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柳
(上海政法學院社會管理學院,上海201701)
?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工作價值倫理的契合與沖突
楊柳
(上海政法學院社會管理學院,上海201701)
摘要:產(chǎn)生于西方的社會工作應用在中國的情境中,存在著本土化的議題。在價值倫理的“地方性”的建構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角色和價值何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和”的思想、“天人合一”、“無為”、“眾生平等”以及人道主義思想,都為社會工作倫理的本土化貢獻了重要的文化養(yǎng)料。同時,“人情債”、“關系”、“家長作風”、“內修”等觀念也反映了與專業(yè)社會工作倫理的沖突和矛盾之處。
關鍵詞:“和”;“無為”;自決;尊重;隱私原則
盡管專業(yè)是建立在共識基礎上的,但是以人和人群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社會工作,與普遍意義上的科學不同,其更關注文化要素的滲入。根植于西方文化的社會工作自傳入中國以來,因其文化的土壤不同,在服務過程中的技巧、目標等方面的認定會存在差異,尤其關于社會工作的價值倫理方面,中國的文化根植于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中,倡導集體主義的價值觀,而且對于個人的認識,更強調處于關系中的個體,而不是獨立的個體。社會工作價值倫理既有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契合之處,也有沖突的表現(xiàn),既有對話的可能性,也有融合的基礎。因此,在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進程中,有必要梳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與社會工作倫理的對接之處,使其這個舶來品在中國應用的過程中,便于服務對象接受和適應。
1.1從“人和”到“天和”
儒家倫理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其學說被歷代統(tǒng)治者所推崇。主張“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思想是“仁”,提倡“以仁治政”,這主要體現(xiàn)在治國理念上。在生活智慧上,儒家強調的是“和”的個群關系,“以和為貴”、“和而不同”,說的都是人際關系的和諧??鬃訌娬{現(xiàn)世的和諧、社會的和諧;孟子則強調“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通過對自身修養(yǎng)、思想、品德的提高去實現(xiàn)與周圍人的一種和諧。孟子的觀點,強調人的內在的自我修養(yǎng),在此基礎上把握好與他人互動中的分寸,把握好恰當?shù)娜穗H距離,不親不疏,尋找適合的度。這一點與孔子的“過猶不及”的思想是吻合的。文化是相通的,雖然有派別之分,但是就其本質而言,還是有著很多相互融合和相似之處的。儒家追求的是人我關系,而道家追求的則是另外一種和諧,即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是一種“物我關系”的體現(xiàn)?!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句話可以說將道家追求的那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天人合一”。儒家的“人和”,道家的“天和”,看似著重點不一樣,但是這兩者之間其實是相互融合的。
1.2從“人道主義”到“以人為本”
儒家的人道主義的作用不僅僅在為政上面,更多時候追求的是一種社會的道德主義精神。儒家認為,人道主義不僅是向外的,更是向內的,其前提是建立在自律基礎上,若能夠做到對他人的道義,應該源于個人內在的自我修養(yǎng)。道德精神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如今轉型期的中國社會,都是人們最基本的為人底線。
“以人為本”是佛教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即以人的生命為根本,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佛教認為,人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因為“緣”,因此人身價值重大,在無盡的生命長河中這樣的機遇乃是千年等一回甚至更久,因此人必須非常重視自己的生命,不能輕易輕生。
1.3從等級觀念到“眾生平等”
儒家強調三綱五常,體現(xiàn)的是典型的等級觀念,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儒家所追求的和諧,也是在嚴苛的等級秩序中存在的和諧。而在佛教文化中,追求的是一種“眾生平等”,一種“慈悲為懷”的境界。所有人都享有平等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人與人實際的差別是由于人自身在世道輪回過程中的行動方式造成的,也就是佛家所謂的“因果報應”,人與生俱來的平等與他們后天享受到的差異待遇是不矛盾的。
社會工作起源于“科學的慈善”,基督教在開展社會服務過程中的宗教倫理和宗教精神,成為其社會工作價值倫理重要的土壤。愛、關懷和責任成為社會工作價值的重要內涵。文藝復興和工業(yè)革命以后,隨著以人為本的理念的深入,以及社會問題的突發(fā),西方社會結構發(fā)生了巨大變遷,政府與教會、宗教與世俗出現(xiàn)了分離。同時,基督教的價值倫理與人本主義的價值倫理也出現(xiàn)了分化,各司其職,前者指導人們的精神世界,后者引領人們的社會行為[2]。從總體上看,社會工作對于人的認識,每一個人都是有價值有尊嚴的獨立個體,要尊重其差異性和獨特性,尊重個體的自我選擇,每一個人都是可以改變的,具有無限潛能。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認為社會應該為個人的自我發(fā)展與自我實現(xiàn)提供便利。
