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凱明
喚醒已有經驗 凸顯意義建構
——對“植樹問題”的再思考
□楊凱明
數學教學要扎根于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生活經驗。除了要考慮所教內容的顯性知識,更要充分挖掘教學內容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并重視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注重用數學思想方法來指導和帶動具體知識內容的教學,從而讓學生在意義理解中建構知識。
數學思想 除法 線段圖
“植樹問題”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本節(jié)課應向學生滲透建模、數形結合、一一對應等數學思想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往往要通過現實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從中發(fā)現規(guī)律,掌握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然后再用發(fā)現的規(guī)律來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很多一線教師對這節(jié)課進行了有效的實踐,基本流程如下。
第一環(huán)節(jié):出示“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樹苗?”畫線段圖來表示題意,發(fā)現100米太長,很難表示出來。怎么辦呢?把“100米”改成“20米”,這樣為研究問題提供了方便,也體現“化繁為簡”的思想。
第二環(huán)節(jié):突出線段圖的教學,運用教具幫助學生直觀理解植樹問題的數學模型。展示學生不同的圖示,在理解了“間隔”的意義后,讓學生說說需要栽幾棵樹。請學生在黑板上用學具樹擺一擺,理解“與棵數一一對應的間隔數”,討論得出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系。再讓學生在“100米”上加以驗證,從而建立起一條線段兩端都種這類植樹問題的基本數學模型:距離÷間距=棵數,棵數=間隔數+1。對于一端種、一端不種和兩端都不種兩種情況,繼續(xù)通過畫線段圖的方法幫助學生分析、理解,運用教具,抓住棵數和間隔數之間一一對應的關系,找出一般規(guī)律來解決問題。即一端種,一端不種:棵數=間隔數;兩端都不種:棵數=間隔數-1。
第三環(huán)節(jié):以“植樹問題”為背景幫助學生認識電線桿問題、路燈問題、鋸木問題等都與“植樹問題”有著相同的數學結構,讓學生建構相應的數學模型。
思考:上面的教學過程按照“生活原型—找到規(guī)律—應用”的思路展開,重視規(guī)律的生成和運用。在解決“植樹問題”時,教師往往要求學生熟背公式,然后變化問題情境訓練解題技能。學生的理解和記憶的任務很重,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首先要理解以下四個概念:距離(20米)、間距(5米)、間隔數(4個)、棵數(5棵),要掌握“距離、間距與間隔數”和“間隔數與棵數”之間的關系,能運用三種情況,即兩端都種、一端種,一端不種和兩端都不種。在解決問題時,學生最困難的還是識別“植樹問題”的類型,要把幾種情況與數量關系一一對應起來。
基于以上的認識,我們能不能從數學的源頭來思考“植樹問題”的教學呢?“植樹問題”是與除法有關的,而除法又是從平均分而來。那么,我們是否可以從除法的意義入手,從點和段之間的關系來研究植樹問題。在著名特級教師俞正強老師的引領下,筆者在“俞正強名師網絡工作室”研修活動中,就此進行了實踐。
一、準備練習
20米長的線段,每5米分一段,可以分成幾段?
師:你會算嗎?
生:20÷5=4(段)。
師:為什么用除法?
生:總量是20,每份是5,要求20里面有幾個5,用除法解決。
生:平均每5米一段。
師:平均分的事情,所以用除法。(板書:平均分)
師:你能把這道題用線段圖表示出來嗎?
學生匯報,師示范并提問:分成了幾段?
(評析:把“植樹問題”作為用除法解決問題的一種特殊情況,從除法的意義入手展開教學,找到學生知識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由易到難,激活學生學習的經驗和基礎。讓“植樹問題”這一復雜的問題回到知識的“發(fā)生地”,即除法的意義的理解,特別是包含除意義的理解。)
二、例題教學
出示例題:在全長2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樹苗?
1.學生獨立思考。(出現4棵或者5棵的答案)
生:20÷5=4(棵)。
生:20÷5=4,4+1=5(棵)。
師:你覺得怎么分析能讓同學們聽得更明白?(引導學生畫線段圖)
2.用線段圖分析題意。
生:每隔5米栽一棵,平均分成4段。20除以5等于4,4表示4段,不是4棵。應該是4加上1等于5棵。
師:為什么要加上1?
請學生上講臺來指:從線段圖上看出,平均分成4段,有5棵樹可以種。
師:從線段圖上看,樹是種在哪里的?
生:點上,5個點就是5棵樹。(用學具樹擺一擺)
師:樹是種在點上的。20米路,平均分成4段,有5個點,可以種5棵樹。
師用學具樹示范:把樹種在點上,體會點數與段數一一對應的思想。
3.研究段數和點數的關系。
師:4段有5個點。1段有幾個點?2段有幾個點?3段有幾個點……
師:點數和段數有怎樣的關系?[點數(棵數)=段數+1]
4.應用:把“全長20米的小路”改成“30米”“35米”“40米”“100米”……一共要栽多少棵?
