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比較文學變異學學科理論體系的新建構

2016-04-11 12:27:24曹順慶
思想戰(zhàn)線 2016年4期
關鍵詞:理論建構比較文學

曹順慶,李 泉

?

比較文學變異學學科理論體系的新建構

曹順慶,李泉①

摘要:近20年來,比較文學又出現(xiàn)了新危機。怎樣重建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從危機走向轉機,是當前全世界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當務之急。中國學者提出的比較文學變異學理論,確立了新的比較文學可比性,實現(xiàn)了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在新的學理基礎和學術視野層面上的重構,不但有力地推動了世界比較文學理論的發(fā)展,而且為全球化語境中的比較文學研究和跨文明文學交往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比較文學;新危機;變異學;理論建構

一、西方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新危機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文學理論百花齊放、蜂擁而出,國際比較文學研究一頭栽進這些理論之中,日漸跳出比較文學研究的疆域、摒棄“比較”性的研究方法,紛紛搞起文學理論與文化研究。然而這一研究潮流非但沒有對比較文學學科的建構起到積極推進作用,反而極大地沖擊了比較文學學科自身的學理結構。如今西方比較文學界很多研究者都有意或無意地放棄了對比較文學學科新發(fā)展的關注,拋棄了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的主體陣營,轉而投入到了貼著五花八門理論標簽的泛理論研究和泛文化研究。對此情形,孫景堯先生一針見血地指出:“現(xiàn)在不是比較文學‘消解’文論,而是比較文學存在被文論‘消解’的危險?!?孫景堯:《消解還是被消解——當代文論發(fā)展和比較文學發(fā)展的管見》,《中國比較文學》1996年第3期。20世紀末期,英國學者蘇珊·巴斯奈特在重估比較文學和翻譯研究的學科定位時宣稱,比較文學是一門“已經(jīng)過時”、已經(jīng)死亡的學科,鑒于“女性研究、后殖民主義理論和文化研究中的跨文化研究已經(jīng)從總體上改變了文學研究的面目”,她主張取消比較文學研究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地位,將其歸為“主導性學科”——翻譯研究下轄的分支性學科。*Susan Bassnett,Comparative Literature:A Critical Introduction,Oxford:Blackwell,1993,p.161.2003年,美國學者斯皮瓦克的專著《一門學科的死亡》(Death of A Discipline)公開聲稱,比較文學作為一門學科業(yè)已死亡,由此敲響了比較文學的喪鐘,并引發(fā)了比較文學的新危機。斯皮瓦克以她獨特的后現(xiàn)代視角指出,傳統(tǒng)比較文學研究勢必“死亡”,因為倘若比較文學“不死”,照如今的研究潮流發(fā)展下去的話,就會變得無所不包,成為一種杳無邊界、不具比較性的比較文學。所以,斯皮瓦克倡導學界以他者的視野,對比較文學進行完全顛覆性的“全盤重構”。*Gayatric Spivak,Death of A Disciplin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3,p.25.就本質而言,斯皮瓦克試圖以西方文論,尤其是以后現(xiàn)代解構主義理論來探尋比較文學學科在知識形態(tài)、研究理念、研究方法,以及地域結構特征方面的傳播軌跡和延異特征,以漫無邊際的“不比較”的“比較文學研究”,來緩解比較文學學科出現(xiàn)的新危機。斯皮瓦克對比較文學現(xiàn)狀及危機所在進行了理性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案,其中也存在不少頗為可取的觀點,比如說“跨界”,但是就整體而言,斯皮瓦克的“比較文學研究”思路沒有講比較文學“可比性”這一重要問題,另外也缺乏對比較文學學科的規(guī)約性和學科結構的科學性的精確定位。于是,比較文學研究在知識上和地域上的漫無邊際撒播狀態(tài),為以“不比較”為根基的比較文學埋下了新的“死亡”伏筆,讓死亡的喪鐘再次在西方比較文學學界中敲響!

