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楊烽
蘇聯(lián)時期,音樂人才輩出,直到現(xiàn)在,原蘇聯(lián)各成員國的音樂人才依舊星羅云布。而在蘇聯(lián)的作曲家當中,一直有一顆閃耀著奇特光彩的大師,那就是普羅科菲耶夫。普氏的風格是難下定論的,有古典的一面,亦有革新的一面;有西方的一面,亦有斯拉夫的一面。普氏被指責過,亦被褒獎過;他既是鼎鼎大名的作曲家,又不能算是炙手可熱、音樂會的寵兒。然而,研究蘇俄音樂,普羅科菲耶夫絕對是不可繞過的高峰。
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同樣是包羅萬象的,既有古典音樂入門級別的《彼得與狼》,亦有相對艱澀的《第五交響曲》,更有歌劇上的鴻篇巨著《戰(zhàn)爭與和平》。普氏師承里姆斯基-科薩科夫與里亞多夫,他們都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實力干將,從普氏的管弦樂作品當中,不難聽出其師傅的絢爛多姿。普氏本身是一位極其杰出的鋼琴家,從其留下的作品與錄音當中,可以判定其絕對是俄國流派之佼佼者。十月革命及在美法的輾轉(zhuǎn)之后,他最終沒有像那個時期的很多俄國藝術(shù)家那樣逃離蘇聯(lián),而是回到了他母國的懷中?;蛟S,如果他沒有回到蘇聯(lián),其人生將是一條不同的路。
普氏的鋼琴作品與技藝,聽眾多為了解,但其小提琴作品亦是珍寶,本張專輯就能讓大家略嘗一二。曲目是《第一小提琴奏鳴曲》(Op.80)、《第二小提琴奏鳴曲》(Op. 94b)、《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及《為小提琴和鋼琴而作的五條旋律》。通過此張專輯,大家可以對普氏之小提琴作品有一個大致了解。和許多作曲家的情況相同,這里的《第一小提琴奏鳴曲》要比《第二小提琴奏鳴曲》完成得晚。第一首的創(chuàng)作時間在1938年至1946年間,這個時間段的世界也可謂是紛紛擾擾,大戰(zhàn)的始與終都在于此,所以這個年份出產(chǎn)的作品,想必也不可能是甜蜜悅耳的。確實,《第一小提琴奏鳴曲》是作曲家最陰暗艱澀的作品之一,用作曲家自己對其的描述,是“陣陣刮過墓園的風”。漫長的創(chuàng)作過程也讓作曲家目睹了戰(zhàn)爭的殘酷性,這種撕裂感在第一樂章感覺最明顯,尤其有小提琴特有的干澀感陪伴著。整個第一樂章無論是速度還是情感基調(diào),都像是用音符作為向?qū)В瑤е牨妼⒆髑倚闹械哪箞@參觀了一番。次樂章一開始的鋼琴有力的強音,與小提琴進行了一種暗啞的對話。這種對話除了需要兩種樂器有很好的技巧應對,更是展現(xiàn)紛雜戰(zhàn)場的最好時機。普羅科菲耶夫的對位法一直有著過硬的根基,這些都是構(gòu)造出普式音色風格的基礎。第三樂章展現(xiàn)的是一種病態(tài)的美,小提琴嘗試著拉出悠揚的旋律,卻落得個茍延殘喘。終樂章是熱鬧的,旋律猶如瀑流般一柱柱往下傾瀉,時而突顯爭斗的激烈,但是終歸流入黑暗。是啊,普氏的奏鳴曲里,小提琴和鋼琴皆是主角。
《第二小提琴奏鳴曲》的原身,是一部長笛奏鳴曲,同樣創(chuàng)作于戰(zhàn)爭年代,作曲家在避難所里完成小提琴版本的改編。到了二十世紀,為長笛單獨譜曲的作品鮮見,普氏之作無疑具有代表性,只是小提琴版知名度更高些。此作比起第一首,少了些陰霾,多了些古典樣板。但是在曲調(diào)及節(jié)奏上,仍然是強烈且現(xiàn)代的。第一樂章可聽性很高,需要小提琴有較高的表現(xiàn)力。第二諧謔曲樂章則是小提琴充分展示其幽默與技藝的機會,和鋼琴的配搭靈巧得很。這個短促的樂章也在一下斬釘截鐵的撥弦下結(jié)束。第三樂章算是有抒情性的,但是這個“情”似乎讓人感受不到過多的溫暖,仍然讓你在貌似溫暖的背后,疑問叢生,或許這就是普氏作品之豐富。慢之后,是快;靜之后,是動。終樂章有種樂觀的情緒在其中,演奏起來斗志昂揚,曲目也在壯闊中完美落幕。比起第一首,這部作品應該更容易聽懂。
在兩部大作之后,專輯還收錄了一首篇幅較短的《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Op.115)。這部十五分鐘不到的作品亦分三個樂章,是作曲家受蘇聯(lián)藝術(shù)家委員會委托,為擁有過人天賦的小提琴家而創(chuàng)作,但在作曲家生前并未上演。曲式典雅,有舞曲的風格,時而抒懷,時而狂灑,結(jié)束得干凈利落,確實為小提琴手的“試金石”。
至于專輯中的最后一首,《為小提琴和鋼琴而作的五條旋律》,則是普氏早年的作品。和《第二小提琴奏鳴曲》一樣,它亦是改編作品,原身為《為女高音和鋼琴而作的五首聲樂曲》。這五條旋律有真摯的感情,帶點實驗性質(zhì),已能預示作曲家之后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