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妹++葉小樓
【摘要】 目的 分析及探索超聲檢查在小兒急性腸套疊中的診斷價值。方法 小兒急性腸套疊患兒50例(均經手術或氣鋇灌腸證實)進行臨床研究,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以觀察超聲檢查在該疾病中的診斷價值。結果 本組50例患兒的超聲檢查結果顯示, 48例患兒具有腹部可疑腫塊, 且呈套筒征象或同心圓征象, 包塊橫徑2.18~6.47 cm, 長徑2.46~8.94 cm。剩余2例患兒的圖像不夠典型, 超聲檢查顯示為邊界不清晰的低回聲包塊, 均無典型的套筒征象或同心圓征象, 腸管呈中度擴張, 腹腔中存在少量積液, 均經手術治療或氣鋇灌腸確診??梢姵暀z查共檢出48例急性腸套疊, 確診率為96.0%, 基本符合手術或氣鋇灌腸檢查結果。其中21例患者經手術成功治療, 29例患者行氣鋇灌腸成功復位。結論 超聲檢查在小兒急性腸套疊的臨床診斷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 具有操作簡便、迅速、確診率高等優(yōu)點,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急性腸套疊;超聲檢查;小兒;診斷
急性腸套疊是兒科臨床上一種常見的急腹癥, 在6~12個月的嬰幼兒人群中較為常見, 因其早期癥狀不夠典型, 早期及時的臨床診斷及治療對于患兒預后的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1, 2]。為了分析超聲檢查在小兒急性腸套疊中的診斷價值, 本研究收集本院就診的小兒急性腸套疊的50例患兒進行臨床研究, 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研究收集2013年4月~2015年12月本院就診的小兒急性腸套疊的50例患兒進行臨床研究, 所有患兒均經手術或氣鋇灌腸證實為急性腸套疊。本組50例患兒中, 男28例, 女22例;其中年齡最小3個月, 最大7歲, 平均年齡(13.15±18.27)個月;病程2 h~5 d, 平均病程(1.59±0.83)d。所有患兒均伴有腹痛或哭鬧不安癥狀, 其中29例伴有嘔吐癥狀, 32例伴有血便癥狀, 36例患者伴有腹部捫及包塊。
1. 2 研究方法 飛利浦IE33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 凸陣或線陣探頭, 將探頭頻率設置為3.5~10.0 MHz, 協(xié)助患兒體位取仰臥位, 先將探頭頻率設置為3.5 MHz, 以全面掃查患兒腹部, 觀察是否存在腹腔積液、腸管擴張等征象, 然后選用頻率為7.5~10.0 MHz的線陣探頭重點掃查患兒腹部的可疑腫塊, 詳細觀察是否存在套筒征象或同心圓征象, 對患兒腸壁各層結構進行觀察, 對包塊的中心圓直徑和最大長徑進行測量。少數(shù)患兒通過CDFI對包塊部位的腸壁血運進行觀察, 若患兒的腹部脹氣較為嚴重, 則取側腹部進行掃查。
2 結果
本組50例患兒的超聲檢查結果顯示, 48例患兒具有腹部可疑腫塊, 且呈套筒征象或同心圓征象, 包塊橫徑2.18~6.47 cm, 長徑2.46~8.94 cm。剩余2例患兒的圖像不夠典型, 超聲檢查顯示為邊界不清晰的低回聲包塊, 均無典型的套筒征象或同心圓征象, 腸管呈中度擴張, 腹腔中存在少量積液, 均經手術治療確診。可見超聲檢查共檢出48例急性腸套疊, 確診率為96.0%, 基本符合手術或氣鋇灌腸檢查結果。本組50例包塊中, 左上腹5例, 左下腹2例, 右側腹部43例。其中21例患者經手術成功治療, 29例患者行氣鋇灌腸成功復位。
3 討論
急性腸套疊是引發(fā)小兒急性腸梗阻的常見原因, 其主要是指患兒的一部分腸管及其上附著的腸系膜套入相鄰腸腔中。目前臨床上急性腸套疊的發(fā)生原因尚未明確, 相關學者認為主要與患兒的腸管蠕動紊亂、腸痙攣等因素有關[3]。大多數(shù)急性腸套疊均屬于近端腸管套入遠端腸管, 按照患兒的急性腸套疊程度可將其分成單套疊與復套疊2種。
超聲檢查是急性腸套疊的常用診斷方式, 其在該疾病中的診斷價值已獲廣大臨床醫(yī)師的認可?;颊叱暀z查時的典型圖像特征為套筒征象或同心圓征象, 其中短軸切面同心圓征象內的高回聲是經多層壓縮的漿膜層及黏膜界面, 較厚的低回聲團主要為患者發(fā)生水腫的網(wǎng)膜與腸壁, 縱切面套筒征象主要為多層、平行的高低相間回聲帶, 如果患兒腸腔依然存在氣體回聲則呈假腎征。本研究中對50例急性腸套疊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發(fā)現(xiàn), 超聲檢查共檢出48例急性腸套疊, 確診率為96.0%, 發(fā)現(xiàn)超聲檢查該疾病具有以下優(yōu)點:①超聲檢查可對急性腸套疊的深度進行有效的觀察, 即可測量套筒征象的長度。②高頻探頭可對近腸區(qū)域的腸壁結構進行清晰的識別, 對同心圓征外層的低回聲厚度進行精確的測量, 以有效鑒別診斷紫癜病。同時, 相關研究顯示, 與CT、X線及核磁共振相比, 超聲檢查在急性腸套疊中的診斷價值更加優(yōu)秀[4-7]。
綜上所述, 超聲檢查在小兒急性腸套疊的臨床診斷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 具有操作簡便、迅速、確診率高等優(yōu)點,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堯, 李士星, 時博, 等.小兒暫時性小腸套疊的超聲表現(xiàn)及其臨床特點.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 2010, 21(4):293-295.
[2]騰想, 楊孟選, 朱倩如, 等.高頻彩超在小兒急性腸套疊診治中的應用價值.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 2012, 28(11):1044-1046.
[3]覃伶伶, 符少清, 劉秉彥, 等.超聲對小兒繼發(fā)性腸套疊的診斷價值.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 2014, 30(1):48-51.
[4]任麗麗, 權重祿, 李素賢, 等.小兒暫時性小腸套疊高頻超聲影像特點及可能誘因淺析.中國超聲醫(yī)學雜志, 2011, 27(9): 835-837.
[5]辛悅, 賈立群, 王曉曼.兒童繼發(fā)性腸套疊的超聲表現(xiàn).中華醫(yī)學超聲雜志, 2011, 8(5):1106-1115.
[6]李繼紅. 168例小兒急性腸套疊的超聲診斷分析.醫(yī)師進修雜志:外科版, 2005, 28(20):48-49.
[7]陳秋菊.小兒急性腸套疊應用B型超聲的診斷價值探討.中國醫(yī)刊, 2006(9):38-39.
[收稿日期:2016-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