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璽
屈原的形象,無疑是很復(fù)雜的:他是杰出的詩人,后代文人的精神標(biāo)桿;同時又是楚國失敗的改革的犧牲品。他懷著絕望投汨羅江自殺,斷絕了楚國的最后希望,為后人留下一聲長長的嘆息。作為后人,我們有必要探求他的改革悲劇,以供參考。
屈原改革失敗,有以下因素:(1)性格因素。屈原特立獨行,不屑與小人為伍,對他們進(jìn)行了無情的揭露與嘲諷?!把嗳笧貔o,巢堂壇兮”“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字里行間充滿鄙夷與憤怒。面對群小,他高聲宣布“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這種情感在詩歌中反復(fù)出現(xiàn),他投江而死,更是對黑暗社會的抗議。作為詩人,他的作為無疑是令人敬仰的,但作為政治家卻不行。改革政治,必然觸動一些人的利益,他們必然拼死反抗,這從上官大夫與子蘭的反擊中可以看出。這些人目光短淺,沒有道德底線,能壞大事,作為改革者,應(yīng)首先最大限度減少他們的阻力,使他們最少保持中立而不是走向?qū)梗踔帘匾獣r做出一定妥協(xié)。屈原對此不會不清楚,但是他的嫉惡如仇的性格,決定了他的毫不妥協(xié),因此對抗不可避免,他的改革也因此面臨失敗。(2)國君的搖擺。楚懷王并非明主,他善惡不分,聽信讒言,最終走上了不歸路。但是,再糊涂的君主,也想有一番作為,更何況楚國帶甲百萬,地方萬里。因此,楚懷王開始是支持改革的,這從屈原“入則與王圖以國事,出則應(yīng)對諸侯”“王使屈平造為憲令”可以看出。但是后來懷王疏遠(yuǎn)了屈原,為什么?合理的解釋恐怕是朝堂上一片反對聲,懷王缺乏秦孝公的精明和魄力,在改革前景和政局穩(wěn)定方面選擇了前者,因為畢竟改革充滿不確定性,穩(wěn)定才對當(dāng)前有利。面對懷王的搖擺,屈原很憤怒,“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但是無可奈何。屈原的錯誤在于,他是一只虎,卻選擇了一只懦弱的羊做君主,又不能像李斯等人那樣另選明主,因此悲劇也就不可避免。(3)基層支持的缺乏。屈原在《離騷》中寫道:“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guī)矩而改錯。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边@就說明,底層對改革了解不多,更談不上支持。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jìn)的過程,急不得,更重要的是,要讓下層看到利益與前景,從而倒逼改革。從文獻(xiàn)來看,屈原在這方面有些操之過急,他太希望楚國強(qiáng)大了。迅速改革,強(qiáng)大楚國,心情可以理解,對國家卻并無好處,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教訓(xùn)。
再說遠(yuǎn)一點,戊戌變法是一次救亡圖存的改革,很有必要。知識分子包括上層的有識之士都意識到了這一點,但變法很快失敗,為什么?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勢力阻撓破壞固然是重要因素,但是改革的激進(jìn)也是因素之一。改革科舉,使讀書人失去晉升之路;修筑鐵路,使得小商販?zhǔn)ド顏碓?裁撤官員,使利益既得者利益受損;旗人自謀生路,讓旗人群起反對。相當(dāng)一部分人走向了改革的對立面,改革者成了孤家寡人。終于改革以悲劇落下帷幕,只留下了譚嗣同“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悲壯吶喊。時隔兩千年,結(jié)局驚人相似,令人深思。
我們正處于改革時期,上至國家,下至單位,都需要與時俱進(jìn),屈原的悲劇能否為我們提供借鑒呢?
★作者單位:河北河間市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