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華
(云南省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干部學校,云南 昆明 650101)
?
傳統(tǒng)福文化的價值精神與現(xiàn)代意義
劉瑞華
(云南省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干部學校,云南昆明650101)
摘要:福文化是傳統(tǒng)社會中內(nèi)涵最豐富、大眾最喜愛、影響最廣泛的社會民俗文化之一,其滲透和體現(xiàn)在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蘊含的價值精神主要有世俗精神、尚德精神、理性精神三個方面。以揚棄的態(tài)度對之進行審視,傳統(tǒng)福文化是塑造積極健康的國民品格、促進民族藝術繁榮發(fā)展、形成崇德社會風尚的重要文化資源,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促進國家的文化繁榮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福文化;價值精神;現(xiàn)代意義
福文化是傳統(tǒng)社會中內(nèi)涵最豐富、大眾最喜愛、影響最廣泛的社會民俗文化之一,是人們美好生活期望和人生追求目標的集中概括和體現(xiàn),在塑造中華民族的社會心理、行為習慣、價值追求和審美情趣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在一定意義上是中華文化區(qū)別于西方文化的重要標志。對傳統(tǒng)福文化進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特別是厘清傳統(tǒng)福文化的價值精神和現(xiàn)代社會意義,對于積極發(fā)揚傳統(tǒng)福文化對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精神塑造和價值引領作用,乃至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促進國家的文化繁榮,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傳統(tǒng)福文化的內(nèi)涵要義
福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個“經(jīng)過變異的選擇性保留而生存下來的文化,它以文字、語言、習俗活動的形式不斷模仿、復制,流傳至今”,[1]滲透和體現(xiàn)在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中最核心的是人們對“?!钡幕緝?nèi)涵的理解和為了追求福而形成的一系列觀念、文物、典章制度、風俗習慣,以及對福如何享用的問題。把握了這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就抓住了福文化的內(nèi)涵要義,也就總攬了福文化的概貌。
之后經(jīng)過歷史的漸進演化,福的初始內(nèi)涵得以豐富、轉換和升華,從“具體的物質(zhì)化的‘?!姆懂牎蹦毘隽恕懊撾x了物質(zhì)化的抽象的福觀念”,[3]具體有三個層面的內(nèi)容。一是指“一切都順順當當”?!抖Y記·祭統(tǒng)》說:“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言內(nèi)盡于己,而外順于道也。”張載也說“百順之謂?!?《正蒙·至當》)。當然,在儒學的價值體系內(nèi),所謂“順”的含義主要指倫理秩序的和諧正當,也就是“上則順于鬼神,外則順于君長,內(nèi)則以教于親,如此之謂備?!?《禮記·祭統(tǒng)》),但在一般百姓的觀念里,順就是順利、順當、順心。毋寧說,在民俗文化中,福作為“百訓之名”是一個具有包容性的定義,也是一個價值評判性的概括,指出了福的價值形式是“無所不順”,而不涉及具體的實質(zhì)性的事項。二是指“無禍”。《荀子·勸學》說“福莫長于無禍”,《文子》說“欲福先無禍,欲利先遠害”,這是人們對福的最低限度的規(guī)定,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平安就是福”。三是指“五?!薄!拔甯!笔莻鹘y(tǒng)福文化里具有主導性的文化觀念,上層士紳和民間大眾對之的理解稍有差異,但主旨精神是相同的?!渡袝ず榉丁酚涊d“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這是“五?!庇^念的最早文獻記載,也是一個比較完備的思想,奠定了傳統(tǒng)的“五?!被緝?nèi)涵。東漢桓譚在《新論》中說,“五福: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較之《尚書》而言,具有走向世俗化的傾向。