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麗軍 李臻涵 劉麗
摘要:建設法治中國的社會基礎是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識,因為公民是法治國家的建設者、參與者和體現者。大學生公民的法治教育是高校理應承擔的教育職責和社會責任。大學生的敬法意識、懂法能力和守法行為不僅需要大學教育,還需要大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生活和活動中的自覺養(yǎng)成和積極踐行。
關鍵詞:法治國家;大學生;公民教育;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6)06000403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法治國家”的建設目標。建設法治中國不僅需要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更需要對公民進行法治培育。建設法治國家是一個巨大的系統(tǒng)工程,公民教育是基礎工程,大學教育是重要的實施階段。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特定群體,是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重要參與和實踐力量。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公民素養(yǎng),能夠帶動全社會公民素質的提高,有利于促進法治中國建設的健康發(fā)展。
一、法治與公民教育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曾給法治下過定義:“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盵1]這段話明確了法治國家需具備兩個重要因素:一是良好的法律,二是遵守法律的人。我國學者認為,法治所表達的真實意義在于:它是個人的一種思想、行為方式;是社會公眾的一種普遍的生存、生活方式;是社會公眾普遍具有的一種精神、信仰、意識和觀念;是一種典型的社會民情與心態(tài)[2]。在現實生活中,眾所周知,法律得到普及主要基于兩種方式,其中之一是國家強制力。法治是解決社會沖突的最強烈而又鋒利的剛性途徑。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人的和睦相處,人與社會的融洽相處,國家與國家的和平共處,都需要法治進行規(guī)范和有力的維護;方式之二是基于社會公眾對法治信仰的自覺服從。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是實現法治的外部條件,而公民具有法治信仰應該是實現法治的內在的、核心的、基礎的條件,著名美國法學家哈羅德·J.伯爾曼在《法律與宗教》中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它不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還包含了他的感情,他的直覺和獻身,以及他的信仰?!盵3]我國學者也認為:“法治信仰是指主體對于法治極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為行為準則?!盵4]中國的法治之路盡管是艱辛而漫長的。但是這個寫進憲法的依法治國方略,要想變成現實,就需要全體公民的積極踐行。而要吸引社會全體成員積極參與到法治國家的建設中,就必須讓人們對法治產生信仰, 而法治信仰不是人先天就具有的,而是需要后天的教育養(yǎng)成。法治信仰得以傳播的媒介手段當屬教育,而非他屬。美國開國元勛之一、也曾任總統(tǒng)的杰斐遜特別強調教育對于法治的極其重要的意義,他提出教育乃民主和法治的關鍵?,F代意義的“公民”是指社會成員個體所具有的受法律認證和保護的身份和地位,公民是法治國家的體現,它表明公民具備依法應該擁有的權利和應該承擔的義務。公民是法治國家鮮活的細胞,建設法治國家需要社會個體擁有自由、平等、理性的人格特征。教育是塑造人格的基本途徑,一般將公民教育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類。廣義的公民教育是指在現代社會里,培育社會成員積極主動、卓有成效地參與國家和社會公共生活、培養(yǎng)明理信達的公民的各種教育方式的總稱;狹義的公民教育是指在教育參與國家或社會公共生活個體必要知識的公民教育學科[5]。所以,公民教育是塑造獨立人格、培養(yǎng)道德意識和情感能力,培育全面發(fā)展的人才的最主要途徑。
現代意義上的公民教育是伴隨著現代法治的興起而產生的,西方世界的歷史演進中法治與公民教育的相關性具有普適和客觀的特征。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黨的十八大提出:增強公民的法治理念。所以,建設法治中國就需要對公民進行專門的法治教育和培育,尤其是對法治國家建設重要的參與者之一的大學生公民實施特定的法治教育,培養(yǎng)新型公民。我們有必要強調,培養(yǎng)一個人的公民與道德素質最好的年齡和時期是在接受大學教育階段[6]。
二、法治對大學生公民教育的要求
大學生是最具備現代公民法治素養(yǎng)的社會群體,大學作為公民教育的重要場域,應該適應公民教育的社會需求,培養(yǎng)法治國家所需要的敬仰法律的現代公民。所以,法治中國戰(zhàn)略對大學生公民教育的要求,也是大學需要加強的公民教育的內容,那么,筆者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大學生公民世界觀教育。法治國家確立了居于國家治理的最高權威地位的是憲法,確立了法律是公民生活基本行為準則的理念。法律是政治的延伸,公民的法律教育,也是政治教育,政治教育的核心問題是世界觀教育?;诜ㄖ蔚拇髮W生公民世界觀教育不僅要包含馬克思主義世界觀,還應該落實西方18世紀著名啟蒙思想家盧梭的思想: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們的內心里”[7]。也就是對大學生進行法律尊敬和法律認同的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構筑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世界。因為,人們只有建基于對法治的價值認同所形成的自覺性遵從和自發(fā)性依賴,才是法治最持久、最深厚的社會力量。
2大學生公民人格教育。大學生個體是法治國家最有活力的細胞,建設法治國家必須塑造他們自由、平等、理性的現代人格。對于法治中國而言,首要的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完美的人格,這既是法治國家建設的基礎所需,也是法治國家建設的目標之一。因為,健全完善的人格特性,對于法律法規(guī)的建立、尊重、運用和效力是承載物、是潤滑油、是加速器;法治和人們所有的社會活動理應服務于人的自我完善、自我成長。其次,法律既具有塑造健全人格的導向力量,又具有強制、懲罰的工具性作用,法律這兩種功能都要求它應該成為教化社會成員的剛柔并進的手段。最后,法治是一項巨大的社會治理系統(tǒng)工程,需要匯集全社會的力量才能建設成功,而大學教育是這個宏大系統(tǒng)的重要基礎工程。因此,建設法治國家不僅需要健全完備的法律制度,更需要與之相適應的學校教育體制和教育內容,培養(yǎng)人格完善、責任擔當、誠實守信和能力卓越的優(yōu)秀的大學生公民。他們會在公民社會的建設中起到引領和牽動作用。
