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前秋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
馬克思主義貨幣形態(tài)演變研究
駱前秋
關于貨幣的本質問題馬克思早有論述。然而對于貨幣的本質以及電子貨幣問題,仍有學者提出各類不同意見。本文在馬克思的貨幣本質觀基礎之上,梳理了馬克思所論述的貨幣形態(tài)的演變,進而闡述了對當下電子貨幣的一些看法,最后提出對貨幣形態(tài)演變的未來趨勢的看法。
貨幣;電子貨幣;貨幣形態(tài);演變
馬克思在商品的二因素和勞動的二重性基礎上,在對商品的價值的表現形式的考察中論證了貨幣的本質,進而闡述貨幣的職能。首先,人的勞動具有二重性質,作為具體勞動,它改變物的性質,使物成為使用價值;作為無差別的、一般的抽象勞動,它使商品具有價值。其中,使用價值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價值則不然。價值只能通過價值形式表現。價值形式中,商品的價值其他商品的使用價值相對地表現出來。從歷史上看,價值形式先后經歷了四個階段:簡單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貨幣形式。隨著交換的發(fā)展,商品世界的等價形式的商品被獨占,從而獲得了一般等價物的性質。這個在交換中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就是貨幣。馬克思通過對商品流通過程的考察,發(fā)現貨幣具有五大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
貨幣形態(tài)主要經過了四個演變階段:實物商品貨幣、鑄幣或貨幣符號、信用貨幣、電子貨幣。
(一)實物商品貨幣
從價值形式的歷史發(fā)展可知,商品貨幣直接來源于交換過程,是價值尺度與流通手段的統(tǒng)一。貨幣以商品的形式產生,是交換過程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在交換過程中,各種不同的勞動產品事實上彼此等同,從而事實上轉化為商品。交換的擴大和加深的歷史過程,使商品本性中潛伏著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立發(fā)展起來。為了交易,需要這一對立在外部表現出來,這就要求商品價值有一個獨立的形式,這個需要一直存在,直到由于商品分為商品和貨幣這種二重化而最終取得這個形式為止。可見,隨著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轉化為貨幣。” 雖然不同的社會范圍內作為貨幣的實物商品會有所不同,但這不妨礙實物商品作為最初的貨幣形態(tài)。至于具體是哪種實物商品作為貨幣形態(tài),這取決于特定社會范圍內的生產方式、資源儲量、風俗習慣等因素。
(二)鑄幣、價值符號
一方面,商品貨幣作為價值尺度,它是人類勞動的社會化身,它計量的是作為價值的商品。另一方面,商品貨幣同時是作為價格標準而流通。執(zhí)行價值尺度時是觀念的,是由商品貨幣的內在價值促成的,而作為價格標準卻是約定俗成的、公認的。
因為商品貨幣作為價值尺度是由它的內在價值客觀決定的而作為價格標準卻是人們在主觀上約定俗成的,所以這里產生了價值尺度和價格標準分離的可能性。例如:“金幣在流通中受到磨損,有的磨損得多,有的磨損得少。金的名稱和金的實體,名義含量和實際含量,開始了它們的分離過程。同名的金幣,具有了不同的價值,因為重量不同了。作為流通手段的金同作為價格標準的金偏離了,因此,金在實現商品的價格時不再是該商品的真正等價物?!?這使得其他材料做的記號或用象征來代替金屬貨幣執(zhí)行鑄幣的職能成為可能。
因為較賤的金屬在被較貴的金屬代替以前一直作為貨幣流通,因此較賤的金屬首先被用于較貴的金屬的記號。由于較賤的金屬記號在流通中磨損得比較貴的金屬還快,“它們的鑄幣職能實際上與它們的重量完全無關,就是說,與任何價值完全無關。金的鑄幣存在同它的價值實體完全分離了。因此,相對地說沒有價值的東西,例如紙票,就能代替金來執(zhí)行鑄幣的職能?!币虼?,鑄幣、價值符號只是商品貨幣的被孤立起來的流通手段的代表。
(三)信用貨幣
由于某些商品的生產、轉移、消費的特殊條件,商品交換中出現了商品的讓渡同商品價格的實現在時間上分離開來的關系,貨幣在這里取得了支付手段的職能。當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時,大大節(jié)約了流通手段。由于交換過程的發(fā)展,貨幣在交換過程中的中介作用不可避免地被可流通的支付憑據即各類票據所替代。因此,信用貨幣就是以信用為依托的支付手段的代表。
正像鑄幣、紙幣這樣的價值符號需要得到客觀的社會公認一樣,信用貨幣,這種支付手段的代表,也需要得到客觀的社會公認。不過,信用貨幣并不全依賴于國家的強制流通,還依賴于機構、個人的信用程度。
(四)電子貨幣
在資本起重要作用的生產社會中,信用和銀行資本是緊密結合的。生產者、商人的資金和一些個人閑置的貨幣流入銀行,形成借貸資本。另一方面,由于信用貨幣的應用,大大減少了流通中的貨幣,因此,銀行家手中擁有大量的貨幣經營資本。由于信用擴張,生產者、商人和個人之間的借貸活動增加,銀行的信用貨幣也隨之增加。同時,銀行對外的借貸活動也擴張。由此造成的結果是銀行的借貸資本的增加。但是,銀行所擁有的借貸資本中,現金和有價證券只占極小部分,相當大一部分是以銀行的負債為基礎的賬面上的資本,即銀行的信用貨幣,或者說銀行創(chuàng)造的支付手段。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貨幣在執(zhí)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過程采取的方式得到巨大的改進,芯片、磁條、計算機、移動設備等成為了支付的工具。巴塞爾委員會對電子貨幣的定義是:電子貨幣是指在零售支付機制中,通過銷售終端、不同的電子設備之間以及在公開網絡上執(zhí)行支付的“儲值”和預支付機制。實際上,電子貨幣不過是信用貨幣的電子化。
虛擬空間通行的Q幣、積分、點券等等只是代表了特定的網絡服務或者網絡資源,網絡虛擬空間通行的這些虛擬貨幣只能而且只是代表所存在的虛擬空間內的特定勞動。虛擬貨幣不具有一般價值形式的特性,也不能代替執(zhí)行貨幣的職能,所以不能作為貨幣流通。另外,特定的數字編碼,例如比特比,因為其存量的有限性,看起來具有代替貨幣執(zhí)行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等可能性,很受追捧。但是,它們由于本身不具備作為信用貨幣的信用基礎和作為流通手段的代表的條件,只能作為投機的工具。
貨幣形態(tài)的演變只能是貨幣的價格標準、支付手段、流通速度等等方面的改變,這些改變是以貨幣的物質存在與貨幣的職能存在之間的矛盾運動為基礎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新的設備、新的系統(tǒng)必將應用于經濟實踐當中。不過這些能改變的只是貨幣執(zhí)行職能的方式,或者提高貨幣的流通速度,或者作為某一項職能的代表。因此,貨幣形態(tài)演變的趨勢就是,貨幣在經濟實踐中執(zhí)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以及世界貨幣等職能方式的簡單、快捷化和商品流通效率的提高。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1]馬克思.資本論 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馬克思.資本論 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弗里德曼.貨幣的禍害(安佳 譯)[M].商務印書館.2006年
[4]駱玉鼎.交易貨幣化與貨幣的信用本質[J].財經研究.1998年09期
[5]中共中央馬克思 恩格斯 列寧 斯大林等著作編譯局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人民出版社,1976年0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