特別是“子孫眾多”納入“五福”之中,是儒學核心價值在福文化里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一般百姓的心聲。而在大眾文化中,“五?!钡挠^念非常樸素,就是“福、祿、壽、喜、財”,通俗易懂。需要指出的是,這里“?!奔仁恰拔甯!敝?,又是“五福”之一,且位居首席,實際上是“實位而虛指”,如同“仁”在儒學理論體系中的地位一樣,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思維的獨特之處,也反映了福在民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這三個層面是福文化的基本內(nèi)涵,實際上在民間生活中,“福無所不包,舉凡吉祥如意、福善喜慶、事事順遂皆可以福為表征”。[4]換句話說,福文化具有明顯的泛化特征和極大的包容性,基本上可以囊括所有的生活領域,只要是想追求的美好事物都可以用福來表達,如口福、耳福、艷福、清福、家之福、國之福等等,不一而足,凡有所求得到滿足就是福。直言之,“福本身就是一個雖有定質(zhì)卻無定形的事物”。[5](P1)
在如何追求福的問題上,從民俗的角度講,有祭祀祈福、貼福、借福、摸福、驅(qū)邪致福、風水祈福等等,這是祈福文化的民間生態(tài),具體如祭祀祖先、祭祀各路神仙菩薩、拜福神,貼福字、對聯(lián)、門神、剪紙,認干親,在寺廟摸福和觸摸靈物,燃放爆竹,請道士、僧人做法事,以及看陰宅、看陽宅和居家擺設、風水掛件等等。這些祈福方法形式多樣,五花八門,反映了我們民族的祖先崇拜、多神信仰,以及對大自然、對人生和人際關系等的認識把握,有的是民俗節(jié)日的習慣,有的是宗教儀禮,有的具有成熟的典制,有的具有一定的隨機性,但都經(jīng)過歷史的積淀后形成了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深深扎根于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當中。而從理論形態(tài)上講,儒墨道法諸子百家對如何求福的路徑方法設置不盡相同,但在“以德求?!边@個基本理念上保持了高度一致,都“主張求福重在加強主體自身的修養(yǎng),重在發(fā)揮人自身的能動性,也就是說主體人要修身養(yǎng)德、尊道行義才能得?!?。[6]
與之相對應,對于福的享用,一般都提倡追求精神的享受或?qū)⑽镔|(zhì)財富限制在適度的范圍之內(nèi)。前者如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后者如《老子》說“知足者富”,“禍莫大于不知足”,《淮南子》說“適情知足,則富矣”;世俗中人們一直倡導“儉以養(yǎng)德”,并認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鼓勵追求財富但反對奢靡,主張知足常樂,珍惜眼前福。特別是到了清代,有了直接論述享福思想的典籍,集中體現(xiàn)在《傳家寶》里:“要知世上并無沒福之人,唯在人之會享與不會享而已。人之于福也,予約分三種:有不會享者,有不得享者,有不及享者。凡癲迷之人,雖有福而不會享矣。其冗忙之人,雖有福而又不得享矣。至若限于壽命修短之人,則雖有福而不及享矣”。不難看出,石成金雖然將能不能享福分為三種,但“不得享”和“不及享”屬于客觀條件所限,只有“會享不會享”才是主體能夠自我決定的,所以其主旨是在于勸誡人們要懂得享福、善于享福。至于如何享福,石成金認為“自尋憂愁困苦,全無快樂享福之時,是皆有福不會享而兼有福不得享之根源也,豈不深可憐哉!但真福多在眼前,只要人能知足知止,并不遠求難致”,可見其核心思想在于知足常樂,及時享受眼前之福,是所謂“享清?!?。
需要指出的是,“享清?!钡挠^念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具有很廣泛的影響,一方面有利于促進人們珍惜眼前所有,防止跌入欲望的深淵,另一方面也因其主旨在現(xiàn)世的享用上,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道德的超越性。客觀地講,這種享樂主義人生觀,應該受到嚴厲的批判,也提醒我們當今對傳統(tǒng)福文化的揚棄,在追求享用福分方面,要堅持物質(zhì)的知足感和精神上對道德崇高的永恒追求的統(tǒng)一性,不能陷入庸俗的物質(zhì)主義泥潭。
二、傳統(tǒng)福文化的價值精神
傳統(tǒng)福文化囊括了人們在心靈、身體、物質(zhì)財富、家庭、事業(yè)等幾乎所有生存與生活的美好心愿,因此可以說其至大無外,至小無內(nèi),人人沐浴其中、參與其中,無時無刻不在努力追求和實際創(chuàng)造著。透過這些紛紜表象研究傳統(tǒng)福文化蘊含的價值精神,大致有三個方面。
