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劉
(西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重慶 400715)
·“馬克思現(xiàn)代性批判思想”專題討論(學術主持人:胡 劉)·
現(xiàn)代性的“具體歷史”批判: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方法論前提
胡 劉
(西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心、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所,重慶 400715)
人們對馬克思歷史哲學革命性質的誤讀主要根源于未能有效校正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方法論前提。實際上,馬克思主要通過哲學、歷史學與經濟學的交織研究,將對現(xiàn)代性的“具體歷史”批判鍛鑄成了其歷史哲學的方法論前提。而且,正是這一方法論前提規(guī)定了馬克思歷史哲學出場路徑的轉換與問題意識的重構。
現(xiàn)代性的“具體歷史”批判; 馬克思歷史哲學; 方法論前提
任何一種哲學的創(chuàng)立都有其相應的方法論前提,馬克思歷史哲學也是如此。但是,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方法論前提似乎一直未得到有效校正,以至于仍然被當作一種“使現(xiàn)存事物顯得光彩”的“超歷史”的“一般歷史哲學”看待,進而失去了其作為“批判的和革命的”辯證法的光輝。實際上,馬克思歷史哲學之所以能夠超越“超歷史”的“一般歷史哲學”,就在于它通過獨特的理論道路把對現(xiàn)代性的“具體歷史”批判作為了其自身的方法論前提。因此,回到馬克思開辟的獨特理論道路,闡明現(xiàn)代性的“具體歷史”批判構成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方法論前提,已成為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問題研究中亟待解決的前提性和基礎性課題。
自馬克思歷史哲學即歷史唯物主義創(chuàng)立以來,人們對它的理解和闡釋一直歧見紛呈、爭論不休。這些爭論是由對馬克思歷史哲學的革命性質理解的分歧引發(fā)的,并主要圍繞以下具有緊密聯(lián)系的三個層次的具體問題展開:(1)馬克思歷史哲學是否從根本上動搖了古典傳統(tǒng)哲學或者說形而上學?(2)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在其歷史哲學建構中的地位和意義何在?(3)馬克思歷史哲學是何種意義的“歷史哲學”?而且,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內部先后形成了三種主導馬克思歷史哲學闡釋的模式。然而,它們都不同程度地把馬克思歷史哲學變成了“純粹哲學”內部邏輯演繹的結果,從而誤讀了馬克思歷史哲學的革命性質。而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外部則更是如此。究其根源,就在于它們都始終只是在純粹哲學層面來評判馬克思歷史哲學的革命性質,而始終未能有效校正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方法論前提,即對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或現(xiàn)代性的“具體歷史”批判。
(一)“物質本體論”模式。這主要是由“第二國際”時期理論家尤其是斯大林時期蘇聯(lián)“官方”學說所主導的以物質范疇為核心來理解和闡釋馬克思歷史哲學革命性質,從而旨在突出馬克思歷史哲學的唯物主義性質而形成并沿襲至今的一種闡釋模式。盡管這在堅持和強調馬克思歷史哲學的唯物主義立場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它是以把馬克思歷史哲學同質歸結為探索宇宙的終極本體的形而上學為前提的,最終把歷史唯物主義看成了用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原則去“顛倒”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進而再把由此創(chuàng)立的辯證唯物主義推廣或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的“結果”。因此,在這里,不僅作為一個“藝術的整體”的馬克思學說機械地拆解成了哲學與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個部分,而且馬克思歷史哲學的革命被了解為“純粹哲學”內部一種新的邏輯演繹,以至于重新將馬克思歷史哲學變成了適用于解釋一切歷史時代和民族歷史的抽象“藥方和公式”,即“超歷史”的“一般歷史哲學”。顯然,這是因為忽視或割裂馬克思的現(xiàn)代性的“具體歷史”批判,即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批判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統(tǒng)一關系,進而錯把從“純粹哲學”內部演繹得來的抽象“物質”原則當作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方法論前提所致。
(二)“實踐本體論”模式。這主要是由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與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者及其追隨者在反思和批判“物質本體論”的闡釋的基礎上,主張以實踐范疇為核心來把握馬克思歷史哲學的革命性質,從而旨在彰顯馬克思歷史哲學的“總體性”、“實踐性”、“主體性”等原則并逐漸盛行開來的一種闡釋模式。這實際上是20世紀的俄國十月革命以及世界無產階級運動與社會主義建設狀況的一種“哲學回聲”,即:改造現(xiàn)實世界尤其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需要發(fā)掘馬克思的“實踐”概念所蘊含的“主體能動性”意義,乃至從本體論上把“實踐”確立為馬克思歷史哲學的邏輯起點和核心范疇,以便激發(fā)或從外部為無產階級“灌輸”革命的“主體能動性”的階級意識。應該說,這種闡釋模式對于突破“物質本體論”模式中的“官方”教條,發(fā)掘和恢復馬克思歷史哲學的實踐批判精神,特別是對現(xiàn)代性、對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及其文化變遷的自覺批判意識,甚至把馬克思歷史哲學了解為“首先是資產階級社會及其經濟結構的一種理論”*盧卡奇:《歷史唯物主義的功能變化》,《歷史與階級意識》,杜章智、任立、燕宏遠譯,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第312頁。以及無產階級革命行動理論與方法,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是以把馬克思歷史哲學看作對純粹哲學或黑格爾哲學中的歷史辯證法原則推到邏輯頂點的產物為前提的,以至于最終把歷史唯物主義看成了用“主體能動性”實踐創(chuàng)造人及其歷史的原則代替黑格爾關于抽象的精神勞動創(chuàng)造人及其歷史的原則,并由此去批判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和引導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辯證法。因此,在這里,不僅未能真切地把握馬克思的歷史哲學與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內在關系,而且仍然是從純粹哲學內部來發(fā)掘和規(guī)定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方法論前提的,而仍未能擺脫從“超歷史”的“一般歷史哲學”層面看待馬克思歷史哲學的窠臼。顯然,這是因為從純粹哲學層面抽象地看待馬克思歷史哲學與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統(tǒng)一關系,從而離開現(xiàn)代性的“具體歷史”批判來把握馬克思的實踐范疇,進而錯誤地把一種抽象的實踐哲學歸結為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方法論前提所致。
(三)“存在(生存)論”模式。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zhàn)、蘇聯(lián)專制霸權以及現(xiàn)代科技的嚴重異化、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惡化等等現(xiàn)象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fā)展的踐踏、威脅和挑戰(zhàn),不僅引發(fā)了生命哲學、存在(生存)主義哲學等旨在為人類的生存與自由解放指引方向的思潮的興起和盛行,而且也激發(fā)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界一些學者從“存在(生存)論”來發(fā)掘和闡釋馬克思歷史哲學的革命性質與現(xiàn)實意義的理論興趣,并由此推動了馬克思歷史哲學的“存在(生存)論”闡釋模式的興盛。這種模式不僅通過發(fā)掘和闡釋馬克思剖析和探索現(xiàn)代性的危機及其現(xiàn)實超越路徑的文本凸顯了馬克思歷史哲學的“存在(生存)論”意蘊,而且通過整合生命哲學、存在主義等理論資源,直接將馬克思歷史哲學歸結為了“存在(生存)論”哲學。應該說,這對于拓展馬克思歷史哲學的理論空間與現(xiàn)實意義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也仍然是從“純粹哲學”層面來評估馬克思歷史哲學的革命性質與現(xiàn)實意義的,而并未注意到或者忽視了馬克思對現(xiàn)代性的“具體歷史”批判對于馬克思歷史哲學所具有的方法論前提意義。因此,在這里,馬克思歷史哲學也仍然是被當作一種“超歷史”的“一般歷史哲學”來加以理解和闡釋的。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外部對馬克思歷史哲學革命性質的錯誤評判。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外部學人對馬克思歷史哲學革命性質的評判更是從純粹哲學層面來展開的。早期海德格爾在從歷史角度討論異化問題時,曾對馬克思歷史哲學作了如下肯定性評價:“馬克思主義關于歷史的觀點比其余的歷史學優(yōu)越”*海德格爾:《關于人道主義的書信》,《海德格爾選集》上,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6年版,第383頁。。但是,晚期海德格爾通過追溯馬克思關于“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的命題與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存在概念的內在關聯(lián),并通過闡發(fā)“人的自身生產帶來了自身毀滅的危險”這一觀點,又對馬克思歷史哲學作了否定性評價:“馬克思達到了虛無主義的極致”*F.曼迪耶等輯錄:《晚期海德格爾的三天討論班紀要》,《哲學譯叢》2001年第3期。。而且,海德格爾進一步指出:“隨著這一已經由卡爾·馬克思完成了的對形而上學的顛倒,哲學達到了最極端的可能性。哲學進入其終結階段了?!?海德格爾:《哲學的中介和思的任務》,《海德格爾選集》下,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年版,第1244頁。也就是說,馬克思歷史哲學仍然是一種以西方傳統(tǒng)形而上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為方法論前提的徹底“遺忘存在的形而上學”,即“超歷史”的“一般歷史哲學”。