面對西方文學理論與比較文學領域中出現(xiàn)的如此研究現(xiàn)狀,美國比較文學研究家雷馬克早就認識到,比較文學及其范式遭遇各種理論沖擊的猛烈程度超出了他的預料。他沒想到被研究者肆意使用的空泛術語會洶涌而來,幾乎要完全淹沒比較文學本身的學科理論建構。對此,雷馬克表示出了對比較文學的極大擔憂:“在過去20年里,我曾多次深感窘迫。不是因為我給出這一明確的定義有什么不妥,而是因為這一定義帶來的種種后果?!?[美]亨利·雷馬克,姜源:《比較文學:再次處于十字路口》,《中國比較文學》2000年第1期。由于“泛理論”問題的存在,五花八門的多種理論充斥于比較文學的各個領域。然而,對研究實踐有著綱領性指導意義的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建構本身,卻沒有因種種理論的加盟而實現(xiàn)大幅的拓展。究其原因,在于文學理論雖然拓寬了理解文學文本的視野維度,卻并沒有從根本上回答解決學科理論中長期存在并嚴重阻礙學科發(fā)展的重要問題。相反,“泛理論”趨勢還釀成了研究領域被人為地無限擴大的惡果。除此之外,比較文學“泛理論化”、比較文學研究“泛文化”等問題,也極大地妨礙了比較文學學科自身的定位和理論體系的建構。誠如喬納森·卡勒所言,倘若比較文學被人為地擴大為全球文化研究,這門學科的身份就會陷入自身的身份定位危機。因為如果比較文學像一臺巨大的吸塵器一樣,對所有領域都采取“全盤吸入”的策略,那么泛化研究趨勢就會不加遏制地繼續(xù)蔓延,導致“比較文學的學科范圍將會大得無所不包”。*[美]喬納森·卡勒:《歸根到底,比較文學是比較“文學”》,《中國比較文學通訊》1996年第2期。當一門學科大到“無所不包”的時候,這門學科也將在“無所不包”的漫無邊際中自我解體。如果什么都是比較文學,那么比較文學就什么都不是。從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泛文化”是現(xiàn)今比較文學研究出現(xiàn)的非常嚴重的問題,這一問題亟需直視,因為忽視這一問題很有可能直接導致比較文學學科的消亡。當然,從研究方法的合理性來看,將文學文本置于更為宏觀的文化語境,借助文學生成的文化語境土壤來研究文學的方法無可厚非,但比較文學研究如何保證在將文學文本置入文化文本后能夠成功回到文學研究,是個必須深思的學科機制問題。因為比較文學作為一門研究文學的學科,其“文學性”的學科屬性規(guī)定它的研究出發(fā)點是用文化來研究文學問題,不是用文學來印證文化問題。比較文學如何邁出遙無邊際的“泛文化”沼澤,重新獲得自身的拯救和發(fā)展之問題,成了比較文學學科繞不過的重要問題。比較文學研究專家劉象愚的倡議,對革新和梳理當今比較文學研究的標準極具指導意義。劉象愚認為,“強調‘文學本科中心論’對于保持比較文學的生命力無疑是至關重要的”,比較文學要在文論研究中出現(xiàn)大規(guī)模文化轉向時大力強化自身的“文學研究”本質特征,不能讓比較文學的“文學性”本質在文化浪潮中逐漸削弱甚至徹底淹沒,最終導致“學科失語”。*劉象愚:《面對危機和挑戰(zhàn)》,《中外文化與文論》1996年第1期。因此劉象愚主張,比較文學研究者在跨越各種疆界之后,無論在文化研究和跨學科研究中走了多遠,自己的研究立足點都不能偏離文學研究的中心,而應固守文學研究的基本立場,堅持把文學性研究作為比較文學研究的起點和終點,以避免“把文學研究變成其他學科研究或者文化研究的潛在危險”。*劉象愚:《面對危機和挑戰(zhàn)》,《中外文化與文論》1996年第1期。

