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現(xiàn)狀分析,指出了我國現(xiàn)行政訴訟制度中由于被告資格確定引發(fā)的一些問題。在此基礎上借鑒中外經(jīng)驗,深入思考,在認為行政訴訟被告具有獨立性擬制人格權的基礎上,試圖以此對行政訴訟的被告資格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對現(xiàn)有理論進行完善,更好的維護和監(jiān)督行政行為主體的行政行為,打擊違法行政行為,保護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加快我國法治化進程。
關鍵詞 行政訴訟 被告 獨立人格權 擬制人格權
作者簡介:王茜,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2013級法律碩士,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6)02-116-02
199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正式頒布,以極大的動力促使我國行政訴訟制度法治化前進,并在督促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維護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等多方面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現(xiàn)行的行政訴訟制度由于多種外部因素的存在,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最突出的問題即是在確認行政訴訟的被告時,不時出現(xiàn)因被告缺乏相應的行政主體資格或者被告變動而喪失適格當事人,訴訟要求被法院拒之門外,致使當事人無法行使其訴訟權利,喪失獲得救濟的資格。有鑒于此,我國現(xiàn)行的行政訴訟制度需要引入更適當?shù)拇_認行政訴訟被告標準的理論使其更加完善。目前學界在積極探討建立新的行政訴訟被告確認標準,不少學者形成許多不乏有代表性的觀點。其中較合適的觀點是在行政訴訟中,行政主體具有現(xiàn)實意義上的獨立擬制人格權。
一、如何確定行政訴訟被告資格
明確行政訴訟被告的涵義或范圍是確定行政訴訟被告資格的基礎,通常認為行政主體即是行政訴訟被告。
(一)行政訴訟被告的涵義
關于行政主體的涵義有多種觀點。如胡建淼教授認為,“行政主體是指依法能以自己的名義,代表國家行使行政職權,履行行政義務、承擔行政責任、擔當訴訟當事人(包括行政復議被申請人、行政訴訟當事人、賠償義務機關)的組織體”。姜明安教授則認為,“行政法主體即指行政法調整的各種行政關系的參加人——組織和個人。作為行政法主體的組織首先指國家行政機關。除了國家行政機關以外,也包括作為行政法制監(jiān)督主體的其他國家機關、可與行政機關一道作為行政主體的社會公權力組織(如行業(yè)協(xié)會、社團、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等),作為行政相對人的企事業(yè)組織和其他組織。行政主體是行政法主體的一種,行政主體可能在各種行政法律關系中存在,但在各種行政法律關系中,它只是關系的一方當事人(一方主體),與另一方當事人(對方主體)共同構成相應關系的雙方”。
(二)國內外關于行政訴訟被告理論的差異
我國法律與國外法律關于行政訴訟被告的規(guī)定具有明顯差異。
德國法律中規(guī)定,為了達到訴訟便利這個目的,在公職人員為行使公權力而采取一定行為時,公民因為對該行為不服而提起行政訴訟的情況下,一般而言被告是公權力所屬的行政機關。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如果沒有適格的行政機關作為被告,出于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的目的,被告由公職人員所屬的行政主體承擔。日本法律中規(guī)定,國家作為被告時,由法務大臣作為被告,代表國家參與訴訟。如果是地方公共團體作為被告時,則由行政首長作為被告,代表地方公共團體參與訴訟。日本的《行政組織法》中就規(guī)定了,“行政廳不具有權利能力,因此理所當然沒有資格成為訴訟當事人,……但出于訴訟的便利,在立法政策上,原則承認行政廳有被告資格”。根據(jù)這條規(guī)定,僅當沒有法律規(guī)定必須以行政廳作為被告的情況之下,行政主體才能作為被告參與訴訟。在英國的司法體系中,司法審查訴訟的被告是靈活的,公共機構或者官員都可能被列為被告,其確定當事人的依據(jù)并不是當事人之間是否具有某些權利及義務關系,而是以訴訟關系作為確定標準。在司法審查中,被審查人一般是作出裁決或者被訴行為的公共機構,法院沒有對被審查人作資格上的限制。