(評析:將“兩端都種”作為“植樹問題”的基本模型,歸納出點數與段數的關系,滲透數形結合、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澳阌X得怎樣分析能讓同學們聽得更明白”,突出線段圖的教學,通過幾何直觀幫助學生來理解“植樹問題”。讓學生自己畫一畫、說一說、擺一擺,感受“樹是種在線段圖的點上”,棵數即點數。)
三、比較異同
比較這兩題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1.20米長的線段,每5米分一段,可以分成幾段?
2.在全長2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樹苗?
生:都要用到除法,20÷5=4(段)。
生:兩道題目畫的線段圖是一樣的。
生:都是平均分的。
師:不同點呢?
生:第1題求幾段,第2題求幾棵?
師:段數和棵數有什么不同?
[評析:通過比較兩道題的相同點(都是20米,每5米一段,可以分成4段),進一步溝通植樹問題與除法的意義之間的聯系。在強調平均分的同時,讓學生明白樹要種在點上。教師追問“段數和棵數有什么不同”,抓住點和段的區(qū)別(一一對應的關系),來鞏固段數和點數(棵數)的關系。]
四、應用模型
教師引導學生看線段圖思考:除了樹可以種在點上,生活中還有什么事情把什么放在點上的?
生:電工在路邊裝路燈時,路燈就相當于放在“點”上。
教師屏幕出示:在一條全長20米的街道一旁裝路燈,每隔5米裝一盞。一共要裝多少盞路燈?
生:工人叔叔架設電線桿,電線桿就相當于放在“點”上。
教師適時出示:工人們正在架設電線桿,相鄰兩根間的距離是200米。在總長4000米的筆直路上,一共要架設多少根電線桿?
師:我還準備了一道同學們沒講到的植樹問題。
出示:5路公共汽車行駛路線全長18千米,相鄰兩站之間的路程都是1千米。一共設多少個車站?
提問:在這里誰相當于樹,放在“點”上的?
出示情境①:在全長2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結果路的一端有一幢房子,一共要栽多少棵樹苗?
比較:跟兩端都栽有什么不同?
生:少了一棵,只要種4棵。5減去1等于4棵。
板書:一端栽,一端不栽
點數(棵數)=兩端都栽的棵數-1
出示情境②:在全長2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結果路的兩端都有房子,一共要栽多少棵樹苗?
引導學生與兩端都栽的棵數進行比較,得出:5減去2等于3棵。
板書:兩端都不栽
點數(棵數)=兩端都栽的棵數-2
[評析:通過舉例“生活中還有什么事情把什么放在點上的“,不遺余力和學生一起尋找類似植樹問題的實例,借助類比聯想讓學生自主建構模型,清晰對植樹問題的認識。在“兩端都種”模型的基礎上,引出兩個具體情境(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兩端都不栽),分別用“5-1”和“5-2”的方法得出結果]。
五、鞏固練習
練習一:學校里有一條長60米的走廊,計劃在走廊一旁擺花,每隔3米擺一盆。
(1)如果兩端都各擺一盆花,那么共需多少盆花?
(2)如果只有一端擺,那么共需多少盆花?
(3)如果兩端都不擺,那么共需多少盆花?
練習二:一根木頭長15米,每5米鋸一段,需要鋸幾次?
“植樹問題”本質上是除法的問題,它只是除法的意義在生活中的延伸。學生借助現實中的生活情境,建立“植樹問題”的表象,通過畫圖,直觀地理解段數和點數的關系,從而將“植樹問題”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俞正強老師認為:平均分有兩種,一種是完全平均分(如10÷2),帶來段的應用和點的應用,像行程問題、工程問題(關于份數和每份數的)都是段的應用。而植樹問題、裝路燈、鋸木頭等都是平均分中點的問題。另一種是不完全平均分(如9÷2),即有余數的除法,用來解決如租船等有余數的除法。
這種按“理解平均分的意義——意義應用”展開的教學,彰顯了學生學的價值,再不用像傳統教法那樣承載那么重的記憶負擔。其一,“植樹問題”在小學數學知識體系里不是孤立存在的,把“20米長的線段,每5米分一段,可以分成幾段?”和“在全長2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樹苗?”聯系在一起進行教學,正是為了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完善對平均分的認識。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例題是對準備題的生活應用。其二,抓住“兩端都種”(研究點比段多1),以它為模型,順勢帶出另外兩種“植樹問題”的解決方法,一端種,一端不種就是在兩端都種的基礎上減1,兩端都不種就是在兩端都種的基礎上減2。
我們把“植樹問題”扎根于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生活經驗,通過猜想、驗證、舉例、判斷等活動,逐步建構模型。換一個角度看待問題,讓學生理解重點,自己解決問題、建構知識。
[1]俞正強.小學數學課堂學習[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浙江省義烏市江濱小學 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