歐美比較文學研究還存在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即“歐洲中心主義”傾向。當然,不容置疑,從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發(fā)展史的角度來看,法國比較文學研究者和美國比較文學研究者提出并倡導的研究范式和學科理論結構,都曾產(chǎn)生過很大的指導意義,都曾有力地推動世界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發(fā)展。但是,長期以來,由于西方比較文學研究者自身缺乏對東方文學的了解,西方比較文學界一直習慣于把比較文學的比較研究對象局限于他們所熟知的西方文學,而對把比較文學研究領域擴展到西方以外的文化圈持否定和抵制態(tài)度。當代著名比較文學家烏爾利希·韋斯坦因就是如此,他一直對將文學現(xiàn)象的平行性比較研究擴展到來自不同文明文學的做法保持著遲疑態(tài)度。在他看來,只有在同質性文明的單一體框架范圍內,才可以“在思想情感、想象力中發(fā)現(xiàn)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維系傳統(tǒng)的共同因素?!?[美]韋斯坦因:《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劉象愚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頁。當法美研究者都被“求同性”思維模式和“西方中心主義”的狹隘偏見一葉障目,忽略并摒棄了世界各國不同文學的異質性和變異性,他們自身“一元文化視野”的狹隘性就日益彰顯出來,并讓他們一點點偏離比較文學以開放性和世界性為標尺的“跨越性”正途。他們最不應忽略卻始終沒有給予足夠重視的“跨越性”,恰恰正是比較文學學科最基本的核心特征。這一特征一方面準確地概括了“開放性”或者“邊緣性”的應有之義,另一方面也恰如其分地言明了比較文學“真正的學科特征”。*曹順慶:《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跨越性”特征與“變異學”的提出》,《中外文化與文論》2006年第1期。比較文學變異學理論,正是針對西方學者這種懷疑不定的態(tài)度和狹隘的一元文化視野進行了深刻的學理思考和理論批判。筆者在“比較文學變異學”中明確指出,法國比較文學研究和美國比較文學研究的比較性研究對象都是同一文化圈內的比較研究,倡導的比較文學研究其實都是歐美西方文學的跨國研究,而不是東—西文學的跨越性研究。由于西方比較文學研究者對東方文化的陌生感帶來的文化隔閡、自身知識儲備的匱乏和自身狹隘攜帶的優(yōu)越感,西方比較文學研究者長期習慣于將學科局限于自身熟悉的文學領域之內。這種固守成見、故步自封的研究范式,給學科人為設置了巨大的局限,并由此產(chǎn)生了比較文學的“西方中心論危機”。毋庸置疑,把比較文學的比較研究對象局限于某一特定文化圈的做法,是人為地給比較文學的研究領域設置了毫無必要的局限,把東西方不同文明的文學比較完全排除在比較文學研究之外的做法,也大大束縛了比較文學研究實踐的拓展和理論研究的推進。要解放對學科的束縛,實現(xiàn)學科的科學化發(fā)展,我們就必須打破人為設置的學科界限,大力拓展比較文學的跨文明研究。比較文學的跨文明研究不僅合法可行,而且還將成為21世紀比較研究的主潮,因為跨文明研究將破除異質文明的隔閡之墻,給文學和文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帶來巨大的契機。正是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性,導致了文學傳播中變異現(xiàn)象的發(fā)生,而對變異現(xiàn)象的深入考察,也非常有利于研究者深入發(fā)掘人類思維的規(guī)律,實現(xiàn)超越單純的類同性文學可比性研究,并在實現(xiàn)對異質文學的跨越性理解的同時,完成比較文學對人類文學認知的多元性、系統(tǒng)性理論升華。歐美研究者提出的比較學科理論,并沒有回答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某些關鍵問題,也遠遠不能滿足當下比較文學研究的發(fā)展需求。比較文學變異學的應時誕生,為實現(xiàn)比較文學學科危機的救贖提供了可能與契機,從而開啟了不同文明之間進行“異質性”和“平行性”研究的新范式。*Shunqing Cao,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Berlin Heidelberg: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14,p.229.

