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珩
摘要:民族聲樂是我國特有的聲樂形式,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普遍喜愛。但是從這兩年的民族聲樂演唱來看,卻出現了“千人一面”和“千人一腔”的風格單一化問題,成為了新時期民族聲樂藝術發(fā)展的一個不利因素。鑒于此,本文分析了這種現象出現的成因,并就其解決途徑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民族聲樂 演唱風格 單一化 成因和對策
一、民族聲樂演唱單一化的表現
近年來,在民族聲樂演唱中,有不少的演唱者不是根據自身的實際特點和作品的表演需要去演唱,而是刻意模仿一些演唱名家的模式和風格,于是在服飾、扮相、舞臺形象、演唱效果等多個方面,都出現了雷同的現象,很多時候觀眾很難從聽覺上區(qū)分不同的演唱者,被稱為是“千人一面”和“千人一腔”,即民族聲樂演唱風格的單一化。
二、民族聲樂演唱風格單一化的成因
(一)認識方面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民族聲樂演唱之所以出現風格單一化的現象,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演唱者沒有樹立起正確的認識。具體來說,聲樂演唱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情感的抒發(fā),演唱者通過對作品的深入體驗,獲得了情感上的共鳴,繼而用自己的演唱技術將這種情感表現出來,是一個情感因素主導下自然的過程。但是受到多種原因的影響,當今的民族聲樂演唱早已不是一種單純情感的抒發(fā),而是摻雜了太多的功利性因素。在很多演唱者看來,通過對于一些名家的模仿,乃是一條成功的捷徑,很少去考慮自己應該如何體驗作品、個性化的表現作品。所以也就造成了眾多演唱者演唱風格雷同的問題。
(二)作品方面
聲樂作品是聲樂演唱的基礎,而演唱風格的單一與作品的單一也是有著直接關系的。縱觀民族聲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歷史,每一個年代都其代表性的作品。如上世紀五十年代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我的祖國》,六十年代的《馬鈴兒響來玉鳥兒唱》《唱支山歌給黨聽》,七十年代的《邊疆的泉水清又純》,八十年代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九十年代的《走近新時代》《春天的故事》等。但是近年來,為了弘揚時代主題,亦或者獲得一定的名譽和利益,很多創(chuàng)作者都傾向于同一種類型的創(chuàng)作,而不再是下鄉(xiāng)采風,深入生活,從而使作品形成鮮明的地域和民族風格。當作品雷同時,演唱的雷同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教學方面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算起,高校民族聲樂教學也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并先后培養(yǎng)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歌唱人才。但是相對于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以及人民群眾審美水平的提升來說,高校民族聲樂教學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多個方面,都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比如在教學理念方面,很多教師認為自己有著充足的教學經驗,能夠保證教學沿著一條順利的軌道進行,所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也確實具有一定的素質和能力。但是現代教育觀則認為,由于每一個學生的基礎水平、性格脾氣等都是不盡相同的,需要教師在全面了解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充分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勢利導,才有可能引導和幫助學生形成個性化的藝術風格。
(四)批評方面
聲樂批評是推動聲樂藝術發(fā)展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從當下的實際情況來看,由聲樂理論家、創(chuàng)作者、演唱家等所組成的官方評價,是當代民族聲樂批評的主導力量。而青歌賽則是最重要的評價平臺。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青歌賽經過不斷的發(fā)展,已然成為了中國影響力最大、最權威的聲樂賽事。對于演唱者來說,青歌賽是一個極佳的跳板,如果能夠在青歌賽上獲得好成績,那么將會對個人今后發(fā)展產生決定性影響。所以一些演唱者為了獲得好的名次,就刻意模仿在臺下擔任評委的歌唱家,或者演唱一些評委創(chuàng)作的歌曲,自認為自己模仿的越像,就越能夠得到評委和觀眾的認可,于是也從客觀上推動了單一化風格的形成。
三、民族聲樂演唱單一化風格的解決途徑
(一)樹立正確認識
