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華
摘 ?要:《青箱雜記》是北宋吳處厚所著,也是北宋中后期重要史料筆記之一。本文從《青箱雜記》文本入手,通過定量統(tǒng)計,根據(jù)介詞的語義功能進行分類,分析此書中出現(xiàn)的介詞的使用情況,以期對宋朝時期介詞的使用狀況作一了解。
關(guān)鍵詞:《青箱雜記》;介詞;宋朝
[中圖分類號]:I0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5--02
《青箱雜記》由北宋朝散郎知漢陽軍吳處厚撰,是北宋中后期重要筆記之一,共十卷三萬多字,多記宋及五代朝野雜事、詩話及掌故,尤以詩詞為最多。
我們知道:介詞沒有實在意義,不能單獨成句,也不能單獨作句法成分,它只能依附于實詞或語句,表示一定的語法意義。介詞在句子中具有介引作用,它將介詞賓語引介給謂語中心語,表示處所、時間、對象、方式、目的、原因等多種語義關(guān)系。介詞在句子中并非可有可無,其語法意義及作用不容忽視,因此,本文通過分析《青箱雜記》中介詞的使用情況,從而對北宋時期的介詞有一更清晰的認識。
一、《青箱雜記》的介詞概況及其分類
本文所統(tǒng)計的《青箱雜記》里的介詞也包括了作者所記載的其他詩人詩中出現(xiàn)的,并沒有把這些介詞排除在外。
介詞主要表示語法意義,主要功能是介引,《青箱雜記》中介詞共出現(xiàn)14個,分別是:自、從、由、及、在、與、于、被、比、為、以、乎、之、至于等,其中只有一個雙音節(jié)介詞。
分類的標準不同,分出的類也不一樣,有人把漢語介詞分為四大類:時地介詞、原因介詞、方式介詞、關(guān)涉介詞。而本文按照介詞的語義功能,把此書中出現(xiàn)的介詞具體分為以下幾類:
時地方向介詞,如:自、由、在、于、從、以、至于等;
原因目的介詞,如:由、于、乎、為、以等;
對象范圍介詞,如:與、于、被、為、至于、自等;
工具方式介詞,如:以等;
表被動的介詞,如:被、為等。
二、《青箱雜記》中各類介詞的具體使用情況
(一)時地方位介詞
這類介詞主要表示與動作行為相關(guān)的時間、處所、方位,在句子中主要作狀語。根據(jù)介引內(nèi)容的不同,具體分述如下:
1、引進動作行為的時間:共有8個,分別是:自、從、由、及、在、于、以、至于,可譯為:從……開始、自……以來、等到……的時候、到。
例如:
[自]自宋有天下,甲子百二十二年于茲矣。(卷九P98)
[從]從小能治家,七也。(卷四P38)
[由]于是首身者繼至,并遣歸業(yè),蜀民由此安居。(卷十P107)
[及]及馬氏將亂,民間謠曰:“馬去也,不用鞭,咬牙過今年。”(卷七P72)
[在]蓋公在寶元、康定間,遇邊鄙震聳。(卷十P112)
[于]正明中,始于今右長慶門東北創(chuàng)小屋數(shù)十間,為三館,湫隘尤甚。(卷三P28)
[以]齊以大中祥符元年姚曄下及第,仕至太常博士卒。(卷一P5)
[至于]至于明肅太后,亦深眷焉。(卷六P63)
2、引進動作行為的地點、處所:出現(xiàn)了自、由、在、于4個,可譯為“從”“在”。
例如:
[自]知越州時,每擁騎自衙庭出,或由鑒湖緩轡而歸。(卷一P6)
[由]知越州時,每擁騎自衙庭出,或由鑒湖緩轡而歸。(卷一P6)
[在]天禧中士風(fēng)奔競,公在文館淡然自守。(卷二P19)
[于]本朝太宗御書及典籍、圖畫、寶瑞之物,并藏于龍圖閣。(卷三P28)
3、引進動作行為的方位、方向,可譯為“從”,只出現(xiàn)了“自”和“從”兩個介詞。如:
[自]自南自北,若專霜隼之誅。(卷十P112)
[從]翠筠織簟寄禪齋,半夜秋從枕底來。(卷十P110-111)
(二)原因目的介詞
這類介詞主要引進動作行為的原因、目的、結(jié)果,有:由、于、乎、為、以5個,可譯為:因為、由于、用來、為了等。
例如:
[由]中外臣民協(xié)謀同欲,然實由文穆之力贊焉。(卷六P62)
[于]卒之年,忱任利路運使,因出巡乘轎撲落崖,亦幾于死。(卷四P42)
[乎]禪在什么處,似不以有無為礙者,近乎通也。(卷十P111)
[為]為報鄉(xiāng)閭親戚道,如今席帽已離身。(卷二P15)
[以]昔人謂官至三品,不讀相書,自識貴人,以其閱多故也。(卷四P39)
(三)對象范圍介詞
這類介詞主要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包括引進比較的對象,還可引進范圍。具體如下:
1、引進動作行為的對象,有:與、于、為、至于,可譯為“給”“和”“對”“替”等。
例如:
[與]我有一帖藥,其名為阿魏,賣與十八子。(卷七P70)
[于]異日丁獻詩于穎,穎次韻和酬。(卷二P14)
[為]太祖驚問其故,穎曰:“臣為叔父復(fù)仇,非有他也?!保ň矶14)
[至于]至于村歌社舞,則又喜焉。(卷五P46)
