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鳳
摘 要:《桃花源記》是古代散文中的一朵奇葩,時至今日,仍散發(fā)著幽幽的香氣。本文先介紹作者,寫作背景及《桃花源記》的內(nèi)容,然后從四個方面賞析了桃花源的美。
關(guān)鍵詞:景色美;生活美;人情美;缺憾美
千古名篇《桃花源記》,出自我國晉宋時代杰出的詩詞散文大作家陶淵明的手筆,它是我國古代散文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傳誦千古而不衰。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潛,私謚靖節(jié)先生,他少年時就有大濟蒼生的愿望,又厭惡世俗,熱愛純凈的自然。29歲入仕,仕途坎坷,又不愿“為五斗米折腰”,41歲回柴桑歸隱,此后一直以耕讀自娛。古人提到陶淵明,稱他作“隱逸詩人之宗”,就是說過著隱逸生活來寫詩,他是個代表人物。
東晉末年和晉宋之交,社會動亂,戰(zhàn)爭頻繁,階級矛盾異常尖銳,作者對現(xiàn)實社會黑暗產(chǎn)生了強烈的不滿,歸隱后,對農(nóng)村生活和農(nóng)民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產(chǎn)生了一種烏托邦式的社會理想。
桃花源是陶淵明精心繪出的社會理想圖。其間環(huán)境幽雅寧靜,人們淳樸厚道,和睦相處。那里沒有剝削壓迫,沒有貧窮戰(zhàn)亂。人們過著自食其力,康樂幸福的生活。讀后如見山川河流,村姑野老,夕陽炊煙,一派怡然自得的田園風光,一片舒心愜意的人生心境。
閑來消遣,總愛追尋陶淵明的足跡,置身于世外桃源中,享受其間俯拾皆是的美。
一、景色美
未進桃源之時,已見桃源的神秘色彩。文中寫到“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源外,小溪邊,溪流兩岸長達數(shù)百步的桃花,正爭芳吐蕊,散發(fā)著幽幽的香氣;芳草萋萋,碧綠如茵;微風吹過,落花紛紛,洋洋灑灑,如夢如幻。桃林景色的描寫宛如仙境,為后文描寫桃花源渲染了氣氛,作了鋪墊。真可謂是“曲徑通幽”。未進桃源已讓人“心醉之,神迷之”。
進入桃源,則讓人心曠神怡,豁然開朗。文中寫到“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源內(nèi),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齊和諧,桑榆婆娑,翠竹搖曳。村外田野,小路錯落有致;村內(nèi)小院,炊煙裊裊,犬吠雞鳴。這與詩人在《歸園田居》詩中所描繪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的景物和氣氛多么相似。
桃花源,沒有塵世的喧囂,一片寧靜,不禁讓人“心馳之,神往之”。
二、生活美
地廣物豐的桃花源,享有和平寧靜的生活。文中寫到“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無君權(quán),無王稅,沒有當時現(xiàn)實生活中的動亂和災難,“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人人自耕而食,怡然自樂的理想世界??梢韵胍姡紪|升,田畔隴畝之中,桃源人正洋溢著喜悅,揮灑著汗水;夕陽西下,荷鋤的人們披著金暉走在田埂上,留下一條條忽大忽小的身影。富足的生活使他們“上足以事父母,下足以蓄妻子”。老有所養(yǎng),少有所依,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這又與詩人在《移居》詩中所寫“務農(nóng)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是一致的。
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xiàn)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不滿現(xiàn)實的一種精神寄托。但詩人勾畫的恬靜快樂的生活圖景令人“心曠之,神怡之”。
三、人情美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天地靈秀的桃花源滋養(yǎng)了古樸淳厚的桃源人。文中寫到“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
桃源人自秦時為了避戰(zhàn)亂來到了這里,歲月悠悠,他們已在此繁衍生息了數(shù)百年。武陵人的到來,對他們來說,無異于天外來客。這個武陵人的到來會不會打破他們和平寧靜幸福的生活呢?桃源人沒有多想。噓寒問暖之后,便是盛情的款待?!氨阋€家”足見桃源人的熱情好客,“設酒殺雞作食”足見桃源人的大方知禮,“咸來問訊”足見桃源人的古道熱腸,“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足見桃源人的淳厚真誠。他們把武陵人尊為上賓。試想,這個武陵的漁人在桃源外的生活是何等的艱辛!他終日飽嘗的是統(tǒng)治者的剝削壓迫,長期的勞作和頻繁的戰(zhàn)亂。至善至淳的桃源人讓他享受到了以前所不曾有的生活,他有些“樂不思蜀”了,停數(shù)日才辭去。
桃源中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不是靠一種制度,一種權(quán)利,而是一種自然的親和,桃源人對一個陌生人的善待,超越了親情友情。折射出善良純正的人性光輝。讓人“心悅之,誠服之”。
四、缺憾美
美輪美奐的桃花源,隨著武陵人的離去,也悄悄的隱去了。盡管漁人去時“處處志之”,卻“遂迷,不復得路”,就連好游山澤的高士劉子驥也無法一睹勝境,以至“后遂無問津者”。桃花源正像詩經(jīng)《蒹葭》中可望而不可及的“所謂伊人”,讓人苦苦追尋。人們不禁要問:桃花源,你到底在哪里?其實,桃花源在作者的心里,在作者的精神里。桃花源寄托著作者對美好寧靜生活的追求。作者夢縈魂牽的桃源情結(jié),引領(lǐng)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情懷。這種失不復得的遺憾,正是本文的魅力所在。桃花源讓人“心思之,意念之”。
……
掩卷沉思,令人頻頻頷首。桃源之美平淡而雋永,可謂美不勝收。
斯人雖已逝,美境卻常新。
參考文獻:
[1]龔斌.《桃花源記》新論[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6(25).
[2]唐明生.和諧:《桃花源記》的生態(tài)美學解讀[J].社會科學論壇,2010,06(10).
[3]胡牧.《桃花源記》的符號翻譯藝術(shù)研究[J].藝術(shù)百家,2013,11(15).
(作者單位:河北灤南縣職業(yè)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