漢娜·阿倫特同樣將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方法論前提歸結為西方傳統(tǒng)形而上學:“由于馬克思只是在傳統(tǒng)的框架之中試圖將傳統(tǒng)顛倒過來,因此,它沒有能夠真正地擺脫柏拉圖的思想?!?海德格爾:《哲學的中介和思的任務》,《海德格爾選集》下,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年版,第398頁。馬克思與克爾愷郭爾、尼采一樣“依然是黑格爾主義者”*海德格爾:《哲學的中介和思的任務》,《海德格爾選集》下,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年版,第387頁。。在阿倫特看來,盡管“馬克思清醒地預見到了這個由工業(yè)革命引領的時代的某些內在傾向”,但是“他關于這些傾向只能在生產方式社會化的條件下得到維護的假定是錯誤的”,因為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影響“使他未能看到現(xiàn)代世界真正復雜的問題”*漢娜·阿倫特:《過去與未來之間》,王寅麗、張立立譯,譯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6~17頁。。換句話說,馬克思的現(xiàn)代性批判仍是在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框架和理想模式下進行的,因而馬克思的歷史哲學依然是“超歷史”的“一般歷史哲學”。
湯姆·洛克曼將馬克思的貢獻歸結為“他關于現(xiàn)代世界的理論”,尤其是在“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馬克思對哲學的最大的貢獻或全部的貢獻……都來自他對社會問題的經濟角度的探討,由此而形成一種新的社會歷史觀。”*湯姆·洛克曼:《馬克思主義之后的馬克思:卡爾·馬克思的哲學》,楊學功、徐素華譯,東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61頁。但是,他同時卻又將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方法論前提歸結為德國哲學尤其是黑格爾哲學?!榜R克思本人始終是一個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他關于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經濟理論正因為其哲學背景才成為可能,而且與其哲學背景是不可分離的。”*湯姆·洛克曼:《馬克思主義之后的馬克思:卡爾·馬克思的哲學》,楊學功、徐素華譯,東方出版社2008年版,第291頁。著名哲學史家迪特·亨利希同樣也將黑格爾哲學視作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方法論前提。他指出:“馬克思主義是與黑格爾和費希特的心靈哲學相分離的歷史和社會哲學?!虼?,理解黑格爾體系是理解后來發(fā)生的思想的前提?!?迪特·亨利希:《在康德和黑格爾之間:德國觀念論講座》,樂小軍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75頁。而且,“由于馬克思愿意認真對待黑格爾,他才能夠寫出《資本論》。”*迪特·亨利希:《在康德和黑格爾之間:德國觀念論講座》,樂小軍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74頁。
盡管也有西方學人試圖劃清馬克思歷史哲學與抽象歷史主義尤其是黑格爾哲學之間的界限,但是,在他們眼里,馬克思歷史哲學只是西方哲學史或者精神史內部的一種“純粹思想”的“轉折”。利奧·施特勞斯指出:“在反叛黑格爾方面沒有人比馬克思更有成效”*利奧·施特勞斯:《作為嚴格科學的哲學與政治哲學》,賀照田主編:《西方現(xiàn)代性的曲折與展開》(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0頁。,但是,馬克思與海德格爾、尼采的歷史哲學仍具有相同的結構*利奧·施特勞斯:《作為嚴格科學的哲學與政治哲學》,賀照田主編:《西方現(xiàn)代性的曲折與展開》(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2頁。。卡爾·洛維特將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與他對宗教的批判關聯(lián)起來,把歷史唯物主義設想成為“國民經濟學語言”中的“救贖史”,進而把馬克思歷史哲學歸結到了西方基督教神學的“彌賽亞主義”框架之下。據此,洛維特作了如下指認:馬克思信賴的是時代精神,“未來之輪”、“歷史的命運”,人類自由解放意志的野馬飛奔在其肆意踐踏自然界限的道路之上,而且,這就是“黑格爾和馬克思之后所有(德國)思想的特征”*卡爾·洛維特:《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歷史哲學的神學前提》,李秋零、田薇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年版,第9頁。。
綜上所述,無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內部還是外部,似乎都因習慣于從“純粹哲學”邏輯演繹角度來把握和看待馬克思歷史哲學的革命性質,并據此將馬克思對現(xiàn)代性的“具體歷史”批判了解為運用其歷史哲學展開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結果,而最終偏離了馬克思所開辟的獨特理論道路,以至于仍然把馬克思歷史哲學看作“超歷史”的“一般歷史哲學”。
與那些一開始就明確將某種抽象概念或原則預設為其方法論前提并由此邏輯地演繹其理論體系的“超歷史”的“一般歷史哲學”不同,馬克思歷史哲學是以其從歷史深層對既有理論學說與時代“迫切問題”——現(xiàn)代性或現(xiàn)代資本主義“向何處去” 這一“具體歷史”問題——的關系的分析與批判,即對現(xiàn)代性的“具體歷史”批判為方法論前提的。而且,馬克思對這一方法論前提的鍛鑄與其理論自身的創(chuàng)立與完善是同一個過程。具體說來,馬克思對現(xiàn)代性的“具體歷史”批判的鍛鑄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三個交織展開的環(huán)節(jié):
(一)現(xiàn)代性問題的哲學透視。從嚴格的學科角度看,馬克思的理論研究生涯始于哲學研究,特別是對以黑格爾哲學為代表的德國哲學的研究。而且,這種意義的哲學研究幾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以后就終結了。然而,這種研究卻是馬克思鍛鑄其歷史哲學方法論前提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因為,這種哲學研究關注的主要是哲學與現(xiàn)實,尤其是以黑格爾哲學為代表的德國哲學與德國現(xiàn)實歷史以及現(xiàn)代資本主義的關系問題。換言之,馬克思的哲學研究旨在透過哲學棱鏡來透視哲學意識形態(tài)所表達并被其扭曲的現(xiàn)代性問題的實質。
首先,馬克思踏上哲學研究歷程是以對現(xiàn)代性問題的回應為起點的。馬克思生活在現(xiàn)代性展開的歷史之中,必然會遭遇到各種討論現(xiàn)代性問題的哲學學說。因此,首先選擇什么樣的哲學來了解和把握現(xiàn)代性問題的媒介,是馬克思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我們知道,黑格爾哲學所具有的“宏大的歷史感”,即對現(xiàn)代市民社會的歷史分析與邏輯論證,激發(fā)了馬克思哲學研究的興趣。馬克思在給父親的信中談及了這一點:“我從理想主義——順便提一下,我曾拿它同康德和費希特的理想主義比較,并從中吸取營養(yǎng),——轉而向現(xiàn)實本身尋求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頁。在馬克思看來,黑格爾哲學不僅從歷史觀高度對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作了總體性與系統(tǒng)性闡述,而且通過把超脫塵世的神——普遍理性——變成“塵世的中心”,辯證地回答了“現(xiàn)實的東西和應有的東西”,即歷史與人之間的矛盾,特別是現(xiàn)代市民社會與國家之間的矛盾。而馬克思的“沒有哲學我就不能前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頁。的宣言中的“哲學”,也就是指黑格爾哲學。顯然,馬克思的哲學研究是以回應現(xiàn)代性問題為起點的。
其次,馬克思把對哲學與現(xiàn)實歷史的關系的批判性分析當作其審視現(xiàn)代性問題的樞紐。為了弄明白如下問題:一般、本質、規(guī)律和必然性,是否只是主觀思維的形式或者具有客觀的現(xiàn)實性?人的思維的規(guī)律與形式是否足以把握自然界與歷史?真正現(xiàn)實的東西與全部邏輯的東西是否可以進行比較?等等,馬克思首先認真鉆研了黑格爾的《邏輯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5頁,尤其是其中的“本質論”,并于1841年上半年從萊布尼茨、休謨以及斯賓諾沙的哲學中尋求資源來補充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參見熊子云、張向東譯:《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研究譯文集》,重慶出版社1983年版,第91頁。由此,馬克思把對哲學與現(xiàn)實歷史關系的批判性分析,當作了其審視現(xiàn)代性問題的主要樞紐。