宗教精神以及起源于文藝復興中的以個體的“人”為中心的理念,似乎與中國都很遠。但是以此為基礎的社會工作價值倫理內涵,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比較,是能夠彼此契合的。
2.1“和”、人道主義與尊重、包容
“和而不同”則是孔子在經(jīng)過反復深思和辯證以后得到的一種差異性的體現(xiàn)。“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蔽覀冊谥v究“和”的同時,并不是要一味地追求一種盲目的茍同,而是要有區(qū)別的對待。“和”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同”是一味地附和乃至結黨營私。這與社會工作價值倫理中,尊重個體的獨立性與差異性的觀點是契合的。
人道主義強調人是一個意志自由的主體,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前提。它要求以人格的平等作為建立人類道德關系的基礎,認為個人要獲得人格尊嚴,就必須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在現(xiàn)代社會工作價值倫理中,尊重與包容是社會工作者真心為案主服務的前提,不僅要尊重案主個人的意愿,同時更應該尊重案主的人格,特別是要平等對待那些在心智上、財富上處于弱勢的人;要關愛和尊重那些身處逆境、遭遇不幸的人。
2.2“無為”與自決
關于“自決”這一價值原則,在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接的過程,較為特殊。它一方面與老子的“無為”是契合,另一方面,與中國的“包辦”、“家長作風”又是矛盾的(后文闡述)。當然,“無為”可以作為治國方略,也成為人們的生活智慧。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边@一思想正是“無為而治”的具體化。老子認為,當政者應該對人民有管理但是不多干涉,讓人民自由發(fā)展,自我完善?!盁o為”就是要尊重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社會層面上的道德規(guī)則、法律規(guī)范。并不是所謂的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不亂為、不妄為。老子的“無為”思想與建立在西方的自由主義和個體主義文化基礎上的自決原則,尊重服務對象的自我決定和自我選擇的權利,其內涵存在著相似和融洽之處[3]。
2.3家庭式的親情與接納
在中國文化中家庭具有極高的價值。那里不僅承載著血緣,更有文化方面的規(guī)則在其中。家庭、家族以及親屬體系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中,成為國人解決各類問題的非常重要的支持系統(tǒng)。中國人極其看重“情”和“關系”,該系統(tǒng)具有較強的凝聚力。接納是社會工作價值倫理,因為社會工作者只有在完全接納了案主的情況下,對案主的性格、信仰等都接納了,才能真正從案主的角度進行考慮。如果將傳統(tǒng)文化中家庭式的親情價值觀融入到社會工作價值倫理中的話,把案主當作是自己的親人進行接納,不僅能加快進入案主情境的速度,同時能真正做到“感同身受”,為案主分憂解難。
3.1人情、關系與隱私原則
隱私原則是社會工作的倫理守則之一,“保護案主隱私”已經(jīng)成為了社會工作者對案主的一種承諾,是案主和工作者開展工作的基礎。但是當這一原則遭遇到中國人的親情、親屬關系網(wǎng)絡時,該原則常常受到挑戰(zhàn)。中國的人際關系格局,如費孝通先生所言,屬差序格局,每個個體不像西方社會處于團體格局中的人那樣,是獨立的個體,而是關系中的個體。每個人在關系網(wǎng)絡中,與他人的關系有差別有順序,有親疏有遠近,中國傳統(tǒng)社會本身就是充滿人情味,所謂的“人情”在道德信仰中具有根深蒂固的影響。因此當社工遇到曾有犯罪經(jīng)歷的案主與自己的親屬體系中的子女熱戀時,一方面要遵循社會工作對于人的基本認知,人是可以改變的,社會要遵循保密原則;另一方面又要考慮到親情。在這二者的矛盾和沖突中,社會工作者如何處理倫理上的困境,同時也凸顯了社會工作的道德實踐性和藝術性的特點。
3.2個人主義與群體主義的沖突
儒家的倫理強調個人內在的自我修煉。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工作價值觀念中,個體是理應被關注的對象外,團體動力、群體的和諧已經(jīng)成為其思想基礎和核心價值之一。因為在現(xiàn)代社會,凸顯社會問題的對象已經(jīng)不僅僅是個人,更多時候是一個群體,比如老年人、婦女、兒童等等,要想解決個人的問題,有時要從中觀群體的層面和宏觀社會結構的層面上,給以回應,才能從本源上解決個體的難題。個人主義,在這里強調的是以個體為本位,是出發(fā)點,是服務的核心和最終的目的。而不是自私自利。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雖然更加注重的是群體的利益,但是重視整體并不意味著否認個體的主體地位,而是要重視整體對個體的意義,使個體的發(fā)展和整體的發(fā)展協(xié)調共進。當然,注重個別化不管是從關注個體的角度,還是關注群體的角度出發(fā),都應該被推崇和接受。
3.3包辦主義與案主自決的沖突
在中國古代,“包辦”是常有之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對婚姻的包辦,講究的是聽從長輩之言,“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似乎積極干預甚至包辦更合乎中國傳統(tǒng),但是在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倫理中,案主自決是專業(yè)倫理。在中國古代,認為干預別人的決定和事情是熱心的體現(xiàn),是一種重視對方的表達方式,同時,接受對方的干預和包辦更能體現(xiàn)出對對方的尊重和孝敬。到了現(xiàn)代,在中國人的觀念里,當自己向他人求助時,也是希望獲得具有方向性的指導。但是社會工作價值倫理則認為,自決權是個人尊嚴的體現(xiàn),除萬不得已,即便是社會工作者出于好意,一般也不主張由社會工作者代替服務對象做決定,因為這樣做可能不利于服務對象發(fā)展自尊和挖掘潛能[4]。
3.4“無為而治”與注重個別化的沖突
