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晨
摘 要: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態(tài)度,也影響著我們身心的發(fā)展,盡管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終結,但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會改變人們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本文通過結合一例心理咨詢個案,簡介了死亡焦慮的含義,人們面對死亡焦慮的兩種典型的心理防御機制,以及死亡焦慮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心理咨詢;死亡焦慮;心理防御機制
中圖分類號:B849 文獻標識碼:B 收稿日期:2016-01-18
一、案例簡述
(1)來訪者一般情況:男,18歲, 大學一年級學生,獨生子女,家庭條件一般,和父母基本沒有交流。
(2)一般印象:體貌與年齡相符,衣著整齊,初次來訪時顯得較為緊張,話語不多,比較被動。隨著咨詢關系的建立,來訪者逐漸放松,話語變多,主動講述自己的想法、夢境及現實生活。
(3)精神狀態(tài):情緒平和,沒有過于激動的時候,情感比較淡漠;思維較為清晰,有時語速比較慢。
(4)社會功能:社會功能正常,能維持正常的生活和學習。人際關系差,沒興趣與周圍的人來往。
(5)來訪者主訴:初次來訪時主訴自己覺得很空虛,一直在尋找人生的意義,但是始終沒有找到,害怕荒度人生。隨著咨詢關系的建立及信任的加深,筆者了解到,來訪者從初中開始自己的頭腦中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無臉人,無臉人是自己的理想體,并且非常完美,也是自己的上級,自己的絕大多數行動都聽命于無臉人。來訪者還認為他雖然擁有人類的身體,但在精神上卻是異類,和地球上所有人類都不是一個物種,他更高級,且只有他一個。因為有無臉人的陪伴,他在尋找生命的意義這條路上才不感到孤獨。
這個個案的特殊性在于它涉及了存在主義的四個終極關懷:死亡、自由和責任、孤獨、無意義。在這里我們主要討論的是從這個案例當中折射出的死亡焦慮及其兩種典型的心理防御機制。
二、死亡焦慮
自古以來人類對死亡的恐懼是普遍存在的,人類意識到死亡、消逝這一事實終將到來后會產生恐懼、糾結、不解等復雜的思想和情緒,進而導致出現死亡焦慮。
在以上個案中,來訪者曾多次描述他的夢境,這些夢境鮮活地反映了來訪者的死亡焦慮。來訪者夢到自己懷孕并生下了一個嬰兒,當他注視著這個嬰兒的時候,嬰兒的皮膚像老化的橡皮一樣裂開,最終化成粉末,消散得無影無蹤。還有一次,來訪者說他在夢中吃了一個患有艾滋病的病人,因為他知道吃了艾滋病病人會被傳染致死,可是如果不吃,他會因饑餓死得更快。
三、面對死亡焦慮的兩種基本心理防御機制
為了應對這些死亡焦慮,我們建立起防御機制以避免對死亡的覺察,這些防御機制以否認為基礎(諸如壓抑、潛抑、置換、宗教信仰等)塑造人格結構,如果防御機制無效,就會導致我們看到臨床癥狀。根據存在主義治療流派的觀點,人類面對死亡的基本心理防御機制分別是以下兩種。
(1)獨特性。我們都知道,在基本的存在邊界內,我們和別人沒有什么不同,可是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卻相信必死的法則只適用于別人,絕不適用于我們自己。在此個案中,來訪者為自己設立了一個神奇的角色,這個神奇的角色可以讓他超越自然規(guī)律,超越平凡,可以讓人否認自身的生物屬性——命中注定必將死亡的屬性。
(2)終極拯救者。人類的信念中存在著一個全能的解救者:永遠關注著、熱愛著、保護著我們的力量或物質。有些人是在超自然生命中找到拯救者,如各種宗教中存在著不同的神;有些人則是在現實環(huán)境中找到一個領導者或是一個崇高的目標。數千年來,人們以這種方式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在此個案中,來訪者的終極拯救者就是他創(chuàng)造出來的非常完美、可以指引他的無臉人。來訪者報告的一個夢境也顯示出他對終極拯救者的尋找:來訪者上樓時看到有個人下樓,來訪者清楚地知道對方就是自己生命中很重要的人,但是一直看不清他的臉。
四、死亡焦慮的意義
對于死亡焦慮,治療的目標在于幫助來訪者了解對死亡的覺察和恐懼。死亡幫助我們了解焦慮,提供了一個心理動力的架構,它是解釋的基礎,也是一種能夠激發(fā)觀點大幅轉變的邊界經驗。
參考文獻:
[1] 歐文·D·亞隆.存在主義心理治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 鄭曉江.論死亡焦慮及其消解方式[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1,32(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