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民
?
高校課堂教學互動的有效性探析
陳國民
摘要:隨著高校教學改革的實施,課堂教學方式也在發(fā)生變化,課堂互動受到高校教師的極力推崇,但其有效性卻參差不齊。依據(jù)課堂有效互動的判斷標準,分析了目前高校教學實踐中課堂互動存在的問題,探索提高高校課堂互動有效性的措施,為加強高校課堂有效互動提供了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
關鍵詞:高校課堂互動;課堂有效互動標準;多向互動;生師互動;教師自身互動
高校教學改革是培養(yǎng)高質量人才的核心,改革高校課堂教學方式,積極倡導課堂互動,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1]。課堂教學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認知過程,更是一個積極參與、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課堂互動已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發(fā)展方向,然而其互動的有效性卻參差不齊,存在低效、無效甚至負效。如何提高高校課堂互動的有效性,成為當下高校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課堂有效互動,目前理論界尚無確切解釋。侯元麗認為:“課堂有效互動,簡單地講,就是產生積極影響的課堂互動,是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的課堂互動?!?/p>
良好的課堂互動可以從其過程和結果2個維度去判別,主要有以下標準:首先,是否具有平等性。有效互動是針對教師和全體學生的互動,同時兼顧學生的個性化差異,而且互動主體間處于平等地位,以此為基礎的互動才是有效互動[2];其次,參與是否積極。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衡量課堂互動有效與否的又一標準;再次,能否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學生通過有效的互動不僅學到知識、技能,提升了人際交往能力,而且在教師積極、正確的引導下可提高自我認識、改正不良品行,進而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最后,教師專業(yè)水平是否得到提升。教師在與學生、與自己的互動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反思問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3]。
高校教學改革的實施,讓大多數(shù)教師逐漸意識到課堂有效互動的重要性,但因各種原因,還是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問題。
(一)互動的形式化
1.課堂提問的形式化
一方面問題的難易程度設置不當,要么過難,要么過易,都不能很好地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另一方面教師對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長短把握不住,要么過短,導致學生對問題缺乏深入思考,要么過長,影響了教學進程[2];更為嚴重的是,提出的問題缺乏靈活性和開放性,通過提問可以增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入理解,但很多教師以自己早已擬定好的答案來評判學生的回答,使這種很有價值的教學方法流于形式。長此以往,學生將失去探索的興趣,創(chuàng)新能力也得不到提升[4]。
2.課堂討論、辯論的形式化
一是討論、辯論的主題無價值。教師錯誤判斷課程內容,將不適合討論、辯論的知識點(如基礎的、理論性的或者是學生知識結構不能及的)作為討論、辯論的主題,不能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二是引導的缺失。學生互動而教師不給予適度的引導,學生的討論、辯論可能偏離主題,也可能僅停留在問題的表面[5];三是合作的局部化。學生之間的討論、辯論僅僅在局部范圍內展開,很多學生一言不發(fā),缺乏不同思維的碰撞。
(二)互動的隨意性
1.互動缺乏重點
有的教師片面理解“互動”,重視課堂氣氛的輕松愉悅,卻忽視了教學重點、難點,一味地講些相關性不大的內容,一堂課在歡聲笑語中進行,學生卻一無所獲。
2.互動時機缺乏控制
互動可以預先設置,也可見機而行,其時機的把控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很大,然而有些教師沒有根據(jù)互動的不同模式選擇對應的最佳互動時機[6],互動效果大打折扣。
(三)互動的不平等性
1.互動對象選擇的不平等
一些教師傾向于選擇成績好的學生、學生干部或者有家庭背景的學生來進行互動,這部分學生所獲得的互動機會明顯大于其他學生[7]。
2.互動內容和時間分配上的不平等
某些教師更多地將簡單無多少含金量的問題交由成績差的學生或者無家庭背景的學生來回答,互動的時間較短;將較復雜的問題交由成績好的學生、學生干部或者有家庭背景的學生來回答,互動的時間較長[8]。