前文中提到,當下民族聲樂演唱中,一個最嚴重的錯誤認識就是僅從技能方面來看待民族聲樂演唱,而忽視了聲樂藝術情感性這一本質特征。一方面,聲樂演唱是需要以扎實和嫻熟的技術為基礎的,但是另一方面,技術的掌握并不是最終目的,唱出真情之感才是聲樂演唱的終極目標。比如劉和剛演唱的《父親》,曾經讓在場的多位評委和觀眾都潸然淚下,之所以能夠獲得這種效果,技術上的完善自然不必多說,更重要的在于其真正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了作品中,達到了一種“化技于無形”的狀態(tài),當技術“無形”了,也就自然沒有雷同可言。又比如近年來異軍突起的原生態(tài)演唱者,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沒有受過專業(yè)的聲樂教育,歌唱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抒發(fā)自身喜怒哀樂的方式。他們腦海中沒有技術的概念,也沒有功利化的追求,只是一種情感的抒發(fā),所以他們的演唱能夠直入心底。因此演唱者要對歌唱的本原有正確的認識,當樹立起正確的認識之后,風格單一化問題也就自然的迎刃而解。
(二)創(chuàng)作更多佳作
一些經典的民族聲樂作品之所以能夠傳承到今天,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作品本身所帶有的個性化特征。如《在希望的田野上》,詞作者陳曉光在安徽農村體驗生活時,親眼看到了包產到戶后廣大農民們那種發(fā)自內心的喜悅,感受到了祖國大地日新月異的活力。有感而發(fā)的寫出了歌詞,而曲作者施光南看到這首詞后,也被其中的激動、欣喜之情感染,僅用半天時間就譜曲完成。這種認識和狀態(tài)下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注定是獨一無二的,更是經得起時間和歷史考驗的。所以作為當代創(chuàng)作者來說,應該真正的沉下心來,思考自己為什么要創(chuàng)作,為誰而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而不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的粗制濫造。當每一位創(chuàng)作者都拿出優(yōu)秀的、個性化作品時,也就會迎來整個民族聲樂界的百家爭鳴和百花齊放。
(三)改革高校教學
高校作為民族聲樂人才培養(yǎng)的主陣地,對民族聲樂的整體發(fā)展具有關鍵性影響。為了培養(yǎng)出與時俱進的、為當代社會所認可的優(yōu)秀人才,理應對高校聲樂教學進行自上而下的全面變革。在教學目標方面,要結合當代文化發(fā)展趨勢和審美需要,培養(yǎng)出演唱技術嫻熟、音樂素質全面的歌唱人才,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學有所長和學以致用。在教學理念方面,則要秉承因材施教和因人而異的原則,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有針對性的指導,直至形成個性化的演唱風格。在教學方法方面,要將對話式教學法、任務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等廣泛應用于教學中,以充分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和主動性,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在藝術實踐方面,要盡快走出過去“重理論而輕實踐”的誤區(qū),加大藝術實踐的比例,讓學生在校內就得到充分的實踐鍛煉,為他們的就業(yè)和個人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完善評價環(huán)境
在關于民族聲樂演唱單一化問題的討論中,以媒體為代表的評價者可謂是一個顯性因素,這是由其本身所具有的廣泛性特點所決定的。所以媒體也應該承擔這方面的責任。以青歌賽為例,是否可以在唱法劃分、評價標準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力求讓更多的作品和演唱者有展現的機會。比如在第十三屆比賽中,就將原來的三種唱法改為了五種唱法,新增了原生態(tài)和組合唱法,雖然這種劃分方式目前還存在著一定的爭議,但是有一點卻是可以肯定的,即其對民族聲樂多元化發(fā)展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而且除了青歌賽之外,媒體也應該將更多目光投向民間音樂,以合理的形式使其得到最大化的展現,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民族聲樂藝術,營造出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綜上所述,民族聲樂發(fā)展到今天,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歷史,顯示出了旺盛而持久的藝術生命力。當今民族聲樂演唱中出現的風格單一化問題,是其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表現,更是一個多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所以應該以一種理性的態(tài)度,從更加宏觀的視角來認識這一問題,在創(chuàng)作、演唱、教學和傳播等多個方面一起努力,使其得到有效的緩解,當成功解決這一問題之后,當代民族聲樂藝術也就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本文也正是本著這一目的,對其進行了思考和建議,希望能夠起到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為民族聲樂的發(fā)展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柯琳.一花獨放不是春 百花齊放春滿園——中國民族聲樂發(fā)展之路[J].貴州民族研究,2010,(01).
[2]杜亞雄.“民族聲樂”和“民族唱法”界定之我見[J].人民音樂,2007,(06).
[3]李萍.對民族聲樂多樣性發(fā)展的思考[J].人民音樂,2006,(09).
[4]尹萍.試論民族聲樂的傳承與發(fā)展[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