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韓信救敗固陵考釋

2016-03-16 09:57:43業(yè)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9期
關鍵詞:考釋韓信劉邦

徐 業(yè) 龍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qū)政協(xié) 文史委,江蘇 淮陰 223300)

?

韓信救敗固陵考釋

徐 業(yè) 龍

(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qū)政協(xié) 文史委,江蘇 淮陰 223300)

摘要:固陵之戰(zhàn)是楚漢戰(zhàn)爭中的一個小戰(zhàn)役,對楚漢戰(zhàn)爭的最終勝負無足輕重,但對韓信的英雄形象卻至關重要。漢高帝四年(前203)八月,劉邦、項羽以鴻溝為界,約“中分天下”。劉邦背棄和約,利用項羽東撤之機發(fā)起戰(zhàn)略追擊。劉邦謀劃不周,在陽夏、固陵被項羽打得大敗。為解固陵之圍,韓信高屋建瓴,統(tǒng)籌全局,沒有揮師徑馳固陵,而是首先襲占楚都彭城,既解了固陵漢軍之危,又打破了項羽的持久戰(zhàn)略,迫使項羽進入漢軍預設戰(zhàn)場,最終畢其功于垓下一役。

關鍵詞:韓信;劉邦;救敗固陵;考釋

漢高帝四年(前203),楚漢戰(zhàn)爭形勢已經(jīng)出現(xiàn)逆轉(zhuǎn),韓信北略中原,收服魏、代、趙、燕、齊等北方諸國,讓劉邦取得了明顯優(yōu)勢,其所統(tǒng)轄的地區(qū)、人口或糧秣都比戰(zhàn)爭初期增長了好幾倍。相反項羽的力量卻愈來愈弱,已呈現(xiàn)敗象。八月,項羽在四面受敵、兵疲糧盡的情況下,被迫與劉邦議和,雙方劃鴻溝*鴻溝:是我國古代最早溝通黃河和淮河的一條人工運河,從今天河南省滎陽附近的黃河引水,經(jīng)中牟、通許、太康,直到淮陽東南入潁河。楚漢相爭時,鴻溝是兩軍對峙的臨時分界,今用以比喻界線分明。為界。九月,項羽引兵東歸。劉邦背棄和約,利用項羽東撤之機發(fā)起戰(zhàn)略追擊。漢高帝五年(前202)十月,劉邦追擊項羽至陽夏(今河南太康西)。項羽回師反擊,先后在陽夏、固陵(今河南太康東南)兩次大敗劉邦,劉邦被迫在固陵堅壁自守。為解固陵之圍,韓信統(tǒng)攬全局,認真分析戰(zhàn)場形勢,沒有揮師徑馳固陵,而是作出了占領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的戰(zhàn)略決策。既解了固陵漢軍之危,又打破了項羽的持久戰(zhàn)略,迫使項羽進入漢軍預設戰(zhàn)場,漢軍同項羽在垓下展開最后決戰(zhàn)的時機終于成熟。

一、楚漢鴻溝之約

所謂的“鴻溝之約”亦稱鴻溝約定,是楚漢戰(zhàn)爭時期劉邦、項羽簽訂的一份重要和平協(xié)定。《史記·項羽本紀》(卷七)記載:“當是時,項王在睢陽,聞海春侯軍敗,則引兵還。漢軍方圍鐘離眛于滎陽東,項王至,漢軍畏楚,盡走險阻。是時,漢兵盛食多,項王兵罷食絕。漢遣陸賈說項王,請?zhí)?,項王弗聽。漢王復使侯公往說項王,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項王許之,即歸漢王父母妻子。軍皆呼萬歲。”[1]38