3.互動的態(tài)度和行為上的不平等
相對于差等生,部分教師對待優(yōu)等生的言語表達往往更民主、肯定,互動過程中更有耐心,更能接受學生的個性化表現(xiàn)[8]。
4.互動主體間的不平等
“師道尊嚴”讓某些教師難以解開束縛,師生之間的平等、民主關系很難建立;學生由于成績、家庭背景等因素,也很難實現(xiàn)彼此的平等互動。
(四)互動的單向性
在教學實踐中,互動基本上是以教師提問、學生被動回答為主,主動向教師提問、提出異議或者采取其他類型互動的學生很少,學生之間的互動也較為缺乏[2]。課堂的互動不僅僅是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更是教師與自己的互動,教師在啟發(fā)、引導學生的同時,也是在不斷地啟發(fā)、引導自己。很多教師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僅僅是朝著預設的固定答案機械地誘導,學生思維受到限制,教師也固化了自己的思維,丟掉了學生啟發(fā)自己的機會,放棄了持續(xù)的反思,忽視了與原有想法的互動,這對教師專業(yè)水平和教學水平的提高有不利影響。
在高校教學實踐中,互動的觀念應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積極提高課堂互動的有效性。
(一)建立民主、平等關系是前提
民主的、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是課堂互動成功的前提。教師應拋棄封建思想,以平等的心態(tài)、朋友的身份參與到互動當中,引導、激勵、點撥學生。教師要避免用不同的眼光、態(tài)度對待所謂的“優(yōu)等生”和“差等生”、“無背景的”和“有背景的”,因為大多數(shù)學生是尊重教師的,除非該教師的人品受到質疑。教師的一言一行容易影響學生的判斷,教師不僅自己要端正對不同學生的態(tài)度,也要引導學生之間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建立平等的、互助的、和諧的同學關系。
(二)把握提問的藝術
提問是重要的課堂互動方式之一,適度、有效的提問能夠調節(jié)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也可通過提問獲得教學的反饋信息,并適時改進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效果提高的同時,增進師生之間的互動。
1.適度提問,避免濫用提問
提問的頻率一定要掌握好,適度的提問可以產生正面效果,而一旦濫用提問方式,原本可以系統(tǒng)講授的知識點將會被打斷、減少,學生可獲得的知識點也就減少;盲目地、頻繁地提問,會讓學生產生誤解,認為教師只看重提問是不是對自己所講內容不熟悉,不夠專業(yè),從而影響學生對教師的正確評價,也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根據(jù)課堂不同階段的教學目的,在適當時間有針對性地提問,如講授新內容前,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復習、歸納已學知識點。
2.問題的難易程度要考慮學生實際
根據(jù)學生已有知識結構,提出適當難度的問題,通過不斷的提示、啟發(fā)、追問、反問,將學生引入其“最近發(fā)展區(qū)”。對不同的學生個體,設置不同難易度的問題。
3.多設置探究性問題
探究性問題靈活性強,求異性和包容性大,要求學生寬思路、大跨度,對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大有益處[9]。在提這類問題時,要適當延長學生思考時間。
4.要注重激發(fā)學生提問
面對新知識,教師更應引導學生找問題、提問題、思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尋找問題、觀察問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探索答案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組織有效的課堂討論、辯論
課堂討論、辯論要么容易出現(xiàn)冷場,學生積極性低,甚至有的根本不愿參加;要么出現(xiàn)個別學生激情飛揚,搞一家演講。這種互動的結果難以控制,但這種學生之間互動的模式對鍛煉學生思維、培養(yǎng)合作能力有重要的意義。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增強課堂討論、辯論的有效性:
1.重視討論、辯論的主題價值
在選擇時主要考慮以下幾個方向:一是一些學術前沿或有爭議的觀點,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精神、分析綜合能力、比較能力等;二是從所學章節(jié)理論知識出發(fā),聯(lián)系實際運用展開討論,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的理解,提高運用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學生感興趣的熱點或難點[10]。
2.題目內容和角色的設計盡量全面周到
