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玲 田紅英 朱思偉 陳 嬌 李兆珍 張 蕓 (河北大學附屬醫(yī)院,河北 保定 071000)
?
身體活動對老年人住院狀況的影響
李艷玲田紅英朱思偉陳嬌李兆珍張蕓(河北大學附屬醫(yī)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目的探討基線身體活動對老年人住院狀況的影響。方法納入268例社區(qū)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基線調(diào)查身體活動、身體功能及自測健康,追蹤1年,調(diào)查住院狀況,并做相關分析。結(jié)果每周活動量≥1 000 kCal的老年人較久坐者住院風險率顯著降低,住院床日數(shù)明顯減少;但是控制了慢性疾病數(shù)目、日常生活能力( ADL)受限及自評健康等因素后,上述關系減弱。每周活動量500~999 kCal顯著降低住院風險及住院床日,而且控制了慢性疾病數(shù)目、ADL受限及自評健康等因素后,上述關系不變。結(jié)論積極參與身體活動的老年人相對于較少參與身體活動的老年人住院風險顯著降低,住院次數(shù)和天數(shù)均顯著減少。
〔關鍵詞〕身體活動;身體功能;住院風險;住院床日;慢性疾病
一項橫斷面研究結(jié)果表明參加任何類型身體活動的70~79歲老年人,均比不參加活動者功能好,每周≥3 d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20~30 min能夠減輕功能障礙〔1〕。先前研究報告身體功能差或自評健康不佳的老年人更傾向于應用醫(yī)療保健服務;規(guī)律身體活動的個體能夠減少對醫(yī)療保健資源的利用。由于老年人身體功能下降以及較高的失能風險,住院治療被作為一項重要變量加以評估〔2〕。Perkins等〔3〕調(diào)查了55歲以上身患高血壓、糖尿病、關節(jié)炎、腦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心力衰竭等慢性病的老年人,評估步行與衛(wèi)生服務利用之間的關系,發(fā)現(xiàn)每周步行至少120 min能夠降低50%的住院風險,而且較高的身體活動水平能夠使老年患者盡快康復出院。國外研究報道顯示,規(guī)律身體活動能夠有效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而缺乏足夠的身體活動則成為老年人失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4〕。多數(shù)學者認為老年人因健康狀況惡化而住院應診,但身體活動是否能夠緩解老年人因不良健康結(jié)局而頻繁住院這一關系目前尚不能確定,因此,本次研究旨在探討基線身體活動對老年人住院狀況的影響。
1. 1研究對象目的抽樣和便利抽樣相結(jié)合,于2011年5月至2012年8月,從保定市6個社區(qū)抽取符合入選標準的社區(qū)老年人268例。納入標準:①無精神及認知障礙;②無可能影響身體功能檢測的重大醫(yī)療疾病(嚴重骨關節(jié)炎、癌癥等) ;③具獨立行走能力;④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排除標準神經(jīng)功能障礙和失控疾病者。調(diào)查男性139例( 51.9%),女性129例 ( 48.1%) ;年齡60~93〔平均( 70.28±8.00)〕歲;體重指數(shù)( BMI) :超重組135例( 50.4%),肥胖組44例( 16.4%),正常組84例( 31.3%),消瘦組5例( 1.9%) ;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10例( 41.0%),初中85例( 31.7%),高中或中專43例( 16.0%),大專及以上30例( 11.2%) ;婚姻狀況:有配偶199 例( 74.3%),無配偶69例( 25.7%) ;患慢性病狀情況:無慢性病95例( 35.4%),一種慢性病126例( 47.0%),兩種及以上慢性病47例( 17.5%) ;吸煙111例( 41.5%),不吸煙157例( 58.6%)。
1. 2基線調(diào)查基線調(diào)查問卷涵蓋基本的社會人口學信息及健康行為。
1. 3身體活動研究對象報告既往2 w從事何種類型身體活動(最多3種)以及活動頻率、持續(xù)時間,活動類型包括悠閑散步、慢跑或競走、游泳、太極等中國傳統(tǒng)運動、健美操、民族舞、騎自行車、登山、舉重、爬樓梯等。過去2 w未從事任何形式活動視為活動缺乏,活動強度指執(zhí)行某項活動的能量消耗,以靜息代謝率( MET)的倍數(shù)表示。每周能量消耗( kCal/w) = MET×活動頻率/w×活動時間/次×體重( kg)〔5〕。
1. 4身體功能研究者報告有多種慢性病史,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心臟病、COPD及腦卒中。身體功能定義為執(zhí)行6項ADL的能力:洗澡、穿衣、吃飯、如廁、上下床、走過一個小房間。分級為無需幫助、需要一點幫助、需要相當大的幫助、無法執(zhí)行。本次研究將執(zhí)行6項ADL無需幫助或需要一點幫助定義為身體功能正常,將需要相當大的幫助或無法執(zhí)行定義為身體功能障礙。經(jīng)預實驗證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1. 5自評健康自評健康由單一問題衡量,“一般說來,你認為自身健康狀況是極好、很好、好、一般、不好?”回答“好”、“很好”、“極好”者被認為自評健康狀況積極。經(jīng)預實驗證明該問卷信效度較好。