(三)公法人概念包括獨立性擬制人格權
基于大陸法系理論中公法與私法分類產(chǎn)生了公法人理論。以德國法中的公法人理論為例,其認定公法人的關鍵在于,某法人的權力和組織是否如此地適應于國家管理制度,以至于它全部的、綜合的法律地位表現(xiàn)為公法性的。根據(jù)德國法規(guī)定,在私法領域中實施行為的公法人應當確定其實施的是私法行為,而不是公法行為。在這中間,應當適用的是私法,法人依據(jù)章程任命代理人的行為被視為法人自己的行為。當公法人有破產(chǎn)能力時,該公法人的董事有申請該公法人進入破產(chǎn)程序的義務,否則就應當對因延遲申請破產(chǎn)而造成的損害對債權人承擔責任。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公法人在部分情況下具有了與民事行為中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相類似的承擔權利義務能力。可以這么說,從公法人能承擔相應權利義務能力來看,公法人應當與法人及其他組織一樣,具有獨立性的擬制人格權,如此才能以自己的名義從事活動。
我國法律規(guī)定作為被告的行政主體應當承擔責任,因此就要求行政主體具有能獨立以自己名義對外行使行政職權和承擔責任能力,這與確定其具有獨立的人格權相呼應。
二、人權、人格權以及擬制人格權的概念
(一)人權與人格權
《世界人權宣言》中說到,“在權利方面,人人與生俱來而且始終自由與平等,非基于公共福祉不得建立社會差異”。生而為人即具有權利,法律將關于人的生命、身體、健康、精神自由、行動自由等方面的權利加以法律明文規(guī)定開始,逐漸人權的精神及理論得到人類文明的普遍認可以及法律上的認知和保護。人格與人權密不可分,人權是“人所以為人享有的權利”。作為歷史范疇的人格,表現(xiàn)出人的法律尊嚴,體現(xiàn)人在憲法上的法律地位。
“人格權淵源于憲法理論,人格權是一種憲法權利”。人格權在憲法中,天然就是憲法權利的一類,并且,人格權在憲法基本權利體系中處于核心位置,公民所享有的其他基本權利都是以人格權作為基礎的,是由人格權衍生而來的。在民法上,人格權是一個獨立的法律人格所必須具有的,由法律所賦予的,以人格利益為內容的,與主體不可分離的權利。
(二)擬制人格權
首先應當說明的是人格權因人格的存在而存在,而人格又是人所獨有的。因此,文中所述擬制人格權,則是由于法人、組織或行政主體因其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格屬性而產(chǎn)生的,因此僅稱之為擬制人格權。以民法中法人為例說明:
從我國立法與司法實踐中可以出:法人享有獨立的人格權,其人格自由,其意志依照法律或章程而產(chǎn)生并受其約束,其人格權獨立且平等存在。但法人并非生物學意義上的人,所以可以說,法人所具有的是擬制的人格權。“法人的一般人格權包括人格獨立、人格自由和人格尊嚴三大權利”。
1.人格獨立。法人制度的產(chǎn)生是為解決組織或集體、團體的法律地位,使其能夠成為民法上的主體,享有民事權利并承擔民事義務?!半m然法人與自然人一樣作為民事主體享有民事權利義務,但法人意志的獨立表達是建立在法律條文的設定之上的”。
2.人格自由。法人的人格自由主要是經(jīng)濟方面的自由,其意志獨立,不受外來壓力的制約。
3.人格尊嚴。法人取得經(jīng)濟效益的同時,由于提供產(chǎn)品、服務的質量良好,就能取得社會效益,受到政府、社會、消費者的肯定,這就是法人良好信譽、聲譽的來源,也是法人的財富之一。反之,如若法人實施欺詐、以次充好等行為,或者他人實施誣陷行為,則法人會受到批評,聲譽也會受到損害。法人的人格權具有經(jīng)濟屬性,比如《民法通則》中就規(guī)定法人的名稱權可以依法轉讓。
三、行政訴訟被告的獨立性擬制人格權
從前述內容來看,行政訴訟被告與民法中的法人及其他社會組織類似,是具有獨立性的擬制人格權的。
(一)從法律規(guī)定中可以推導出行政訴訟被告具有獨立性擬制人格權