一是世俗精神。福文化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非常緊密,通常表現(xiàn)為實實在在的、可觀可感的物質(zhì)性追求,而不是一種超越性的宗教性追求。
從福文化的基本內(nèi)涵中可以看出,人們對福的理解是非?,F(xiàn)實的,大多是日常起居生活所希望的美好狀態(tài)。毋寧說,它是一種出于對現(xiàn)世幸福生活的渴望而產(chǎn)生的文化心理。所以在福的構成要素方面,主要的是物質(zhì)性東西,譬如健康、金錢、權貴等等,相對缺乏純粹精神的追求,其欲達到的終極目標也不是精神的解脫或宗教性的人性與人生超越。甚至于在最可能滑向宗教領域的福神崇拜,也具有明顯的世俗性特征。譬如福神的形象在唐朝的時候是一位叫作陽城的官員,其之所以尊為福神是因為他冒死向朝廷諫言解除道州進貢侏儒矮人的陋俗,得到道州百姓的擁戴,當作福神供奉,此后聲名遠播,被越來越多的人供奉為福神。乃至于后來道教的福神偶像真武大帝也好,天官賜福也好,他們雖然具有神的形象,關心的仍舊是吃穿住用等世俗的愿望滿足,是人們凡心所動的神靈式祈求而已。特別是道教認為人生最大的福報是長生不老、肉體成仙,為了達成這一目的,發(fā)明了諸如內(nèi)丹、外丹等功法修煉,全然沒有精神解脫的彼岸追求。實際上,所有以宗教或泛宗教禮儀形式出現(xiàn)的祈福儀禮,如大儺、打旱魃、祭龍王、打醮、亡靈超度等等,都具有強烈的實用主義,是祈福民間信仰的風俗禮儀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宗教禮儀。因此我們說,福文化是一種世俗文化而不是宗教文化。
進一步講,這與我們文化傳統(tǒng)的核心價值精神是內(nèi)在一致的。在傳統(tǒng)社會中占據(jù)主導地位的儒學文化中,孔子是“子不語怪力亂神”,并認為“未知生,焉知死”,把審視世界的眼光放在了現(xiàn)存世界當中,主張在世俗世界中建功立業(yè)、安身立命。孟子則有“君子三樂”說:“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孟子·盡心上》)。此“三樂”無一不是地地道道的世俗追求,及至后世儒學的基本精神,無非都是“不奉神權,不落物化,不求舍離,只以自覺主宰在自然事實上建立秩序”[8](P103),主張在現(xiàn)世當下努力追求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可見傳統(tǒng)福文化的世俗精神實際上是儒學價值的一個側面反映,體現(xiàn)出的是為傳統(tǒng)社會所推崇的現(xiàn)實的、此岸的、世俗的生活態(tài)度,認為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是自足的、圓滿的,不需要另立宗教王國獲得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這也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社會與西方宗教社會的文化差異之所在。
二是尚德精神。即福文化內(nèi)在蘊含了鮮明的揚善抑惡價值取向,起到了弘揚美德之合理性的效果,這與傳統(tǒng)文化以德化視野看待世界的特質(zhì)也是相吻合的,是道德本位主義的表現(xiàn)之一。
集中反映這一點的是福報思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傳統(tǒng)儒釋道各家理論和平民百姓的普遍共識。福報思想的理論源頭在《左傳》所講的“禍福無門,唯人所召”,表明福禍非由上天注定,突出了人在福禍轉換之間的主體決定作用。儒學重視血緣家庭,認為福報主要體現(xiàn)在對家庭的回饋上,諸經(jīng)之首《周易》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即便福報結果沒有及時兌現(xiàn),士人百姓都相信做善事是在“積陰德”,最終會福佑子孫、門庭興旺,司馬光有一句話最具代表性:“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盡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盡讀。不如積陰德于冥冥之中,以為子孫無窮之計”(《書林清話》)。
