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姍,趙京生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
從《靈樞·行針》談觀念之氣與現(xiàn)象之氣*
姜 姍,趙京生△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
“氣”是中醫(yī)學的核心概念,與“氣”相關的表達貫穿《黃帝內(nèi)經(jīng)》針灸理論之中。以《靈樞·行針》27個“氣”的概念內(nèi)涵和具體所指為研究對象,劃分為觀念之氣與現(xiàn)象之氣,并逐一分析“氣”在不同語境中的實際意義。其中觀念之氣為古人闡述醫(yī)理內(nèi)在邏輯所依托的抽象概念,對針灸理論體系的建構有一定啟發(fā);現(xiàn)象之氣是古人對直觀可見、可感的具體現(xiàn)象的概括,對臨床中理論的實踐運用有重要價值。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針灸;氣
“氣”于中國古代唯物論是構成世界之本原,亦是中醫(yī)學的重要概念。在針灸理論中,與氣相關的詞有“經(jīng)氣”、“調(diào)氣”、“得氣”等十分繁雜,且難成體系。明確氣之概念所指,對完善針灸理論和指導臨床運用有重要意義。《黃帝內(nèi)經(jīng)》是針灸理論之發(fā)源,因而也是研究古代針灸理論的重要依據(jù)?!饵S帝內(nèi)經(jīng)·靈樞》中“氣”一字出現(xiàn)率極高,僅本文所選《靈樞·行針》即包含27個“氣”字,足顯其對今人理解有關針灸“氣”概念之價值。然而卻罕有針對該篇中“氣”字的細致分析與準確釋義的探討。因此本研究由該篇出發(fā),深入剖析“氣”之具體所指,并通過對其概念類別的劃分,探析古人于針灸理論建構中欲以“氣”表述何種認識或現(xiàn)象。
《靈樞·行針》是《黃帝內(nèi)經(jīng)》中針灸理論與臨床相合的經(jīng)典篇目。主要論述不同體質的人,對針刺有不同反應,體現(xiàn)在針感產(chǎn)生之速遲;并說明針刺操作正確與否與療效的關系[1]。
關于《靈樞·行針》文本的解析,古代注家早有探討。楊上善認為針刺以調(diào)氣為本,此篇是對針刺時氣行狀況的闡述,并對篇中6種不同的針刺反應均作以氣為核心的解釋[2]。馬蒔則側重對文本與語義的逐句解析,將“陽氣”解為衛(wèi)氣,“陰氣”解為營氣,此觀點較獨特[3]。張志聰對其中提出的6種不同體質人的針刺反應做了進一步解釋,如以手足三陽經(jīng)理論闡述重陽之人的針刺反應原理,并著重論述了神與氣的關系問題,其論述是對針刺不同反應原理的詳解[4]。
另一方面,有關《靈樞·行針》的現(xiàn)代研究則多集中于體質分型思想的討論。《靈樞·行針》根據(jù)患者針刺后不同的針刺感覺及反應,將人的體質分為重陽之人、重陽之人頗有陰、陰陽和調(diào)、陰氣多而陽氣少以及多陰而少陽等5種類型。趙京生通過對比《靈樞》中“行針”、“終始”、“逆順肥瘦”、“根結”、“通天”等多篇與體質分型相關篇目,有針對性地探討《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針灸體質觀,并提出體質的分型不宜僅停留在形見于外而易于分辨的表面差異,還應注重針刺不同反應所體現(xiàn)的體質差別[5]。
與之相似,亦有單純針對體質分型的討論。如李雪青、石志敏通過聯(lián)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對壯火(病理之火)與少火(生理之火)的描述,以及《靈樞·陰陽二十五人》中體質分類理論,對《靈樞·行針》中所劃分的5種體質特點進行理論分析[6]。
此外,林法財、費飛將《靈樞·行針》中的5種體質類型的描述與《靈樞·通天》的陰陽“五態(tài)人”進行對比,以神與氣和針刺的相對關系為劃分依據(jù),論述《靈樞·行針》的理論對針灸臨床的實際意義[7]107。
雖然《靈樞·行針》體質觀探討不在少數(shù),但未見針對其中“氣”所傳達思想內(nèi)涵的專門研究?!鹅`樞·行針》篇幅雖小,但含有諸多內(nèi)涵不同的“氣”字,不失為特色之一,足見作者于此闡述針道時對“氣”運用之靈活與精當。下文將由此對“氣”于不同語句中的具體所指展開論述。
現(xiàn)有對《黃帝內(nèi)經(jīng)》的各類注評及語譯中,有部分對“氣”概念的注解及闡釋,但大多缺乏細致的系統(tǒng)辨析。如對“神動而氣先針行”句中的“氣”,注解為“指得氣,即針感”[1]。本文對這類解釋不再重復,而以逐句討論特定句意中氣所指代的具體內(nèi)容為要。