二、變異學:自成體系的中國特色比較文學理論

法國比較文學來自于學院經(jīng)典研究的搖籃,美國比較文學研究產(chǎn)自于純粹的學術論戰(zhàn)。與法美比較文學研究內部相對平穩(wěn)的誕生環(huán)境大不相同,中國比較文學研究誕生于傳統(tǒng)話語與西方文明進行激烈博弈的夾縫之中,誕生于中國與西方國家的跨文明交流對話之中。因此,中國比較文學從誕生之日起就帶著跨越東西方異質文化差異的胎記。中國比較文學學者所持的“比較”心態(tài)截然不同于法國學者的文學沙文主義思想,也迥然相異于美國學者的普世主義情懷,而是一種特別的、“求新聲于異邦”的文化自救心態(tài)。總而言之,中國比較文學的發(fā)展歷程,是歷史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變革在文化論戰(zhàn)與文化革新中進行角力和協(xié)調的產(chǎn)物。中國比較文學研究更深刻地也更強烈地感受到了比較文學背負的重要學科使命——促進各異質性文學彼此達成跨文化理解。比較學科內在的“跨文明使命感”,使得中國比較文學沒有將研究重點放在發(fā)掘具有法國特色的、文學“輸入”與“輸出”的“外貿”式研究,也沒有片面地跟進具有美國特色的、去民族特色與去地域化的西方式“世界主義”文學大同化研究,而是著重強調文學在跨越異質文明的文化隔閡大墻后,如何取得對中國文學文論以及世界各國文學文論的深層次再認識,以便讓中西文論在對話和交流中實現(xiàn)互識和互補,最后在充分尊重國別文學的民族特色與個體差異的基礎上,探尋世界文學的內在規(guī)律,實現(xiàn)中西文學與文論的融通和世界文學思想的建構。比較文學變異學正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交織、碰撞和匯通中應運而生,并在尋求異質文學的互證、互識和互補的規(guī)律與機制中,以豐富的實踐基礎革新與重構著比較文學理論與世界文學思想。

具體而言,文學變異指的是一國文學在遭遇外來文學時對外來文學進行改造性吸收的過程。這種改造是一國文學對他國文學進行文學本土化的批判性吸收過程,這種文學變異同時也是推動本土文學世界化和本土文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巨大動力。本土文學的民族性并沒有在文學變異過程中徹底流失,而是在與他國文學進行對話與交融的過程中,以變異的形式形成了新的文學話語血液,并因此取得了嶄新的發(fā)展。由此可知,比較文學變異立足于以跨異質文明語境中的文學變異研究,以古今中外的文學交流所帶來的文學變異現(xiàn)象等實證性材料為論證基礎,重點探尋文學交往和文學閱讀過程中發(fā)生的具體變異及背后的變異規(guī)律。變異學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文學理論與文本批評。較之于純粹的批評理論,變異學呈現(xiàn)出了更為“客觀化”“對象化”的特征,因為它“不是僅僅置身在歷史中而對當下現(xiàn)實做出批評性的判斷、分析和回應”,而是一種更具有研究者的距離和審視的批評。*吳興明:《“理論旅行”與“變異學”——對一個研究領域的立場或視角的考察》,《江漢論壇》2006年第7期。

從變異學的學科理論建構來看,變異學對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拓展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變異學批判性地繼承了法國影響研究的理論遺產(chǎn),在吸收法國對國際文學關系史的影響研究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影響關系變異研究”,突破了影響研究中求同思維模式傾向無法有效解決文學交往中發(fā)生的心理層面的變異問題。與此同時,它對不同文明中文學現(xiàn)象的本質性差異和跨文明交往變異的探索,還彌補了法美研究者存在的內在理論缺陷。不考察文學作品和文學理論在跨文化異域旅行過程中發(fā)生的過濾、誤讀、變異和再生的實證性研究就是一種“不可靠的偽實證”,*曹順慶,張雨:《比較文學變異學的學術背景與理論構想》,《外國文學研究》2008年第3期。因為外來的以及外部的影響通過“內在的自主吸收”已經(jīng)完全變成了“一種新的生命”。*馮文坤,《談談比較文學中的影響研究》,《中國比較文學》2001年第3期。