佛教和道教在此方面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因果報應論,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了儒學的福報思想。作為具有明顯世俗性的福文化,面臨的最大理論挑戰(zhàn)是如何解釋現(xiàn)實生活中德福不一致的問題。儒學雖然主張以德求福,但是往往出現(xiàn)有德者恰恰無法求得世俗之福的現(xiàn)象,面對這一理論與現(xiàn)實的背反,經(jīng)典儒學一直到理學時期二程和朱熹區(qū)分“天命之性”和“氣質(zhì)之性”才得以解決。而佛教提出因果報應論,不僅較好地實現(xiàn)了理論上的圓融,而且具有極大的實踐影響。佛教以六道輪回為基礎,認為世間萬物都處在因果鏈條當中,形成了因果報應理論?!洞蟀隳鶚劷?jīng)》說:“眾生從業(yè)而有果報。如是果報則有三種,一者現(xiàn)報,二者生報,三者后報。”東晉僧人慧遠進一步解釋說:“現(xiàn)報者,善惡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報者,來生便受。后報者,或經(jīng)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三報論》)。可見,佛教通過三世因果理論拉長了福報的時空限度,有效解答了現(xiàn)實世界中“德福背離”的難題。在此基礎上,民間形成俗語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全報”,不僅深刻反映了老百姓對佛教“善惡必報”的深切企盼和虔誠信仰,而且在社會上可以起到精神安慰作用,具備勸人向善的警誡效果。
道教雜糅儒學名教綱常和佛教因果報應等思想,形成了與此相一致的福報思想?!短细袘氛f:“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wèi)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同時,還吸收佛教十八層地獄的說法,形成自己的天堂世界、陰曹地府等理論,主張善人死后當升天堂、受諸福樂,惡人則入地獄、受諸苦痛的福報理念。
以上這些,如果從德福觀上考量的話,都反映出傳統(tǒng)福文化把道德作為福的根本,主張以德求福、德福一致的基本思想,認為不管福的內(nèi)涵和形式怎么改變,道德始終是其底色和支撐,福文化的本質(zhì)是傳統(tǒng)文化德行特征在世俗領域的特殊表現(xiàn)。《中庸》記載孔子說:“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对姟吩唬骸螛肪樱瑧棏椓畹?。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這可以作為福文化尚德精神的最佳注腳。當然,如果進一步深究,以德求福思想免不了也是一種“道德功利主義”[9],但必須指出,一方面,福文化本身就是一種世俗性文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起居密切相關,不可能是純粹精神性的,另一方面,因為祈福而踐行道德,看似具有強烈的目的性,但同樣體現(xiàn)了以價值證成意義和以道德“化成世界”的積極努力,同樣具有崇高的意義,不能因為看重道德的世俗結果而否定踐行道德的意義,更不能否定其展現(xiàn)出來的尚德精神。應該說,綜合把握二者而選取中庸之道,才是合理的態(tài)度。
三是理性精神,即福文化把握了福禍的相互轉化,以及福本身的質(zhì)量變化和主體感知的客觀差異,強調(diào)要善于知福享福惜福,反對不知足、“身在福中不知?!?。
在福與禍的相互關系上,早在先秦就有深刻的論述。《老子》言:“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這種福禍互相依存轉化的思想,正確揭示了福與禍的動態(tài)關系,充滿了樸素的辯證思維,此外,《莊子·雜篇》說“安危相易,禍福相生”,《荀子·大略》說“禍與福鄰,莫知其門”,《管子·禁藏》說“其唯無福,禍亦不來”,《鹖冠子·世兵》說“禍與福如糾纏”,等等,表明我們的先祖很早就對福禍關系有了科學理性的認識把握。后來《淮南子》用“塞翁失馬”的故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這一深刻的道理,“塞翁失馬”爾后作為成語故事廣為流傳,也體現(xiàn)出人們對福禍關系的把握形成了廣泛而一致的認知。不僅如此,甚至在對福的定質(zhì)定量上,也充滿了辯證思維和理性精神?!秴问洗呵铩べF生》認為所謂“全生者”,就是生、死、耳、目、口、鼻“六欲皆得其宜”,這“六欲”又被視為“六福”。此外,佛教也將眼、耳、鼻、舌、身、意視為“六根”,由之對應生出“六欲”。那么,到底是欲是福?實際上,“講好聽點往好的方面去想,就是‘六福’,講難聽點往壞的方面去靠,就是‘六欲’。人因為有欲,故有欲不達的煩惱,有欲能達的幸福。若是如此理解,推開一層,便又頓時感到人的愿望在未達時叫‘六欲’,既達后又變成‘六福’了。不過這種既達,也應當是基于合情合理合法的存在,否則‘福兮禍所伏’,又安知哪一天不樂極生悲,墮進無邊的苦海了?”[10](P146)
