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志能(特級教師)
學情,應該是我們最不可忽略的教學視線。因為只有吃準學情,順學而導,教學才能像呼吸一樣自然。
我們知道,教育心理學有很多的理論,如認知發(fā)展理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各種理論中更是提出了“同化、順應”、“最近發(fā)展區(qū)”、“遷移”、“再創(chuàng)造”等與學習有關的具體名詞,每個名詞往往都代表了學習的一種模式,讓人眼花繚亂。但是,若細細一想,不管哪種模式,對一個事情的研究卻是一致的——學生原有的認知狀況,即學情。
學生已知的是什么,未知的是什么?已知的,已到達怎樣的程度;未知的,離學生的已知有多遠?哪些已知的能作為新知學習的基礎,哪些未知的能由學生探究或創(chuàng)造出來?……如果不重視這些事情,對這些情況不能摸清楚,怎么去談同化與順應,又如何說遷移與創(chuàng)造呢?
自己曾經(jīng)上過一些成功的公開課,細細分析,發(fā)現(xiàn)都是源于教學設計與學生知識基礎和認知方式的較好對接;而每每遇到磨課時“困擾其中”的狀況,發(fā)現(xiàn)原來都是忽視了學情乃至脫離了學情所致。因此,在我的教學視線里,對學情的把握與利用,是能否備出一節(jié)好課、能否實現(xiàn)有效教學的重要前提!
若要我對“學情”的事做個提煉,可用以下三句話概括:高度重視學情——深入分析學情——合理應對學情。
高度重視學情,那是意識。其意義上文都已說過,大家想必不反對。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把它落實到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去,真正做到“高度重視”。
深入分析學情,要有方法。我們可以分析學生之前的作業(yè),或回顧自己之前的教學,也可以仔細閱讀教學參考中的提示,或向身邊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請教,然后對學情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更為科學的方法,則是通過訪談、調查等前測手段,進行深入了解。這種方法,不僅能夠讓教師對學情有定性甚至定量的分析,還能夠讓教師捕捉到一些個性的、有價值的、能夠為教學設計帶來靈感的學情。
合理應對學情,最為關鍵。學情大致有三種,學生對新知一無所知,對新知一知半解,對新知了解較多。若發(fā)現(xiàn)學生對新知一無所知,教師可以按常規(gu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循序漸進推進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從無至有逐步建構知識。而若發(fā)現(xiàn)學生對新知一知半解,教學設計則可以相應調整,常用的方法是將學生的已知和未知充分暴露,或制造較強烈的認知沖突,讓學生思維發(fā)生碰撞,在碰撞中逐步形成正確認知。倘若遇到學生對新知已有較多了解,教師要考慮的則是如何將教學起點定在學生的前面,如何以更好的情境吸引學生學習,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