在《博士論文》中,馬克思充分在反對黑格爾用“發(fā)生、繁榮和衰亡的鐵環(huán)”*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頁。來評價晚期希臘哲學地位的同時,根據黑格爾的觀點,對哲學與現(xiàn)實世界的辯證關系作了如下規(guī)定:“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哲學的實現(xiàn)同時也就是它的喪失,哲學在外部所反對的東西就是它自己內在的缺點,正是在斗爭中它本身陷入了它所反對的缺陷之中,而只有當它陷入這些缺陷之中時,它才能清除這些缺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頁。盡管在這里,哲學研究的主題是分析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闡明伊壁鳩魯哲學對主體自我的自由與幸福的肯定與晚期希臘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內在一致性,但其主要意旨卻是說明和肯定青年黑格爾派用黑格爾哲學中的自我意識原則來批判德國宗教化的政治問題的積極意義。在馬克思看來,青年黑格爾派所闡發(fā)的黑格爾的自我意識原則,不僅直接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意義,而且它自身所包含的批判性和否定性環(huán)節(jié)以及獨立自主的可能性,為哲學把感性個人的自由確立為社會合理性與社會批判的尺度,從而為建立實現(xiàn)“應有與現(xiàn)有的統(tǒng)一”的真正的和現(xiàn)實的科學提供了前提。因為,自由與歷史的發(fā)展是內在統(tǒng)一的?!叭绻涯侵辉诔橄蟮钠毡樾缘男问较卤憩F(xiàn)其自身的自我意識提升為絕對的原則,那么就會為迷信的和不自由的神秘主義大開方便之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頁。這就表明,馬克思一開始的哲學研究的重點是發(fā)掘黑格爾以及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所折射的德國現(xiàn)實問題。
亦因此,馬克思進入《萊茵報》后,就黑格爾哲學的高度對德國市民社會中的現(xiàn)實問題作了“原則性”的分析和評價。一方面,以黑格爾客觀唯心主義辯證法為指導,把歷史發(fā)展理解為一個合乎規(guī)律的辯證過程,強調普遍理性在歷史發(fā)展中的決定作用,并堅持用“本質的世界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6頁。來衡量和說明德國與世界歷史的差距。另一方面,發(fā)現(xiàn)黑格爾哲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矛盾,即黑格爾哲學無法解釋現(xiàn)實生活中的物質利益總是“占上風”的事實。這一定導致了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尤其是法哲學的懷疑。
對黑格爾的懷疑,促使馬克思轉向了對黑格爾法哲學以及青年黑格爾派哲學的批判。通過這種批判,馬克思不僅發(fā)現(xiàn)了黑格爾哲學以及青年黑格爾派哲學與現(xiàn)代性歷史發(fā)展水平的真實關系,而且重新規(guī)定了哲學與現(xiàn)實世界的關系:哲學是現(xiàn)實世界的觀念補充,只有通過現(xiàn)實的實踐才能將“實現(xiàn)哲學”與“消滅哲學”高度地統(tǒng)一起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頁。
在馬克思看來,黑格爾法哲學是唯一與當時歐洲資本主義發(fā)展狀況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國歷史”。因此,黑格爾法哲學以及青年黑格爾派對它的發(fā)揮以思辨的形式折射出了以下歷史事實:“工業(yè)以至于整個財富領域對政治領域的關系,是現(xiàn)代主要問題之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頁。但是,它們卻因為只是致力于在“哲學”中批判現(xiàn)實世界,而不去客觀地描述和揭示以物質生產實踐為基礎的現(xiàn)實歷史展開過程及其對哲學意識形態(tài)的決定作用,進而不僅未能發(fā)現(xiàn)德國現(xiàn)實政治與現(xiàn)代性的“時代錯位”,而且錯把德國哲學所虛構的現(xiàn)實當作了現(xiàn)代性的目的。這一認識,在馬克思經歷了對現(xiàn)代社會結構及其矛盾的歷史學考察與對現(xiàn)代性深層邏輯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之后,逐步得到了日益明確的表達和體現(xiàn)。
正因為如此,馬克思逐步與以黑格爾哲學為代表的德國哲學乃至整個西方傳統(tǒng)形而上學劃清了界限,并把創(chuàng)立“為歷史服務”的“歷史科學”作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與學術理想。而這種所取得的成果,就集中體現(xiàn)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手稿、《論猶太人問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哲學的貧困》、《資本論》及其手稿等等文獻之中。在這些文獻中,馬克思通過對一系列哲學概念,諸如“絕對觀念”、“實體”、“主體”、“自由”、“正義”、“平等”、“權利”等等的批判性“詞句”的分析和考察,充分實現(xiàn)了他通過審視哲學與現(xiàn)代世界的關系來把握現(xiàn)代性問題的實質的旨趣。《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及其后續(xù)著作中專注于強調并通過描述人類實踐活動的真實過程與邏輯來揭示現(xiàn)代性問題的實質及其發(fā)展趨勢,就是馬克思以不同于傳統(tǒng)哲學的道路來生產一種“改造世界”的新歷史哲學的充分展現(xiàn)。
可見,馬克思逐步深入歷史深層批判性地分析哲學與現(xiàn)實歷史的關系,特別是以黑格爾哲學為代表的德國哲學與現(xiàn)代社會的關系,就在于透過哲學棱鏡來審視現(xiàn)代性問題的實質。
(二)現(xiàn)代社會結構及其矛盾的歷史學考察。如前所述,馬克思在《萊茵報》時期運用黑格爾哲學批判德國現(xiàn)實問題時遇到了難題,這些難題包括:(1)理性國家即國家概念與現(xiàn)實國家的矛盾;(2)代表公民普遍利益的國家與代表私人利益、等級利益的市民社會的矛盾;(3)無法對物質利益問題發(fā)表意見。而要解決這些難題,就必須轉入對歷史本身,尤其是現(xiàn)代社會結構及其矛盾的生成與展開過程的歷史學考察。而《克羅茨納赫筆記》(以下簡稱《筆記》)就是馬克思在退出《萊茵報》編輯部之后,為了解答以上難題揭示黑格爾國家哲學和法哲學的錯誤之所在,而于克羅茨納赫集中展開歷史學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首先,《筆記》針對黑格爾國家觀對現(xiàn)代社會結構及其矛盾認識的錯誤,重點考察了國家觀念與現(xiàn)存國家以及市民社會三者在現(xiàn)實歷史中的關系。《克羅茨納赫筆記》是馬克思于1843年6月至8月在克羅茲納赫大量地研讀該地所能讀到的大量歷史學和政治學著作,并按照讀書習慣所作的5本詳細摘錄筆記。其中,關于歷史學的摘錄內容具體涉及(1)法國史,包括法國大革命史以及復辟時期的歷史;(2)英國史;(3)德國史;(4)瑞典、波蘭、威尼斯共和國和美國的歷史,囊括了從公元前6世紀到19世紀30年代大約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事件及其演變。筆記所有摘錄的內容以及第二本筆記與第四本筆記所附的主題索引,突出了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發(fā)展以及國家理論的發(fā)展脈絡。因此,《筆記》旨在從理論上把握現(xiàn)代社會結構的起源及其矛盾展開過程,即通過對各國歷史的研究和比較,揭示市民社會、現(xiàn)存國家與國家概念的內在聯(lián)系,進而闡明現(xiàn)代社會的內部結構及其矛盾。
第一,《克羅茨納赫筆記》主要研究的是歐洲國家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其中關于法國、英國、瑞典、波蘭、威尼斯的封建政治史的研究,占了筆記的大部分內容。在第一本筆記中,馬克思重點通過研究卡羅林王朝證明了封建國家的軍隊體制同財產關系的直接聯(lián)系。在第二本筆記中,馬克思對財產和代表制以及公民參加選舉的條件、私有主對村社的態(tài)度、平等和所有制、所有制同統(tǒng)治與奴隸制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專門的闡述。在以后的幾本筆記中,馬克思通過對英、法、德等國的歷史著作的摘錄,闡發(fā)了各種所有制形成的歷史性質以及與此有關的社會關系的形式等。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在摘錄中,已經注意到需求與勞動的關系以及物化勞動的關系,并由此深化了對現(xiàn)代市民社會本質的認識。同時,馬克思在筆記中對社會結構問題,即國家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問題有了明確認識。在第四本筆記中,馬克思對《歷史—政治雜志》(蘭克主編)第一卷發(fā)表的《論法國的復辟時期》一文作了摘錄,并通過對波旁王朝的歷史分析,清楚地認識到了市民社會的所有制關系對國家的決定作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8頁。
第二,《筆記》對法國大革命及其對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影響給予了特別關注?!豆P記》所摘錄的大部分著作都涉及到了法國史,而且重點關注了1789年法國革命。馬克思之所以在此這樣做,主要在于法國大革命對整個歐洲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盡管這一革命經歷了多次反復,其爆發(fā)地點也是局部性的,但其意義則是時代性的、世界性的,即它加快了現(xiàn)代性的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程。當然,馬克思也注意到了這場革命的歷史局限性。例如,在分析革命時期與所有制問題相聯(lián)系的平等問題時,馬克思曾詳細摘錄了從《人權宣言》到“忿激派”關于平等的要求、觀點及各派為此發(fā)生的尖銳爭論,并認為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沒有、也不可能實現(xiàn)真正的普遍平等,自然也不可能由此建立一個符合人類尊嚴的社會。而這就是馬克思為隨后展開對“政治解放”與“人類解放”的關系的分析所埋下的伏筆。