3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在法治國家,法律之所以能成為立國之本、治國之器,不可或缺是法的規(guī)則作為倫理規(guī)范而擁有道德之品格,在邏輯上道德是先于法律產生的。道德使人類告別了蒙昧進入了文明,法律使人類文明的秩序有了保障?,F代法治國家的建設,需要法律制度的構善,而完善的法制建設需要先行社會道德的重塑,法治國家的公民道德主要包括誠信、友愛、寬容等品質。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就是通過對他們進行授業(yè)、育人、啟智、塑格,使其成為守信履責的新公民、好公民。
4大學生公民法律知識教育。法治國家的表征之一是公民尊法守法,而公民只有了解知曉法律才能做到守法。因此,進行法律知識的普及宣傳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雖然我國大學已經開設了普法性質的法律基礎知識課程,但是這些課程講授的只是部門法的常識性的或實用性法律知識,比較零散和簡單,很難達到讓學生敬重法律、信仰法律的教育目的。所以,基于法治中國建設的需要,大學法律教育內容應增加憲法、政治制度、民商法、勞動法、社會保障法等專題,不僅要讓大學生掌握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規(guī)范,同時還要開設憲法專題、行政法律制度專題和社會保障法專題等。因為,法治國家的核心是憲法居于國家政治生活的最高權威地位,法治國家的關鍵是依法行政,法治國家的表現是公民權利的有效實現和真實保障。 大學生通過系統(tǒng)和專門地學習法律法規(guī),從而成為懂法守法的公民,深入、有效地積極參與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建設。
5大學生公民法治意識教育。法治國家不僅要有健全完備的法律制度,還應該具備擁有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識作為政治文化基礎。公民意識是在現代法治環(huán)境下形成的民眾意識,它要求公民具有公平、正義、法治、 權利、責任、平等、寬容、自主等基本理念,形成能夠正確處理個體、集體、社會和國家的利益關系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法治意識不僅要求國家要實行“良法善治” ,而且要求每個公民都對法律發(fā)自內心的認可、崇尚、遵守和服從,還要求全社會擁護、愛戴公平正義的價值尺度,把法律規(guī)定內化為每個人的行為準則。對大學生公民進行法治意識教育,既是讓大學生對法治的價值產生認同感和信任感,又是讓大學生自覺努力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觀念,使大學生的政治民主意識、公共參與熱情、誠信守法行為和公民義務得到切實增強。只有內心真正信仰法律、遵從法律的人,才能自覺自愿地領會并接受法律的約束。大學生公民具有較高文化程度和法律素養(yǎng),他們的公民意識的覺醒高度、法治觀念的發(fā)達程度,以及模范地遵守和維護法律制度的自覺性,是助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
6大學生公民公共參與技能教育。法治國家不僅僅是法律健全、人人守法,還是公共參與程度高、民主發(fā)達的國家。公共參與的深度與廣度既是衡量一個國家民主政治發(fā)達的標準,又是衡量一個國家法治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然而,社會的公共參與需要其全體成員具備一定的公共參與技能,因此公共參與技能的培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當下中國公民教育在公民參與技能方面培養(yǎng)方面還是比較缺乏的。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知識水平的青年群體,他們的公共參與要求、技能和水平對于法治國家建設具有非常有利的帶動和推動作用。大學生需要具備的公共參與技能主要有政治意愿的口頭和文字的表達能力,為增進與政府或政治組織、社會成員進行政治互動的溝通能力,以及參政議政的政治技能和法律技能等。
7大學生公民科學技能教育??茖W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對經濟基礎起決定作用,法治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要受科學技術的決定和推動,我國憲法獨具特色地規(guī)定了公民應該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與科學技術教育。大學作為傳授與創(chuàng)新科學技術知識的陣地,應該培養(yǎng)具有“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的人才。同時,大學生通過大學的專門和集中的學習,掌握一門或幾門特定的專業(yè)知識,并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應用的執(zhí)業(yè)技能,大學生公民才能夠適應工作崗位、掌握謀生手段,才能立足社會,才能為自己的政治權利的實現,法律事務的處理、社會地位的穩(wěn)定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
三、法治視角下的大學生公民教育的舉措
法治視角下的大學生公民教育是一項龐大、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因而實施教育的途徑和教學方法應多元化。主要包括:
1在課堂教育中,向大學生傳授公民知識和法治知識。美國著名教育家紐曼認為:若大學課程一定要有一個實際的目的,我認為就是為了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公民。在大學的教育體系中,應該明確大學生公民法治教育的目標,將大學生公民法治教育觀及相關教育內容整合以后融入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之中,形成多領域、多學科、多主體、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的大學生公民法治教育體系。還要開設大量的與大學生公民切身利益需要和公共生活秩序需要相適應的法律和社會科學課程,以擴充大學生的知識范圍,促進大學生知行能力的提升,培養(yǎng)大學生獨立自主的精神和法治意識。課程設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和自主選擇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提升其參與公共事務、自治組織的能力和技能。然而,公民教育僅依靠學校課業(yè)教育是難以實現其全部目標的,還需要開展課下教育,通過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以及網絡教育的介入,從而使大學生公民法治教育的渠道更加多樣、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活躍、方法更加多元。