1. 6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χ2檢驗,應用Logistic回歸分析確定身體活動的相關因素。
2. 1不同人口學特征的研究對象身體活動水平比較26.3%的研究對象報告身體活動能量消耗為1 000 kCal/w,集中在男性、較高文化水平、非吸煙者,且身體功能正常,自評健康積極; 43.1%報告過去2 w無任何類型身體活動。見表1。
表1不同人口學特征的研究對象身體活動水平比較( %)
2. 2身體活動水平不同的研究對象住院情況隨著身體活動水平的增加,住院人數(shù)(χ2= 2.512,P= 0.031)及住院天數(shù)(χ2= 2.214,P= 0.049)顯著下降,但住院次數(shù)無明顯變化(χ2= 1.978,P=0.081)。見表2。
表2身體活動水平不同的研究對象住院情況( %)
2. 3研究對象住院風險的Logistic回歸分析提出兩個模型,探討身體活動與住院狀況之間的關系,調(diào)整了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吸煙狀態(tài)混雜因素后,與活動缺乏者相比,身體活動能量消耗為1 000 kCal/w的研究對象住院風險顯著降低( OR=0.64; 95%CI= 0.46~0.89) ( Model 1)。然而,進一步調(diào)整慢性病數(shù)目、身體功能障礙、自評健康后,以上關系削弱,且無統(tǒng)計學意義( OR= 0.77; 95%CI = 0.55~1.13) ( Model 2)。見表3。
表3研究對象住院風險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 4研究對象住院次數(shù)的Logistic回歸分析表4結(jié)果顯示,調(diào)整了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吸煙狀態(tài)混雜因素后,與活動缺乏者相比,身體活動能量消耗為500~999 kCal/w和1 000 kCal/w的研究對象住院次數(shù)明顯減少( Model 1) ;然而,進一步調(diào)整慢性病數(shù)目、身體功能障礙、自評健康后,僅身體活動能量消耗為500~999 kCal/w的研究對象體現(xiàn)出較少的住院次數(shù),1 000 kCal/w的身體活動能量消耗與住院次數(shù)的關系無統(tǒng)計學意義( Model 2)。
表4研究對象住院次數(shù)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 5研究對象住院天數(shù)的Logistic回歸分析表5顯示,調(diào)整了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吸煙狀態(tài)混雜因素后,與活動缺乏者相比,身體活動能量消耗為500~999 kCal/w和1 000 kCal/w的研究對象住院天數(shù)明顯減少( Model 1) ;然而,進一步調(diào)整慢性病數(shù)目、身體功能障礙、自評健康后,身體活動水平不能預測住院天數(shù)( Model 2)。
表5研究對象住院天數(shù)的Logistic回歸分析
多數(shù)研究認為,能量消耗至少為1 000 kCal/w的規(guī)律身體活動與健康相關,積極參與身體活動能夠有效降低老年人患慢性疾病的概率,但很少研究探討老年人身體活動與住院狀況之間的關系〔6〕。本次研究結(jié)果①:在控制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吸煙狀態(tài)混雜因素后,與活動缺乏者相比,基線身體活動能量消耗為1 000 kCal/w的研究對象在隨后的1年,其住院風險顯著降低,住院次數(shù)和天數(shù)均顯著減少;然而,進一步調(diào)整慢性病數(shù)目、身體功能障礙、自評健康后,上述關系明顯削弱。與無休閑活動的研究對象相比,身體活動能量消耗為1 000 kCal/w的老年人住院風險降低36%( Model 1),與Lacroi等〔7〕研究結(jié)論類似,他認為65歲以上老年人,步行≥4 h/w者較<1 h/w者,因心血管疾病住院風險降低1/3。本研究提示身體活動與降低住院風險之間的關系可以通過身體活動影響慢性病數(shù)目、身體功能障礙以及自評健康來介導。Wang等〔8〕的研究也表明通過身體活動影響健康問題和整體健康狀況指標,而減少對衛(wèi)生服務資源的利用;證實了身體活動活躍者較久坐者醫(yī)療保健成本低。
本文結(jié)果提示即使老年人身患多種慢性病、身體功能和自評健康均差,但如果堅持能量消耗為≥500 kCal/w規(guī)律身體活動,仍能使住院次數(shù)減少。一項隨機對照研究論證了身體活動對老年人主觀幸福感的積極效應,提示身體活動對醫(yī)院資源利用具有有益效應,積極參與身體活動的老年人相對于較少參與身體活動的老年人住院狀況明顯改善〔4〕。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多達43.1%的老年人報告無休閑活動,與其他研究結(jié)論一致。有研究顯示:世界范圍內(nèi)老年群體大多缺乏身體活動,39%的以色列老人不參與任何身體活動,英國66%,美國52.6%,澳大利亞26%〔9〕。說明改善老年人的身體活動狀況是一重要挑戰(zhàn),需要更多研究探索阻礙老年人從事身體活動的相關因素。