第三,馬克思在到達巴黎之后,仍延續(xù)了對法國革命史,尤其是國民公會史的研究。在此,馬克思主要對1792年8月10日法國的君主王朝被推翻之后,在溫和的資產階級共和派同激進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即吉倫特派與雅各賓派之間展開的激烈斗爭作了研究。其中,他除了對雅各賓黨人、國民議會成員勒瓦瑟爾的《回憶錄》作了摘錄和概要性評價之外,還閱讀了大量有關法國革命史和前史以及一些其他歷史問題的書籍。基于德國歷史學家威廉·瓦克斯穆特的《革命時代的法國史》一書研究書目的提示,馬克思閱讀了法國歷史學家畢舍和盧-拉維涅的長達40卷的出版物《法國革命議會史,從1789年到1815年國民公會大事記》。同時,馬克思還研讀過其他的多卷本著作,例如杜弗、杜維爾瑞、蓋阿得的《歐美各國人民的憲法、憲章和根本法匯編》以及《三級會議和其他國民會議》。馬克思在閱讀它們時作了很多記號和邊注,而且大多數邊注寫在陳述1793年和1795年法國憲法的書頁上,而且在邁爾關于法國三個等級的五卷著作,特別是在涉及16世紀三個等級活動的第11、12、13卷里,也留下了大量邊注。這意味著馬克思試圖深入了解法國大革命的開端。不僅如此,馬克思還對美國和普魯士的歷史作了了解。據此,馬克思對黑格爾國家觀作了如下評價:“黑格爾把國家觀念的因素變成主語,而把國家存在的舊形式變成謂語時——可是,在歷史真實中,情況恰恰相反:國家觀念總是國家存在的[舊]形式的謂語——他實際上只是道出了時代的共同精神,道出了時代的政治神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68頁。也就是說,黑格爾法哲學與國家哲學實質上是對現(xiàn)代政治生活矛盾的一種神學式的虛幻表達。這就表明,馬克思將現(xiàn)代社會的階級結構、階級斗爭以及國民議會活動的具體機制納入了其考察范圍。
其次,馬克思通過對近代哲學史、經濟學史、世界史尤其是西歐資本主義形成史以及古代社會史的研究,不僅研究了現(xiàn)代社會結構的“形成史”,而且主要研究了現(xiàn)代社會結構的“現(xiàn)代史”及其世界性展開的邏輯與機制*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8頁。。如果說對現(xiàn)代社會結構形成史的研究,旨在發(fā)掘現(xiàn)代社會的產生條件,那么,對現(xiàn)代社會結構的“現(xiàn)代史”及其世界性展開邏輯與價值的研究,就在于深入系統(tǒng)地揭示和闡明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趨勢及其對世界歷史的具體發(fā)展所帶來的深刻影響。而且,后一方面與馬克思對現(xiàn)代性深層邏輯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交織在一起的,故留待(三)予以說明。
可見,馬克思的歷史學研究主要致力用對歷史事實本身的考察來揭示現(xiàn)代社會的結構及其矛盾,從而在揭露和駁斥現(xiàn)代社會的各種哲學意識形態(tài)的虛幻性的同時,將哲學批判引向社會歷史的自我批判,即對現(xiàn)代市民社會這一“原本”的批判,也即轉入對現(xiàn)代性深層邏輯的政治經濟學批判。
(三)現(xiàn)代性深層邏輯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對現(xiàn)代社會結構及其矛盾的歷史學考察,促使馬克思在遷居巴黎后產生了直接解剖現(xiàn)代市民社會的需要,即:通過政治經濟學批判來揭示現(xiàn)代性的深層邏輯,進而通過對現(xiàn)代性的“具體歷史”批判來揭示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和趨勢。
首先,馬克思在《巴黎筆記》特別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通過對資本主義條件下異化勞動的經濟學與哲學的雙重批判,既從根本上否定了把人類歷史歸結為某種精神力量的創(chuàng)造的觀點,也為其科學地闡明現(xiàn)代性的深層邏輯,實現(xiàn)對現(xiàn)代性深層邏輯的“具體歷史”批判,邁出了關鍵一步。
第一,通過批判國民經濟學和黑格爾的勞動范疇,不僅唯物地理解了勞動范疇,而且接近于把物質生產勞動看作了解人類歷史的鑰匙。在馬克思看來,勞動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意義已為國民經濟學所認識,但國民經濟學并沒有發(fā)現(xiàn)勞動的社會形式規(guī)定。因為,國民經濟學將所有社會形式的勞動抽象地等同于資本主義形式的勞動,即以謀生為目的的雇傭勞動,并把勞動的承當者——工人,“只當作勞動的動物,當作僅僅有最必要的肉體需要的牲畜”*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頁。。因此,“國民經濟學雖然從勞動是生產的真正靈魂這一點出發(fā),但是它沒有給勞動提供任何東西,而是給私有財產提供了一切”*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頁。。
即使黑格爾把勞動理解為人的自我產生的活動,比國民經濟學前進了一步,但由于他把勞動等同于精神活動,仍沒有超出國民經濟學家的基本立場。實際上,黑格爾把勞動看作絕對觀念的自我異化,把異化勞動等同于勞動,也就把人看成了非對象性的、唯靈論的存在物。因此,黑格爾對勞動的理解同樣只是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既存事實,并沒有真切地批判這種既存事實。
因此,與國民經濟學家和黑格爾相反,馬克思根據國民經濟學所提供的事實,把勞動理解為對象化的物質變換活動。在馬克思看來,人一方面表現(xiàn)為充分使用自然力的能動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表現(xiàn)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受動的存在物。因此,勞動作為人的對象性活動,既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活動,也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歷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由此,馬克思也就把物質生產勞動看作了人以及社會關系形成的基礎。
第二,通過對異化勞動的具體分析與批判,接近于闡明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辯證關系。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異化勞動概念,實際上是以分析工資、利潤、資本、地租等概念所反映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現(xiàn)實為基礎的。這種現(xiàn)實就是:工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屬于資本的勞動產品,陷入資本的抽象統(tǒng)治而無法自拔。因此,馬克思并不是一般地談論異化勞動,而是探討了異化勞動與資本主義私有財產之間的密切關系。這主要表現(xiàn)在:馬克思通過具體分析和闡明異化勞動的四種規(guī)定及其內在邏輯關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與生產關系結構。在馬克思看來,勞動及其產品作為異己力量與勞動者相對立,根源于私有制以及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統(tǒng)治與剝削,即階級性;因此人們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出的一定生產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一定財產關系,在異化勞動的前提下表現(xiàn)為私有財產關系,即潛在地包含著作為勞動的私有財產的關系和作為資本的私有財產的關系以及它們二者的相互關系??梢?,在此《資本論》及其手稿中所系統(tǒng)闡明的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與生產關系結構的草圖,已被初步勾勒出來了。
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在此并沒有簡單地肯定資本主義社會的階級結構與生產關系結構,相反,他通過分析私有財產關系的內在矛盾得出了革命性結論。在馬克思看來,私有財產關系既是導致無產者與有產者,即“勞動與資本”對立的根源,也是“促使矛盾得到解決的能動關系的私有財產”*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8頁。。因此,揚棄異化勞動的關鍵就在于消滅資本主義私有財產制度。馬克思指出:“整個革命運動必然在私有財產的運動中,即在經濟的運動中,為自己找到經驗的基礎,也找到理論的基礎?!?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頁。這樣一來,馬克思就賦予了異化概念以具體的社會和經濟內容。可見,馬克思的異化勞動理論決不在于構思一個普遍的哲學或人類學的世界圖式,而主要在于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經濟事實,盡管馬克思在此還未能徹底清除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
第三,通過對異化勞動及其展開過程的具體分析批判闡明了異化勞動本身的歷史性作用。在馬克思看來,異化勞動從人那里奪去了他的勞動產品與他的類生活,但客觀上仍是一種社會性的對象性活動,即一種由私有財產制度規(guī)定的特定的勞動形態(tài)。“社會性質是整個運動的普遍性質;正像社會本身生產作為人的人一樣,社會也是由人生產的。”*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2~83頁。異化勞動的展開就是對異化勞動的積極揚棄,亦即對私有財產的積極的揚棄,即異化勞動讓“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5頁。。一方面,對象性的現(xiàn)實是對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另一方面,人在創(chuàng)造對象化的世界中把自己的全部豐富性生產出來。因此,以異化勞動形式展開的勞動,作為對象性的物質生產活動必然積極地揚棄自身和促成資本主義私有財產制度的變革,從而推動社會歷史向前發(fā)展。
