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字典,又可堪稱為中國第一本百科全書。它以漢字的形式記錄了中國古代豐富無窮的人文生活和社會文化?!墩f文解字·竹部》所收錄的145個漢字包含了豐富的與竹有關(guān)的文化內(nèi)容,本文主要著重闡釋從《說文解字·竹部》字中所反映出來的中國古代先民們的信仰崇拜。
關(guān)鍵詞:《說文解字》 信仰崇拜 竹文化
《說文解字》:“竹,冬生艸也。象形。下垂者。箁箬也。凡竹之屬皆從竹。”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冬生者,謂竹胎生于冬,且枝葉不凋也?!敝袷侵腥A大地上最為常見的經(jīng)濟(jì)植物,在原始社會時代就被視為信仰崇拜的對象而加以頂禮膜拜。先民們對竹的信仰崇拜主要體現(xiàn)在竹的生殖崇拜、竹的圖騰崇拜、竹的巫術(shù)崇拜三個方面。
一.竹的生殖崇拜
竹的繁殖能力很強(qiáng),這從竹部字“蓊”中可窺一二?!拜睢弊帧墩f文》:“竹貌?!敝x靈運(yùn)《山居賦》自注:“修竦,便娟,蕭森,蓊蔚皆竹貌也?!陛睿瑥闹裎搪?。以翁作聲符的字多有“茂盛”、“興盛”之意。滃,《說文》:“云氣起也。”《焦氏·易林》:“潼滃蔚薈。扶首來會。謂云起也?!薄督x》:“氣滃渤以霧杳,時郁律其如煙?!币灿屑俳琛拔獭睘椤皽濉钡睦??!吨芏Y·春官·醴齊注》:“盎猶翁也,成而翁翁然蔥白色。云氣起也?!睖迦恢冈茪怛v涌、煙霧彌漫的樣子。又《說文》:“大水貌?!薄敦S樂亭記》:“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贝颂幰鉃樗畡菔⒋蟆?,形容云氣或水勢之盛。蓊,《廣韻》:“蓊,蓊郁,草木盛貌?!薄都崱罚骸拜铘c,草木盛貌?!薄段倪x·左思·吳都賦》:“蓊茸蕭瑟?!陛钊?,密盛的樣子。蓊,形容草木之茂盛。勜,《集韻》:“鄔項(xiàng)切,勜,多力?!眲?,指體力或力量旺盛。滃、蓊、勜均為影母東部字,四字為同源詞,都有“茂盛”、“興盛”的命名義。正因竹有此特征先民們才在其身上寄寓了多子多孫的美好理想。
中國古代先民有祭祀“高媒”的習(xí)俗?!抖Y記·月令》載:“仲春之月,是月也,玄鳥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媒。天子親往,后妃帥九嬪御,乃禮天子所御,帶以弓,授以弓矢于高媒之前?!惫沤駥W(xué)者均公認(rèn)為這是一種祈求子孫的大祭。古時建立媒神的祠廟于郊野,因稱郊媒,尊稱為“高媒”。由此可知,“高媒”乃是生殖神,后世于高媒祠內(nèi)立高媒石,代表主神。因此,崇祀高媒的實(shí)質(zhì)是崇拜神的原始宗教活動。聞一多先生認(rèn)為高媒石的竹葉形狀紋圖是女陰的同體。所以竹是生殖神崇拜的象征和標(biāo)志。又《漢書·藝文志·世本》載:“女媧作笙簧”?!绑匣伞?,樂器名,即笙;簧,為笙內(nèi)薄葉,古以竹箬為之,吹笙振動簧片而發(fā)聲。其形制用十三只竹管插于葫蘆(匏)內(nèi)?!墩f文》:“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謂之笙”?!绑稀?,也就是“生”,象征人類的繁衍滋生,其事又和伏羲女媧同入葫蘆逃避洪水,后來結(jié)為夫婦,繁衍滋生人類的古神話傳說有關(guān)。
二.竹的圖騰崇拜
圖騰崇拜是原始宗教形式之一。古代各氏族或以動物,或以植物,或以無生物為其圖騰信仰,創(chuàng)造出圖騰神話,并從所信仰的圖騰中引出自己的世系。竹,也曾被尊圖騰。竹的圖騰崇拜是自然(生殖)崇拜的高級階段,是生殖神崇拜。人們將男女生殖器神圣化,視作神的化身,由此而衍生出生殖神崇拜,祈求生殖神的庇蔭,獲得一種亢奮的生殖力,使本氏族或部落人丁興旺、生殖昌盛?!端?jīng)注》及《華陽國志》記載:“竹王者,興于遁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濱,有三節(jié)大竹流入女子足間,推之不肯去。聞有兒聲,取持歸,破之,得一男兒。長養(yǎng),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為姓。捐所破竹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惫哦菟船F(xiàn)在貴州布依族地區(qū)的北盤江,為古夜郎國所在地。這一傳說表明,古夜郎人以竹為圖騰。古夜郎國在我國歷史上存在了三四百年,大約從戰(zhàn)國晚期延續(xù)到西漢末年?!耙估勺源蟆边@個盡人皆知的典故即出自此處。北盤江兩岸至今仍然竹林茂密。
