會形象。Brown和Levinson認為面子有積極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極面子(negative face)之分。積極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贊同和喜愛;消極面子是指希望有自主的自由,行為不受別人的干預。徐娟(2009)認為中國文化中缺少消極面子的要求,中國面子概念的核心是友善和諧,盡量減少對方為難的程度。
而訪談節(jié)目中出現(xiàn)的優(yōu)先考慮合作原則而犧牲禮貌原則的例子,可以視為對消極面子的保護的特例。主持人或受訪者為了保持在公眾場合的話語權,有時會不惜傷害他人的面子,從而保證自己的行為不受到他人干涉或阻礙。這在其他的漢語語境中是罕見的,也體現(xiàn)了禮貌原則和合作原則在訪談中的不平衡性。
三、小結
訪談節(jié)目是發(fā)生在特定場合里、規(guī)定時間內、具有一定表演性質的言語交際活動。合作原則、禮貌原則作為兩條重要的語用原則,都在一定程度上調節(jié)了訪談節(jié)目交際參與者的言語內容。實際交際中,我們往往要根據(jù)語體、語境、文化背景等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使得交際行為得到最佳效果。本文旨在為漢語語用和交際會話提供參照,關于兩種原則在其他語境下的運用情況,需要收集更多語料進行更多的分析研究。
注釋:
①語料來源:2011-03-01至2011-11-21中6期鳳凰衛(wèi)視《魯豫有約》的近300分鐘語料,轉寫方式參照劉虹(2004)中的會話的轉寫方式一章。
【參考文獻】
[1]Grice,H.P.1975.Logic and conversa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2]Leech,Geoffrey.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
[3]何自然.冉永平.新編語用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1992(04):10-17.
[5]劉虹.會話結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2.
[6]朱志平.漢語第二語言教學理論概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01.
責任編輯: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