秦王朝滅亡以后,項羽和劉邦展開了曠日持久的爭霸戰(zhàn)。戰(zhàn)爭初期楚強漢弱,漢軍實施正面堅持、敵后襲擾和翼側(cè)牽制的作戰(zhàn)部署,以政治配合軍事,以進攻輔助防御。劉邦派遣韓信破魏,保障翼側(cè)安全;游說英布倒戈,從南面牽制項羽;聯(lián)絡彭越,襲擾項羽后方,從而有力地遲滯了項羽的進攻。同時,劉邦讓蕭何治理關中、巴蜀,鞏固后方戰(zhàn)略基地,轉(zhuǎn)運糧食兵員,支援前線作戰(zhàn)。在這幾條戰(zhàn)線上,韓信統(tǒng)帥的一支數(shù)萬人的軍隊,每每大放異彩,他用外圍戰(zhàn)場不斷的勝利,給劉邦以巨大的支持,使楚強漢弱的形勢逐步得到逆轉(zhuǎn)。

漢高帝四年(前203),楚漢戰(zhàn)爭進入第四個年頭,就軍事形勢而言,韓信一連滅魏、破代、徇趙、脅燕、定齊,自濰水之戰(zhàn)后,即注定了項羽必然失敗的命運。這時候,項羽兩面作戰(zhàn)疲于應付,東面楚軍喪失了二十萬精銳士卒,驍將龍且陣亡;西面漢軍在汜水出擊,大敗楚軍,繳獲楚軍的全部物資,大司馬曹咎、長史董翳、塞王司馬欣等都在汜水邊上自刎了。雙方形勢逐漸發(fā)生逆轉(zhuǎn)——曾經(jīng)強大的楚軍危機四伏,而原來一直處于劣勢的漢軍則日漸強大。

漢軍已經(jīng)取得了明顯優(yōu)勢,擊敗項羽只是時間問題。楚軍的糧草被彭越截斷,韓信又派灌嬰進兵攻打楚軍,掃蕩項羽后方根據(jù)地,楚軍后方更加不穩(wěn),給養(yǎng)更加困難,兵員日益枯竭,軍心日益瓦解,處境已十分險惡。項羽十分憂慮,他明白楚軍頗為缺乏援助力量,而且軍糧已經(jīng)全部吃完。當此之時,劉邦也因為屢戰(zhàn)不勝,感到很疲憊,不愿再打下去了。劉邦派陸賈去勸說項羽,提出議和,項羽不答應。漢王又派侯公去勸說項羽,項羽也深深地感受到這是唯一的一條出路。劉邦、項羽商定以戰(zhàn)國時魏惠王所開的名為“鴻溝”的運河為界,鴻溝以西劃歸漢王,鴻溝以東劃歸楚王。楚漢兩軍在滎陽、成皋一線相持兩年零五個月后,休兵罷戰(zhàn)。

清代經(jīng)世派學者郭嵩濤認為:“是時,灌嬰之軍已至淮北,深入其根本之地,項羽腹背受敵,所以‘兵罷食盡’者,彭城危急,而轉(zhuǎn)輸之路窮也。高祖此時之力足以制項羽,項羽即不解兵東歸,韓、彭之軍畢集,以殄滅項羽有余。高祖始遣陸賈,繼遣侯公,必欲與項羽‘中分天下’者,為欲得太公、呂后耳。”[2]630劉邦主動和項羽簽訂“鴻溝之約”是為了太公、呂后的安全,這一觀點不無道理。漢高帝二年(前205)三月,劉邦以項羽殺害楚懷王為口實,在洛陽聚集諸侯聯(lián)軍56萬進攻楚都彭城,結(jié)果被項羽率三萬精兵打敗,劉邦的父親、妻子都成了項羽的俘虜,一直滯留在項羽軍中作為人質(zhì)。項羽在與劉邦簽訂條約后恪守信義,確實如約把劉邦的父親、妻子都送到漢營之中。

鴻溝條約的簽訂發(fā)生在雙方力量開始發(fā)生逆轉(zhuǎn)之時,作為漢軍方面,劉邦正面戰(zhàn)場屢戰(zhàn)屢敗,部隊已經(jīng)十分疲憊,繼續(xù)打下去實在難以取勝,從劉邦內(nèi)心來講確實愿意簽訂這個條約,這從他簽訂條約后便想返回的行為可以看出;而楚軍方面,項羽明顯處于劣勢,不簽訂條約已經(jīng)難以為繼,他幾乎無力再把戰(zhàn)爭進行下去,項羽也是愿意簽訂這個條約的。楚漢鴻溝條約簽訂后,如果劉邦遵守條約規(guī)定,雙方或許可以取得一時的和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劉邦必將恢復實力,項羽也會羽翼轉(zhuǎn)豐,雙方遲早還會重新再戰(zhàn),這是形勢的必然。

