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琴
在小學數(shù)學所有的知識點中,計算是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是作為一名小學數(shù)學教師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學生的知識需要積累,到了高年級,有的計算題是綜合了多方面的知識,如果以前單個的知識點沒有掌握,談什么來解決綜合了多方面知識點的計算題呢?所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教學中要按照教學要求進行
在閱讀了新課程標準后,小學數(shù)學新課程標準中對數(shù)學提出了三個層次的要求,這幾點要求是根據(jù)小學數(shù)學學習的順序來的,小學數(shù)學先是從簡單的開始,加減法里有一位數(shù)的加減法,兩位數(shù)的加減法,三位數(shù)的加減法,那要求就是“熟練”、“比較熟練”、“會”三個層次。如何達到這些要求呢?首先,我們知道,學生的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應建立在學生做計算題時是比較細致的,這樣的學生才可以去談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如果是一位馬馬虎虎的學生,如有的學生在做減法時,忘了把那退的一位減掉,這樣馬虎的學生,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先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嚴謹性,不然做得再好,也是無功而返。在學生過掉這一層次后,再培養(yǎng)他們計算時思維的擴展。如在計算三四個數(shù)連續(xù)相加,我們不要急著動筆去計算,而要看看在這些數(shù)里面,有沒有期中兩個或三個可以湊成整數(shù),這樣就給計算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再者,到了高一點的年級,加、減、乘、除法里都會出現(xiàn)一些讓計算變的簡單的運算定律,學過之后,一定要靈活運用。
二、幫助學生了解運算算理
讓學生明白算理就是要讓學生理解運算時,為什么運算的步驟是這樣的。例如,在計算14×15時,就是求15個14是多少,我們可以先求5個14是多少,也就是14×5,再求10個14是多少,也就是14×10,最后把兩個積加起來。同時,也讓學生明白計算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一共有三步,前兩步是乘,后一步是相加。讓學生明白在用筆算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時,為什么前兩步是乘,最后是加法。在計算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時,一定要學生對齊數(shù)位,這里講到的5個14,所以,5要寫在個位上,10個14,所以,1要寫在十位上。再例如15×19,我們還可可以仔細理解一下這個算式,是求19個15是多少,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先求20個15是多少呢?再減掉一個15,很明顯,這樣計算就方便的多了,學生明白了算理,也就很容易理解從20個15里減掉一個15。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明白了乘法的算理后,再加強運算的訓練。對于乘法,也就很容易掌握了。
三、訓練學生思維方式
1.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培養(yǎng)思維方式。過去的計算題目,教師著重學生算的能力,只是告訴學生怎么算,卻很少讓學生說出來為什么是這樣算,缺乏學生“說”的指導,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少之又少。例如在教混合運算時,我們可以先復習混合運算的順序,然后再結合例題,讓學生說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學生明白運算的順序,培養(yǎng)他們的思維能力。再例如在講到只有加減法的混合運算中,要求學生使用簡便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觀察這道題目,再讓學生自己思考有什么簡便方法,有哪些不同的簡便方法,哪一種更簡單。通過不同的學生對同一道題不同的見解,可以加深學生對題目的更深理解。
2.通過生活中的例子和教師的演示來鍛煉學生的思維。思維是通過實際的例子或現(xiàn)象,再進行分析、探索和總結形成的能力,只有通過學生自己的眼睛去看,手去操作,才能形成。
四、加強訓練
1.明確訓練的重點。例如三位數(shù)的加減法,訓練的重點是進位和退位。要讓學生牢記計算時,一定要注意進位和退位,而且有的時候是連續(xù)的進位或退位;三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時,兩次的乘積的數(shù)位對齊是重點,第二次的乘積的最后一位數(shù)要與十位對齊。
2.打好計算基礎。低年級的口算能力是筆算、估算和簡便計算的基礎,所以,一定要把學生的口算能力打牢,不同的年級,口算的要求也不一樣。針對不同的年級,不同的要求,圍繞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口算能力。
3.循序漸進。在訓練時,我們要由淺到深,通過不同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愛學習的熱情,從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作者單位:江西省鄱陽縣油墩街鎮(zhèn)西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