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雯雯
摘 要 “建筑結構與構造”是一門面向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的基礎課,它對學生專業(yè)知識的積累、設計活動的實踐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目前這門課面臨著課時分布集中、授課內容多、實踐性強、知識點難理解等問題,亟待教師通過研究和改革實踐加以解決。
關鍵詞 建筑結構 構造 教學研究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4.019
Abstract "Building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is a basic course for environmental design, which has a great help to the accumul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design activities. At present, this course is faced with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distribution of class hours,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the practice and the difficulty of understanding and so on, which needs to be solved by the research and reform practice.
Key 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search; reform
1 教學現(xiàn)狀概述
“建筑結構與構造”是一門面向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學生開設的專業(yè)課??紤]到建筑設計與室內設計兩者相互依附、密不可分,所以這門課對學生專業(yè)知識的積累、設計活動的實踐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為學生設計方案的可行性探索、設計方案的進一步落實提供了技術及工藝參考,是一門專業(yè)課中承上啟下的基礎課程。
作為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修訂的產(chǎn)物,“建筑結構與構造”這門新課面臨著缺少教學資料準備、缺少教學經(jīng)驗積累等困難,需要任課老師根據(jù)本校生源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并在摸索中總結教學方法和教學經(jīng)驗。
1.1 課程設置現(xiàn)狀分析
由于本分院藝術類課程都為為期3周到5周不等的階段課,課程的設置具有特異性。對比見表1。
通過以上的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本課程由于階段課的性質在課程學時設置時與常規(guī)課程相比既有優(yōu)勢又有劣勢:學時較長,可以更深入地講授專業(yè)知識,同時擴展教學知識面,保證了知識體系既有深度又有廣度;課程跨度短、教學強度大,不利于知識點分散教學,不利于學生吸收和消化。
與以往的閉卷考試課有所不同的是本課程屬于考查課,課程的最終成績是由平時成績和最終作業(yè)等組成,無需學生進行閉卷考試。在沒有考試這一機制的約束下,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掌握情況是有保留的;與此同時,在成績評定上教師的主觀因素比重較大,成績的客觀性面臨考驗。
1.2 學生學情現(xiàn)狀分析
三本院校學生的特點是,第一,自控能力較弱,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能力不強;第二,學習動機被動或過于現(xiàn)實,學習習慣較差,注意力分散、有拖沓現(xiàn)象;第三,思維活躍、大膽活潑,有豐富的社團活動。
2課程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2.1 問卷調查
在“建筑結構與構造”這門課結束后,我在該班發(fā)起針對該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效果的問卷調查。該班總共有30人,最終20人完成了問卷調查。調查的結果客觀且清晰地反映了上課情況、教學目的,具有啟發(fā)性。具體問題見表2。
2.2 問題分析
經(jīng)過一學期的教學活動及問卷調查,該課程存在的問題分析如下:
(1)教學知識點多而雜、教學課時短而集中。根據(jù)培養(yǎng)方案的設定,本課程的學時為48個學時(即6個整天),而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規(guī)定,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有三大塊:建筑結構體系、建筑構造及材料。其中,建筑結構體系與學生進行建筑及室內設計學習關系密切;建筑構造與方案細化落實、施工圖繪制、節(jié)點設計關系密切;材料與室內裝飾、設計深化、工程預算關系密切。知識點多、教學時間短;相對應的,學生掌握和消化知識的時間也短,對學習效率、學習方式要求更高。
