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秋莉
教育科研: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有效途徑
文/李秋莉
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學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學校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更是教師專業(yè)化成長的有效途徑。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科研已走進校園,日益被廣大教師認可與接受。通過一段時間以來的觀察和實踐,我們發(fā)現(xiàn):只有用科學理論指導教育教學實踐,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習是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助力器”,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充分為自己“充電”,才能源源不斷地接受源頭活水的補給。身為一名教師,必須抱著積極主動的心態(tài),尋找一切有用的教育資源,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向書籍學習,向專家學習,向學生學習,向社會學習,學習一切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因為這是自己成長之所需。
每一個成長中的教師,都應該樹立一種終身學習的意識,要善于做學習上的有心人。為了加快自己成長的步伐,要制定個人的發(fā)展規(guī)劃或學習計劃。如:每學期讀一本教育專著,每周學習一篇教育理論文章。要多看教育報紙雜志,及時了解教育最前沿的信息,使自己緊跟時代脈搏。在閱讀的過程中,要養(yǎng)成做批注的好習慣,無論是精彩之處的共鳴,還是現(xiàn)存的疑難問題都可以及時批注在旁邊,學會與書本對話,養(yǎng)成在書的邊緣空白處寫批注或隨感的好習慣。在借鑒他人教育教學經驗及理念的同時,要不斷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從而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促使自己快速成長。
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日,只有不斷地學習,在學習中獲取知識,才能更好地適應教書育人的工作。所以,閑暇時書就是我們最好的良師益友。
“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鍵在于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這是趙學謙老師在《讓學生在語文課上做小主人》一書中提出的觀點。書中圍繞這一中心,從拼音、識字、句子、閱讀、故事和寫文六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與論述。書中體現(xiàn)的是教師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鼓勵學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圍中讀文、解文,使語文教學水到渠成。從始至終,教師都在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都在構建學生知識生成的過程。老師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書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富有說服性。讀后令我更加佩服趙老師的教育智慧,這是他多年參與教學研究的寶貴經驗,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多讀書 勤練筆 重寫字》這本書由三個相對獨立而又緊密聯(lián)系的部分組成,分別從如何上好讀書課、如何指導學生課堂小練筆以及如何指導學生寫好字等幾個方面談了自己的教學經驗和體會。書中介紹的方法和途徑可操作性很強,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對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很高的學習和借鑒價值。在閱讀過程中,我學到了很多教學的好方法,同時也讓我深受啟發(fā),偶爾還會有些“小靈感”閃現(xiàn),這對我的工作有極大的促進作用。這就是智慧的共享,也是我學習的收獲。其實,學習是每一位青年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必經之路。
團隊是目前日益受到重視的一種管理組織形式。團隊精神則體現(xiàn)著教師團隊的協(xié)作精神和戰(zhàn)斗力,也是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核心要素。發(fā)揮團隊精神,就是發(fā)揮每個教師的特長,取長補短,群策群力,增強教師之間的合作關系,使每個教師的個人優(yōu)勢被整合為集體的智慧,時時迸發(fā)出令人驚喜的智慧火花。
加強教師團隊建設,有利于培養(yǎng)優(yōu)秀教師,帶動教師整體的提高,是推動學??沙掷m(xù)發(fā)展的關鍵。
人們常說:“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币粋€人再優(yōu)秀,他的影響力也是有限的。所以我們主張尊重教師個體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教師群體的智慧。在學校里,我們以學科或教研組為單位進行教研,老師們經常圍繞同一個主題開展一系列教學研究活動。每逢組里有教師參加公開課、觀摩課或教學展示課,我們就組織集體教研。授課教師提前準備好所授課的教學設計,然后由教研組長組織好本年度老師聽課、評課。在研討的過程中,大家暢所欲言,就本課設計的優(yōu)點與不足展開充分討論。最終確定較為滿意的方案供上課教師使用。就是在這樣研磨的過程中,大家開始深入學習《課程標準》,開始關注學生的學情,尊重學生的需求,重視課堂的生成,從而共同參與,從而共同提高。
目前,我們開展比較多的是“同課異構”的教研模式。它是以同課為基礎,以異構求發(fā)展。在開展年段教研時,讓同一年級段的老師共同執(zhí)教同一教學內容,讓不同的教學理念、教學藝術和教學風格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經過同臺競技,多層面、多角度、全方位的交流與切磋,從整體提升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老師們在實踐中進步,在研究中快速成長。
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們精心去雕琢。我們要在不斷地研究、總結、提高中,加深自己的理解,提升自己的認識,這樣才有助于我們的專業(yè)化成長。
充分發(fā)揮教研組作用,使研究活動落在實處 教學工作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學質量是我們每位教師神圣的職責,而提高質量的關鍵是在課堂。要想提高每位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除了教師本人的努力外,就要充分發(fā)揮教研組的輻射作用。教研組是學校重要的教師組織,是教師間實現(xiàn)交流協(xié)作、資源共享、智慧碰撞的重要平臺。它直接關系到學校的教育管理,關系到學校的教學質量,關系到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為了更好地落實好組教研,我們定時、定點、按計劃開展活動,開展集體備課、行動研究和案例研究,努力創(chuàng)造適應學生、教師發(fā)展的空間。教研活動不再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一種負擔,而是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個捷徑,是教師成長的一條綠色通道。
發(fā)揮專家引領作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師是關鍵。教師的師德修養(yǎng)、專業(yè)素養(yǎng)如何在教育教學中得到更好的發(fā)揮,一方面要靠教師自己鉆研理論,探索、總結教學經驗,另一方面靠學習同行,借鑒名師專家的教學經驗,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高課堂的教學實效。由此可見,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過程中,專家的引領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沒有專家的引領,沒有先進理論的指導,一線教師則很難突破多年的教學經驗,往往達不到專業(yè)發(fā)展的預期。
有了專家、名師的引領,不僅可以讓教師在業(yè)務成長上加快前進的步伐。他們深邃的思想,先進的理念,特別是對教材的解讀,都會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示和思考,使我們在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的實踐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努力提升研究能力 新的教育發(fā)展觀要求教師的教學研究要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解決實際問題。而教師對教學的自主設計、反思和研究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伴隨教學實踐及教學研究活動而形成和發(fā)展的。由此可見,教學研究是教師專業(yè)化水平提升的載體。
從教學實踐來看,我個人覺得小課題研究更具有實效性。所謂“小課題研究”,就是指教師以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話題為課題,由個人或不多的幾個人合作,運用教育科研方法,在不長的時間內開展研究,取得改善實踐成效的研究行為。由于它具有研究范圍局部化、研究內容具體化、研究方式簡易化和研究周期短期化的特點,所以更易于操作。老師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研究,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和途徑。
教育科研促進了學校教學工作,轉變了老師的教學理念,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逐漸形成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孩子們在課堂上積極思考,大膽發(fā)言,充分體現(xiàn)著高效課堂所倡導的“高活力”“高參與”與“高效益”。同時,也讓老師在實踐與研究中快速地成長。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qū)羊坊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