其次,馬克思通過《哲學的貧困》和《資本論》及其手稿對政治經濟學的形而上學方法與經驗主義方法的批判,不僅徹底劃清了自己所要創(chuàng)立的“歷史科學”與一切“超歷史”的“一般歷史哲學”的界限,而且重新規(guī)定了政治經濟學研究的“科學上正確的方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頁。、“唯一的科學方法”或“唯一的唯物主義的方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10頁,腳注(89)。——“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并運用此方法揭示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規(guī)律,即資本邏輯及其與現(xiàn)代性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的內在關系,進而通過揭示資本邏輯的矛盾及其自我否定過程,既實現(xiàn)了對現(xiàn)代性的“具體歷史”批判,而且實現(xiàn)了對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與趨勢的科學揭示和闡釋。馬克思曾指出:“要解釋資產階級經濟的規(guī)律,無須描述生產關系的真實歷史。但是,把這些生產關系作為歷史上已經形成的關系來正確地加以考察和推斷,總是會得出這樣一些原始的方程式——就像例如自然科學的經驗數據一樣,——這些方程式會說明在這個制度存在以前的過去。這樣,這些啟示連同對現(xiàn)代的正確理解,也給我們提供了一把理解過去的鑰匙……”*《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8頁。。而且,“對現(xiàn)代的正確理解”也提供了預測歷史發(fā)展未來趨勢的一把鑰匙,因為,現(xiàn)代社會的深層邏輯即資本邏輯本身也內在地包含著“揚棄自身”的“未來”之點。也就是說,馬克思對現(xiàn)代性深層邏輯即資本邏輯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既是對現(xiàn)代性的“具體歷史”批判,也是對人類歷史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與趨勢的科學揭示??梢?,馬克思的《資本論》及其手稿對現(xiàn)代性深層邏輯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已經完全擺脫全部舊哲學的束縛,真正從歷史深層完成了對現(xiàn)代性的“具體歷史”批判。
綜上所述,馬克思歷史哲學的創(chuàng)立,并不是純粹哲學內部的一種邏輯演繹,而是打破哲學、歷史學、經濟學等學科之間壁壘森嚴的界限,并從歷史深層展開對現(xiàn)代性的“具體歷史”批判的結果,因而是一種新的哲學實踐形式,即通過將現(xiàn)代性的“具體歷史”批判鍛鑄為揭示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與趨勢的方法論前提的哲學實踐形式。
哲學實踐的形式規(guī)定著哲學的出場路徑。馬克思的新的哲學實踐形式,導致了其歷史哲學出場路徑的革命性轉換。如前所述,馬克思歷史哲學的創(chuàng)立,并不是純粹哲學內部的一種邏輯演繹,而是從歷史深層展開現(xiàn)代性的“具體歷史”批判的結果。也就是說,馬克思歷史哲學實質上是一種現(xiàn)代社會批判理論。因此,馬克思歷史哲學的出場路徑主要體現(xiàn)為對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與對人類自由解放道路的科學探尋。這就是馬克思對歷史哲學出場路徑的革命性變革。
(一)對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系統(tǒng)批判。我們知道,馬克思的大多數著述都是用“批判”一詞予以冠名的,諸如“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對黑格爾以后的哲學形式的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等等。其實,這些著述都涉及到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無情的批判”。正是憑借這些“無情的批判”,馬克思才得以徹底清除傳統(tǒng)哲學以及資產階級經濟學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非歷史理解,從而創(chuàng)立了新的歷史哲學。簡言之,馬克思歷史哲學首先是從對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系統(tǒng)批判中生發(fā)出來的。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首先表現(xiàn)為他突破德國人狹隘的民族主義視野、站到“世界歷史”的高度對德國落后社會現(xiàn)實及西歐資本主義的批判。
眾所周知,馬克思的童年是在拿破侖倒臺后籠罩整個歐洲的反動時期渡過的,其青少年時代則恰值1830年革命后德國資產階級迅速發(fā)展、無產階級開始形成以及階級斗爭開始爆發(fā)的時期。馬克思注意到,同17世紀和18世紀英法兩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相反,德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比較緩慢。直到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前夕,普魯士以及整個德意志實際上仍然是一個封建農業(yè)國,但法國革命以及拿破侖統(tǒng)治所取得的勝利和成就卻破壞了舊德意志的封建體制,并使革命思想傳入了德國。特別是法國長期占領萊茵省和威斯特伐利亞,以及由此引起的工業(yè)和資產階級自由勢力的發(fā)展,推動了德國封建專制勢力的瓦解以及旨在建立統(tǒng)一自由德國的民族運動與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潮的高漲。同時,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在哲學上也得到了反映。因此,德國古典哲學實際上是法國革命的德國理論。但是,德國古典哲學又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專制勢力相妥協(xié)的產物,即試圖用虛妄的方式消滅社會化大生產與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人占有方式之間的矛盾的思辨哲學體系。因此,即使德國古典哲學及其后續(xù)形式對英法資本主義所凸顯的矛盾以及法國大革命的恐怖有所批判,但仍只是停留于哲學“詞句”的斗爭,始終未超出資產階級的狹隘歷史視野。因為,“這些哲學家沒有一個想到要提出關于德國哲學和德國現(xiàn)實之間的聯(lián)系問題,關于他們所作的批判和他們自身的物質環(huán)境之間的聯(lián)系問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頁。。
在這種歷史環(huán)境和精神氛圍中成長的馬克思,一方面吸收了德國哲學反對封建專制崇尚自由的意識和歷史發(fā)展觀念;另一方面產生了把哲學批判引向資本主義社會自我批判的學術理念。而馬克思把哲學批判引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自我批判,就是為了超越僅僅停留于“哲學-政治”領域批判資本主義的德國哲學,從而創(chuàng)立了立足于“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的新歷史哲學。
從1843年起,馬克思開始從歷史觀上轉向唯物主義,并逐步創(chuàng)立了新歷史哲學。其標志是,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提出了兩個重要命題:“家庭和市民社會是國家的前提”和政治國家“是私有財產的已經得到實現(xiàn)的本質”。*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51~252、369頁。雖然這還算不上其新歷史哲學的觀點,但它們的提出卻是以對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為基礎的。如前所述,馬克思的《博士論文》通過探討哲學與世界的關系,已經把哲學批判引向了對德國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而在《萊茵報》時期,他則通過參與討論德國當時最緊迫的現(xiàn)實問題,例如,出版自由、私有者利益與人道的對立以及貧苦群眾的物質利益、現(xiàn)存國家與自由理性的對立等,實際地介入了對德國現(xiàn)實的批判;在克羅茲納赫時期則通過歷史學研究,對國家觀念與現(xiàn)存國家以及市民社會三者的關系以及歐洲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作了較為深入的考察:馬克思把地產問題看作“意義重大的真正的現(xiàn)實生活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頁。,把家庭、市民社會和國家看作人的存在的社會形式,并反對把人看作純粹自然存在物,并由此展開了對黑格爾法哲學以及青年黑格爾派哲學的批判,而且,這些哲學批判也是與其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密切相關的。因此,馬克思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實際上是對德國政治法律制度的批判,即“向德國制度開火”。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人及其存在異化的根源并不在觀念領域,而在人所棲息的世界,即國家和社會。因此,要消滅人及其存在的異化就必須顛覆和批判現(xiàn)存的國家和社會。但是,在德國,只有以哲學批判為中介才能完成批判國家和社會的任務。因為,“德國的法哲學和國家哲學是唯一與正式的當代現(xiàn)實保持在同等水平[al pari]上的德國歷史”*《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頁。。如果只著眼于對德國現(xiàn)實的批判,就會在低于批判對象的實際水平上看待對象,從而無法接觸到“當代所謂的問題之所在的那些問題的中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頁。,或者說“現(xiàn)代的主要問題”——工業(yè)以至于整個世界經濟同現(xiàn)代政治國家的關系。
如果說馬克思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及其《導言》,已經把哲學批判引向對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那么,《手稿》則通過批判現(xiàn)代國民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以及闡發(fā)資本主義私有制與異化勞動的關系,把批判傳統(tǒng)哲學與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結合起來,開辟了從勞動實踐出發(fā)考察和說明人類歷史的思維路向。在《手稿》中,馬克思把勞動實踐與生產以及“工業(yè)”結合在一起,在發(fā)現(xiàn)勞動實踐的物質性、對象性、社會性特征以及它在歷史發(fā)展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把勞動實踐看作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qū)別以及人類社會的真實基礎。這種思想進展在《神圣家族》中得到了更為集中的體現(xiàn):即明確把物質生產看作“歷史的發(fā)源地”,把“生產方式”看作現(xiàn)實歷史的基礎,把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看作一種客觀的物化關系,并從“人對自然界的理論關系和實踐關系”去理解歷史。同時還把歷史歸結為受物質利益支配、追求著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這樣一來,馬克思就把“解釋世界”的哲學改造成了“改變世界”的哲學,并把其所要改變的“世界”鎖定于“市民社會”,即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從而把哲學批判引向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自我批判。