其次,變異學對語言層面展開的變異研究,用批判性視角重新審視了傳統(tǒng)翻譯學定義的“信達雅”翻譯標準,確立了極具后現(xiàn)代特色的新視角,將翻譯中出現(xiàn)的意義差異歸為一種“創(chuàng)造性叛逆”,為翻譯中的變異現(xiàn)象和變異機制研究確立了合法性、正當性和可比性,從而為深入考察文學翻譯中的相對可譯性和異質性導致變異的必然性提供了理論基礎。從變異視角展開的翻譯研究,把審視基點建立在跨越語言界限的變異上,同時更注重發(fā)掘這些變異的深層原因和促使變異發(fā)生的內在規(guī)律,從而使比較文學翻譯介學的研究領域從廣義的“語言研究”轉向宏觀上的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其重心也從“語言層面源出語和譯入語之間如何進行轉換的問題轉向語義變異的哲學發(fā)生機制問題”,拔擢為“從本體論層面追問翻譯作為人類一種垮文化交流的實踐活動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和意義提供了哲學本體論基礎”。*李泉:《論翻譯二元視閾對話中意義的變異及其主體性》,《當代文壇》2015年第2期。

再次,變異學對形象變異的研究,把文學形象的變異研究從文學文本層面提升到了立體的文學文化層面,把文學變異的研究范圍界定在異質文明圈的文學交流中,讓研究者能夠從文化過濾與文學變異、文學誤讀與文學變異的角度切入,對文學形象變異中文化過濾與文學誤讀的概念、機制及形成動因的影響進行深入發(fā)掘。從研究視角來講,變異學角度擴展了傳統(tǒng)比較文學形象學研究以實證、考據(jù)為主要研究方法的文學形象研究。

總而言之,比較文學變異學的理論意義體現(xiàn)在如下兩個方面,首先,變異學建構起的文學變異研究體系包括對翻譯變異、文學過濾研究、文化誤讀現(xiàn)象、異國形象他國化、文學主題遷移等文學橫向交流比較中出現(xiàn)的文學變異現(xiàn)象研究,而這些文學變異都是無法用實證性影響研究所能概括和解釋的;其次,變異學倡導的異質性對話、跨文明交流,奠定了破除當今學界中頑固的“一元文明中心論”的基礎,它打出的反對西方霸權主義如同一面倡導學術公正的理論旗幟,有利于“多元共存、和平共處”的文化交往機制在世界全球化中的確立。就本質而言,它所通常的展現(xiàn)“異”、而不是尋求“同”的研究目標,也符合當下各學科的“后現(xiàn)代”發(fā)展趨勢。

從宏觀的學界社會語境來看,近年來中國學術界在人文社科研究領域一直在西方強勢話語的壓制性引領下亦步亦趨,讓中國人文學術界喪失了自我的言說方式和話語權,陷入了整體性“失語”的泥沼之中。這樣下去,很不利于我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建設和文化影響力的傳播。因此,我們必須積極進行學術思路改革,大力推動學術創(chuàng)新,而人文學術創(chuàng)新的基點,則是固守文化之根、以我為本,全力發(fā)掘民族文化特色,積極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而不是單純地照著西方的路子講別人的聲音。比較文學變異學就是中國比較文學界走出西方學界影響的“陰影”和“桎梏”,首度進行洪亮發(fā)音的開拓性嘗試?!澳捐I起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碑敱容^文學變異學思想?yún)R集成一本英文專著,其深刻的思想和深遠的指導意義就立即讓它在中外學界,尤其是英語世界學術研究界引起了廣泛的反響。

