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元,程禾
(1.公安海警學(xué)院 基礎(chǔ)部,浙江 寧波 315801;2.浙江攝影出版社 攝影編輯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0)
博物院展覽英譯考察
——以南京博物院為例
劉芳元1,程禾2
(1.公安海警學(xué)院 基礎(chǔ)部,浙江 寧波 315801;2.浙江攝影出版社 攝影編輯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0)
博物院展覽的英譯文屬公示語范圍,它除了具有信息傳遞的功能之外,還承擔著文化傳遞的功能。因此,博物館解說詞的翻譯是向外國游客介紹和傳播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通過對南京博物院系列展覽的英譯文狀況考察,發(fā)現(xiàn)展覽普遍存在譯文不全,信息傳遞不完整等一系列問題,分析了其中原因,并提出了解決對策。
展覽;翻譯;公示語;摘譯
自2015年10月起,筆者有機會赴南京博物院(下簡稱:南博)調(diào)研。在考察的過程中,有一個現(xiàn)象越來越引發(fā)了筆者的注意,即多個展覽都沒有配備全面的英文譯文,僅僅是在展覽名字下方配以英文翻譯,展品名稱下都沒有配任何譯文。
以藝術(shù)館一樓常設(shè)展覽“江蘇民俗展”為例,該展涵蓋“歲時節(jié)慶”、“人生禮儀”、“琴瑟和諧”等多個江蘇傳統(tǒng)民俗文化,每一部分均包括概述和具體風俗細節(jié),而翻譯只見于概述部分,后文詳細描述的圖片卻只有中文描述而沒有配備英文解說。
以“人生禮儀”部分為例,配有英文翻譯的只有位于展覽最前端的概述部分:
“人的一生中有關(guān)生老病死,婚喪嫁娶,人際交往等習俗通稱為‘人生禮儀’,主要包括誕生禮,婚禮,壽禮和葬禮。它是一種世俗儀式,幫助個人通過生命歷程中的種種‘關(guān)口’在個人與群體的關(guān)系之中起著重要的連接與溝通作用,同時反映出家庭、家族之間的血緣和倫理關(guān)系以及社會群體之間的地緣關(guān)系和社會關(guān)系,個人以不同的身份、角色進入社會,都是通過人生中的各種禮儀來接納與承認的。江蘇禮儀民俗歷史悠久,在發(fā)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色?!?/p>
‘Life Rituals
Those conventions including childbirth, adulthood,marriage,eldership and ancenstorship, as well a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re all developed into life rituals such as birth rites, weddings,birthdays and funerals.As worldly rites,they mark variousthresholdsalong the journey of our lives,and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connecting individualsto the group forbetter communication,and at the same time reflect the blood and ethical relationships of individuals to their families and clans, as well as the geographical and social relations among different social groups.These various rites are meant to take individuals into the society and recognize their identities and roles.The longstanding folk customs in Jiangsu have formed up their own region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during their development.’
從這段譯文來看,翻譯從各種禮儀的分類和概述入手,使來觀展的外國朋友能夠?qū)θ松Y儀的各個方面有了一定了解。理想的情況應(yīng)該是,接下來具體的圖片敘述也應(yīng)該配有英文解說,使外國觀眾能夠進一步了解什么是江蘇本地婚喪嫁娶習俗的特色。可是很遺憾,在接下來的展覽部分并沒有配備英文解說。相同的狀況,在其他展覽當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下面是筆者走訪的幾個展覽與翻譯情況:
藝術(shù)館1F 江蘇民俗展 除展覽名字以及展覽簡介有英漢對照說明,其余只有中文說明
藝術(shù)館1F歷代書法陳列 展覽名字及展覽簡介有英漢對照說明,靠外側(cè)展廳重點展品有英漢對照,靠內(nèi)側(cè)(默認為)游人較少的展廳只配有中文說明
藝術(shù)館2F 傅抱石藝術(shù)展 除展覽名字及展覽簡介有英漢對照說明,其余只有中文說明
非遺館 江蘇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展 除展覽名字及展覽簡介有英漢對照說明,其余只有中文說明
歷史館1F江蘇古代文明展 譯文配備齊全
歷史館2F喬治王時代 譯文配備齊全