大約夜郎國的族屬較多,黔西南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的先民,有不少也崇拜竹圖騰。傈傈族以虎、蜂、鼠、熊、猴、羊、竹為圖騰,竹是該族唯一的植物保護(hù)神。彝族以虎、葫蘆、竹、獐為圖騰。竹在彝族的信仰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們對竹有著深切的愛戀和特殊的感情,因?yàn)橹裨撬麄儣碇锖鸵率持?。至今在某些彝族聚居的地方,村里均養(yǎng)有一片楠竹林,稱作“種場”。孩子出生后,要將胎衣、胎血放入楠竹筒,用芭蕉葉卷好,吊在“種場”里的楠竹上,以表示他是楠竹的血脈。每年農(nóng)歷四月二十日要舉行祭竹大典,他們把“種場”里楠竹的枯榮當(dāng)作全族興衰的象征。彝族的這種習(xí)俗,表明了一種古代竹圖騰信仰的傳承。
在中華民族的的歷史上還存在有很多以竹為氏族和部族族稱的文化現(xiàn)象。如濮族:濮族是古老的民族,濮人崇拜竹,以竹為族稱,稱“竹人”。古時的濮與“ ”相通,而“ ”作為植物的名稱則是苦竹?!墩滞āぶ癫俊费裕骸?,苦竹別名?!崩钚b《竹譜詳錄》則言:“ 竹,……眾生,如苦竹,長節(jié)而薄,可作屋椽。春生,筍可食,《后漢書·哀牢夷傳》云:‘去節(jié)相去一丈,名曰濮竹,見《華陽國志》?!痹阱ё宓闹蹬c濮族有族源的民族支系稱謂中,仍存在著竹的痕跡。
三.竹的巫術(shù)崇拜
竹因是古代中華民族的先民重要的生殖崇拜和圖騰崇拜的象征,深受先民們的崇拜。因此,竹是作為一種重要的卜筮工具而出現(xiàn)在卜筮活動中,作為求“兆”的媒介。卜筮始于伏犧氏,《古史考》記載:“庖犧氏作,始有筮”,庖犧即是伏犧?!墩f文》:“筮,《易》卦用蓍也?!惫湃擞幂檎钾砸圆穯柤獌?。《廣韻》:“龜曰卜,蓍曰筮。巫咸作筮。筮,決也?!斌呖梢圆粏柤獌?,有幫助決斷的作用?!墩f文·蓍》:“蒿屬,生十歲,百莖,《易》以為數(shù)。天子蓍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陛槭禽锊?,既可入藥,亦可簪發(fā),還可作計(jì)數(shù)之物,猶如計(jì)算之籌策,故“《易》以為數(shù)”。古代常用其莖來占卜?!兑住ふf卦傳》:“幽贊于神明而生蓍?!笨脊艑W(xué)資料證實(shí)殷商武丁時代以前就已存在著卜筮活動。武丁到帝辛?xí)r期的甲骨文中,有許多“ ”字(“爻”字亦其例),楊積達(dá)《積微居金文說·史懋壺跋》認(rèn)為“ ”字即是“筮”字;“史懋壺”、“路筮”的“筮”字作“ ”,從竹,從“艸”;且楚文“巫”作“ ”。古代的“巫者”、“史官”、“筮人”三位一體。上古音中“巫”、“筮”同屬“明紐”、“魚部”,聲韻俱同?!吨芏Y·春官·宗伯》稱:“簭人:……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九曰巫環(huán),以辨吉兇”。鄭玄注曰:“詞九巫,皆讀為筮,字之誤也?!标懙旅鳌兑袅x》曰:“巫即筮”。由此可見,卜筮之法的預(yù)兆巫術(shù)出現(xiàn)最遲不遲于殷商時期的武丁。同時亦說明了在卜筮之法開始出現(xiàn)之時,竹就作為卜筮活動的法具而被廣為使用,充當(dāng)了上傳“天意”、“神意”,下達(dá)“人意”的媒介物,成為巫術(shù)崇拜的象征。