“無為而治”的思想,是君主應該不干涉民眾的自由發(fā)展,自我完善。該思想對于社會工作倫理而言,一方面與“案主自決”原則有融合之處,另一方面,如果持有“無為”思想的社工,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該文化的精髓,在服務中消極被動,不能帶有針對性地圍繞案主的問題設計和實施服務方案,沒有很好地貫徹個別化原則,容易帶來任由案主問題任意發(fā)展的后果。每個人的存在都有著自己的價值,無論貧窮還是富有,是健全還是殘疾,因此每個人的潛能和價值都應該得到尊重[5]。發(fā)展取向的社會工作服務對象已經(jīng)擴大到一般民眾,因此更需要社會工作者在遵循一般性原則的基礎上,也遵循特殊性原則,為案主制定具有個性化的服務方案,從而達到更好的“助人自助”的效果。雖然案主自決更加傾向于“無為而治”的傳統(tǒng)思想,但是這種適度的任其自由發(fā)展應該還是要把握一個“度”的,掌握其中的平衡。
3.5“人情債”與主動求助的沖突
在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的求助行為也是謹慎的,比較消極的?!叭f事不求人”和“不背人情債”是一般人生活的基本信條,這是由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所決定的,也是傳統(tǒng)文化中“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價值取向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不僅僅是在傳統(tǒng)社會中,現(xiàn)在的社會上也是如此,當求助者在尋求幫助時,就要考慮求助行為可能帶來的代價——人情債,欠了別人的人情,就要還人情。因此,在文化的內涵中,回饋是其應有的一部分。因此,從心理而言,中國人輕易不向陌生人尋求幫助,因為不知道如何回饋對方。同時,雖然社會工作作為專業(yè)的歷史,在西方已有百余年了,在中國也有近30年的歷史,但是國人解決問題的途徑,依然沒有發(fā)生觀念上的轉型,親屬體系,朋友,單位(盡管單位制已經(jīng)終結了)仍然成為國人首選的求助對象,不習慣在制度的平臺上向社會組織尋求幫助?!叭饲閭钡奈幕瘋鹘y(tǒng)限制了人們的主動求助行為。因此,中國的社會工作開展以社工主動為主,與西方相反。從而社會工作活動的開展就顯得被動,而這種被動就會對社會工作的開展造成一定的阻滯[6]。
綜上所述,根植于西方文化的社會工作,作為一個專業(yè),其有著全球共識性的知識、技術和價值體系。但是在本土化的過程中,也必須要考慮各國在文化上的差異性,遵循各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和”的思想、“天人合一”、“無為”、“眾生平等”以及人道主義思想,都為社會工作倫理的本土化,貢獻了重要的文化養(yǎng)料。同時,“人情債”、“關系”、“家長作風”、“內修”等觀念也反映了與專業(yè)社會工作倫理的沖突和矛盾之處。因此,在服務中的社會工作者,要注意反思個人的文化身份,不僅僅在專業(yè)技術上提供服務,更要關切到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下服務對象需求的差異性。
參考文獻:
[1]王玨.傳統(tǒng)文化與社會工作倫理原則的構建[J].天府新論,2008(6):208-209.
[2]江婭.社會工作的倫理基礎[J].道德與文明,2003(5):31-34.
[3]駱雯潔.老子的無為之道[J].文化論壇,2010(5):235-240.
[4]張莉萍,范志挺,黃晶晶.構建中國大陸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體系的思考[J].社會工作,2009(1):45-50.
[5]王思斌.社會工作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8.
[6]王春霞.從傳統(tǒng)文化視角考察中國社會工作的“本土化”[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6(3):105-108.
責任編輯:建德鋒
The Fit and Conflict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Social Work Value Ethics
YANG Liu
( 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chool of Social Administration,Shanghai 201701 )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western social work in China,there are issues of localization.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local’value ethics,where are the role and valu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thought of“harmony”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unity of heaven and man”,“Inaction”and“equality”as well as the humanitarianism thought provide the important cultural nourishment for the localization of social work ethics.At the same time,“debt of gratitude”and“relationship”and“paternalism”inside the concept also reflects ethical conflicts and contradictions in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Key words:“Harmony”;“Inaction”; self-determination; respect; privacy principle
作者簡介:楊柳(1973-),女,吉林省長春市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社會學、社會工作教育。
收稿日期:2015-11-28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