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霞 湯繼強
記憶管理
——同傳高翻可以教我們什么?
●胡敏霞 湯繼強
同聲傳譯是一種受嚴格時間限制、認知難度極高的跨文化語際轉換活動,快速記憶和準確回憶的能力是同傳高翻諸多認知技能中的重要一環(huán)。本文主要關注同傳高翻的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的管理機制,只有正確的方法和持續(xù)的訓練才能保證有效的記憶管理。
記憶;同傳高翻
同聲傳譯是一種受嚴格時間限制、認知難度極高的跨文化語際轉換活動。它要求譯員在聽辨原語的同時,借助背景知識迅速完成對信息的預測、理解、記憶和轉換,在譯出的同時還要進行必要的自我監(jiān)聽與修正。快速記憶和準確回憶的能力是同傳高翻諸多認知技能中的重要一環(huán)。經過長期的訓練,同傳高翻們一般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記憶管理機制,可供借鑒。
對于記憶結構,心理學家們一般是采用兩分或三分法。心理學家詹姆斯(WilliamJames)早在19世紀末就提出了人腦記憶可分為一級記憶和二級記憶:一級記憶是當前被激活的記憶;二級記憶則是非激活的記憶。到了20世紀60年代,阿特金森和席福林(RichardC.Atkinson&RicardM.Shiffrin)提出的記憶的“階段模型”將人的記憶系統(tǒng)分成了三個階段:感覺登記、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本文主要關注同傳高翻的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的管理機制。
譯員的短期記憶又被稱為工作記憶,其核心任務就是對新信息進行各種加工,使其存入長期記憶。人腦的短期記憶普遍存在容量限制。美國心理學家米勒(GerogeA.Miller)在《奇妙的數字7》一文中提出短期記憶的容量大約是7個單位。重復、編碼和線索多元化是短期記憶管理的主要策略。重復是短期記憶的關鍵。簡單重復可以延長信息的緩存時間;擴展重復則讓新知識與舊知識產生聯結。譯員在會議之前一般將會議涉及的重要詞匯和概念進行簡單重復和擴展重復,這樣同傳的時候才能將這些新詞匯脫口而出。其次,編碼可以擴大短期記憶容量,如把電話號碼分為3位數或是4位數來記;用首字母縮寫來代表機構名稱;用關鍵詞來代表較長的論述,如“一帶一路”(“OneBelt,OneRoad”or“OBOR”)等。剛剛學會外語的人經常覺得聽力吃力,主要是因為他們在一個詞、一個詞地聽;相反,同傳高翻則是一組詞、一組詞地聽,記憶加工的效率自然大大提高。由于形象信息比抽象信息更易記住,所以很多譯員在文字之外也會繪制圖畫、圖表和模型來使記憶線索更加多元化。
重復也是譯員長期記憶的關鍵,尤其是間歇式周期性重復。長期記憶不管在時間上還是容量上都不太受限制,其困難在于信息的找回。長期記憶中包含的信息數量太大,要找到某個信息需要一定的時間和努力,不過由于工作性質的原因,同傳最缺的也是時間和腦力,所以同傳首先需要對長期記憶進行分類管理。長期記憶的信息主要分為三類:如何做事、事情經過和抽象事實。做事和事件經歷是形成概括事實的基礎;而抽象事實也需要通過做事和經歷來檢驗和強化。除了間歇性重復、親身體驗和概括強化等認知訓練之外,還有一些因素也能夠影響長期記憶的回憶效果,包括注意力、情緒、動機、干擾、環(huán)境、飲食、體育運動等。
注意力是否集中對回憶效果有著重大影響,聽說同步導致譯員在線時容易出現注意力分配失衡,所以同傳的在線記憶效果并非最佳,譯員們更多地是依賴譯前的記憶準備和長期的實踐積累。在譯前準備的時候,譯員需要全神貫注地進行信息編碼,盡量關注到更多細節(jié),提高加工深度,建立更多神經連接。只有聚精會神的學習才能改善記憶的速度和效果。由于情緒對記憶的影響,譯員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也會積極調動各種情緒以加強記憶效果,努力跟講者或者講話內容達成某種心理情感上的認同。動力是激勵人成功完成任務的重要因素。心理學實驗發(fā)現激勵可以加強動力。譯員在工作中需要記憶很多專業(yè)知識和詞匯,進行大量繁重的腦力勞動,很容易導致腦力枯竭,所以譯員可以經常給予自己激勵,以提升認知效果和認知耐力。