自比較文學變異學提出后,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學科理論體系就有了明確的指導方針和堅實的學理基礎。變異學規(guī)定了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理論體系“跨文化文學研究”的基本特征,以“求異”思維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與基本方法論,力主在跨越中西異質文明的對話和溝通中,探討東西文學文論在語言和文化層面遭遇的文學變異和文化誤讀,從宏觀上對建構真正的平等文學對話、達成二元文學溝通、促進世界文學理念的整合與重構起到實質性的指導作用。

比較文學學科每經(jīng)歷一次學科危機都會迎來一次重大的學科范式調整,同時也會在克服重重危機之后取得重大的學科發(fā)展。比較文學變異學在對傳統(tǒng)比較文學學科理論進行揚棄的同時,也實現(xiàn)了學科理論的重大突破與創(chuàng)新,將對世界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探索和世界各國文學進行文學文化交流產(chǎn)生深遠的指導意義。變異學繼承了中國古代“和而不同”經(jīng)典文化交往思想,與西方文論中探索文學變異的閱讀行為理論和讀者反應論實現(xiàn)了完絲合縫的理論對接。變異學研究不僅建立了具有比較文學中國學派學科理論特色的宏大綱領性體系,還率先探索了世界比較文學理論尚未開墾的全新領域,為后來的比較文學研究指明了新的發(fā)展方向,同時也為全世界文學研究與文化交往的進行提供了系統(tǒng)科學的理論指導。因此學界給變異學理論以高度的評價,認為變異學“不僅是中國比較文學,更是世界比較文學的重要突破”。*Wang Ning,“Variation Theory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A Book Review Article about Cao’s Work”,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15.6(2013).USA.變異學以中西比較詩學為起點向世界文學延伸,在思考中國文論問題的同時,也回答了比較文學學科如何去塑造文學的世界性和建構世界文學的重大理論問題,從而讓比較文學中國學派以具有中國傳統(tǒng)特色和世界時代特色的鮮明理論旗幟,步入世界比較文學學界,并在世界全球化、一體化的文學與文化交往中發(fā)揮出其重大的理論價值。

三、變異學:打破異質文明交流之厚墻

變異學倡導的“跨文明”研究之意義,在于它凸顯了比較文學研究的“多元對話性”特點。比較文學學科本身的世界性胸懷要求注重在不同文明中尋找共同的文學規(guī)律來促進世界各文化圈之間的對話與交流,以此加深相互之間的理解、促進文學的發(fā)展。從文學外部研究的層面來看,文學文本和文學話語的文學性不可能脫離其承載的各種社會內涵。從文學內部研究的讀者角度來看,文學性的傳播、接受、吸收與變異過程與讀者的審美閱讀習慣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因此只有超越文本可比性層面,直達跨文明研究的實踐哲學高度,才能超越文學的文本研究層面,實現(xiàn)對文學性全面的、系統(tǒng)的、內在的跨越性理解。跨文明研究假定一種多元化的文學語境,這一跨文明語境的設置,不但增強了比較文學研究中文學性和文學文本的美學特性探索,而且為更為廣泛、更深層次地揭示文學性的真正內涵提供了更大范圍的文化場域??绠愘|文明研究拓寬了異質文化之間進行文學比較研究的路徑,開辟了新研究的領域,并為不同文明彼此達成深刻理解提供了學理上的合法性與可能性。異質文化中的文學異質譯介在自身理論進行歷史性的建構過程中,“獲得了它本應具備的從哲學核心到美學機理到文學類型到文化現(xiàn)實多方面多維度衍化的意義生成可能性”。因此從本質而言,它是“現(xiàn)實生成理論又回歸現(xiàn)實的生成著的現(xiàn)代性”。*劉圣鵬:《跨文明差異性觀念與比較文學變異學建構》,《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由此觀之,變異學對中國詩學的理論建構和中國文化的建設實踐,都具有極具針對性的指導意義。