2、引進比較的對象,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比”“跟……(相比)”、“同……(相比)”,有“于”“與”兩個。
例如:
[于]后趙普密薦齊賢于太宗,太宗未用,普具列前事。(卷二P17)
蓋馬氏諸王雄于周,廣順辛亥歲遷于江南。(卷七P72)
[與]世傳王公嘗記前世為僧,與唐房太尉事頗相類。(卷一P4)
則驟加進擢,及后晏靜,則置而不用,斯亦與水車何異。(卷十P112)
3、引進范圍,可譯為“在……中”。
如:[于]文莊曰:“但于一等人中為貧耳?!保ň硭腜40)
楊文公《談苑》稱楚僧惠崇工詩,于近代釋子中為杰出。(卷九P94)
(四)工具方式介詞
這類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的憑借,包括工具、依據(jù)、方式等,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用”“憑借”“按照”“依據(jù)”等,只有“以”一個介詞。
如:[以]開屢請以錢乞趙,季父不與,開乃夜構(gòu)火燒舍。(卷六P64)
每良辰美景,以小車載酒,優(yōu)游自適。(卷十P109)
(五)表被動的介詞
這一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由“被”作介詞表被動的被動句,“為”字被動句也較多見。大致如下:
1、“被”字被動句:“被”字引進動作行為的施事者,構(gòu)成“被”+施事者+動詞(+賓語)的形式。
如:李文定公迪,美須髯,未御試,一夕,忽夢被人剃削俱盡,迪亦惡之。(卷三P31)
2、“為”字被動句: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在此書中“為……所”是常見的格式。
如:韋庶為人所殺,疑尸在潭中,求而弗獲。(卷三P30)
后十三年六月,知訓(xùn)為朱瑾所殺焉,則“朱蒜不及秋”之應(yīng)也。(卷七P69)
此外,在此書中介詞“于”和代詞“是”組成的固定詞組“于是”使用的頻率也較高,這一詞組只能用在所修飾的謂詞性詞語之前,表示動作行為發(fā)生或進行的時間,可以理解為“在這時”“當時”等。
如:[于是]于是趙宗復(fù)盛,傳十世至武靈王,而遂以胡服與秦俱霸。(卷九P98)
于是首身者繼至,并遣歸業(yè),蜀民由此安居。(卷十P107)
介詞“之”在此書中也已出現(xiàn),因后面引進的內(nèi)容較復(fù)雜,于是就另當別論, 沒有歸入以上五類中。介詞“之”相當于結(jié)構(gòu)助詞“的”,用在兩名詞之間,前一名詞修飾限制后一名詞。
如:“而斡運曲折,使各中理,在人之智思耳。”(卷一P5)
三、結(jié)語
介詞是一個封閉的詞類,通過對《青箱雜記》中所有介詞的使用情況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從音節(jié)形式上看,此書中的介詞仍以單音節(jié)為主,雙音節(jié)介詞出現(xiàn)較少;從語義上看,此書中介詞的語義功能已較為齊全,可以引進動作行為的處所、時間、方位、原因、目的、對象,引進范圍,表示被動,引進動作范圍的主動者等。
有些介詞如“于”“自”“從”“以”等在上古早期甲骨文、金文中就已產(chǎn)生,并在當時的著作中普遍使用,發(fā)展到北宋使用仍很頻繁。其次“為”“及”的使用頻率也較高,而“比”“乎”用作介詞的用法在此書中則還很少。就《青箱雜記》中出現(xiàn)的介詞來說,必然是在古漢語介詞的基礎(chǔ)上,加以繼承與發(fā)展,或是出現(xiàn)了新的介詞,或是本已有的介詞出現(xiàn)了新的用法,或是原已出現(xiàn)的最初并不是介詞的詞發(fā)展而成介詞,如“被”,由最初有實在意義的實詞變成了切切實實表示被動的介詞,而且在此書中還多次出現(xiàn),說明在當時已得到了認可,并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吳處厚撰,李裕民點校.青箱雜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5.
[2]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王鴻濱.上古漢語介詞的發(fā)展與演變[J].上海:上海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04年9月第5期.
[4]羅慶云.《詩經(jīng)》介詞研究[D].武漢大學(xué)碩士學(xué)位論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