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霞 徐丹
摘要:教育技術學專業(yè)的發(fā)展正遭遇一定的瓶頸,而這種影響也逐漸波及到高校師范專業(yè)的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教學,使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教學面臨一定困境。本文以蘭州城市學院為例,從課程、教師、學生三個方面,以質性研究方法分析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教學所面臨的困境,并在此基礎上,嘗試尋求“脫困”的策略,以期為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現(xiàn)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教學困境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2-0264-02
20世紀90年代末,教育技術專業(yè)的發(fā)展進入到快速發(fā)展的“黃金時期”,伴隨著教育技術專業(yè)的發(fā)展,國內許多有師范專業(yè)的高等院校面向師范生開設了教育技術公共課程,這一共同的做法標志著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開設對師范生職業(yè)技能發(fā)展的重要性得到認可和重視。[1]
蘭州城市學院的前身是蘭州師范高等??茖W校,2005年由??粕秊楸究圃盒?,但專業(yè)設置上仍保留了一部分師范專業(yè)。學校從2002年起,就面向師范專業(yè)的學生開設教育技術公共課,至今本課程的教學已有十多年的歷史。筆者自2006年起從事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教學工作,在這近十年的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教學中,對于課程教學感觸良多,如何能夠突破目前教學中所面臨的困境,是一個作為教育技術專業(yè)的教師應當去思考的。
一、課程之困
1.課程內容的抉擇搖擺不定。課程教學內容的直接依據(jù)來自于教材,公共課教學中教材內容結構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的教學內容。筆者從2006年起一直承擔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教學,教育技術公共課所使用的教材在這期間幾乎每個學期都會有所變換。
而教育技術公共課的教材版本眾多,內容差異也很大。而課程教材的更換率高,增加了任課教師的備課負擔,同時又使得本門課程內容結構不穩(wěn)定。[2]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課時量較少,如何在較短的課時安排下完成較多的課程教學內容,讓很多教師在教學內容的取舍方面感覺很棘手。而每一位公共課教師所確定的教學內容重點是有差異的,對教學內容的處理各有不同,因此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教學內容的取舍和安排缺乏較為一致的標準,沒有穩(wěn)定的內容體系。
2.課程地位的尷尬處境。教育技術作為一門公共課程的開設時間晚于大學其他公共課,而且只在師范類高校開設,課程內容體系和課程作用不被非專業(yè)教師和學生所了解。
盡管很多有師范專業(yè)的高等院校開設了教育技術公共課,但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地位遠低于《大學英語》、思政類等公共課程,在公共課程中處境尷尬。
3.課程教學實施的環(huán)境局限。蘭州城市學院的教育技術公共課程開課之初,教育技術公共課的教學環(huán)境是普通教室,沒有多媒體設備的支持,教學效果很不理想。近幾年,隨著學校硬件環(huán)境的建設,教育技術公共課程已全部安排在多媒體綜合教室上課。環(huán)境的改善,帶來了教學效果的提升。還有一些學校借助了網絡教學支撐平臺,將教育技術公共課程開發(fā)為網絡課程,但就教學效果,學生的喜愛程度,改變的效果并不特別明顯。
二、教師之困
1.教學熱情低迷。“教學相長”是教育領域里的一條大家普遍認可的規(guī)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熱情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熱情會進一步激發(fā)教師的教學熱情,兩者彼此促進,共同成長、提高。
而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教師對于這門課程的教學熱情卻有限,甚至有時會有挫敗感。究其原因主要是在這門課程教學中,學生情感狀態(tài)較為消極,學習投入程度低,學生的狀態(tài)抑制了教師的教學熱情,進而影響教學進程和效果。
2.教學模式單一。教育技術公共課在高校最為常見的教學模式是:以多媒體課件為支撐的講授模式,選擇這一模式主要受豐富的教學內容與較少的課時分配之間的矛盾所決定的,講授模式在傳達知識時是相對來說效率較高的一種教學模式。在本質上這種教學模式仍然是傳統(tǒng)的講授模式,教師講,學生聽?!敖虒W方法缺乏時代特色,與課程本身的特點不符,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盵2]
教育技術專業(yè)領域對于新的教學模式的研究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都一直是其研究熱點之一,但專業(yè)領域內所獲得的成果在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卻很少。
3.教學資源匱乏。教學資源是支持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而在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中,合適的教學資源相對較為匱乏,已成為制約課程教學質量提高的關鍵問題。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教學資源的形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教材、教師上課的多媒體課件,其他形態(tài)的資源則很少在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教學中使用。教學資源的匱乏不僅僅是形態(tài)上的匱乏,最突出的問題是適合各專業(yè)有針對性的教學資源很稀缺。例如,教師們在課程教學中所使用的多媒體課件或網絡課程中所引用的案例是統(tǒng)一的,不區(qū)分專業(yè)。師范各專業(yè)之間專業(yè)知識結構具有很大的差異性,統(tǒng)一的、無差別的教學資源不能滿足專業(yè)的需求,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教學很難釋放其應有的作用。
三、學生之困