在南博官網(wǎng)“南博簡介”部分的最后一段提到: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博物館建設(shè)步伐的不斷加快,南京博物院運營管理理念和模式正逐步從研究“物”(文物)向服務(wù)“人”(觀眾)轉(zhuǎn)變,通過精品化的展覽、高質(zhì)量的服務(wù)、多層次的活動使事業(yè)發(fā)展回歸到國際博協(xié)章程所界定的“為社會及其進步服務(wù)”的總目標上來。目前,“一院六館六所”的新南博將在更高的發(fā)展平臺上獲得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向集典藏、保護、研究、教育、服務(wù)于一體,具備舉辦各種展覽、開展科學(xué)研究的軟硬件基礎(chǔ),擁有深厚歷史底蘊和鮮明特色的“國內(nèi)領(lǐng)先、國際一流”博物館目標穩(wěn)步邁進。”(文中粗體為筆者所加,以示強調(diào))。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南博把自身定位為一所面向國際的博物館,其展覽不僅面向本國觀眾也面向國際友人。這樣看來,其展覽配備英文譯文是十分有必要的,英文作為最常見的外語語種的配備,不僅對自助游的外國游客有較好的導(dǎo)覽作用,也能幫助外國游客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成為南京的一個對外開放的文明窗口。那么,現(xiàn)有的博物館就需要進一步完善展品翻譯,切不可以出現(xiàn)參差不齊,翻譯配備不全的現(xiàn)象。但是,就上文筆者走訪的展覽來看,這一問題并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另外,在筆者與一名看展覽的外國友人(可以熟練掌握英語的日常)在2015.12的交流中,對方談到南京博物院大多數(shù)展覽“大部分展品都沒有英語,讓人根本無法了解展覽內(nèi)容”。就此來看,南博的譯文配備還有一定差距。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qū)е铝诉@一現(xiàn)象呢?
首先,是博物館內(nèi)部缺少外語水平較高的人才。一般來說博物館的中文展品說明都是由歷史、考古專業(yè)的專門人士撰寫,并由專業(yè)人士審查定稿,而后采用,以確保中文部分的質(zhì)量。而英文部分,因機構(gòu)內(nèi)部的人員不具備檢驗譯文質(zhì)量的能力,對翻譯服務(wù)提供方存在一定依賴性,在時間緊,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會把不同的展覽則會承包給不同的翻譯公司,導(dǎo)致最終的譯文文本質(zhì)量參差不齊,漏譯現(xiàn)象屢見不鮮,信息傳遞丟失嚴重,文化傳播力度不足。上文所述的幾個展覽翻譯配備情況就是如此。
其次,是對翻譯受眾的判斷存在著誤差。所有的展覽都是可能有外國友人來參觀的,在南京博物院的簡介中也提到了這一點,并不是僅僅是常設(shè)展覽和“與外國文化相關(guān)”的展覽配備英文翻譯就可以了。對象的誤判,會導(dǎo)致譯文的不全不被看作尚待改進的問題,但實際上已經(jīng)給外國友人的理解帶來了很大的不便。現(xiàn)在,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對外交流的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能夠親自游歷中國,并通過多種途徑了解中國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歷史和文化。其中,參觀博物館是一種切實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途徑。因此,博物館解說詞的翻譯是向外國游客介紹和傳播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手段,必須在翻譯進行之前就加以考慮。
既然譯文作為展品說明的一部分必須引起博物院有關(guān)方面重視,那么在未來,必須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來改變現(xiàn)有的局面。措施是針對問題的存在而制定的;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制度上的問題。過去忽視的,我們現(xiàn)在要加以重視。博物院必須定向聘請業(yè)內(nèi)有翻譯實踐經(jīng)驗的專家,如:旅行社的資深涉外導(dǎo)游,或大學(xué)外語系、翻譯系的教授,來承擔每一個展覽的英譯及審校工作。切不可把外國友人的需要排除在展覽的目的之外。
在此基礎(chǔ)上,也有必要提出博物館展品翻譯的一個策略——摘譯。摘譯是一種近年來流行的翻譯方法,一般廣泛地運用在科技文獻、企業(yè)情報等領(lǐng)域。狹義上的摘譯多指譯者對于國外文獻信息的主要內(nèi)容的中文翻譯。對于摘譯的定義,說法不一。有學(xué)者認為“摘譯是從原文中選取反映該文獻的主要內(nèi)容或譯文讀者感興趣的部分內(nèi)容,對之進行翻譯,它能加快異域文化與科技信息的傳播速度,提高譯介的效率?!?黨蘭玲,2004)也有學(xué)者認為“所謂摘譯,就是將材料中重要并且對己有用的部分摘錄出來加以翻譯,也就是說,把文中科技人員關(guān)心的技術(shù)路線、技術(shù)參數(shù)等譯出來”(許建忠,2002)。結(jié)合以上有關(guān)摘譯的定義,筆者認為摘譯應(yīng)指譯者以翻譯目的論為理論依據(jù),摘取原文的特定部分進行翻譯的一種信息傳遞、文化傳播的活動。對于博物館翻譯來說,博物館的解說詞更具有信息傳遞與文化傳播的目的和功能。一由于中文和英文的表達方式和句式結(jié)構(gòu)有較大差異,尤其是展現(xiàn)解說詞的標示牌篇幅有限,因此在進行解說詞的英譯時可以采取摘譯的辦法,在充分體現(xiàn)示意功能的基礎(chǔ)上,向外國游客傳達中文文本的主要信息點,最終達到信息傳遞和文化傳播的目的,也減輕了譯者的壓力,節(jié)省了譯者的時間,便于及時布展。