變異學對于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意義在于,變異學的提出標志著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的理論體系的完整確立,其中“跨文明研究”是比較文學中國學派比較文學理論體系的基本特征,“異質性”是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理論體系的學理基礎,“變異機制”是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理論體系的重點研究對象,“多元化求異思維”是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理論體系的學術切入視野,“文學文論對話”是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理論體系的主要方法論,“實現(xiàn)異質文學理解的跨越性”和“建構世界文學”是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理論體系的學術理想與最終目標。比較文學中國學派理論體系的意義,則是為異質文明間的文化話語對話交流問題、對話的原則、途徑、機制問題以及異質文明間文學的探源、對比、文學與文論之間的互識互補等問題提供可行的參照性理論方案。

變異學對于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整體學科的意義在于,比較文學變異學轉變了傳統(tǒng)學科定義的學術思維,將比較文學的可比性拔擢至比較文學學科的跨越性,大力尋求達成文學跨越性的現(xiàn)象與規(guī)律,因為傳統(tǒng)的可比性只是實現(xiàn)互相認識的方式,而實現(xiàn)文學的跨異質理解才是比較的真正目標和實現(xiàn)對象。變異學對“異質性”及“變異性”的重視,表明了“比較文學學科理論探索在面對特定歷史文化語境時的不斷深入”。*莊佩娜:《填補世界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的空白——曹順慶教授英文專著〈比較文學變異學評介〉》,《外國文學研究》2014年第6期。變異學聚焦于不同文化圈交流過程中出現(xiàn)的變異現(xiàn)象,從而為學界探索人類文化的互補性提供了多種尋求方式??缥拿鞅容^的比較文學變異學研究堅守文學的異質性,深入發(fā)掘文學異質在進行對話時發(fā)生的變異現(xiàn)象和變異規(guī)律,從而實現(xiàn)文學和文論在異質性對話過程中的互識、互證和互補,并在跨越異質的交流中實現(xiàn)文論創(chuàng)新和話語創(chuàng)新。由此觀之,首先,“跨文明文學研究”為比較文學學科界定了更為明細的邊界和研究范圍。其次,傳統(tǒng)比較文學把比較文學的學科基點建立在“求同”的文學可比性基礎之上,而變異學消解了“求同”的一元化中心視野,將尊重多元化的“差異性”作為研究基點,以跨文明文學研究為研究目標,以理解差異和探尋變異為主要方法論,在發(fā)掘文學變異機制基礎上,把握達成不同文明實現(xiàn)文學跨越性理解的可能與規(guī)律,有利于不同文明圈擺脫強權主義和霸權政治等不利因素的政治話語干涉,在真正意義上展開平等的文學對話。變異學的研究對象橫跨東西文明兩大領域,邁出了人為設置的學科局限,在方法論上吸收了傳統(tǒng)比較文學和當代文化研究的相關理論成果與學術研究方法,從而讓比較文學突破了傳統(tǒng)學科中存在的實證性影響研究和同質文化圈文本批評研究之局限,發(fā)展成了一門真正具有世界性眼光和全球性視野的學科。

變異學對于全球化語境中世界各國的跨文化文學交往實踐的意義在于,變異學倡導的“跨異質文明研究”有利于世界各國的交往理念能夠打破異質文明的厚墻,在求同存異、平等對話的交往平臺上實現(xiàn)對彼此文化的跨越性理解。筆者認為,文明圈指的是享有相同思維方式、精神信仰、價值理念、文化傳統(tǒng)的社會有機整體,只有跨越由思維方式、精神信仰、價值理念、文化傳統(tǒng)塑成的文化視域,我們才能真正跨出本我文化帶來的局限,才能“超越歷史視閾和文化視閾的局限,在縱觀歷史跨度和文化差異的宏觀之維中重新定義文學作品的內涵、特質及批評理論的概念、標準”,才能在世界文學的廣闊領域暢行無阻。*李泉:《〈論語〉英譯的文化話語變異研究》,《中外文化與文論》2013年第3期。變異學提倡研究者在文學研究中實現(xiàn)對異質文明的跨越,要求研究者尊重多元差異性、理解多元差異并探尋異質性變異,因此將研究重點聚焦于文學文化的跨文化傳播中發(fā)生的文化話語變異機制。這一研究思路有利于交流雙方掌握有利于促進對話交流的機制性理論,達成對話的平臺建構思路,從而走出交往現(xiàn)實中存在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困境,在全球范圍內展開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話。

