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軍
小中見大,是通過小的角度反映大的主題。如透過一花一木,感受自然的美好;透過一言一行,展示人物的情懷;透過尋常小事,提示生活的道理。這種技巧,在記敘文中運用極為廣泛,甚至是不少高分作文出彩的捷徑。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做文章。
一、用具體事件,形象詮釋重大問題。在社會上,我們渺小得像一粒粒塵埃,然而從我們身上又不難看出社會的文明程度,這便是平時所說的小中見大。正如評說國人的素質(zhì)時,有人會從埃菲爾鐵塔邊扔下的一片片垃圾說起,有人會從曼谷飛往南京飛機(jī)上的無理取鬧說起。對于中學(xué)生而言,寫作較為復(fù)雜的記敘文時,從身邊小事切入,不僅容易下筆,還可以收到滴水生輝的效果。題為“愿生命靜好”的考場佳作,意在表達(dá)對和諧社會的贊美,然全文并沒有出現(xiàn)“和諧”兩字,只是用三個段落穿起了“書店風(fēng)景”“靜美小巷”及“公車偶遇”等三個具體的生活場景。下面這個片斷,就較為精彩:
每次坐上公交車,心情總不大好,擁擠的乘客,嘈雜的車廂,還有不耐煩的司機(jī)。改變我想法的是一位普通的公交車司機(jī),第一次遇見她是一個盛夏的午后。我頂著太陽曬了挺久,上車時心情頗不爽。見到駕駛座上的她卻不由眼前一亮。她穿著質(zhì)地不錯的長裙,簡單的白布鞋,頭發(fā)整整齊齊拔到腦后,綰成一個髻。最令人怦然心動的是,她的嘴角始終浮著一個淺淺的弧度,那分自在與閑適,讓人疑心她不是在工作,而是在游賞,泛舟湖上。
作者筆下的這位公交司機(jī),宛如一位引領(lǐng)我們“泛舟湖上”的天使,無論是其素美的衣著,還是其微笑的面容,均有讓人怦然心動的效果,這不正是和諧社會的縮影嗎?
二、用細(xì)小角度,巧妙反映整體風(fēng)貌。無論寫人還是敘事,切入角度的選擇均至關(guān)關(guān)鍵。應(yīng)該如何選擇角度呢?一般而言,應(yīng)該學(xué)會在“小”字上做文章。如講述人物故事時,你可以通過雕琢人物個性鮮明的一個點或一個面,反映其精神風(fēng)貌與美好情懷。如《父親的自行車》《在爸爸的背上》《老師的手》《媽媽的囑咐》等佳作,透過標(biāo)題便可以感受到人物的魅力。獲獎作文《奶奶的窗花》,便以“窗花”為切入點,穿起了自己成長路上與奶奶生活的美好故事。下面這樣的內(nèi)容,是不是有幾分與眾不同呢?
她坐在靠背椅上,戴著老花眼鏡,半低著頭,專注地干著她那藝術(shù)活。你來了,她微微笑一下,禮節(jié)性地將我們領(lǐng)進(jìn)屋,又急匆匆地拿起了她的小剪刀。隨著清脆的“咔嚓咔嚓”聲,那小剪刀又靈活地飛舞了起來,一張張火紅的紙張,就像一個個精靈在她的手上跳著歡快的舞蹈。一刀一刀,格外小心,格外靈巧。她身邊的小筐里,永遠(yuǎn)是滿滿的窗花。我讓她休息一會兒,她總是說:“人家都等著上墻呢,讓人等著不好意思?。 ?/p>
這個描寫奶奶剪窗花的片斷,或聚焦人物神態(tài),或描寫人物動作,或敘述人物語言,通過幾個細(xì)節(jié),讓奶奶善良友愛的形象躍然紙上。如此材料,真是不落俗套。
三、用尋常細(xì)節(jié),透露人物美好情懷。記敘文,幾乎離不開細(xì)節(jié)描寫;細(xì)節(jié)描寫越成功,文章會越精彩。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不失為典范之作。讀過之后,誰會忘記父親越過鐵道為“我”買橘子的畫面呢?無論是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還是對父親越過站臺時一“探”一“穿”、一“攀”一“縮”動作的描寫,均讓人宛如親見??v使時光流逝,這樣的細(xì)節(jié)依然能夠讓人潸然淚下。佳作《阿錦的黑白記憶》里的這一細(xì)節(jié)便值得借鑒:
阿錦漸漸長大,她開始渴求穿上漂亮的小花裙,歡呼雀躍地跑去相館,倚在父母懷里,照上一張全家福。她嘟著嘴,賣力地?fù)u著父親的手臂。父親皺了皺眉,照上一張相,就該意味著這個月的飯菜無法合乎阿錦的心意,倘若她眼淚漣漣,嚷著要吃肉的話。父親望望撒嬌的阿錦,寵溺的眼神不言而喻,他彎下腰去,摟抱起阿錦,說:好,阿爸周末帶你去照相!
這段文字里,我一“跑”一“倚”、一“嘟”一“搖”之中展示出的快樂與幸福,父親一“皺”一“彎”一“摟”之中傳遞出的艱辛與關(guān)愛,將美好親情展示得淋漓盡致。一篇文章,能夠擁有這么幾個生活細(xì)節(jié),情感自然會充沛動人,評分自然會勝人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