積極引導,力求實現(xiàn)全員互動。學生在討論、辯論時,容易偏離主題、忽視關鍵問題、無從展開、出現(xiàn)冷場、部分學生參與不進來等。因此,教師設計的內容和角色,應力求全面性和針對性相結合,使各層次、各類型的學生在互動中都有自己的角色位置,各盡所能、各有所得。在學生互動偏題時,教師要及時地將其思路引回主道。學生的討論停留于表象,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時,教師可以用反問、追問等方式引導學生進入深層次思考。如果出現(xiàn)冷場,教師就得考慮是主題不適合還是學生討論遇到無法解答的問題。
(四)通過有效反思實現(xiàn)學生與教師、教師自身的互動
教學實踐中,學生同樣能給予教師一些啟示,他們的某些問題和觀點能啟發(fā)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教師自身也要主動地經(jīng)常審視、反思自己的教學,在經(jīng)驗中不斷總結、完善,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技能和教學水準。布魯巴赫反思教學模式分析了整個教學的動態(tài)過程,提出前反思、中反思和后反思[11],在此借鑒該模式來分析教師的有效反思。教師在教學前反思,要以上次課的反思結果為基礎,對即將進行的本次課堂教學進行思考,如:本次課堂教學的目的是什么?教學內容的設計是否合理?是否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框架?是否能吸引全體學生進行互動?在教學中反思,要仔細觀察學生對教學的反應,及時調整、修正教學設計。教學后反思,即教師可以采取教學日志、典型案例剖析、課堂調查、與同事交流等方法,對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進行思考,對好的現(xiàn)象也要通過反思總結出經(jīng)驗[2]。
(五)選擇合適的課程考核方式
大部分高校的學生成績由平時課堂成績和期末考試成績組成,課堂成績的占比也關系到學生課堂的積極性。如果課堂考核僅限于點名、簽到,那么課堂互動的積極性不見得會提高,反而會出現(xiàn)教師臺上講,學生臺下玩的現(xiàn)象。將課堂互動是否積極,是否提出了新穎的觀點作為課堂考核的重點,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互動[12]。
課堂教學是高等教育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考慮到實際教學的需要,提出了課堂有效互動的概念與標準,認為平等性、積極性和能否促進學生發(fā)展是重要的衡量標準。
對現(xiàn)階段國內高等教育課堂互動中主要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暴露的問題有互動的形式化、隨意性、不平等性及單向性等4個方面。
探討提高高等教育課題互動有效性的保障措施,建立民主、平等關系是良性互動的前提。在互動中要注意提問的藝術、組織參與面較廣的課堂討論與辯論、課后教學效果總結反思及轉變考核方式等方面是提高課堂互動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魏聯(lián).論加強高等學校課堂教學的師生互動[J].集美大學學報,2008(3).
[2]侯元麗.課堂有效互動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9.
[3]單柳迎,陽德華.新課改背景下課堂互動芻議[J].教學理論,2010(6).
[4]劉鵬偉,劉桂臺.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教師提問方式與課堂互動[J].中國校外教育,2008(9).
[5]竇躍武.淺談成功的課堂討論的基本要求[J].科學之友,2010(3).
[6]夏建霞,熊加祥,徐紅梅,等.如何開展課堂互動[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1(7).
[7]程曉樵,吳康寧,吳用軍,等.教師課堂交往行為的對象性差異研究[J].教育評論,1995(2).
[8]沈貴鵬,戴斌榮,宋素珍.初中課堂口頭言語互動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4(1).
[9]杜磊,劉曼,張玉杰.課堂互動有效性的提高[J].群文天地,2012(1).
[10]周文紅.有效教學理念下課堂討論策略的運用[J].欽州學院學報,2008(3).
[11]靳玉樂.反思教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12]李倩,葉祥北.影響大學生課堂互動的因素分析[J].科技視界,2012(12).
(編輯:張齊)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999(2016)05-0103-03
作者簡介:陳國民(1974-),男,博士,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廣東茂名525000)石油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石油地質。
收稿日期:2016-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