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平
摘 要: 學生應該做到按照要求準確地默寫出相關內容。但在實際默寫過程中,很多同學經(jīng)常出現(xiàn)錯別字,無論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還是學習成績好的同學,無論是平時練習,還是考試,甚至是中考。古詩詞默寫書寫錯誤,不僅影響學生考試成績更不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本文通過對初中生古詩文默寫常見錯別字的調查,探究分析學生書寫錯別字的類型,結合語文教學實際,深入探究糾正學生錯別字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古詩文默寫 錯別字類型 有效策略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古典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今天,古詩詞仍以獨有的魅力,承載著華夏民族輝煌的歷史。在學習古詩文的過程中,學生在默寫這個環(huán)節(jié)總會出現(xiàn)多多少少的錯誤。即使文章背得滾瓜爛熟,一提起筆來,仍然會寫錯別字,甚至在中考這樣大型的考試中依然錯誤百出。針對學生古詩詞默寫錯別字現(xiàn)象,筆者通過對學生的抽樣調查,對古詩詞中的錯別字進行了分類匯總。
一、古詩詞錯別字類型
1.同音異形字。
同音異形字是學生默寫過程中出錯誤率最高的。古詩詞中同音異形字很多,學生遇到默寫時,就會出現(xiàn)混淆,出現(xiàn)錯別字。如,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中的“雁”字,學生常寫作“燕”;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中的“燕”字卻又寫成了“雁”,導致丟分。再如,辛棄疾《南鄉(xiāng)子》何處望神州,與詩經(jīng)《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中“州”和“洲”是學生主要的寫錯對象;又如曹操《觀滄?!非镲L蕭瑟的“蕭”字與陸游《游山西村》“簫鼓追隨春社近”中的“簫”因讀音相同,字形相近,成為學生書寫的一大難題。
2.通假字、本字和古體字、今體字的錯用。
無論詩詞還是古文都有通假現(xiàn)象出現(xiàn),再加上學生對文章句義的理解,古今寫法的不同,默寫過程中通假字與本字的混用,古今字的錯用,成為學生古詩文默寫的第二種常見錯誤。如,陶淵明《桃花源記》中“便要還家”,本字是“邀”,課本用的是通假字“要”,很多同學默寫時,把“要”寫成了“邀”。再如酈道元《三峽》“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默寫時,學生根據(jù)對意思的理解,把“闕”寫成了“缺”,反而成了錯別字。又如《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把“說”寫成“悅”,就是古今字的錯用。
3.不理解句義,記憶囫圇吞棗。
考試之前,我總會問學生,詩詞背會了嗎?學生都會很痛快地回答背會了,但考試過后才發(fā)現(xiàn),背會卻拿不到分的現(xiàn)象比比皆是。因為文意理解不到位,出現(xiàn)錯別字是古詩文默寫錯別字的第三種常見錯誤。如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敝小昂骨唷笨傆袑W生寫成“漢青”。再如杜牧《泊秦淮》“夜泊秦淮近酒家”總會把“近”寫成“進”。又如陶淵明《桃花源記》題目中的“源”經(jīng)常被“園”字代替,這都是對詩文理解不到位造成的。
4.隨意增減筆畫,書寫不規(guī)范。
第四類是個別學生常犯的錯誤,書寫隨意性強。如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凄涼地”,寫著寫著“凄”字兩點水就魔術般地變成了三點水;而“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敝锌傆袑W生會在“賦”字右邊的武上加上一撇。再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不經(jīng)意間會有學生把“宦”的寶蓋,換成了穴寶蓋。
二、糾正古詩文錯別字的有效策略
1.深入探究中國漢字的文化內涵。
學生缺乏必要的語言文化常識,不能理解同音異形字的文化內涵,導致古詩詞中同音異形字的混用。針對經(jīng)典的錯誤,教師需要把字的文化內涵闡釋清楚,幫助學生理解記憶。例“雁”與“燕”:
雁是古詩中常用意象,代表詩人對故鄉(xiāng)、友人的思念。如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毖銉憾己翢o留戀地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時候能像雁兒一樣回去呢?范仲淹是蘇州人,此時詩人遠在邊塞無法回鄉(xiāng),思鄉(xiāng)之情借“雁”傳達出來了。這種意象還有王灣《次北固山下》中“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雁是一種候鳥,入秋南徙,因此“雁”是秋景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意象。如:范仲淹《漁家傲》中的“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燕”是春天的信使,因此“燕”是早春常見的意象,是生機勃勃的象征。如:白居易《錢塘湖春行》“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保谑蔷陀辛恕按貉唷焙汀扒镅恪钡膮^(qū)別。
燕還有一種特殊情況,讀yān時,通常做地名,戰(zhàn)國時燕國,即現(xiàn)在的河北。燕然山這個地名,在邊塞詩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如:范仲淹《漁家傲》“燕然未勒歸無計”,王維《使至塞上》“都護在燕然”等。
只有讓學生了解“燕”和“雁”的文化內涵,加上在背誦時的理解,默寫的時候就不會張冠李戴。
2.準確理解詩意。
理解詩意,可以有效減少詩詞默寫中的錯別字。學習《過零丁洋》時,學生總會把“汗青”寫成“漢青”,就是不理解“汗青”的意思造成的。紙張發(fā)明之前,古人記事要用“竹簡”。但是制作竹簡,工序卻非常繁瑣,首先要選擇上等的青竹(綠色之竹),稱其為“青”,接著,削成長方形的竹片,再用火烘烤一片片的青竹,一方面是為了便于書寫,另一方面了為干燥防蟲。烘烤之時,本來新鮮濕潤的青竹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樣。這道烘烤青竹的工序就叫做“汗青”?!昂骨唷北臼侵谱髦窈喌囊坏拦ば颍瑵u漸成了竹簡的代名詞,再后來又代指史冊。理解了“汗青”的詞義,書寫錯誤自然會避免。
3.用智慧的幽默代替收效甚微的懲罰。
針對學生古詩文默寫的錯誤,既單獨指出過、講解過,又罰他們多遍默寫過,但效果并不顯著。這次改正了,等過一段時間遇到同樣的默寫,學生依然故我,錯誤依舊。我開始改變策略,懲罰不明顯,換一種方式,既利于學生接受,又可以讓學生記住,豈不是一舉兩得?如一次考試,詩詞默寫考到了李商隱的“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許多同學把“燭”錯寫成了“竹”,在講評試卷的過程中,我就很自然跟學生說:“我們班最近出現(xiàn)了許多大熊貓,考試還想著竹子呢,晚上照明的蠟燭哪去了?”全班都笑了,錯誤得到了糾正。又如劉禹錫的“懷舊空吟聞笛賦”學生總會在武字斜鉤上面多一撇,我總會開玩笑地說,武字的斜鉤好比人高高舉起的胳膊,部分同學總是要在人家的胳膊上砍上一刀,豈不過分。或許不是所有詞語都適用這種方式,但希望我們努力創(chuàng)造一些這樣的幽默笑話,幫助學生糾正古詩詞書寫中的錯別字。
除此之外,準確的朗讀、注重積累、學會整理默寫中常犯的錯誤,避免默寫過程中負遷移的影響,都能有效避免古詩詞默寫中的錯誤。
糾正古詩詞默寫中的錯別字任重道遠,它需要學生時刻做學習的有心人,更需要教育者不斷在教學中思考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