“吃虧是?!庇^念的產(chǎn)生是福禍辯證思想的具體化和進一步深化。“吃虧是?!钡挠^念明代既已有之,如憨山禪師在《醒世歌》里寫道:“世事由來多缺陷,幻軀焉得免無常。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三分也不妨”。但真正廣為流傳,得益于鄭板橋的“吃虧是福”題詞,并解釋道:“滿者損之機,虧者盈之漸。損于己則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內(nèi)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之前的福文化觀念中,福大多意味著“得到”,如多子多孫、多壽多財?shù)鹊?,但鄭板橋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吃虧是?!保w現(xiàn)了禍福辯證法的智慧。毋寧說,“吃虧是?!备铝艘酝藗儗Ω5亩x和認知,拓展了福的內(nèi)涵和外延,把人們對福的追求提升到一個新的更高的境界,它既可以作為看待利益損失的心靈安慰,也可以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理念原則,還可以作為潤滑人際關系、緩解人際矛盾的價值指導,在調(diào)節(jié)身心健康、形成良好道德風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直言之,福文化的理性精神反映的是“以舍為得”的道德智慧和道德境界,是人們克制欲望、修身養(yǎng)性的實踐磨煉,是人們在追求世俗幸福道路上的自我警醒,是傳統(tǒng)文化中庸之道在福文化里的應用和體現(xiàn)。
三、傳統(tǒng)福文化的現(xiàn)代社會意義
福文化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是勞動人民長期社會實踐的成果,是人們從事生產(chǎn)、創(chuàng)造歷史的生動反映,是人類精神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從而必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個體生活和社會的運行發(fā)展,即便今天以揚棄的態(tài)度對之進行審視,仍舊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是有利于塑造積極健康的國民品格。福文化以其特有的內(nèi)容形式和存在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塑造了我們諸多優(yōu)秀的民族品格。其中最基本的一點,福文化對健康的珍愛塑造了我們珍惜生命的價值追求?!渡袝匪浴拔甯!碑斨?,壽、康寧、考終命三個都與健康相關聯(lián),這實際上就是告訴人們,追求福首先就要把身體健康搞好。《禮記·曲禮》說:“孝子不服闇,不登危,懼辱親也。父母存,不許友以死”?!盾髯印ふ犯^:“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惡,死甚矣。”這些說明福文化重視生命與傳統(tǒng)儒學的價值精神并無二致。那么,到底為什么這么重視生命呢?《孝經(jīng)·開宗明義》篇說:“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重視生命,就是踐行孝道,孝是德之本,能夠踐行孝德,才能夠踐行更多的美德。此外,更進一步說,生命承載著道義責任,如果不重視生命,就是對道義責任的辜負,因此孟子說“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孟子·盡心上》)。而對老百姓而言,無論生活怎么艱難,活著就是福氣,活著就有希望,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由此,保持健康就顯得特別重要,五禽戲、太極拳、導引術、辟谷、中醫(yī)藥養(yǎng)生等等這些養(yǎng)生方法都是服務于身體健康的需要。應該說,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歷經(jīng)磨難而延續(xù)不斷,與重視生命健康這種務實的人生態(tài)度不無關系。
再如勤勞進取的民族品格。在“五?!钡膬?nèi)涵中,無論是身體健康、獲取財富,還是修身養(yǎng)性、建功立業(yè),都需要通過自身的勤勞獲得。達官士人認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老百姓生活里,勤勞可以致富,“勤快勤快,有飯有菜”,“扁擔一條龍,一生吃不窮”。佛教講修道練功要“精進”,精進二字,大意在于勤勞進取。甚至看起來與勤勞關系不大的“壽、喜”,實際上也與勤勞進取有關,鍛煉身體要勤快,喜事辦好也要勤快。說到底,勤勞進取是勞動人民的本色,天底下沒有掉餡餅的事情,追求多大的福分,就要付出多大的勤奮??傊?,傳統(tǒng)福文化在重生、養(yǎng)生、樂生方面,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由此延伸來說,傳統(tǒng)福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因其滲透在民族生活的各個領域,實際上是塑造積極健康的國民品格的直接文化源泉和精神動力,如今要弘揚這些民族品格,仍舊離不開福文化的豐厚土壤。
