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仁貴
美德是從內(nèi)心深處孕育出來的,而不是單靠責罰強迫就可以灌輸?shù)摹O喾?,責罰容易使學生心生怨恨且不聽教誨,甚至產(chǎn)生報復的念頭,這樣的學生顯然沒有心情,也沒有動力去追求美好的事物。在常規(guī)管理的實踐中,我們應避免造成學生的怨恨,努力激發(fā)學生的自尊與自信。常規(guī)管理的實質(zhì),重在尋求一種能夠替代責罰的有效辦法。
筆者所在地區(qū)一所學校的一名初三男生,因為老師的訓斥竟從二樓翻欄桿跳下,幸虧落在草坪上,只是腳踝受傷,真是萬幸!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一天的晚自習,班主任邀請部分學生家長到學校參加一個小型家長會。當時,小金同學的家長向班主任提出來要求調(diào)換小孩的位置,理由是與小金同桌的小翁平時成績不太好,并且常常帶漫畫書給其他同學看,小金家長擔心孩子的學習受到影響。班主任跟小金家長解釋:小翁雖然成績不理想,但本質(zhì)并不壞,安排兩人坐在一起,是希望小金能帶動、幫助小翁一起進步,畢竟,讓兩個學困生坐在一起,效果只會更差。隨后,班主任找來小翁了解小金家長所反映的情況,但小翁始終不承認帶漫畫書到班上,后來在班主任反復追問下才承認初二時經(jīng)常帶,初三只帶過一次。當著其他家長的面,班主任嚴厲地批評了小翁,并說要打電話給其家長。一聽說班主任要請家長,小翁扭頭就跑出了辦公室,沖動之下,居然從二樓翻欄桿跳了下去。請家長到校,如果是表揚學生,雙方皆大歡喜;但如果是責罰學生,則會令學生變得極其敏感,學生緊張,家長也緊張。也許本身只是一件小事,卻因此被無限放大,鬧得全班同學沸沸揚揚——你看某某家長被叫到學校來了。這位學生就這樣被貼上“問題學生”的標簽,你說這種情況下,當事學生能不對老師心生反感甚至是怨恨嗎?
這次引發(fā)意外后果的談話,由于僥幸未釀成悲劇,但我們不能被僥幸遮蔽雙眼。這次事件,讓我聯(lián)想到了若干個可能:如果跟小翁談話時,班主任能回避其他同學的家長、能不以喊家長相威脅,或者私下打電話和家長溝通一下,或者去家訪與家長面對面聊一聊等等,結(jié)果肯定就會不一樣,但遺憾的是老師并沒有這樣去做。我們習慣于提高嗓門去制止喧嘩,怒斥不禮貌的學生,責罰犯錯的學生。一些老師一生氣就會大吼大叫,對學生進行批評、責難、恫嚇或懲罰。更有甚者,在我們身邊有這么一種極為常見的荒謬情形,即“成績好的學生無論說什么老師都聽,成績差的學生再怎么說都是狡辯”。這就不僅僅是責罰是否恰當?shù)膯栴},其中更體現(xiàn)出應試教育對師生關(guān)系的扭曲。
現(xiàn)在,有些學生確實挺叛逆,常常惹事生非,跟老師對說對回也是常有的事。有的家長偏袒之心也很重,即使請來家長也沒用。有些家長甚至無禮地詰難老師:你說我家小孩有問題,那你說怎么辦,我把小孩送到學校是交了錢的,管教是你們的義務。這樣一來,學生管不了,家長溝通不了,如果老師心里著急上火,就會說出了一些難聽的話,甚至與之“較勁”,堅持讓違規(guī)的學生受到處罰。其實,管教學生并不能僅僅依靠處罰來解決問題,一個老師手里的最佳武器,不應該是處罰。責罰并不能杜絕違紀行為,這一點許多老師也清楚,可依然樂此不疲,因為這種方式操作起來簡單易行,不需要耗費多少心血。然而,責罰在多數(shù)情況下不僅無法奏效,而且很可能使犯錯誤的學生下一次更謹慎地犯錯誤,更有技巧地躲避可能遭受的責罰,他們會變得更機警,而不是更誠實更有責任心。一位學生因為起得晚而遲到了,值班老師嚴厲地質(zhì)問:“這是理由嗎?”這位學生因此受到了處罰,但同時也因此而得到“教訓”,以后遲到的次數(shù)反而更頻繁,而且總是編一些令人信服的理由,如生病了、堵車了、在路上做好事耽擱了等等。這顯然背離了教育的初衷。
在對學生的常規(guī)管理中,什么方式最為有效呢?我想,學生是帶著一種不完整的自我認識來到學校的,有時犯錯原本也是極平常的事情,老師的看法、言詞、評論會影響到學生內(nèi)心的情緒和感受,所以,在處理每天的紀律問題時,老師應該謹言慎行,要盡一切可能避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聰明的老師善解人意,會在對話中傳達出對學生的尊重和理解,他所說的話從不具有破壞性,即使在生氣時,也會以同情心與同理心站在學生的角度多為學生設(shè)想。
有老師問:“在學生不聽勸告時,難道我們就不能懲罰他們嗎?”是的,懲罰往往招致恨意和對抗,而且,像責任、尊重、誠實、守信、善良等品質(zhì)都是無法直接傳授的,只能是學生們從所尊敬的人那里,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學習體會。有一次我目睹了一位老師和學生之間發(fā)生的故事:學生非常不高興地走進了教室,好像是剛才在操場上發(fā)生了什么事。一進教室,他就開始欺負另外一個同學。老師請他坐下,誰料想他立刻還嘴:“別管我,關(guān)你什么事,你這個混蛋!”老師相當平靜地和他耳語了幾句,隨后他就坐下了,然后老師開始上課,仿佛什么也沒有發(fā)生。過了一會兒,全班同學都開始做題,老師就把這個學生叫出了教室,和他單獨聊了起來。下課之后我跟這位老師說:“你處理這個問題的方式給我留下了相當深刻的印象,能不能告訴我剛才你跟這位學生小聲說了什么,讓他平靜下來的?”這位老師笑著說道:“我到底是不是一個混蛋,或許是,或許不是,但你必須先了解我,然后才有權(quán)下結(jié)論。我跟他說的也不過是這樣一番話而已。我請他先用幾分鐘的時間平靜一下,然后再來解決剛才的問題。當然,你也看到問題已經(jīng)解決了,我也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對他有了更多的了解?!笔前?!我們常犯的最大的錯誤之一,就是把問題和人混淆起來。只有把這兩者清楚地分開,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當我們把雙方爭論的焦點引向問題本身,而不是這個學生本人,即對事不對人時,學生的自尊就得到了維護,我們也就能更好地處理層出不窮的難題。
作為老師,我們要盡一切可能發(fā)掘?qū)W生的優(yōu)點,彌補學生的缺陷,豐富學生的成長經(jīng)驗。當學生犯錯或違反紀律時,老師應捫心自問:“現(xiàn)在我應該怎樣幫助學生呢?”老師要努力成為預防紛爭的專家、化解沖突的行家里手。如果我們老師都能真正理解、體諒每一位學生,了解他們所犯錯誤的原因,了解他們面臨的問題、心中的煩惱,就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作者單位:江蘇高郵中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