正因為如此,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與《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完全摒棄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即以人的本質為尺度來衡量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觀點,轉而用資本主義自身的內在矛盾來說明資本主義內在結構及其發(fā)展與人的行為。這種思想進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以馬克思在布魯塞爾繼續(xù)深入從事政治經濟學研究,并寫下《評弗里德里?!だ钏固氐闹鳌凑谓洕鷮W的國民體系〉》,從而弄清費爾巴哈哲學的缺陷為前提的??梢哉f,正是隨著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逐步深入,馬克思才得以提出科學的實踐觀,并在此基礎上理解社會生活的本質、人的本質、認識的本質以及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從而創(chuàng)立了新的歷史哲學。
首先,通過剖析資本主義社會把“人的實踐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看作理解人類歷史的基礎和依據。按照《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這些現(xiàn)實的個人使自己和動物區(qū)別開來的“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物質生產實踐;物質生產實踐包含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從而以濃縮的形式體現(xiàn)著人與現(xiàn)實世界的關系。因而受生產力與交往形式制約的人們,既是社會結構和國家的生產者,也是社會的觀念、思想、范疇的生產者;道德、宗教、形而上學等并沒有自身獨立發(fā)展的歷史,它們只不過是對人們現(xiàn)實生活中所發(fā)生的各種關系的抽象。因此,只要描繪出人們的能動生活過程以及這一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fā)展,即“從物質實踐出發(fā)來解釋觀念”,就能科學地理解全部歷史現(xiàn)象。由此,馬克思不僅把歷史看作“人的實踐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在時間中的展開,而且把歷史觀奠立在了“人的實踐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的基礎上。
其次,通過深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制定出了新歷史哲學的基本原則。《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人的關系的觀點、關于物質生產的內在結構與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關系的觀點、關于意識的形成和本質的觀點、關于歷史發(fā)展的動力和過程的觀點、關于分工與異化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關系的觀點,關于世界交往與“世界歷史”形成發(fā)展的觀點、以及關于共產主義是一種世界歷史性的事業(yè)的觀點,等等,都與馬克思深入剖析資本主義的社會結構及其發(fā)展趨勢,即揭示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及其運動過程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換言之,馬克思以對資本主義物質生產的內在結構的深入解剖為基礎,揭示了生產力與交往形式(主要是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并以此為基礎對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趨勢及其特殊性作了科學解答。
最后,通過批判和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得出了共產主義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果的結論。隨著對資本主義自身內在矛盾的深入認識,馬克思拋棄了從人的本質的“復歸”去論證共產主義的人本主義邏輯,轉而從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來探尋共產主義的歷史必然性。由此,馬克思也就徹底清除了共產主義學說的倫理色彩,把共產主義理論奠立在對歷史發(fā)展趨勢的科學分析上。
(二)對人類自由解放道路的探尋。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不是為批判而批判,而是為了給無產階級現(xiàn)實地變革資本主義社會并徹底解放全人類提供理論指南。因此,馬克思的歷史哲學又是在艱苦探索人類自由解放道路中生發(fā)出來的。
對馬克思來說,徹底實現(xiàn)人類的自由解放,既是人生理想又是學術理想。從1843年底開始,馬克思就把探尋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作為自己理論研究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盡管以黑格爾哲學為代表的德國哲學已經把“自由”這個涉及人類自由解放的觀念作為世界歷史的基本原則。但是,它們相信只有精神的力量才能作用于世界,并未給予自由問題以任何具體的實際解決。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的自由解放不能通過“哲學-政治”批判來實現(xiàn),而是必須通過批判現(xiàn)代政治社會和國家,即展開對現(xiàn)代政治國家和社會的實際斗爭來實現(xiàn)?!罢缱诮淌侨祟惱碚摱窢幍哪夸浺粯?,政治國家是人類實際斗爭的目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7頁。政治批判的目的,就在于通過批判舊世界發(fā)現(xiàn)新世界,并實際消滅現(xiàn)存政治制度,從而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然而,要實際消滅現(xiàn)存政治制度就必須依靠隨著工業(yè)的發(fā)展而形成的“被戴上徹底的鎖鏈的階級”,即無產階級。因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頁。無產階級作為市民社會中一無所有的階級,它本身表現(xiàn)了人的完全喪失,只有通過人的完全恢復才能完全恢復自己,即無產階級只有解放了全人類才能解放自身。但是,無產階級要承擔解放全人類的任務,首先必須以科學的理論,即用描述現(xiàn)實歷史的真實聯(lián)系的哲學來武裝自己頭腦。
在馬克思看來,社會的徹底變革不能寄希望于政治變革,而必須消滅國家及其現(xiàn)實基礎——市民社會,即資產階級社會。因為,現(xiàn)代國家及其社會結構是市民社會的表現(xiàn)形式,政治變革永遠也不會超出市民社會的范圍。“哪里有了市民生活和市民活動,行政機關的權力就要在哪里告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79頁。。在市民社會里,“工人自己的勞動”即資本,構成為全部社會疾苦產生的根源。因此,無產階級的革命必須超越政治革命的范圍,轉向實際地消滅國家的“私人生活”,即從整體上徹底超越資本主義社會。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從整體上超越資本主義,即實現(xiàn)人類的自由解放,與異化勞動的積極揚棄是同一個過程?!罢麄€的人類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對生產的關系中,而一切奴役關系只不過是這種關系的變形和后果罷了?!?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頁。因此,人類自由解放的實現(xiàn)過程也就是異化勞動的積極揚棄過程。然而,揚棄異化勞動的關鍵在于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但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只有在它無法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以及無產階級再也無法生活下去的情況下,才可能走向滅亡。而無產階級只有消滅產生無產階級得以產生的客觀條件——資本主義私有制,才能徹底解放自己。“如果它不消滅它本身的生活條件,它就不能解放自己?!?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頁。因此,馬克思把人類自由解放的實現(xiàn)歸結為作為一種“歷史活動”的共產主義實踐?!耙獡P棄私有財產的思想,有思想上的共產主義就完全夠了。而要揚棄現(xiàn)實的私有財產,則必須有現(xiàn)實的共產主義行動?!?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8頁。也就是說,只有訴諸實踐、訴諸革命、訴諸行動,才能真正實現(xiàn)人類的自由解放。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自己提供了消滅自身的前提。因為,資本主義在導致人及其存在全面異化的同時,也促進了生產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交往關系的發(fā)展,從而為人類自由解放的實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歷史條件。資本主義社會實際上在生產力的巨大發(fā)展與人及其存在的全面異化的矛盾中痛苦前行。而人的自由始終只能是在現(xiàn)有的生產力所決定和所容許的范圍之內的自由?!霸诿恳粋€時代獲得解放的個人只是進一步發(fā)展自己已有的、對他們來說既有的生存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1頁?!爸挥性趥ゴ蟮纳鐣锩淞速Y產階級時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化市場和現(xiàn)代生產力,并使這一切都服從于最先進的民族的共同監(jiān)督的時候,人類的進步才不會再像可怕的異教神怪那樣,只有用被殺害者的頭顱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漿。”*《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3頁。也就是說,只有以高度發(fā)達的生產力為前提并建立起新的共同體,即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徹底實現(xiàn)人類的自由解放。簡言之,生產力的發(fā)展始終是實現(xiàn)人類自由解放的現(xiàn)實基礎。