二是有利于促進民族藝術的繁榮發(fā)展。福文化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乃至于在當今時代,都是民族藝術繁榮的源頭活水。一方面,福文化奠定了民族藝術的核心價值取向。福文化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集中反映了傳統(tǒng)文化基本的和核心的價值理念,如重視家庭、崇尚道德、積極進取等,這些價值理念是福文化的精神內(nèi)核,無論福文化怎么發(fā)展,這些內(nèi)核都不會改變。所有以福文化為題材的藝術作品,都會直接或間接、顯性或隱性地反映、傳遞和弘揚這些價值觀念,這是我們民族藝術的基本立場,也是民族藝術之所以能夠繁榮的精神支柱。另一方面,福文化催生了大量不朽的藝術精品。福文化中的一個福字、一句祝福語、一段典故、一個傳說、一種民俗等等,都可以作為藝術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一些經(jīng)典素材如華封三祝、萬福攸同、五福捧壽、福緣善慶等,藝術家們反復創(chuàng)作而時有新意。歷史上,反映福文化的藝術精品也非常多,書法、繪畫、石刻、雕塑、陶瓷、戲曲、詩歌等等,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文化,都可謂是汗牛充棟。特別是在民間藝術方面,由于福文化的世俗化特征,客觀上促進了民間工藝的發(fā)達。譬如在民間服飾文化中,就通過圖案紋樣、色彩構成、制作技巧等體現(xiàn)出“延年益壽”“富貴長久”“加官晉爵”“多子多?!薄摆吋o生”等福文化的內(nèi)涵。[11]楊柳青年畫形神兼?zhèn)?,更是?chuàng)造了木版印繪藝術的高峰。此外,還有雕刻、剪紙、編織、服飾等等,它們在民間藝術上取得的重要成就,主要得益于福文化表達了普通民眾祈福的美好心愿,再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工作場景,因而作為勞苦大眾智慧汗水的結晶,是官方文化形態(tài)的有益補充。綜合而言,福文化的內(nèi)在價值精神是中華民族藝術的靈魂,是民族藝術確認自身和文化自覺的精神源頭,在當今“全球化”的語境下,我們更需要將之作為一種“民族情懷”來鞏固強化其“對本民族文化及其價值觀念的自覺認同與執(zhí)守的意愿和情操”[12],從而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在與世界各民族文化藝術的交融中推動中華文化的繁榮復興。
三是有利于形成崇尚道德的社會風尚。崇尚道德不僅本身就屬于“五福”的內(nèi)容,而且也是求福致福的根本路徑,這就決定了福文化具有強烈的德行色彩。這種色彩隨著福文化在社會生活無孔不入的滲透,成為人們的思想底色,進而促進整個社會形成德行主義傳統(tǒng)。其重要表現(xiàn)就是道德不僅是個體修身養(yǎng)性的原則方法,也成為參與社會管理的制度性力量,歷史上形成了所謂的“禮治”社會??鬃诱f:“夫禮,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列其鬼神,達于喪祭、鄉(xiāng)射、冠婚、朝聘。故圣人以禮治之,則天下國家可得以禮正矣?!?《孔子家語·卷七》)可見從國家典制到鄉(xiāng)村規(guī)約,甚至后來到家法家風,禮制都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禮治的人性假設是“性善論”,效用機制是著眼于啟發(fā)道德的自律自覺,根本目的是建構一個在道德上堪稱完美的國家、社群或家庭。所以,不管歷史朝代怎么更迭、社會治亂如何演變,社會風尚總是循著道德的規(guī)范延續(xù)發(fā)展,它始終像一把無形的寶劍,在驅(qū)邪斬惡的同時,規(guī)范引導著人們前進的方向,這是維持傳統(tǒng)社會運行發(fā)展的“軟約束”。進而言之,傳統(tǒng)福文化在此基礎上促進了社會的基本價值共識。我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之所以能夠在歷史上持久保持社會的凝聚力、向心力,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全社會同屬一個文化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里面,福文化是很重要的一個板塊。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人們,語言不同,生活環(huán)境不同,日常習慣不同,但對福的信仰是相同的。不管祈福盼望的是健康長壽、多子多孫,還是平平安安、發(fā)大財、團團圓圓等等,都屬于福文化范疇。這些都是人們居家過日子最基礎的需求、最現(xiàn)實的愿望,人們對福的基本價值共識就是珍惜生命、熱愛生活等不可缺少的底線價值觀念。所以,只要有福文化在,人們就有共同語言,就有共同理想,就能形成攜手同行的精神動力。因此可以說,基于福文化形成的基本價值共識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我們民族的文化主體意識之一,確保了全國各族人民能夠始終永葆同心,共同致力于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參考文獻]