二、劉邦固陵之敗

項羽在四面受敵、兵疲糧盡的情況下,被迫與劉邦議和,雙方劃鴻溝為界。九月,項羽引兵東歸。由于當時彭越占據(jù)梁地,項羽直接東回彭城的道路受阻,深恐陷入彭越和劉邦的前后夾擊,加之英布對九江郡威脅較大,項羽便決定繞道陽夏,先去壽春(今安徽壽縣),后回彭城。

直到這時,劉邦對戰(zhàn)爭全局的認識尚不十分清楚。項羽撤兵之后,劉邦也打算收兵回關中。他覺得實在沒有精力打下去了,想先講和借機調(diào)整一下,等到養(yǎng)足了精神再打。但張良、陳平卻建議利用項羽東撤之機,向楚軍發(fā)起戰(zhàn)略追擊,由是而有固陵之敗?!妒酚洝ろ椨鸨炯o》(卷七)記載:

漢欲西歸,張良、陳平說曰:“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時也,不如因其機而遂取之。今釋弗擊,此所謂‘養(yǎng)虎自遺患’也?!睗h王聽之。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陽夏南,止軍,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2]38

固陵之敗首先錯在劉邦、張良失卻道義。洪邁《容齋隨筆·張良無后》(卷二)曰:

張良、陳平,皆漢祖謀臣,良之為人,非平可比也。平嘗曰:“我多陰謀,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矣,以吾多陰禍也。”平傳國至曾孫,而以罪絕,如其言。然良之爵但能至子,去其死才十年而絕,后世不復紹封,其禍更促于平,何哉?予蓋嘗考之,沛公攻峣關,秦將欲連和,良曰:“不如因其懈怠擊之?!惫笃魄剀?。項羽與漢王約中分天下,即解而東歸矣。良有養(yǎng)虎自遺患之語,勸王回軍追羽而滅之。此其事固不止于殺降也,其無后宜哉![3]14

劉邦、張良謀劃不周是此役失敗的根本原因。《漢書·高帝紀》曰:“五年冬十月,漢王追項羽至陽夏南,止軍,與齊王信、魏相國越期會擊楚,至固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入壁,深塹而守?!盵4]373劉邦自認為有足夠的實力消滅項羽,當他率軍追擊項羽到達陽夏,見形勢危險才想到約集韓信、彭越,劉邦率漢軍到達固陵,韓信、彭越的軍隊并沒有如劉邦所盼的那樣及時趕到,劉邦兵敗,被迫在固陵城周圍挖深溝、筑高壘,堅壁不戰(zhàn),等待各路援軍的到來。

《史記·魏豹彭越列傳》曰:“漢五年秋,項王之南走陽夏,彭越復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萬斛,以給漢王食。漢王敗,使使召彭越并力擊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漢王追楚,為項籍所敗固陵。”[1]291我們由此可以看出,彭越明確拒絕出兵,而劉邦卻直接向固陵推進,可見不是所謂的約期。劉邦單方面提出要求,他以為彭越肯定會答應,結(jié)果彭越?jīng)]答應,劉邦就出兵了。很顯然,劉邦在固陵之敗前已在陽夏南追上楚軍,與其交鋒并為項羽所敗,固陵之敗已經(jīng)是劉邦此役的第二次失敗。

遍閱《史記》《漢書》所有篇章,我們找不到劉邦固陵之前派出使者通知韓信的記錄,更不見韓信有推諉搪塞的言辭,其主要原因是陽夏、固陵兩地相距只有區(qū)區(qū)四十華里,劉邦、項羽兩軍近在咫尺,而從陽夏到彭越所在的昌邑*昌邑:今山東巨野東南,秦置縣,兩漢為山陽國、昌邑國、山陽郡、兗州治所。直線距離有四百多華里,陽夏到韓信所在的臨淄直線距離有一千三百多華里,彭越的行軍路程是劉邦從陽夏至固陵行軍路程的10倍,而韓信的行軍路程則是劉邦行軍路程的35倍。且齊地與陽夏之間全是項羽地盤,劉邦派赴臨淄的使者需要走彭越處,或者從燕、趙繞一個大圈才可以到達。由此可知,韓、彭未至固陵的真正原因是劉邦陽夏、固陵兩次兵敗時間間隔太近。由于固陵之敗發(fā)生得太快,而昌邑、臨淄距離固陵太過遙遠,韓信、彭越根本來不及救援。