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把“人類解放”歸結為一種歷史活動。在他看來,德國哲學停留于“哲學-政治”領域來批判資本主義,即在哲學詞句中談論人的解放,并沒有使人的生活現(xiàn)狀得到任何改善;費爾巴哈把“共產主義者”一詞變成一個哲學范疇,而并沒有使現(xiàn)實的人的“解放”前進一步。實際上,“只有在現(xiàn)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xiàn)實的手段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解放?!?《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頁。因此,馬克思也就把人類自由解放的現(xiàn)實道路,具體看作了物質生產方式以及以此為基礎的社會生活的全面變革過程。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通過剖析資本所開創(chuàng)的“世界歷史”及其對各民族國家的影響,把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即共產主義實踐看作了一種“世界歷史性的事業(yè)”。這樣一來,馬克思不僅為處于現(xiàn)實社會關系中的人認識和改造現(xiàn)實資本主義社會提供了一種科學的行動指南,而且由此把歷史哲學改造成了探尋人類自由解放道路的“歷史科學”。
總之,馬克思歷史哲學正是馬克思深入批判資本主義社會與探尋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而生發(fā)出來的理論成果。這也表明,現(xiàn)代性的“具體歷史”批判構成為馬克思歷史哲學的方法論前提。
馬克思歷史哲學出場路徑的轉換與其對問題意識的重構直接相關?!皢栴}是時代的格言,是表現(xiàn)時代自己內心狀態(tài)的最實際的呼聲?!?《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3頁。正是針對資本主義“向何處去”這一“最實際的呼聲”,馬克思歷史哲學以拒斥傳統(tǒng)哲學、改變世界以及超越資本的抽象統(tǒng)治為問題意識,將對現(xiàn)代性的“具體歷史”批判切實地確立為了自身探索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與趨勢的方法論前提。
(一)拒斥傳統(tǒng)哲學:“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所謂“傳統(tǒng)哲學”,就是指包括黑格爾哲學及其后續(xù)形式在內的具有獨立外觀的哲學形態(tài)。而傳統(tǒng)哲學各個不同派別的共同特點是追問世界的終極存在,即探究整個世界的本原或實質,并由此“超歷史”地說明人及其歷史發(fā)展的純粹哲學理論。
近代唯物主義雖然具有反對“形而上學”的傾向,但是,“唯物主義在以后的發(fā)展中變得片面了”,“變得敵視人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3、164頁。。因為,一切舊唯物主義都把抽象的“物質”或“實體”視作世界萬物變化的主體以及萬物的本性和存在的動因,進而把人類歷史理解成了純粹自然物質世界的進化史,最終又回到了“形而上學”。
黑格爾把“形而上學”與德國唯心辯證法結合起來,“把實體了解為主體,了解為內部的過程,了解為絕對的人格”,從而使“形而上學”“曾有過勝利的和富有內容的復辟”*《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5、159頁。,但卻又把“形而上學”發(fā)揮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黑格爾的問題在于,把一切現(xiàn)實的事物都歸結為“絕對精神”的展開及其產物,把人本身變成了“絕對精神”實現(xiàn)自身的“工具”,把現(xiàn)實歷史變成了“絕對精神”展現(xiàn)自身的舞臺,從而只是從形式上抽象地肯定了人的能動性,而實際上卻徹底消解了人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主體性。因此,人類歷史本身在黑格爾那里變成了超乎現(xiàn)實歷史之外的“邏輯的歷史”。
面對“形而上學”的近代“復辟”,日漸“在理論上威信掃地”與“在實踐上已經威信掃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1、162頁。,馬克思在其哲學探索中首先確立了如下問題意識:“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
馬克思曾在致盧格的信中指出:“我們的全部任務只能是賦予宗教問題和哲學問題以適合于自覺的人的形態(tài)”*《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8頁。。針對德國哲學在德國歷史問題上所陷入的混亂,即“雖然對于‘從何處來’這個問題沒有什么疑問,但是對于‘往何處去’這個問題卻很糊涂”*《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5頁。,馬克思把“在批判舊世界中發(fā)現(xiàn)新世界”規(guī)定為了自己哲學研究的任務。盡管當時馬克思把問題的關鍵看作“實現(xiàn)過去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8頁。,但已深刻認識到,“人類要清洗自己的罪過,就只有說出這些罪過的真相?!?《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8頁。在馬克思看來,“這些罪過的真相”就隱藏在人所棲息的現(xiàn)實世界,即國家和社會中。
針對黑格爾用絕對精神規(guī)定國家制度的神秘主義邏輯,馬克思把“人”作為理解國家制度的原則。在馬克思看來,黑格爾用絕對精神規(guī)定國家的錯誤,就在于他抽象地、單獨地考察國家的職能和活動,把具有“社會特質”的人看作它們的對立物,從而忘記了國家是人的社會存在和活動方式。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個人是國家職能和權力的承擔者,因而只有在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關系中才能真正認識人及其生活世界的本質。因此,馬克思在把自己哲學關注的焦點轉到“自己時代的現(xiàn)實世界”、“現(xiàn)存世界”、“人類世界”,即把一切社會組織形式看作人的本質的實現(xiàn)或客體化的同時,極力主張用民主制取代君主制,從而使國家制度“日益趨向于自己的現(xiàn)實的基礎、現(xiàn)實的人、現(xiàn)實的人民,并確立為人民自己的事情”*《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1頁。。
在《論猶太人問題》中,馬克思明確把“人類解放”看作時代的主要問題,并對“人類解放”與“政治解放”作了區(qū)分。他指出:“只有對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才算是對猶太人問題的淋漓盡致的批判,也才能使這個問題真正變成‘當代的普遍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23頁。因為猶太人問題的解決并不能通過政治解放來實現(xiàn)?!罢谓夥挪⒉皇菑氐椎臎]有矛盾的人類解放的方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26頁。其實,宗教問題并不是世俗狹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現(xiàn);猶太人只有消滅世俗桎梏才能克服宗教的狹隘性。迷信不能說明歷史,只有歷史才能說明迷信。“政治解放和宗教的關系問題已經成了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的關系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25頁。在馬克思看來,政治解放只是人類解放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只有徹底廢除私有財產制度,使“利己主義的人”成為“類存在物”,才能真正實現(xiàn)人類解放。因此,“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3頁??梢姡R克思在哲學探索中所關注的問題,并不是“絕對”或“抽象的物質”,而是現(xiàn)實的人及其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趨勢。
(二)重建歷史哲學:“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將“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這一問題意識具體到實踐中,也就是必然進一步將其具體規(guī)定為“改變世界”的問題意識。因為,要徹底拋棄抽象思辨的歷史哲學,就必須轉而從歷史本身來尋找理解和說明歷史的依據,即從物質生產實踐出發(fā),并立足于“人類社會”對歷史過程展開批判性考察。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歷史包括自然史與人類史兩個方面,它們以人類實踐活動為基礎,彼此相互制約、融為一體。實踐是一個轉換器。自然因為人的實踐而成為歷史的自然;歷史因為人的實踐而成為自然的歷史。歷史既不是純粹的思想史,也不是原生態(tài)的自然進化史;歷史只能在人類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因此,實踐活動是理解與把握人類歷史的依據和基礎。
隨著馬克思把實踐活動作為理解和把握人類歷史的依據和基礎,他也就將“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與改造現(xiàn)存世界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從而把“改變世界”具體規(guī)定為了自己的問題意識。由此,馬克思也就把哲學所要探討的問題鎖定在只有用實踐才能解決的課題上,并把實踐作為了解決理論自身對立的合理方式。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通過強調無產階級只有從理論和實踐上消滅“世俗家庭”才能真正實現(xiàn)自身和人類的解放,從而將“改變世界”看作了自己的哲學與舊哲學的原則性區(qū)別。因此,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明確把實踐宣布為自己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并據此清算了全部舊哲學:“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頁。這樣一來,馬克思就把哲學從一個純粹理論的問題變成了一個實踐的問題,即以人的發(fā)展和解放為目標來“安排周圍世界”的問題。