通常認為,行為是由人做出的,承擔行為產(chǎn)生的責任,要求人具有人格,享有承擔責任的獨立的人格權。行政行為是由行政人員做出,而行政人員是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的媒介。我國法律規(guī)定行政行為產(chǎn)生的責任由行政主體承擔,而不是由行政人員承擔。行政主體通過公務人員(公務人員在其中起到工具的作用)實施行政行為,與法人從事相應活動類似。行政主體就如同法人及其他組織,有獨立的擬制人格,從而享有獨立的擬制人格權。
(二)現(xiàn)實要求確定行政訴訟被告資格的確認標準
在實踐中,由于法律規(guī)定的不明確,行政相對人在很多情況下苦于無法去頂行政訴訟被告資格而無法提起行政訴訟。其合法權利受到侵害卻救濟無門,因此許多人尋求非常規(guī)的救濟途徑,比如上訪。相關部門為維穩(wěn)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還容易引起民眾情緒反彈,造成社會秩序混亂,如此情況屢屢見諸于媒體。因此,確定行政訴訟被告資格成為法學界的熱門課題,學者們都致力于尋找一個合適的標準解決這一難題。
我國法律不承認行政主體獨立承擔外部責任的資格。在內部,行政主體僅僅向其上級或權力機關負責,在宏觀上則只向憲法負責。多數(shù)學者認為,行政人員以該行政主體的名義行使職權,其行為屬于職務行為,因此應當代表其所屬的行政主體。并且,行政人員本身并不具有獨立的行使行政主體享有的職權的資格,因此,因行政人員實施行政行為而產(chǎn)生的后果就應當由其所屬行政主體承擔。
引入行政訴訟被告具有獨立性擬制人格權的概念,在外部,需要承擔行政行為責任的行政主體以擬制的人格作為一個整體參與訴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簡化行政訴訟程序。類似法人及其他組織參與民事訴訟,對外承擔民事責任,具有獨立性擬制人格的行政主體以其整體對外承擔其違法行為致人損害而產(chǎn)生的對相對人的損害賠償責任,這就將責任承擔限制于外部行政的范疇。至于具體實施行政行為的公務人員與其所在行政主體因不當行為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則是基于其與行政主體的隸屬關系而產(chǎn)生的,不論是對其進行何種處分,均屬于內部行政范疇。這就促使行政訴訟中盡量減少與內部行政范疇的牽連。
行政相對人所追求的通常都是經(jīng)濟補償。減少前述所述的牽連關系,也對促使行政主體積極尋求對行政相對人損害的救濟,避免其產(chǎn)生“對公務人員進行處分或者給予微薄補償就完成對行政相對人受到損害的救濟,給相對人交待”的想法。
四、結語
綜上所述,行政訴訟中的被告,類似于民事關系中的法人及其他組織,是具有獨立性擬制人格權的。確定行政訴訟被告資格是避免因無適格被告而導致訴訟無門等問題發(fā)生的關鍵之一。因此,在行政訴訟被告資格研究中引入獨立性擬制人格權的內容,對于上述問題的研究與解決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確定行政訴訟被告資格,有利于保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司法途徑尋求救濟,促使法治化更進一步。本文僅僅是對這論點所做的一點探索,希望有識之士能夠更進一步,提出更好的建議,同時也歡迎大家的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張煥光、胡建淼.行政法學原理.北京:勞動人事出版社.1989.
[2]胡建淼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3]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劉寧.論行政訴訟被告資格的確認標準.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8,28(1).
[5]周友軍.德國民法上的公法人制度研究.法學家.2007(4).
[6]出自《世界人權宣言》.http://www.un.org/zh/universal-declaration-human-rights/index.html.
[7]尹田.論人格權的本質——兼評我國民法草案關于人格權的規(guī)定.法學研究.2003(4).
[8]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八冊).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9]楊立新.人身權法論.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