劉邦陽夏、固陵兩次兵敗可能集中發(fā)生在十月上旬,因為劉邦兩次派使者約韓信、彭越合力擊楚,兩批使者均在十月到達昌邑和臨淄,韓信、彭越出兵救援也都發(fā)生在十月。劉邦派出的使者從陽夏、固陵到昌邑和臨淄需要走很多天,使者的速度因為沒有資料參考不太好判斷,假如使者快馬加鞭,從陽夏到昌邑需要3~5天,而從陽夏到臨淄則需要10~15天。如果固陵兵敗發(fā)生在十月中下旬,那么劉邦從固陵派出的使者則不能在十月底之前到達臨淄。參考紅軍長征日均行軍速度60~80華里來估算,彭越的軍隊至固陵的時間應該是十一月上旬,韓信的軍隊至固陵的時間是十一月底至十二月上旬。

固陵之敗完全是劉邦、張良草率用兵,咎由自取,把責任推到韓信、彭越身上實在毫無道理。劉邦追擊項羽沒有通知韓信、彭越,到了陽夏發(fā)現(xiàn)形勢危急才想到約集韓信、彭越。由于劉邦謀劃不周,當他到達固陵戰(zhàn)場時,韓信和彭越根本來不及前來會師,劉邦從陽夏派出的使者甚至可能還在赴臨淄的路上。與此同時,英布和劉賈在壽春一帶作戰(zhàn),被楚將周殷所牽制,也未能北上與劉邦會師,這就造成了劉邦孤軍同項羽對戰(zhàn)的局面。

項羽東撤至陽夏、固陵,本想先與周殷會師,鞏固后方,再回彭城,不料劉邦卻背約追來。項羽對背信棄義、敢于追擊自己的劉邦必然予以堅決打擊。項羽麾下的楚軍首先在陽夏給予劉邦有力回擊,劉邦遭遇楚軍迎頭痛擊,便在固陵下營。由于這些地方全屬無險可守的平原,雙方再次發(fā)生激戰(zhàn)已經(jīng)無可避免。危急時刻,劉邦再次想到了韓信、彭越,然而韓、彭諸將卻相距遙遠,一時無有音信,劉邦焦慮萬分。韓信、彭越根本來不及援助劉邦,劉邦也指望不了援軍。劉邦必須單獨面對項羽,想起項羽劉邦就有點膽寒?!拔覀儽仨毐M全力一戰(zhàn)!”事到如此,張良認為劉邦絕不能逃避。能和漢軍會戰(zhàn)一直是項羽夢寐以求的愿望,憤怒加上興奮,楚軍展現(xiàn)出驚人的沖擊力。直到這時,劉邦仍遠遠不是項羽的對手,結(jié)果一戰(zhàn)大敗,被迫堅壁自守,等待各路援軍的到來。

韓信的軍隊行軍速度比理論上計算的行軍速度快多了,漢五年十一月,韓信已經(jīng)席卷項羽大后方,并出現(xiàn)在陳縣(今河南淮陽)與劉邦會師,并與劉邦、蠱達、樊噲、靳歙在陳縣共破項羽。韓信的軍隊僅用一個月就從臨淄趕到陳縣,這是當時最快的行軍速度了。所有諸侯軍隊中韓信的軍隊行軍速度最快,韓信絲毫沒有猶豫,絲毫沒有耽擱,絲毫沒有懈怠,韓信一定是在見到劉邦從陽夏派出的第一批使者時就已集結(jié)軍隊向固陵方向出發(fā)了。