(三)深入歷史深處:超越資本的抽象統(tǒng)治。隨著馬克思把哲學的主要問題定位于“改變世界”,尤其是變革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他就進一步將其問題意識具體化為了“超越資本的抽象統(tǒng)治”。
按照馬克思的理解,在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完全顛倒為物與物之間的關系,即貨幣關系。這種貨幣關系雖然是一種與“人的依賴關系”相對立的外部關系,但它卻是把現(xiàn)代人聯(lián)系起來的“普遍的基礎”。“這種與人的依賴關系相對立的物的依賴關系……無非是與外表上獨立的個人相對立的獨立的社會關系,也就是與這些個人本身相對立而獨立化的、他們相互間的生產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1頁?,F(xiàn)代社會中的“個人現(xiàn)在受抽象統(tǒng)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1頁。的秘密正在于此。而“個人現(xiàn)在受抽象統(tǒng)治”也就是指資本對人的現(xiàn)實統(tǒng)治,即資本成為整個社會的最高權力,即人們的行動、觀念、語言等等的最高原則。馬克思寫道:“我們彼此同人的本質相異化已經達到了這種程度,以致這種本質的直接語言在我們看來成了對人類尊嚴的侮辱,相反,物的價值的異化語言倒成了完全符合于理所當然的、自信的和自我認可的人類尊嚴的東西?!?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頁。簡言之,現(xiàn)代社會全面陷入了異化狀態(tài)。
在馬克思看來,社會的全面異化狀態(tài)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即在貨幣成為一般社會財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所發(fā)生的現(xiàn)象。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生產從使用價值的生產變成交換價值的生產,以至人們只有把自己的活動或產品變成個體化和孤立化的貨幣,活動或產品對他們說來才成為活動或產品?!皞€人的產品或活動必須先轉化為交換價值的形式,轉化為貨幣,才能通過這種物的形式取得和表明自己的社會權力”*《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5頁。。交換價值是生產的目的,貨幣是個人參與社會生活的通行證。人們因此只相信毫無個性的物(貨幣),而不信賴有任何個性的個人?!柏泿艔乃憩F(xiàn)為單純流通手段這樣一種奴仆身份,一躍而成為商品世界中的統(tǒng)治者和上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71頁。貨幣成了現(xiàn)代社會的主動輪。可見,“資本對人的抽象統(tǒng)治”,實質上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人的客觀真實的奴役關系。
但是,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近代哲學都是為“資本對人的抽象統(tǒng)治”的合理性作辯護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把資本生產的現(xiàn)實過程塞進一般的、抽象的公式,從而肯定了“資本對人的抽象統(tǒng)治”;黑格爾則通過把邏輯學變成“精神的貨幣”,用“絕對精神對人的抽象統(tǒng)治”置換“資本對人的抽象統(tǒng)治”,把哲學變成了“資本對人的抽象統(tǒng)治”的“普遍意識”。*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頁。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哲學顛倒也只是立足于市民社會本身對“單個人和市民社會的直觀”。實際上,“新時代受觀念統(tǒng)治”的根源并不是哲學家的理論思辨,而是資本所推動的社會分工的發(fā)展。正是資本所推動的社會大分工,特別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工的擴展及其結構的日益復雜,為“純粹的”意識的生產提供了條件。德國哲學離開現(xiàn)實抽象地談論歷史,就是在資本推動的國際分工廣泛發(fā)展的情況下發(fā)生的。德國哲學就是對“資本對人的抽象統(tǒng)治”這種社會異化狀態(tài)的意識。“抽象或觀念,無非是那些統(tǒng)治個人的物質關系的理論表現(xiàn)”。*《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1頁。也就是說,德國哲學不過是對世界范圍內現(xiàn)存的生產關系與現(xiàn)存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的理論反映。因此,只要“資本對人的抽象統(tǒng)治”這一現(xiàn)實未被歷史所超越,純粹抽象的意識就會束縛著人的頭腦。
按照馬克思的理解,只有站在“政治經濟學的觀點”之外,即立足于“人類社會”展開政治經濟學批判,才能真正“超越資本的抽象統(tǒng)治”,因為,無產階級“要想站起來,僅僅在思想中站起來,而現(xiàn)實的、感性的、用任何觀念都不能解脫的那種枷鎖依然套在現(xiàn)實的、感性的頭上,那是不行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05頁。也就是說,無產階級只有實際地改變產生財產“占有”思想的現(xiàn)實社會條件,才能真正“超越資本的抽象統(tǒng)治”。因此,社會主義“不是什么在人類之外的、抽象的、彼岸的人格,它是那些作為社會積極成員的個人所進行的真正的人類活動,……他們的批判同時也貫穿著實踐,他們的共產主義……提出了明顯的實際措施,這里面不僅體現(xiàn)著他們的思維,并且更主要的是體現(xiàn)著他們的實踐活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95頁。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的主要任務,就在于從理論和實踐上“超越資本的抽象統(tǒng)治”。
綜上所述,馬克思通過從“拒斥傳統(tǒng)哲學”到“改變世界”,再到“超越資本的抽象統(tǒng)治”的層層推進,不僅實現(xiàn)了對自身問題意識的重構,而且也由此真切地把對現(xiàn)代性的“具體歷史”批判確立為了其揭示和探索人類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與趨勢的方法論前提。
(責任編輯:周文升)
2016-07-14
胡 劉,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本文是2013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基于現(xiàn)代性批判的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研究”(教技涵〔2013〕47號)、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后期項目“‘資本批判’:馬克思歷史哲學的理論視域及其當代轉換”(13JHQ013)、重慶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點項目“基于整體性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改革研究”(11SKB23)、重慶市高等教育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143120)、西南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基于整體性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學改革研究”(2011JY045)、西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重大培育項目“基于現(xiàn)代性批判的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研究”(15XDSKZD002)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A811
A
1003-4145[2016]08-0033-14
主持人語: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具有強烈時代問題意識的哲學,因此,無論是它本身的創(chuàng)立與完善,還是人們對它的闡釋與傳播,甚至對它的駁斥與批判,都無不與時代問題自身的變化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馬克思憑借其對現(xiàn)代性展開的深層邏輯的系統(tǒng)分析與批判,并由此以一種獨特的哲學實踐形式創(chuàng)立了完全不同于傳統(tǒng)歷史哲學的一種新歷史哲學即歷史唯物主義,對人類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因此,從思想史角度,探討和澄清馬克思的現(xiàn)代性批判思想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內在關系,并由此發(fā)掘和闡釋馬克思思想的當代影響或者說當代意義,進而拓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空間,開掘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資源,尋找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的理論生長點,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意義與現(xiàn)實意義。為此本刊特將分別生活于19世紀、19世紀20世紀之交以及20世紀后半葉至21世紀的三個德國人即馬克思、韋伯與哈貝馬斯,邀請至“‘現(xiàn)代性問題’的學術討論會場”,讓他們作主題“發(fā)言”,特別是讓韋伯、哈貝馬斯“發(fā)表”他們關于馬克思歷史哲學思想的“見解”,以便更好地凸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