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興
摘 要: “素養(yǎng)課堂”是以塑造學生現代城市公民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為目標,以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小組合作的團隊意識,注重主體精神的生命體驗、群集性評價的科學態(tài)度為重點,以生成性、發(fā)展性、創(chuàng)造性為典型特征的區(qū)域性課程改革和課堂創(chuàng)新的實踐模式。
關鍵詞: 素養(yǎng)課堂 導學案 科學使用
教育部頒發(fā)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即“核心素養(yǎng)”,并將之置于改革的基礎性地位?!皩W案導學”就是學案的設計體系,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探究發(fā)現的能力素養(yǎng),既包括德性領域的因素如主體精神、進取意識,又包括具體的學習技能技巧,讓學生成為善于學習的學習主體。
一、在教學環(huán)節(jié),學會努力放手
導學案作為學習的設計方案,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要求:應有利于引導學生關注教材,把握教材,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深入探究知識,合理構建知識體系;有利幫助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進行精彩展示,超越知識,發(fā)展個性,提高素質。導學案的基本思路是:提出問題、指示方法、學習探究、展示反饋、歸納總結、拓展探究。在這個流程中,教師要努力做到:
第一,認真指導學生使用好學案,在上課前抽批部分學案,了解學生情況,再次進行課前備課,原則上不允許再布置課外作業(yè)。
第二,使用導學案教學要努力做到放手讓學生閱讀教材,放手讓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放手讓學生討論重點難點和疑點,知識點放手讓學生尋找??傊n堂上只要是學生自己能完成的,教師不能包辦代替。
教師要善于從幾方面著手指導學生使用導學案:一是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預習教材。教師應該對教材基本知識點和知識體系進行梳理,但并非要求教師對教材進行串講。有一點很重要,就是教師應該將教材中的難點和重點及在中高考中的地位告訴學生,這有利于學生預習時有的放矢。二是告知學生導學案的編制思路,導學案是如何根據教材設計的,讓學生通過預習導學案更好地課前了解熟知教材知識。三是引導學生積極展示預習成果。在預習課上,教師應通過導學案指導學生進行任務的分配,指導學生如何進行展示準備,但不要限制學生的自由,而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聰明才智,引導學生展示。學生拿到學案后根據導學案的使用說明、學習目標、重難點進行預習,然后根據導向過程有層次地學習教材,解決導學案上布置的問題。預習時,可以用紅筆標出疑難點,并將問題寫在導學案相應的板塊處,以便于教師的學情調查和在課堂上合作學習,所有的學生必須解決學案中的基礎,然后可以做提高題。學完一課后要在導學案的空白處寫上學后記,每隔一段時間將導學案進行整理,以便裝訂成一份學生很有成就的復習資料。
二、在訓練環(huán)節(jié),切實把控度和量
導學案中有當堂檢測,一般情況下導學案的強度是夠的。如果是重點和難點章節(jié),可以在反饋課上,以分層的教學方式進行。加強鞏固訓練訓練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練習的形式、競賽的形式、演講的形式……可以由教師主導把控,也可以讓學生相互測試。如果教師認為強度不夠,補充練習可以根據課程的需要設置練習量。通過導學練的方式進行,安排周導練和月導練,采用檢測考試的形式分階段有重點地進行強化訓練。導學案應該產生高質量、高效率較理想的學習效能,體現主體張揚、興趣持續(xù)、交往真實、思考質量生存能力。
三、在批改環(huán)節(jié),注重層層落實
導學案的二次批改環(huán)節(jié)就是為了檢查學生的糾錯及導學案的完善情況,課前無法解決的問題和有疑問的知識點,學生應該在課堂上通過合作探究解決,并在互批互改的導學案中體現出來。導學案中有反饋部分需要任課教師收集起來,以發(fā)現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這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那么怎樣有效地落實呢?反饋部分一般注重基礎,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設計的要相對少一點。如果學生有空白現象要引導學生學會整理學案,來不及思考的問題在課下要與同學探討交流,或者依靠小組的作用完善消化整理。
在反饋時,根據內容和題目的不同,鼓勵學生多做,教師此時的鼓勵很重要。同時給學生樹立信心,保證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
導學案有發(fā)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評必糾。在學生完成導學案后,應由相應的學科班長收齊上交,教師第一次批閱,了解學情并確定重點內容展示。待展示過后,學生要課下整理落實,訂正完成后收齊上交,教師進行第二次批改,二次批改教師要針對學生對導向的補充完善情況加以了解和評價,教師尤其要對學生的預習階段出錯的題目進行批閱,看學生是否真的掌握知識,二次批改還要對學生進行做題方法和解題技巧指導,對于解題方法和規(guī)律要及時進行補充提升。在批改的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應進行分類處理:粗心錯誤用紅筆標注,反饋訂正后再批改,知識類錯誤,批改者可以給予適當的提示,可以交流討論,利用“官教兵”實現“兵教兵”。
在導學案使用過程中的“導學、互學、悟學、評學”四大策略的科學推進,促使“素養(yǎng)課堂”初步具備方法和策略的保障,以此形成課堂教學的基本結構和品質,必能推進學科素質教育。
參考文獻:
[1]《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青海教育》12期.
[2]焦超,李樂平.《素養(yǎng)課堂理論內涵、實施途徑與實踐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