三、張良約封之策

劉邦固陵之敗,張良臉上實在無光。《史記·項羽本紀》記載了劉邦、張良一段耐人尋味的對話:“漢王復入壁,深塹而自守。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今河南商丘南)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zhàn),則楚易敗也?!瘽h王曰:‘善。’于是乃發(fā)使者告韓信、彭越曰:‘并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盵1]38

劉邦說:“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既是安慰張良,也是自我解嘲。張良順著劉邦的話頭說:“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睆埩嫉脑挓o形中給韓信、彭越加上不聽劉邦指揮的罪名。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又依漢庭陳案記述劉邦許諾增加封地后韓信才出兵,這與張良的話相互印證。后世學者多認為韓信、彭越按兵不動致使劉邦大敗。宋人呂中甚至將韓信的悲劇結(jié)局與此相聯(lián)系:“人言漢高帝善將將者,以不吝爵賞故也。然當天下未定,而信、越皆人爵已王矣。一旦固陵之會不至,則不免裂數(shù)千里以封之,此高帝有殺諸將之心矣?!盵5]清人張文虎亦認為:“此事不書于高紀,不書于留侯世家、信越列傳,而書之于羽紀者,明非此不能破羽,然信越死機已伏于此?!盵6]593這樣的觀點都是片面的,不符合客觀事實。

張良十分聰明,他好像是在替韓信、彭越說話,實際上是在為自己開脫,既逃避責任,又嫁禍于人。他和劉邦認真分析形勢,項羽即將敗亡,而韓信、彭越?jīng)]有得到分封,他們不出兵也是理所當然。如果您能夠和韓信、彭越共同分享消滅項羽后的勝利果實,這兩個人就可以立即率兵前來。如果不這樣做,他們就不了解您的意圖,會猶豫不定,心存顧慮,結(jié)果難以逆料。把陳以東直到東海之濱都分封給韓信,把睢陽以北到谷城*谷城:今山東平陰西南,劉邦葬項羽處。都分封給彭越,讓他們?yōu)榱俗陨淼睦娑鴳?zhàn),那么消滅項羽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誰都知道陳平是個陰謀家,但陳平還遠不能和張良相比,陳平騙得了當事人當時人,卻迷惑不了后人。張良的陰謀極具隱蔽性和迷惑性,就連司馬光也為其所蒙蔽,《資治通鑒·漢紀四》(卷十二)曰:“雖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漢與楚相距滎陽,信滅齊,不還報而自王;其后漢追楚至固陵,與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當是之時,高祖固有取信之心矣,顧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則信復何恃哉!夫乘時以徼利者,市井之志也;酬功而報德者,士君子之心也。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于人,不亦難哉!”[7]391由此,韓信“不會”是想要封地似乎成為歷史定論。清代學者姚祖恩甚至以此為前提,有韓信、彭越見識不足之論:“漢所欲破者一羽耳。今獨力既不能而必資信、越,子房乃勸以與之共分天下,是滅一羽復生二羽矣。且信、越之雄,又非羽可同年而論也。然而當日子房勸之,高祖亦力從之,而楚遂以滅。夫人用烏喙、長葛以已疾,疾之既已,其去烏喙、長葛而惟恐不速也,必至之勢矣。而惜乎信、越之不能見及此也。”[8]58

在楚漢戰(zhàn)爭中,韓信、英布、彭越三人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韓信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劉邦之所以能夠與項羽形成勢均力敵的形勢,完全是由于韓信在北方戰(zhàn)場的勝利,使項羽的側(cè)背受到極大的威脅。而彭越、英布的強烈活動,也使楚軍戰(zhàn)力被大大削弱。否則,劉邦根本就難擋項羽一擊。韓信用兵如神,戰(zhàn)無不勝。項羽恐懼,知道韓信的選擇是決定楚漢兩國未來命運的關鍵,就派說客到齊國游說韓信,具陳劉邦的不可信,欲與韓信修好,三分天下。韓信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不忍背離,遂拒絕項羽。齊國謀士蒯通亦再三勸韓信自立,以免將來功高震主,功成受誅。韓信猶豫,最終不忍背叛劉邦。韓信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堅定地追隨劉邦,并不是增加一點封地(且還是空頭支票)所能讓韓信動心的。

