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琮 陳穎
我國當代的歷史學(xué)家、雜文家鄧拓曾說,歷史的真實和藝術(shù)的真實,有時距離很大。誰要是把讀文學(xué)當成讀歷史,那不免要上當?shù)摹?/p>
《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之《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中,劉琮在曹操大軍壓迫荊襄時,拒絕了大將王威“擒曹”的建議。膽戰(zhàn)心驚地先是讓自己的舅舅蔡瑁覲見曹操。曹操滿口答應(yīng)劉琮永為荊州之主,而且加封荊州實權(quán)人物蔡瑁、張允為正副水軍大都督。聽到曹操的承諾,大喜之下,第二天,便和母親蔡夫人正式捧著印綬兵符跪降了。然而曹操卻封劉琮為青州刺史,并讓其立即離荊州啟程赴任。劉琮聞命大驚,表示官可以不做,只愿守著父母的鄉(xiāng)土。曹操就威嚇劉琮:“青州近帝都,教你隨朝為官,免在荊、襄被人圖害。”劉琮再三請求,可是曹操鐵石心腸,說了不準就是不準。
且在劉琮和蔡夫人迫不得已起程后,曹操竟立即讓于禁輕騎追殺。蔡夫人抱劉琮大哭,但仍被軍士殺害。于禁回報曹操,曹操重賞于禁。[1]
然而揆諸史實,所謂“曹操殺劉琮”卻純屬小說家的演義。
曹操是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度龂萘x》的作者羅貫中“據(jù)正史,采小說,證文辭,通尚好”(高儒《百川書志》)寫作出了中國的這一部長篇小說。其中的“正史”指的是陳壽的《三國志》、裴松之注與《資治通鑒》中的三國部分。
陳壽的《三國志》是一部以曹魏為正統(tǒng)的紀傳體史書。作為記載三國時代最原始的資料,它為后代有關(guān)三國的文學(xué)作品特別是《三國演義》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歷史框架和第一手素材。史書在《武帝紀第一》敘述魏武帝曹操的南征第一站荊襄地區(qū)時寫道“(建安)秋七月,公征劉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陽,劉備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備走夏口。公進軍江陵,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譯:給予他們新的生活)。乃論荊州服從之功,侯者十五人?!盵2]接著在《董二袁劉傳第六》為劉表立傳時寫道“初,表及妻愛少子琮,欲以為后,而蔡瑁、張允為之支黨,乃出長子琦為江夏太守,眾遂奉琮為嗣。”“太祖軍到襄陽,琮舉州降。備走夏口。太祖以琮為青州刺史、封列侯。”[2]前后記敘是一致的。在《張樂于張徐傳第十七》為于禁立傳時敘述了于禁跟隨曹操征討呂布、黃巾軍、橋蕤、張繡、袁紹、昌豯、陳蘭。就是沒有只字片語寫他奉曹操命令殺青州刺史劉琮。如果于禁有奉命殺劉琮,那么此傳一定要寫,以此來強化評語“于禁最號毅重”(于禁最是堅毅穩(wěn)重)[2]不至于只字不提。從這些記載看,《三國志》是沒有曹操殺劉琮的記載的。
裴松之的注釋是由歷史到小說之間的一個必要環(huán)節(jié)。裴松之在《上三國志注表》中,對其主旨目的有十分清楚的說明:其追求的目標在于“奉旨尋詳,務(wù)在周悉。上搜舊聞,旁摭遺逸”。他引用宏富的書籍,敘事詳盡,情節(jié)曲折,人物對話豐富,文筆靈活,將《三國志》失之簡略的部分具體化形象化了。裴松之引《曹瞞傳》、《魏書》、孫盛《雜紀》及《山陰公載記》豐滿了曹操在《三國志》中的形象。并且從王霸者雄才偉略的角度贊美他,然也從道德上極力貶斥曹操的“奸”。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卷首引孫盛《異同雜語》對曹操“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評語是裴松之褒貶曹操的辯證原則。這一評語被羅貫中照錄入《三國演義》的第二節(jié)中,作為其褒貶曹操的總綱。即便如此,翻閱《武帝紀第一》、《董二袁劉傳第六》及《張樂于張徐傳第十七》的引文和注釋未能看到裴松之對曹操殺劉琮的補充記載。