2.1 語句篩選
《靈樞·行針》中“氣”字共出現(xiàn)27處,其中有部分語句的“氣”明顯重復,即含義與具體所指無顯著差別,在此予以分辨并列舉如下。
根據(jù)上述統(tǒng)計,所指完全相同之“氣”共13處,可知不同所指之“氣”有14處,以下對此14個“氣”逐一分析。
2.2 針刺之氣
本篇重在討論不同體質的人針刺后的反應特點,因此關于針刺反應的相關討論中,氣的內(nèi)涵多有相似,首先回顧其所在原文語句:或神動而先針行;或與針相逢;或針已出獨行;或發(fā)針而逆;故針入而出。
本段旨在以氣描述針刺時患者的不同反應。如有些患者十分敏感甚至針未刺入,僅于尋按時就已出現(xiàn)肌肉收縮等近似針感的反應,這便是所謂的“神動而氣先針行”;而有些患者體質無偏頗,針刺中適時產(chǎn)生針感,即“針入而氣出”,此即“氣與針相逢”;若患者陽有余而陰不足,則針刺良久遲遲不能產(chǎn)生針感,甚至針已出針感方至,這便是“針已出氣獨行”之意;而當醫(yī)者操作失誤或取穴不當,致患者出現(xiàn)暈針甚至病情加重,此與患者體質無關,屬醫(yī)過,即“發(fā)針而氣逆”。
可見,這里的氣是表達患者的某種反應,不宜統(tǒng)稱之為“得氣”。在正常情況下,氣代表針刺時患者對針刺的某種反應或曰感應。而在醫(yī)過情形下,則以氣逆代表暈針等不良反應。
2.3 形體之氣
本篇另一部分含“氣”的語句則用以描述人體自身的形體狀態(tài),或以“氣”言反應機理。以下9段條文之“氣”均屬這一范疇。
從作用分析,首先①④⑨三句均用以總體描述患者體質狀況,兩處“血氣”都是指體質基礎;而“形氣”則與“(百姓之)血氣”所指相仿,亦為宏觀機體狀況。⑥⑦則是將這種形體之氣一分為二,以“陰氣”概括機體偏于沉降、收斂的特征,以“陽氣”概括偏于亢奮、發(fā)散的特征,因此具體到陰陽,則“氣”是對特征性質的描述。其次,②與⑧句中的“氣”,抽象地說代表經(jīng)絡之氣,但具體而言則是對患者敏感與否的描述,“氣沉”指反應偏于遲鈍,“氣易往”指反應迅速,因而此處的“氣”是對反應(現(xiàn)象)的概括。
此外,本篇中較特殊的用法是句③,即心與肺的機能偏于亢進,則此“氣”是從陽臟功能狀態(tài)角度說明反應敏感的(體質)機理。
最后,句⑤多次出現(xiàn)于篇中,作為引出后文的承接句,旨在提問什么機制導致出現(xiàn)這種狀態(tài),因此“氣”意為作用機理。
基于對《靈樞·行針》不同“氣”之內(nèi)涵分析不難看出,本篇一部分“氣”用于表示抽象的機體狀況或臟腑功能,而另一部分用于描述具體的機體反應或表現(xiàn)。因而可將表述特征、闡述機理時所使用的“氣”稱為“觀念之氣”,亦即理論的氣;將描述現(xiàn)象、說明變化時所使用的“氣”稱為“現(xiàn)象之氣”,亦即具象的氣。觀念之氣無法用肉眼觀察,是古人為表述理論思想時所借用的哲學概念,而當古代醫(yī)家行針刺操作時觀察到某些現(xiàn)象或反應,并使用氣進行描述,此時的“氣”已不再屬抽象概念層次,而成為對臨床具體現(xiàn)象的指稱。
表1顯示,基于此標準,再次對篇中所含“氣”之屬性進行分類,其中屬于觀念之氣的共有7種。
表2顯示,而篇中屬于現(xiàn)象的氣亦有7種。
表1 《靈樞·行針》中觀念之氣
表2 《靈樞·行針》中現(xiàn)象之氣
根據(jù)表1中的語句,觀念之氣多用于描述人的體質特征、表述機體臟腑生理機能、說明針刺作用機理等偏于理論性的語境中;而現(xiàn)象之氣則多用于描述針刺中患者反應、針刺效果等可見的表現(xiàn)與變化。
“氣”頻見于《黃帝內(nèi)經(jīng)》,在研讀中對觀念之氣與現(xiàn)象之氣進行分辨,有助于明晰古人表述意圖,若屬于觀念之氣則意在闡述理論思想;若屬于現(xiàn)象之氣,則傾于記載所見的表象。
“氣”作為中醫(yī)學尤其針灸學的重要概念,其意義的準確理解將直接影響理論與實踐的銜接。本文以《靈樞·行針》為例,對篇中27個“氣”的具體所指深入分析,目的在于區(qū)分理論性的觀念之氣與實踐性的現(xiàn)象之氣。觀念之氣是古人闡明醫(yī)理內(nèi)在邏輯所借用的抽象概念,而現(xiàn)象之氣是古人對所見或實際感知的某種具體現(xiàn)象的表達。由于古時少有內(nèi)涵惟一、精準的概念,因而含義豐富的“氣”成為必然選擇。辨析“氣”義可幫助理解古醫(yī)籍中以“氣”貫穿醫(yī)理的論述,觀念之氣似可對理論體系的完善有所啟示,而現(xiàn)象之氣則可直接影響臨床對理論的發(fā)揮運用。