[1]郭衛(wèi)平.文化進化的模因論對中華福文化的闡釋[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
[2]殷偉.福:中國傳統(tǒng)的福文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3]李琦.淺析“福”的構形意義[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1).
[4]沈利華.中國傳統(tǒng)社會價值取向論析——以“?!薄暗摗薄皦邸比菫槔齕J].學海,2007,(6).
[5]勾承益.福·福氣·福音——中國民間求福習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6]張親霞.中國傳統(tǒng)禮治視野下的福觀念[J].殷都學刊,2013,(4).
[7]畢昌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幸福思想及其當代價值[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8]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第1卷)[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9]肖群忠.論“道德功利主義”:中國主導性傳統(tǒng)倫理的內(nèi)在運行機制[J],哲學研究,1998,(1).
[10]洪丕謨.福祿趣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1]梁惠娥,刑樂.民間服飾中的“五?!币庀蠹懊袼自⒁鈁J].民俗研究,2012,(6).
[12]孔新苗.“民族情懷”與當代藝術的實踐景觀[J].美術觀察,2004,(2).
〔責任編輯:葛萌〕
On Value Spirit and Modern Significance of the Traditional Fu-culture
LIU Rui-hua
(Yunnan Province Trade Union Youth League Women’s Federation Cadre School,Kunming ,650101,Yunnan, China)
Abstract:The Fu-culture is part of the traditional social folk culture, which has the richest connotation, the most wide influence and the most numerous fans. It indeed penetrates and is embodied in every aspect of human life, and contains the secular spirit, the moral spirit and the rational spirit. It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resource if we want to shape positive and healthy national character, promote the prosperity of national art and form the ethical social fashion. Also, it is beneficial to carrying forward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nd promoting the prosperity of national culture at present.
Key words:the traditional Fu-culture; value spirit; modern significance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23X(2016)04-0133-06
作者簡介:劉瑞華(1978-),女,云南昭通人,云南省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干部學校講師,主要從事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