1.專業(yè)壁壘。任何一門課程的學習都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根據(jù)認知理論和知識的相似性原理,如果學習者已有知識與想要學習知識之間的距離太大,學習者是不可能很好實現(xiàn)新知識的遷移和吸收的。
其他公共課程例如:思政類或大學英語,甚至是計算機基礎,對于普通師范類大學生而言,有較為長期和堅實的基礎。然而教育技術公共課則情況不同,這門課程對于高校非教育技術專業(yè)的學生來說,幾乎沒有任何的學習準備,與其所學的專業(yè)相比,跨度較大,有很明顯的專業(yè)壁壘。另外,公共課程的學時數(shù)通常有限,學生難得有機會將自己的專業(yè)與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所學建立起聯(lián)系,從而檢驗和感受教育技術的實用性。
2.動機缺失。對于一門課程的學習而言,興趣是最有益的內部學習動機,尤其對學習非專業(yè)的課程而言。然而,很多其他專業(yè)學生對教育技術公共課的學習缺乏興趣,具體的表現(xiàn)是,很多學生在教育技術課堂上做其他事情,玩手機、睡覺、聊天等行為在教育技術課堂上并不少見。教育技術公共課的學習對于非專業(yè)學生來說,缺乏與專業(yè)的關聯(lián)性,成為一種額外的負擔,學生對這門課程缺乏直接指向課程內容的內部動機。
另外一個方面,教育技術公共課的教學評價方式主要以傳統(tǒng)閉卷筆試的方式進行,通常學生平時對這門課程的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很少,只是在期末考試前突擊復習一番,以應付考試,獲得學分。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方式,無法激勵學生,沒有形成維持學習教育技術公共課的外部動機。
四、教學困境的破解之策
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教學困境是筆者在長期的公共課程教學實踐面臨和一直在思考的,通過對公共課程教學改革方面研究資料的分析和對教師、學生的訪談,努力尋求破解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教學困境的良策,但限于筆者的研究水平,僅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改善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教學現(xiàn)狀的建議,希望能對高校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改革提供些許幫助。
1.適當增加課時,強化課程地位。每周兩個課時的教學安排很難滿足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的需求,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內容涉及面較廣,既有理論又有實踐內容。課時量少,每一章內容都很難得到充分地講解或深入地學習,對教育技術內容的掌握停留在較膚淺的層次。適當增加教育技術公共課的教學時數(shù)是必要的。
作為公共課程,其課程地位一直被眾多教師和學生所忽略,學校應當通過一定的措施加強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地位。例如,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多媒體課件制作大賽、教學設計大賽、微課制作大賽等既可以體現(xiàn)教育技術公共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又有利于形成教育技術公共課程學習的良好氛圍。
2.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很缺乏的。對教師而言,應該認真對待學習者提出的疑問和問題,并對此做出及時的反饋。教師只有對課程內容透徹理解,才能準確表達教學內容后,并轉化為自己的教學活動。而教學活動則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指導下進行的,使學習過程由簡單到復雜、課程內容由易到難,達到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3.優(yōu)化教學資源建設,搭建專業(yè)學習與公共課程學習的橋梁。學習者的學習與資源的豐富程度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教育技術公共課的教學資源對于非教育技術專業(yè)的學習來講還是很有限的。教育技術公共課開設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強各師范專業(yè)學生的教學技能,教育技術公共課應具備實用性和實踐性的課程特性。
在資源建設方面也應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確保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在教育技術公共課程資源平臺上所能獲得的資源和自己所學專業(yè)相關。例如在教學設計的內容中所提供的案例資源可以區(qū)分不同專業(yè),為不同專業(yè)的學生提供不同的案例,而這些案例是學生所學專業(yè)直接相關。資源建設應有針對性,不是泛泛的,缺乏與學生所學專業(yè)掛鉤的教學資源,會直接影響學生對于公共課程的興趣。
4.創(chuàng)建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網絡學習社區(qū)。在教師和各專業(yè)學生的共同努力下創(chuàng)建一個基于校園網的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學習社區(qū),一方面為學習這門課程的所有學習者提供一個課堂之外的交流空間,另一方面也吸引對本課程感興趣的學習者,加入社區(qū)一起討論本學科的共同話題,共享經驗成果和一起商討問題的解決方案。同時,這個學習社區(qū)還可以吸引其他教師,本學科的、跨學科的、不同學校的,甚至是國外的一些專家和學者。將課堂內的學習延伸到課外,拓展了學者間的交流和學習空間,增加了學習機會,達到了最佳的學習效果。
五、結束語
扭轉教育技術公共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克服目前所面臨的困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這需要所有從事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教學的專業(yè)教師的共同努力,通過多方面的思考和積極的實踐,來尋求突破教育技術公共課程教學所面臨的困境。
參考文獻:
[1]楊九民,王繼新,李文昊.師范生“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教學體系的重構與實踐[J].電化教育研,2009,(1):107.
[2]楊家寬.《現(xiàn)代教育技術》公共課教學優(yōu)化策略研究[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3,(9):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