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時間和娛樂時間一定要分開,控制好注意力。例如,在準備翻譯期間,很多譯員會上網查資料,但是面對網上的海量信息,譯員很容易被無關信息干擾甚至吸引,喪失了自制力,忘記了最初的準備任務。所以譯員需要加強自制力,營造好的工作環(huán)境和工作習慣來抵制內外干擾。心理學實驗發(fā)現,當學習環(huán)境和回憶環(huán)境一致的時候,回憶效果會更好,即“場合依存效應”。所以,譯員在譯前準備的時候也會想象自己已經進入會議廳,坐在同傳間,耳朵里面已經聽到了講話內容。很多譯員都覺得這樣的大腦模擬有助于記憶的取回。譯員經常發(fā)現在午后的工作效率不如早上,即使早上可能都沒有吃早飯。這其實跟心理實驗發(fā)現不謀而合:跟記憶相關的荷爾蒙在空著肚子的時候正是處于最高水平。其他的知識工作者也可以借鑒譯員工作時候盡量不會吃得太飽這一做法。譯員除了應該加強長期體育鍛煉之外,在翻譯現場,如果能夠在輪流的間歇從同傳間走出來,進行輕微活動,重回同傳間以后也會發(fā)現精力能夠更好地集中。
記憶能力是人的認知能力的重要瓶頸之一。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心理系前主任丹尼爾·夏克特(DanielL.Schacter)認為人類記憶有7大弱點,即“轉瞬即逝”:記憶中的信息如果不被使用就會慢慢減弱痕跡,導致最終被遺忘;“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致使信息無法進入記憶;“話到嘴邊”:回憶線索不足導致無法說出口。以上三種是記憶缺失的情況,還有四種情況則是屬于錯誤記憶。“張冠李戴”:混淆了信息的來源;“添油加醋”:在記憶中添加了原來沒有的信息;“自以為是”:當下的心情和主觀狀態(tài)誤導信息回憶;“頑固不化”:無法忘掉一些希望忘掉的不愉快記憶。譯員們針對遺忘和錯誤記憶也有一套解決辦法?,F在的國際會議越來越專業(yè),那么譯員怎樣在會前記牢這些專業(yè)詞匯呢?首先,譯員要集中注意、重復演練以實現短期記憶,但是孤立的單詞很快就會被遺忘。所以,譯員需要通過加強系統(tǒng)背景知識建構來對信息進行深層次理解性記憶。雖然譯員在短期內不可能成為行業(yè)專家,但是通過閱讀百度或者維基百科的詞條解釋以及相關的雙語論文摘要或是觀看相關視頻,譯員還是能夠構建起足夠的行業(yè)知識框架來輔助專業(yè)詞匯的記憶和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長期來看,譯員需要加強與行業(yè)專家交流,從自身的錯誤學習,尤其是在會后對會議錄音進行重聽,都是加強譯員的長期記憶的不錯辦法。
同傳的信息處理大量而密集。譯員每個工作日需要至少處理幾萬個單詞,其中包括不少的專業(yè)詞匯?,F在國際會議上的講話速度也越來越快,念稿的時候尤其如此,而且不少講話人還帶著五花八門的口音。譯員要在較短的時間內記住大量信息,除了需要建立高效的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管理機制,也還需要依賴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來建立外在的記憶輔助機制,如詞匯表、筆記、電腦文檔和網絡搜索工具等,只有這樣雙管齊下才能達到同傳信息處理對記憶速度和數量上的要求。
任何記憶的發(fā)生和遺忘都與時間相關。有了時間,短期記憶的信息就可以通過重復和編碼等手段進入長期記憶,而且長期記憶中的條目也可以通過深化演練而得到鞏固,記憶的神經連接就可以不斷地建立、強化和深入,來自外界的新知識就可以真正長期為我所用。如果時間不夠,那么信息的加工深度就不夠,重復演練的次數不夠,形成的記憶痕跡就會較淺,信息便容易遺忘,時間過于緊迫時,甚至都無法完成對信息的感知及理解。沒有長期及時的復習和更新,新知識也無法與舊知識產生粘連,牢牢地嵌入長期記憶??傊行У挠洃浌芾硇枰_的方法和持續(xù)的訓練。
2015-11-20
C931
A
1008-5947(2016)01-0067-02
作者及單位:胡敏霞,四川大學外語學院,博士;湯繼強,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教授。(四川 成都 610000)
責任編輯 馮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