張良約封之策可謂一箭數(shù)雕、一石數(shù)鳥,那些被箭、石射中的,包括劉邦在內(nèi)還都得跟他說聲謝謝。對于劉邦來說,可以借此調(diào)動韓信、彭越,迅速成就千秋大業(yè),對于韓信、彭越來說,又增加了新的封地。不管將來是什么樣結(jié)果,即使韓信、彭越和劉邦真的反目,他們對張良也只能感激而不能怪罪。明代文學家屠隆撥霧辨向,一針見血地指出:“子房此語亦是禍此二人之基。”[9] 62事實上,在劉邦、張良等人看來,項羽即將被打敗,但劉邦對韓信、彭越等人分封土地的諾言卻沒有兌現(xiàn)。特別是韓信,他奪得那么多的土地、兵員、物資都白白地被劉邦拿了過去,自己只不過得了個相國的空名,心中定有不足之感。

毛澤東在讀《史記·高祖本紀》時曾作如下批語:“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盵10]121他還在1962年1月30日中央工作會議上說:“劉邦是在封建時代被歷史學家稱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劉邦同項羽打了好幾年,結(jié)果劉邦勝了,項羽敗了,不是偶然的?!盵11]劉邦從諫如流,他采納張良的建議,立即遣使約封韓信、彭越。當此之時,劉邦可以利用的資源就是土地,好在這些土地還在項羽的統(tǒng)治之下,自己完全可以信口開河、如棄敝屣般地拿出來分封。當然,劉邦可以利用的還有韓信等人對他的一片忠心。

在張良的建議之下,劉邦對韓信、彭越許諾,把陳以東的地盤加封給韓信,把睢陽以北到谷城的土地都分封給彭越,然后要求韓信、彭越出兵擊楚,以解固陵之圍。劉邦早在彭城敗退的途中就曾許下諾言,不惜把整個關東之地拿出來分給能夠幫助他打敗項羽的人。當時張良推薦了韓信、英布、彭越三人,劉邦是同意了的。事實上,韓信也認為現(xiàn)在應該一鼓作氣把項羽消滅掉,而不應放虎歸山。在接到劉邦圍殲楚軍的命令之前,韓信就早已派兵遣將從項羽后方發(fā)起一系列凌厲的攻勢。當劉邦被圍固陵再次急切地要求韓信救援時,韓信的數(shù)十萬齊國精銳之師隨即對楚軍發(fā)起了決定性的打擊,戰(zhàn)局便隨之急轉(zhuǎn)直下。

四、韓信彭城之戰(zhàn)

韓信高屋建瓴,統(tǒng)攬全局,認真分析戰(zhàn)場形勢,沒有揮師徑馳固陵,而是采取“圍魏救趙”策略,作出了占領楚都彭城的戰(zhàn)略決策。當時,固陵形勢雖然緊急,但漢軍尚可支持局面。楚軍主要兵力集中在固陵和壽春等戰(zhàn)場,楚都彭城防守相對比較薄弱。韓信命令曹參留守齊國,自己親率數(shù)十萬精銳齊師呼嘯南下,如一柄利刃從項羽的背后直插而來。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對當時戰(zhàn)爭形勢有如下記載:“齊地已定,韓信自立為齊王,使嬰別將擊楚將公杲于魯北,破之。轉(zhuǎn)南,破薛郡長,身虜騎將一人。攻傅陽,前至下相以東南僮、取慮、徐。度淮,盡降其城邑,至廣陵。項羽使項聲、薛公、郯公復定淮北。擊破項聲、郯公下邳,斬薛公,下下邳,擊破楚騎于平陽,遂降彭城,虜柱國*柱國:官名,戰(zhàn)國時楚國設置,原為保衛(wèi)國都之官,后為楚國最高武官。項佗,降留、薛、沛、酂、蕭、相。攻苦、譙、復得亞將周蘭。”[1]298文字雖然不多,但灌嬰抄襲楚之后路,掃蕩楚之后方,占領項羽的老巢,楚軍的窘困已顯而易見。

