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輝(建寧縣黃坊鄉(xiāng)中心小學,福建 建寧 354507)
?
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互動情境的創(chuàng)設
陳學輝
(建寧縣黃坊鄉(xiāng)中心小學,福建 建寧354507)
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才能夠達到師生之間的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只有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才能更好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緊扣內容,牢記主旨,讓他們多動手、動腦,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掌握知識;提高能力
互動情境是新課程改革中對小學語文的教學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不再是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而是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的興趣。情境教學是已成為日常教學的一種有效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師生之間的課堂活動和課堂氣氛,還能夠更好地幫助小學生理解語文知識,加深記憶,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筆者通過多年的情境教學模式,也嘗試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擴大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語文知識。
由于習慣于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總是從上課開始就設計了許多與課文有關的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解決問題,達到教學目標;或者教師不斷地解釋課文中重點的詞、句、段、語法等內容,學生也是不斷地記筆記,背誦,教師還是把自己當成是課堂的主人,課堂幾乎沒有什么交往互動,更談不上共同發(fā)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師生關系應該是一種平等的,雙向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1]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往、學生與學生之間交往的對話,從而構建一種互動的師生關系。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做到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交流,才有可能實現(xiàn)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補充、相互影響,這樣才能夠達到師生之間的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
學生在五年級下冊就開始接觸了《楊氏之子》古文的學習,學生一提到古文,都唉聲嘆氣。大家都知道古文學習有三難:難讀、難懂、難背。要讀好古文就要把握好停頓,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古文中許多詞語表達方式和白話文大不相同,學生理解起來就更難,更不用說背誦。如果在課堂上多設計一些互動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其中,在他們的頭腦中,也有更深刻的印象,也更有助于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
比如:在教學《兩小兒辯日》這一課文時,上課伊始,筆者就改變以前教學古文的模式,不是讓學生先讀課文的模式,而是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帶“日”的句子共有幾句,先劃出來,然后在小組內逐句逐句讀。這樣,學生就更有目標,不會茫然,也更聚精會神。當有學生讀第一個句子“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時,筆者發(fā)現(xiàn)停頓不正確時,便讓另一位同學先找一找第一位同學哪里讀得不好的地方,能否幫助他。同時,請你讀一讀,當學生把句子的停頓讀正確而韻味還差點時,筆者馬上有感情地把這個句子范讀一遍,激起學生讀書的欲望,然后通過“跟我讀”“師生互讀”等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培養(yǎng)語感,讓學生在讀句子中體會到不同的句子有不同的讀法,不正確的的停頓有時會改變句子的原意,有了這一良好的開端,學生在讀后面的句子時就輕松多了。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1]。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可能讓語文課上成學生喜歡、又能盡情施展才華的課堂。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做到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生生之間的互動尤為重要,生生互動主要體現(xiàn)在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推動,它是學習過程中一種重要的人際關系,也是學習過程中一種實踐活動的形式。事實證明,教師如果充分利用好課堂上的生生互動,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過程中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還有利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成功所帶來的喜悅、感受到學習所帶來的樂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這樣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2]我們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應該多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合作精神,所以筆者認為在綜合性學習中很有必要注入更多的生生互動的內容。
比如: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利用信息,寫簡單的研究報告》的綜合性學習,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話題:①本班同學近視情況的調查;②建寧縣閩江的水資源調查;③同學們閱讀方式的調查分析,等等,然后讓學生寫一個簡單的調查報告。學生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通過收集信息進行研究分析才能寫出簡單的調查報告。但分析的時候和解決這些問題時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互動,他們在互動中又可運用了主動探究和發(fā)揚合作的精神,容易產生了智慧的火花,還可以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走進豐富多彩的信息世界。
心理學家莫雷諾認為,角色互換是一種心理技術,它能夠讓人暫時置身于他人的角色位置。在教學中教師就可因地制宜并按這一角色的要求方式進行職能的轉換。筆者通過抓住小學生榮譽感強這一特點,在教學中,適時充當一無所知者,向學生請教有關知識,讓學生通過課前課外的有關知識,在講讀課文當中可以讓學生體驗到成功,也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比如:在教學六年級的《桃花心木》時,如何讓同學們把種樹人那種語重心長的話語和作者心中真實的感受讀出來呢?是教師范讀?還是讓學生比賽讀呢?筆者設計了很多方法。最終,還是決定讓學生評價教師的朗讀,學生感到驚訝。此時,又是一個互動的好時機。當教師請學生當一回知識的傳授者,而自己作為一個無知者向學生請教,于是故作老成,把話音拖長,把聲音壓低來。還沒有等教師讀完,同學們都已經紛紛搖頭了,當話音還未讀完時,同學們七嘴八舌,“老師,您可要注意,語重心長絕不是把話音拉長就是喲!”“老師,您讀錯了!”教師連忙說:“不如,你們來教教我怎樣讀吧?!庇蓪W習委員帶個頭,他們的聲音此時如同起伏的江水,輕輕地在拍打著岸邊,一陣陣悅耳地聲音震撼了我的心靈。的確,他們的朗讀比我要好得多。通過此環(huán)節(jié),學生把預習中的知識有效地用于課堂,學生很自豪地樹立了自信心,同時提高了課堂效果。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讓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中進行互相交叉、互相滲透、互相整合、開闊視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也就是說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既要以課本為綱又要高于課本,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這就是所謂的拓展延伸。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很少讓學生有更多的思維發(fā)展空間,這樣就容易讓學生形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一葉蔽目,不見泰山”的思維特點,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為此,在作文教學課就是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還可以不斷豐富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擴大的學生的視野。
比如:在作文教學中《寫一個印象深刻的人》教師就要讓學生確立寫作對象,進行細致了解,可對人物進行采訪,學生根據(jù)人物的特點,選擇恰當?shù)姆椒?,進行細致描寫,也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現(xiàn)場,或是印象最深人物形象,并且運用一些事例來突出人物的特點。這樣讓學生積累了語言,又運用于寫作當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種事半功倍的效果,只要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多用一點心就夠了。
在以后的教學中,時時記住“只有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才能發(fā)揮師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緊扣內容,牢記主旨,讓他們多動手、動腦,在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弊寣W生輕松而又愉快的笑聲中又讓筆者體驗到一種“韻外之致”,一個懸念,一次設疑,一番聯(lián)想,都能創(chuàng)設一堂課的激情,既然有這種韻味悠長、令人流連不已的境界,何不多醞釀些“互動”環(huán)節(jié)呢?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林崇德,等.學校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