總而言之,比較文學變異學是世界比較文學學界首次從比較文學學科理論建構的層面,對跨文明文學交流中的文學變異現(xiàn)象進行全面的系統(tǒng)性考察,并在實踐和理論的雙重層面推進了對比較文學學科整體的認識和建構。傳統(tǒng)比較文學學科將“類同性”作為比較文學研究中“可比性”的基礎,而比較文學變異學反轉“求同”思維,大力求異,在尊重差異、探索變異的多元化視野中破除了阻礙比較文學發(fā)展的、傳統(tǒng)理論中的“西方中心觀”,破除了學術理論成見和主體審視偏見,順應了比較文學學科世界性胸懷的內在要求,從而實現(xiàn)了比較文學學科理論領域的重要突破。比較文學變異學對文學交流現(xiàn)象中文學變異現(xiàn)象的研究與變異機制的深入探討,有利于發(fā)掘文學與文化的交往規(guī)律,從而為指導人類文學對話與文學創(chuàng)新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寶貴理論指導。

(責任編輯廖國強)

基金項目:①教育部重大招標項目“英語世界的中國文學譯介與研究”階段性成果(12JZD016)

作者簡介:曹順慶,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四川大學杰出教授、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四川 成都,610065);李泉,四川師范大學教師,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亞利桑那大學人文學院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四川 成都,610068)。

中圖分類號:I0—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78X(2016)04—0131—06

Framework R econstruction of 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CAO Shunqing,LI Quan

Abstract: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there has emerged a new crisis in the field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It is a task of top priority at present for its worldwide circles to reconstruct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and make it walk out of the crisis and take a favorable turn.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put forward by some Chinese scholars has established a new comparabilit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realiz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its theory on a new theoretical basis and from a new academic perspective.It has not only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worldwide comparative literature,but also offered some important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studie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ross-civilization literature communic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Key words:comparative literature,new crisis,variation theory,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猜你喜歡
理論建構比較文學
文化視角、辯證思維與新學科理論建構
華文文學(2016年5期)2016-11-14 03:07:05
簡述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形成
考試周刊(2016年26期)2016-05-26 19:05:24
高職院校班級規(guī)范的理論建構
我國違憲審查制度改善之初論
法制博覽(2015年6期)2015-06-29 00:25:59
知識產(chǎn)權濫用規(guī)制的理論建構新論
法國和美國比較文學理論研究與發(fā)展探析
修辭學與比較文學研究(下)*——一個現(xiàn)代方法論的考察與古代“哲學對話”的實例分析
當代修辭學(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4
變異學——世界比較文學學科理論研究的突破
走向世界文學階段的比較文學:主持人話語
文化研究視域中的比較文學
求是學刊(2004年6期)2004-04-29 00:44:03
松潘县| 宁远县| 库车县| 平陆县| 吉木乃县| 博湖县| 恩平市| 万荣县| 孝感市| 达孜县| 正蓝旗| 东丰县| 英山县| 佛教| 林甸县| 仪征市| 开化县| 灵宝市| 安阳市| 响水县| 繁峙县| 同仁县| 平南县| 定南县| 红桥区| 老河口市| 兰考县| 同仁县| 北安市| 天峨县| 皮山县| 阳信县| 贡觉县| 塔城市| 邯郸市| 哈尔滨市| 香格里拉县| 北宁市| 共和县| 拉孜县| 普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