這段文字明確告訴我們,韓信在鞏固對齊地占領的同時,為策應劉邦正面戰(zhàn)場的攻勢,早已派出灌嬰對項羽的后方發(fā)動持續(xù)不斷的襲擊。灌嬰能征善戰(zhàn),乘敵之隙,批亢倒虛,以風卷殘云之勢出其不意地攻入楚國腹地,縱橫掃蕩楚之大后方,給項羽以沉重的打擊。灌嬰首先擊楚將公杲于魯(今山東曲阜)北,再向襲南破薛(今山東藤縣東南)地,繼之攻取傅陽(今山東棗莊南),前至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以東南僮(今江蘇泗洪西北)、取慮(今江蘇睢寧西南)、徐(今江蘇泗洪南)。再度過淮河,盡降其城邑。灌嬰縱橫馳騁,不僅占領了北到齊地、南至廣陵(今江蘇揚州)的大片土地,還對楚都彭城構(gòu)成嚴重威脅。楚經(jīng)此一大破壞,不僅后方擾攘不已,而且使前方軍士糧食更加缺乏,不能與劉邦相持。項羽腹背受敵,疲于奔命,且少助食盡,遂不得不與劉邦割鴻溝為界,約中分天下。

項羽回師東撤,派項聲、薛公、郯公重新奪回淮河以北的土地。韓信接到劉邦的馳援固陵的命令后,審時度勢,決定順手牽羊,占領楚都彭城。韓信率領數(shù)十萬齊師南下,徹底改變了劉、項對峙的戰(zhàn)略態(tài)勢,戰(zhàn)局為之一新。韓信與灌嬰的人馬在楚國后方會合,迅速在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擊敗項聲、郯公,接著斬殺薛公,攻克下邳。再克薛、留(今江蘇沛縣東南)、沛(今江蘇沛縣)等縣,一舉攻占彭城,俘虜了項羽的柱國項佗。

彭城之戰(zhàn)前,項羽圍劉邦于固陵,雖兵少食盡,但力量尚存,仍可與劉邦相持,然而,彭城一失,楚軍便失去了戰(zhàn)略依托,根本已亡,人心渙散,項羽極為驚慌,立即解固陵圍兵向垓下*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西楚霸王項羽在這里遭漢軍圍困。撤退。韓信轉(zhuǎn)鋒西上,勢如破竹,連克蕭(今安徽蕭縣西北)、相(今安徽濉溪西北)、酂(今河南永城西)、譙(今安徽亳縣)、苦(今河南鹿邑)等縣,與劉邦會師于頤鄉(xiāng)(今河南鹿邑東)。

在這一形勢影響下,漢軍在各個戰(zhàn)場分別向楚軍發(fā)起了戰(zhàn)略反攻,取得了重大進展。英布、劉賈于同年十一月渡過淮水,圍攻壽春,誘降了項羽的大司馬周殷。然后北上攻克六(今安徽六安東北)與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西下與劉邦、韓信會師。與此同時,彭越也率軍南下,與劉邦會師,劉邦的各路大軍皆已會齊,勢力大振。

固陵之戰(zhàn)是楚漢戰(zhàn)爭中的一個較小戰(zhàn)役,劉邦謀劃不周導致大敗,被迫困守待援。為解固陵之圍,韓信統(tǒng)觀全局,全面分析交戰(zhàn)雙方的實際情況,沒有按照劉邦的命令揮師徑馳固陵,而是因勢利導,順水推舟,襲占楚都彭城,既解了固陵漢軍之危,又打破了項羽的持久戰(zhàn)略,迫使項羽進入漢軍預設戰(zhàn)場。楚軍則由于濰水、彭城諸役之敗,實力大損,漢軍同項羽在垓下展開最后決戰(zhàn)的時機終于成熟,并最終畢其功于垓下一役。

