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鴿
摘 要:探究式教學模式,在以問題的發(fā)現(xiàn)、探究和解決來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創(chuàng)造欲,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同時,還可以有效地彌補高中生在認知結構上好奇心強,盲目性大的不足。以“動物細胞融合和單克隆抗體”一節(jié)為例,探究該教學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情境;探究式;動物細胞融合;單克隆抗體
一、教學分析
“動物細胞融合和單克隆抗體”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選修3《現(xiàn)代生物科技專題》的內(nèi)容。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一般以講述的形式先對動物細胞融合部分進行授課,再學習單克隆抗體的制備。經(jīng)過多年教學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以上述形式開展教學,學生往往印象不深刻且很難深入理解和實際運用,其根源在于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本課采用自主合作的啟發(fā)式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將兩個內(nèi)容歸結為一個探究單元:單克隆抗體的制備,讓學生充當科學家,不斷調整和完善,在自主構建單克隆抗體的制備過程中,理解動物細胞融合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意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簡述動物細胞融合和單克隆抗體制備的過程;了解單克隆抗體在醫(yī)學實踐中的應用。
2.能力目標
通過討論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建構模型的能力及協(xié)作精神。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
認同細胞學基礎理論研究與技術開發(fā)之間的關系,并關注細胞工程研究的發(fā)展和應用前景。
三、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體檢中,醫(yī)院一般怎樣檢測人體內(nèi)是否存在乙肝病毒呢?(出示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檢測試劑盒),它的核心成分是針對乙肝病毒的抗體。毒蛇咬傷怎么辦?(出示抗蛇毒血清圖片),它的主要成分也是抗體。那么如何制備抗體?
設計意圖:結合實際生活經(jīng)歷分析,吸引學生眼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回顧舊知,設問質疑
設疑:抗體由什么細胞產(chǎn)生?在什么情況下產(chǎn)生?抗體產(chǎn)生后,主要在哪里分布?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三個問題,自然引出傳統(tǒng)的抗體生產(chǎn)方法并理解其缺點,并找到與單克隆抗體制備的關聯(lián),將難點分解,促進單克隆抗體制備的學習。
3.自主學習,分享提高
設置“問題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何獲得純度高、特異性強、產(chǎn)量又高的抗體呢?(1)抗體由漿細胞產(chǎn)生,且一個漿細胞只能產(chǎn)生一種特異性抗體,這就滿足了純度高和特異性強的要求,如何達到高產(chǎn)量呢?(2)我們知道可以通過體外培養(yǎng)動物細胞獲得細胞產(chǎn)物,那么我們能否通過培養(yǎng)漿細胞,進而獲得大量抗體呢?為什么?(3)哪種細胞具有無限增殖的能力?(4)如何才能將兩種細胞的特點結合起來?
設計意圖:利用問題驅動學生閱讀教材,可以有效避免學生學習的盲目性,提高自主獲取知識的效率。
分享提高:學生毛遂自薦,鼓勵學生在他人面前分享自己的成果。通過教師的引導,總結出單克隆抗體制備的基本原理:B淋巴細胞與能在體外大量增殖的骨髓瘤細胞進行融合,得到雜交瘤細胞,通過培養(yǎng),就可以得到一個雜交瘤細胞群,這就是一個雜交瘤細胞的克隆,由其分泌的抗體,即單克隆抗體。使學生對單克隆抗體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將抽象概念具體化。
4.合作探究,繪流程圖
手足口病嚴重威脅嬰幼兒健康,其主要是由腸道病毒71型(EV 71)引起的傳染病。請大家來扮演生物學專家,共同模擬制備針對EV 71的單克隆抗體。請同學們首先閱讀教材相關內(nèi)容,獲取知識,然后小組進行討論,設計并畫出流程圖解決實際生活
問題。
設計意圖:將課堂交給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并運用。
引導學生分組展示,并分析自己小組討論最終達成共識的流程圖。組間交流,分析,互相評價,達成共識。
5.拓展升華,突破難點
教師:制備單克隆抗體,首先要做的就是誘導B淋巴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這就涉及動物細胞融合技術。簡介動物細胞融合的概念、原理、特點、意義及方法。啟發(fā)學生回顧舊知(植物體細胞雜交技術),提問:(1)誘導動物細胞融合的特有方法是什么?學生:滅火的病毒。(2)融合后的雜交瘤細胞具有什么特點?出現(xiàn)這種特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從遺傳物質角度突破重點。
小組合作學習:誘導B淋巴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后,培養(yǎng)液中會有哪幾種細胞?為什么要進行兩次篩選?小組質疑,師生互動解惑。通過小組討論和教師播放動畫啟發(fā)(單克隆抗體制備動畫中的免疫小鼠和誘導細胞融合兩步驟)。學生最終明白:從小鼠脾臟中提取的B淋巴細胞有多種,誘導細胞融合后,出現(xiàn)了三種結果:未融合的細胞、融合的具有同種核的細胞及雜交瘤細胞,故而首先需要篩選出雜交瘤細胞。又由于雜交瘤細胞不止一種,故還需繼續(xù)篩選。篩選出能產(chǎn)生特異性抗體的雜交瘤細胞后,就可以擴大培養(yǎng)了。這樣一來,學生不但對兩次篩選的目的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為后期探究篩選的方法也做了一定鋪墊。
質疑問難:(1)如何從中篩選出雜交瘤細胞呢?教師提供資料:B淋巴細胞本身不能大量增殖而逐漸死亡;當培養(yǎng)基中加入氨基嘌呤后阻斷D途徑,骨髓瘤細胞無法增殖而死亡,存活下來的只有雜交瘤細胞。歸納總結:利用選擇性培養(yǎng)基阻斷骨髓瘤細胞的增殖。(2)如何篩選出產(chǎn)生特異性抗體的雜交瘤細胞?引導學生回顧免疫調節(jié)知識,得出結論:用相應抗原檢測。并利用生動形象的視頻(播放兩次篩選視頻)促進學生深入理解。
6.前景展望,情感升華
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和課外搜集、了解單克隆抗體的應用前景。談談你對試管動物技術應用的展望:可用于診斷試劑、治療疾病和運載藥物(生物導彈)等。
設計意圖:挖掘情感,促進興趣遷移。
7.課堂小結,回歸課題
對動物細胞融合和單克隆抗體的內(nèi)容進行整理和分析,構建知識體系,回歸教學目標。
四、教學反思
“動物細胞融合”和“單克隆抗體”都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單克隆抗體”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概念生澀難懂,過程復雜抽象。若在這兩個點上平均使力,勢必使得難點剖析不深刻。而動物細胞融合又是單克隆抗體制備的基礎,因此,筆者在教材素材和文本設計上大膽創(chuàng)新,通過學生模擬生物學專家構建流程圖,將動物細胞融合內(nèi)容貫穿于單克隆抗體制備過程,打破傳統(tǒng)的由教師先講解知識再畫流程圖的學習方式,從而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和思考交流時間,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學案引導、小組合作、模擬探究、小組質疑、教師解惑的教學策略,成功地突破了重難點,形成了完整的知識體系并獲得學習的愉悅感和成就感。
參考文獻:
朱正威,趙占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選修3現(xiàn)代生物科技專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