2在實踐教育中,讓大學生體驗民主與法治、權利和義務。公民教育不應是一個簡單的課程文本的呈現過程,而應是一個注重交流、對話和實踐活動的開放系統(tǒng)[8]。公民必須能夠去做,而不是僅僅能夠成為公民。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法治知識,堅定法治理想,塑造法治品質。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與校外相互配合的“參與型”公民教育實踐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實踐能力的提升直接影響到公民教育的效果。如在校內,讓學生參與民主生活,體驗民主的價值,積累民主生活的經驗,對于大學生來說,對民主最直接的接觸就是參與班級的管理,比如班干部的選舉、獎學金的投票,教師在班級的生活中應該給予更多的權利。在校外,把公民教育從課堂延伸校到社區(qū)社會、企事業(yè)單位,讓大學生經過實踐親身經歷和深入體驗社會生活的多重性、繁雜性,培養(yǎng)大學生較強的公共參與意識及社會合作精神,激勵大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和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感。讓學生多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如普法宣教、法律援助等公益活動等,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人”意識,通過實踐服務來理解公民的責任、履行公民義務,并努力踐行公民責任義務,深刻體會作為公民公共參與的重要價值所在,并在行動中自覺培養(yǎng)集體精神、合作精神、有容精神。
3在社會活動中培養(yǎng)大學生的法治技能。以校內外各種社會活動為載體,培養(yǎng)大學生的公民技能。讓大學生參與到校內外的各項實踐活動中,大學生將所學習的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訓實踐體驗有機結合,將課堂教學與絢爛的校園活動、多彩的社會生活鏈接融合起來,如模擬法庭活動、學生組織選舉活動、社會兼職工作、社區(qū)自主管理、學生參與學校決策等,使更多的在校大學生能夠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和參與政治事務,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自治能力和參政能力。
4在專業(yè)學習中培育大學生的公民榮譽感和責任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8年召開的世界高等教育大會特別強調,21世紀的高等教育不僅僅是培養(yǎng)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yè)管理精英,更應注意培養(yǎng)負責任的公民[9]。大學應該注重通過專業(yè)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進行專業(yè)教育的時候,首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所選專業(yè)在熱愛、專注基礎上的責任意識。教育學生端正專業(yè)態(tài)度,養(yǎng)成專業(yè)思維,培養(yǎng)專注精神,明晰從業(yè)目標,進而確認自己對社會應該承擔的學業(yè)責任。通過學業(yè)責任感的教育,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yè)的社會所需,從而達到熱愛專業(yè)進而熱愛職業(yè)的教育目的,使大學生努力成為以學好自己的專業(yè)為學業(yè)己任、以自己專業(yè)技能為社會做貢獻而自豪的、有社會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人才。
5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在大學生公民教育中的作用。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fā)展,微博、微信成為新形勢的教育載體,而大學生是這一載體的最主要使用群體,利用新媒體開展大學生的法治教育需要按照新媒體的運作模式,努力打造一批技術先進、傳播快捷、覆蓋廣泛的法治宣傳、教育新平臺,以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和手段對其進行法治教育,以使大學生公民法治教育取得時效性、成效性和有效性。
大學生公民的法治教育,是法治中國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這個教育工作的實施,需要教育者轉變理念。需要教育機構確定鮮明的目標和建立完善的教育機制。需要受教育者端正態(tài)度和悉心接受教育。同時還要有社會和家庭等教育環(huán)境的熏陶,方能取得成就。
參考文獻: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199.
[2]姚建宗.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蘊[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2):16—18.
[3]哈羅德·J.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梁治平,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9.
[4]陳煜.試論法治信仰[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16.
[5]劉軍.通過教育捍衛(wèi)民主——美國中小學公民教育的國家標準[J].開放時代,2006,(6):130.
[6][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M].徐小洲,陳軍,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3.
[7][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73.
[8]李新月.個體需求與社會需求的統(tǒng)一——歐內斯特·博耶的大學公民教育思想探析[J].教育探索,2010,(11):151.
[9]朱慶葆.培養(yǎng)現代公民是大學的重要責任[J].中國高等教育,2011,(24):1.
(責任編輯:朱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