(2)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學生不易理解。建筑結構與構造的知識點牽涉到許多裝修工藝的問題,需要師生到施工現(xiàn)場去觀摩學習,而這門課高強度、短跨度的時間節(jié)點不可能為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很多在現(xiàn)場演示就能理解的知識點,老師在課堂上解釋幾遍都無法讓學生完全明白。
(3)缺乏應用,知識點學了就忘。由于缺乏綜合性的應用,學生對于本門課程知識點學過就忘;在后置課程中對建筑結構與構造無涉及,學生應用率不高,也會逐漸遺忘。
3 改革思路及方案
在分析并總結了“建筑結構與構造”這門課最為突出的問題之后,應以解決以上問題為主要改革思路。
3.1 對教學大綱、教學方案再調整
針對課時少、內容多這一問題,應從教學大綱、教案等方面進行調整,主要的調整方法是與專業(yè)密切相關的多講甚至反復講;與專業(yè)無關的一筆帶過或不講,做取舍、做篩選。
(1)每章設立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該能力目標并非以只掌握本課程的知識為出發(fā)點,而是以培養(yǎng)應用型、綜合型、社會型的人才為最終出發(fā)點。
(2)優(yōu)化并進一步細化考評機制,全方位考量學生的分析能力、學習態(tài)度、綜合素質。同時,細化的考評標準有助于教師給出更客觀的成績。
(3)刪除無效章節(jié),優(yōu)化教學內容。如延長建筑結構的課時,把與本專業(yè)關系最為密切的框架結構體系單獨拿出來加以更深入細致的講解。運用實例來論證框架結構的優(yōu)缺點,提出改良方案,并設計實驗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框架結構的受力特點;將墻體構造技術拆分成兩天講解,一天主講建筑外墻,一天則以室內輕質隔墻為主。這一做法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消化和吸收墻體構造的知識點,并對接下來的內容進行預復習。
3.2 模塊化教學方式引入教學中
“建筑結構與構造”是一門專業(yè)性強、實踐性要求高、內容枯燥不易理解的工科類課程;而本課程階段課的性質又意味著上課時間的高度集中性、知識點的高輸出性,因此,引入模塊教學法有助于豐富上課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本課程課可根據(jù)教學內容設置四大模塊:理論知識、課堂實驗、分組討論、市場調研。
3.3 教學與實踐相結合
“建筑結構與構造”原本就是一門實踐性、操作性非常強的課程,所有的知識點都是與實踐相結合的。筆者提出了以下幾點,可以替代或者模擬實地參觀,以達到教學效果。
(1)知識點盡可能圖文并茂,用施工視頻代替現(xiàn)場操作演示。(2)設置課堂實驗。(3)加入模型制作環(huán)節(jié)可進一步驗證理論。(4)市場調研與社會接軌。
3.4 應試與素質教育相結合
利用遺忘曲線的規(guī)律,鼓勵學生在當天課程結束后進行復習,這將大大提高記憶效果。無特殊情況,教師不提供上課課件,要求學生上課帶筆記本、相機進行記錄。同時,在下一節(jié)課設置隨堂小測驗,測驗成績錄入平時成績。
3.5 舉例與提問相結合
通過舉例與提問相結合的辦法,能夠非常好的提高教學效果。這種模式的一般步驟是:首先要尋找符合知識點并貼近生活的新聞、案例,然后搜索素材并呈現(xiàn)給學生,同時或之后拋出問題引起思考,時間允許還可加入分組討論,最終由教師引出知識點。這種模式既可避免知識點的枯燥乏味,又可以增加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氛圍。步驟可參考圖1。
4 結語
歷時一年的教學研究與改革最終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成果,這離不開各位教師前輩的幫助支持,也離不開學生的配合理解。當然,結果雖然令人滿意,但仍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有待解決,如如何做到教材的與時俱進、如何更多元地融入實踐的內容,還需要筆者一如既往地做創(chuàng)新、去探索。
注釋
① 數(shù)據(jù)來源:筆者根據(jù)本課程設置情況以及對國內某大學專業(yè)課程設置考察而得來。
參考文獻
[1] 塞瑞·B.迪恩,伊麗莎白·羅斯·哈貝爾,哈弗·彼得勒,Bj·斯通.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9種教學方法.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
[2] 希爾伯特·邁爾.課堂教學方法理論篇.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 希爾伯特·邁爾.課堂教學方法實踐篇.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 何棟梁,成彥惠.新形勢下《建筑構造》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22(4):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