[1]中醫(yī)研究院研究生班.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注評[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1:383-387.
[2]唐·楊上善.黃帝內(nèi)經(jīng)太素[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302-303.
[3]明·馬蒔.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注證發(fā)微[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463-465.
[4]鄭林.張志聰醫(yī)學全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9: 574-575.
[5]趙京生.試論《黃帝內(nèi)經(jīng)》中針灸的體質觀[J].中醫(yī)雜志,1988(2):9-11.
[6]李雪青,石志敏.從《靈樞·行針》論體質的分型[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3,5(14):48-49.
[7]林法財,費飛.論《黃帝內(nèi)經(jīng)》中“五態(tài)人”對針刺得氣的影響[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36(2):90-91.
Discussion about Qi of Abstract and Concrete Based on the Lingshu:Xingzhen
JIANG Shan,ZHAO Jing-sheng△
(Institut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As the core concept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Qi and its relevant expression flew throughout the whole acupuncture theoretical system in the Huangdi Neijing.Twenty seven words of Qi with different meaning in the Lingshu:Xingzhen have been chosen as objects of the research.All of them have been sorted into Qi of abstract and concrete.Meanwhile,the exact meaning of each Qi in diverse contexts has been clarified.In conclusion,the Qi of abstract was used by our ancestor to express the logical theory of medicine,which will has some inspiring valu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While the Qi of concrete was usually used as a description of the phenomenon observed in ancient time,which would be significant in clinical practice.
Neijing;Lingshu;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Qi
R221.2
A
1006-3250(2016)02-0224-03
2015-06-19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項目(973計劃) (2013CB532006)-中醫(yī)針灸理論框架結構研究
姜 姍(1987-),女,天津人,醫(yī)學博士,從事針灸基礎理論研究。
△通訊作者:趙京生(1958-),男,教授,從事針灸基礎理論、針灸學術史研究,E-mail:kxy2761@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