竹作為卜筮活動中求“兆”的媒介,是南方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一種形式和方法。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楚人卜筮用筳篿。屈原《離騷》云:“索瓊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余占之。”王逸注曰:“瓊茅,靈草也。筳,小折竹也;楚人名結(jié)草折竹以卜曰篿。”五臣注曰:“筳,竹筭也?!薄逗鬂h書·方術(shù)傳》曰:“筳專折竹?!弊⒃疲骸巴?,八段竹也?!薄墩f文解字》:“篿,圜竹器也。”段玉裁注曰:“盛物之器而圜者。篿與圜音同也?!峨x騷》王注曰:‘楚人名結(jié)草折竹曰篿,別一義也?!碧屏谠短鞂Α吩疲骸斑@篿剡筳,午施旁豎?!必撸馑季褪窍???梢姽j篿和茅卜是兩種占卜方法,茅卜是“瓊”茅之類的“神草”作為占卜工具,方法是在草上打結(jié)。筳篿是屬于竹卜類型。筳又名“八段竹”,表明筳就是由八根長短不同或刻劃符號不同,代表著八種基本卦象的竹簽組成,裝在圜形竹筒“篿”中,需要卜問時,便從“篿”中抽取兩根,組成六十四卦中的一卦。這種方法較為簡便,且竹簽?zāi)芊磸?fù)使用?!肮j篿”中的“篿”可通“轉(zhuǎn)”,意為翻覆。筳篿在漢代以后逐漸演變?yōu)閿S筊。擲筊是將兩片蚌殼或像蚌殼的竹木擲下,視其陰陽向背。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楚國故地習(xí)俗于舍日“秋分,擲筊于社神,以占來歲豐儉,或折竹以卜。”擲筊的卜卦方法也傳習(xí)于苗族和土家族中,破為兩塊。一陰一陽叫順筶,雙陽叫陽筶,雙陰叫陰筶,由巫師按卜辭預(yù)先斷吉兇、許否。一般順筶、陽筶主吉,陰筶主兇。由上所見,擲筊卜卦之法是極為簡易的陰陽占卜術(shù)。此外,“籤”字亦有占卜之意。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籤,假借為讖,今俗謂神示占譣之文曰籤?!被`還可做竹片制成的卜具,置神像前,抽出以占吉兇?!盎`”今簡化作“簽”,一般指寺廟或道觀中,存放在簽筒中的用竹木條做成的標(biāo)有簽號的占卜工具。一般是搖動簽筒待竹簽自己跳出或直接抽取竹簽,然后對應(yīng)求得竹簽的簽號找到相應(yīng)的簽詩,根據(jù)簽詩的等級和內(nèi)容預(yù)測吉兇禍福和處理事物的方向。
蘇東坡有言:“食者竹筍,居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通過《說文》,我們更可以窺視到竹文化的源遠(yuǎn)流長及它所透視的文化信息,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出竹在中國人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xiàn)。
參考文獻(xiàn)
[1](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清)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7.
[5]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
[6]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2.
[7]鄒永前.神祗的印痕——中國竹文化釋讀[M].成都:四川大學(xué)出版社.2014.
[8]王長金.中國竹文化通論[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
[9]王寧,謝棟元,劉方.《說文解字》與中國古代文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10]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
[11]何九盈.漢字文化學(xué)[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12]樊花,王玨.《說文解字》中反映的中國竹文化[J].湖南第一師范學(xué)報.2009,(8).
(作者介紹:尹蓮麗,湖北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