本次研究強調(diào)了為老年人發(fā)展預防性住院策略的重要性,除了身體活動,老年人身患2種及以上慢性病,自評健康狀況差更可能應急診且住院次數(shù)增加,住院天數(shù)延長,說明預防慢性疾病和自評健康對于降低老年人住院很重要。從事身體活動是否是住院風險降低的獨立影響因子或者身體活動改善健康狀況繼而對住院風險發(fā)揮間接效應,借以幫助識別住院患者的高風險群體,未來需要進一步調(diào)查驗證。
1 Brach JS,Simonsick EM,Kritchevsky S,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function and lifestyle activity and exercise in the health,aging and body composition study〔J〕.J Am Geriatr Soc,2004; 52( 5) : 502-9.
2 Boyd CM,Xue QL,Guralnik JM,et al.Hosp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pendence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a cohort of disabled older woman: the Women's Health and Aging StudyⅠ〔J〕.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2005; 60( 8) : 888-93.
3 Perkins AJ,Clark DO.Assessing the association of walking with health services use and costs among socio-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older adults〔J〕.Prev Med,2001; 32( 4) : 492-501.
4 Mc Aule A.Physical activity is defined as any bodily movement produced by skeletal muscles that requires energy expenditure〔J〕.Obesity Res,2012; 11( 7) : 769-75.
5 Ainsworth BE,Haskell WL,Whitt MC,et al.Compendium of physical activities: an update of activity codes and MET intensities〔J〕.Med Sci Sports Exerc,2000; 32( 4) : S498-504.
6洪軍,劉路.預防慢性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最佳身體活動負荷研究綜述〔J〕.中國體育科技,2012; 48( 4) : 113-23.
7 Lacroi X,Andrea Z,Sefanick J,et al.Walking compared with vigorous exercise for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women〔J〕.N Eng J Med,2002; 347( 10) : 716-23.
8 Wang F,McDonald T,Champagne LJ,et al.Relationship of body mass index and physical activity to health care costs among employees〔J〕.J Occu Environ Med,2004; 46( 4) : 428-36.
9 Netz Y,Goldsmith R,Shimony T,et al.Recommendations in older adults: an israeli national survey〔J〕.J Aging Phys Act,2011; 19( 1) : 30-47.
〔2014-09-16修回〕
(編輯趙慧玲/曹夢園)
《中國老年學雜志》鄭重聲明
中國老年學雜志從未設任何網(wǎng)站,唯一投稿方式為郵箱投稿,投稿郵箱為: okgood911@ 126.com。唯一咨詢電話: 0431-88923384。唯一匯款方式為郵局匯款,匯款地址:長春市建政路971號《中國老年學雜志》編輯部收,郵編: 130061。
通訊作者:田紅英( 1976-),女,副主任護師,主要從事護理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R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 2016) 02-0444-03;
doi:10. 3969/j. issn. 1005-9202. 2016. 02. 091
第一作者:李艷玲( 1978-),女,碩士,副主任護師,主要從事老年護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