韓信是楚漢相爭中舉足輕重的人物,也是一個悲劇性的英雄人物。司馬遷在《淮陰侯列傳》中對韓信的描繪卻有著諸多疑點,后人多方猜測太史公的微言大義,卻因此而使韓信的形象更為復雜,獨具魅力。[12]67北宋史學家司馬光認為:“韓信首建大策,與高祖起漢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趙,脅燕,東擊齊而有之,南滅楚垓下,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韓信之功也?!盵7]390這樣的評價是十分中肯的。在楚漢相爭的歷史大決戰(zhàn)中,韓信與劉邦運籌東向爭權(quán)天下的奇謀,劉邦在滎陽、成皋一線與楚軍形成戰(zhàn)略對峙,實施持久防御,而韓信則將數(shù)萬新軍北略中原,席卷諸侯,對楚軍實施戰(zhàn)略包圍,給劉邦的正面戰(zhàn)場以強有力的支持,給項羽以極其沉重的打擊。項羽圍困劉邦于固陵,韓信當機立決,以數(shù)十萬齊師掃蕩項羽后方,占領楚都彭城,并最終在垓下?lián)魷珥椨?。韓信卓越的軍事戰(zhàn)略和用兵藝術(shù)為后世兵家所推崇,明代文學家茅坤認為:“予覽古今兵家者流,當以韓信為最?!盵9]789洵非虛飾之言。

參考文獻:

[1] [漢]司馬遷.史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

[2] 韓兆琦.史記箋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3] [宋]洪邁.容齋隨筆:卷十四[M].呼倫貝爾: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

[4] [漢]班固.高帝紀(下)[M]//二十五史·前漢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

[5] [元]宋史全文·宋太祖二(卷二)[DB/OL].國學導航,http://www.guoxue123.com/shibu/0101/01ssqw/001.htm.

[6] [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7]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紀三[M].北京:中華書局,1956.

[8] [清]姚祖恩.史記菁華錄[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

[9] [明]凌稚隆.史記評林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10]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

[11] 武新明.毛澤東論劉邦[J].文史天地,2010,(10):93.

[12] 鄭慶民.韓信形象淺析——讀《史記·淮陰侯列傳》[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S1):67-69.

【責任編輯梁紅仙】

Investigation on Han Xin Rescuing Guling

XU Ye-long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mmittee of Huaiyin District, Huai’an 223300, China)

Abstract:The battle of Guling was a small battle of Chu-Han war. It was nothing to the outcome of Chu-Han war, but it was vitally important to the heroic image of Han Xin. In August, the fourth year of Han Gaodi (before 203), Liu Bang and Xiang Yu appointed to split the country by Honggou. However, Liu Bang violated the agreement, and started to attack Xiang Yu when he withdrew to east. Liu Bang was beaten into dust by Xiang Yu at Yangxia because of his absence of resourcefulness. Persisting on the whole base, in order to settle the siege of Guling, Han Xin did not direct his troops toward Guling, but attacked Peng Cheng, the capital of Chu firstly. This action not only solved the danger of Han army in Guling, but also broke the drawn-up battle plan of Xiang Yu, and forced Xiang Yu to enter an ambush of Han army. It led to the success of the battle of Gaixia eventually.

Key words:Han Xin; Liu Bang; rescuing Guling; investigation

作者簡介:徐業(yè)龍(1967—),男,江蘇淮陰人,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qū)政協(xié)文史委主任,主要從事韓信文化及淮陰地方歷史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15

中圖分類號:K2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5128(2016)09-0087-06

【司馬遷與《史記》研究】

猜你喜歡
考釋韓信劉邦
韓信在淮安的遺跡
華人時刊(2021年17期)2021-12-02 03:25:52
追韓信
漢初劉邦集團“入都關中”事跡查驗
《孔雀東南飛》開篇二句考釋
《儒林外史》中“土儀”一詞考釋
劉邦記嫂之恨
劉邦斬丁公
安徽滁州方言本字考釋
2000年以來《水經(jīng)注》詞匯研究綜述
劉邦不識字嗎?
昌都县| 卢氏县| 周至县| 花垣县| 丹阳市| 丘北县| 庆安县| 满城县| 无棣县| 宣汉县| 宿松县| 岚皋县| 钟祥市| 乌兰县| 石柱| 嘉祥县| 宜宾县| 中超| 永嘉县| 嘉禾县| 南昌市| 赣榆县| 玉龙| 沙坪坝区| 赫章县| 荥阳市| 开原市| 清河县| 定日县| 沙坪坝区| 滕州市| 北川| 绵竹市| 扎兰屯市| 汉源县| 达拉特旗| 射洪县| 新源县| 新建县| 汝南县| 衡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