例如這一段有關(guān)東周時期青銅器發(fā)展的總體介紹,可以摘譯如下:
東周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隨著周王室的衰微、諸侯勢力的崛起,春秋時期在華北北部形成了以燕國為核心的燕文化區(qū),燕地青銅器的地域特色益發(fā)多彩,出現(xiàn)了具有燕文化獨特風格的造型與紋飾。東周青銅禮器的神性內(nèi)涵日趨淡化,實用功能與裝飾效果更受重視,造型與紋飾風格更顯秀麗、素雅,體現(xiàn)出新的時代精神。戰(zhàn)國時期,隨著鐵器的興起、貴族政治的崩潰,青銅器的生產(chǎn)與使用普及到了平民階級,青銅時代就此走到了終點。
譯文:Eastern Zhou Period(Spring-and-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s)(770-221 BC)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the mysterious character ofbronze was gradually fading out,while theirpracticalfunction wa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istinct.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the Bronze Age was replaced by the Iron Age.
原文的核心信息包括“東周時期的起止”、“青銅神性的淡化與實用功能的重視”以及“青銅時代的終止(被鐵器時代取代)”,其他信息可以省略不譯,以免讓外國友人反而看了以后不明所以?!叭A北”“諸侯”“春秋”等概念,雖然也包含在原文之內(nèi),但是必須加以長篇解釋才能讓外國友人明白,而這又超出了展覽的篇幅限制。
本文是筆者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赴南京博物院調(diào)研公示語翻譯情況的一個階段性總結(jié)。博物館解說詞大體上屬于公示語的范圍,公示語一般指展示在公共場所為公眾提供信息的特殊文體,是與公眾的經(jīng)濟、文化、生活、教育、環(huán)境等各方面息息相關(guān)的文字,符號或圖形信息。目前國內(nèi)對于公示語翻譯的研究主要側(cè)重于有關(guān)旅游環(huán)保方面的內(nèi)容,而對于有關(guān)場館及展品介紹的翻譯則少有探討。本文試圖通過實際考察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決策略;希望能夠切實改善博物館展覽質(zhì)量。
[1]歐飛兵,翻譯目的論形態(tài)下的陶瓷文化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11(2):53-56.
[2]酈青、胡雪英,博物館文物展品英譯研究——以浙江省博物館為例[J],中國科技翻譯,2011(8):46-49.
[3]李萍、王建國,景德鎮(zhèn)陶瓷及其英譯[J],中國科技翻譯,2005(2):18-20.
[4]黨蘭玲,域外信息攝取方式的變遷[J].河南社會科學(xué),2004,12(5).
[5]許建忠.工商企業(yè)翻譯實務(wù)[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Issues on the C-E Translations of Museum Exhibition——A Case Study of Nanjing Museum
LIU Fangyuan1,CHENG He2
(1.China Maritime Police Academy,Ningbo 315801,China; 2.Photographic Editorial Center,Zhejiang Photographic Press,Hangzhou,China)
Museum Exhibi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not only in transferring information but also in disseminating culture.Therefore full English translations are necessary for understanding.However,as found in Nanjing Museum,many,or most of the exhibitions are not fully translated.This issue remains a problem to be tackled with.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the reasons behind as well as pointing several ways out.The authors point out that as one of the public signs,abridging translation is one way of translating the items for museum exhibition.
exhibition,translation,public signs,abridging translation
H315.9
:A
:2095-2384(2016)01-0073-04
(責任編輯 儲 歡)
2016-02-27
劉芳元(1985-),女,浙江寧波人,講師,主要從事大學(xué)英語教學(xué)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