“《資治通鑒》(三國部分)是三國題材由歷史到小說演化史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保P(guān)四平《三國演義源流研究》)。與《史記》并稱“史學(xué)雙璧”的它將紀傳體的三國史料編年體化且熔鑄成完整的歷史畫面——為了使紛繁復(fù)雜的歷史事件有條不紊的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它以一定時空中的重大事件為主線,將一系列相關(guān)事件,各種各樣的人物,各個集團、各種層面的矛盾貫穿起來,形成了情節(jié)連貫、脈絡(luò)明晰、人物突出的藝術(shù)整體。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提供了思維方式上的啟迪與宏觀結(jié)構(gòu)上的范例。在《資治通鑒》的漢紀卷中司馬光以曹操欲一戰(zhàn)定乾坤而統(tǒng)一天下,劉備、孫權(quán)不甘臣服,欲以弱抗強,以少勝多,于是孫、劉聯(lián)合抗曹為主線,將散見于《三國志》各人傳記中的內(nèi)容井然有序地穿連成“赤壁之戰(zhàn)”的必要環(huán)節(jié)?!顿Y治通鑒卷六十五漢紀五十七》寫道“(建安)十三年(戊子,208)曹操還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師?!?,七月,曹操南擊劉表。……章陵太守蒯越及東曹掾傅巽等勸劉琮降操,曰……琮從之。九月,操至新野,琮遂舉州降,以節(jié)迎操。諸將皆疑其詐,婁圭曰‘天下擾擾,各貪王命以自重,今以節(jié)來,是必至誠。操遂進兵。時劉備屯樊,琮不敢告?zhèn)??!瓊鋵⑵浔娙?,過襄陽,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備。備過辭表墓,涕泣而去?!盵4]“曹操進軍江陵,以劉琮為青州刺史,封列侯,并蒯越等,侯者凡十五人。”[4]比較《三國志》這段史料的敘述詳細,人物也形象,而比較《三國演義》赤壁之戰(zhàn)的故事情節(jié)大體相同。在劉琮投降之后又描寫到劉琮大將王威企圖說服主上擒曹,然“琮不納?!盵4]可見,劉琮是死心塌地地投降了曹操,而曹操在統(tǒng)一天下的征途上對待這類“投誠”人士是“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短歌行》)
這些都證明“曹操殺劉琮”的情節(jié)是無稽的。
然而從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出發(fā),我們要使證明更有說服力,還要從劉琮的立場上找出有力的證明。因此,筆者要進一步查究:歷史上的劉琮在投降曹操后如何了?
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董二袁劉傳第六》劉表傳記引《魏武故事》,道:“楚有江、漢山川之險,后服先疆,與秦爭衡,荊州則其故地。劉鎮(zhèn)南久用其民矣。身沒之后,諸子鼎峙,雖終難全,猶可引日。青州刺史琮,心高志潔,智深慮廣,輕榮重義。薄利厚德,蔑萬里之業(yè),忽三軍之眾,篤中正之體,敦令名之譽,上耀先君之遺塵,下圖不朽之余祚;鮑永之棄并州,竇融之離五郡,未足以喻也。雖封列侯一州之位,猶恨此寵未副其人;而比有箋求還州。監(jiān)史雖尊,軼祿未優(yōu)。今聽所執(zhí),表琮為諫議大夫,參同軍事?!薄3]由此可見,劉琮擔任了青州刺史并且受到了世人的高度的贊譽。并沒有過死在出任青州刺史途中的變故中。
以上證明,從來歷史記述中都沒有曹操殺劉琮的情節(jié)。
演義家之所以借曹操之手讓蔡夫人、劉琮死得窩囊,很有可能是因為按照古代的禮儀道德,蔡夫人背夫(偽造劉表遺囑篡奪荊襄大權(quán))又沒能教育好兒子(讓劉琮輕率地放棄了祖宗基業(yè),讓自己的子民罹難戰(zhàn)亂,背井離鄉(xiāng)。)而劉琮輕易放棄的基業(yè)是“于是(劉)表地方數(shù)千里,帶甲十馀萬”[4]!這樣,讀者就能從他們的被殺中獲得淺薄的閱讀快感。當然也有可能是小說家用此事為曹操濫殺無辜、草菅人命的形象再添一筆。畢竟曹操性格殘忍奸詐是史有定論。
萊辛在《漢堡劇評》中指出:“劇作家并不是歷史家;他的任務(wù)不是敘述人們從前相信曾經(jīng)發(fā)生的故事,而是要使這些事情在我們眼前再現(xiàn);讓它再現(xiàn),并不是為了純粹歷史的真實,而是出于一種完全不用的更高的意圖;歷史真實不是他的目的,只是他達到目的的手段;他要迷惑我們,從而感動我們?!盵5]
參考文獻:
[1]羅貫中.三國演義[M].延邊人民出版社,2006.
[2]陳壽.三國志[M].中華書局,2007.
[3]陳壽著,裴松之注.三國志之魏書附考證資料[M].
[4]司馬光.資治通鑒[M].中華書局,2009.
[5]關(guān)四平.三國演義源流研究[M].
(作者單位:福建泉州培元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