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蒯通卒亡韓信考論

2016-03-16 09:57:43
渭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6年9期

吳 名 崗

(濱州學(xué)院,山東 濱州 256603)

?

蒯通卒亡韓信考論

吳 名 崗

(濱州學(xué)院,山東 濱州 256603)

摘要:韓信用蒯通之謀,襲破齊歷下軍,使本已“與漢和,共擊項羽”的齊國大亂并倒向項羽。因此司馬遷說:“甚矣蒯通之謀,亂齊驕淮陰,其卒亡此兩人!”韓信平齊之后即請封王,隨即武涉、蒯通勸其背漢自立,表面上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實際是漢王困固陵,韓信就不救了。他參加垓下之戰(zhàn)是以“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為條件的。韓信是用蒯通之謀而不用其人,分別于漢六年、十一年兩次謀反,《史記》的記載是明確的。韓信是個貪功、向利倍義而反的人。

關(guān)鍵詞:蒯通;齊歷下軍;齊王信;向利倍義;謀反

李長之先生在《司馬遷之人格與風(fēng)格》一書中說:

司馬遷是拿整個的《史記》與人相見的,并非單篇分開給我們(雖然在漢朝似乎是各篇單行,但那是流傳的情形,并非著述的情形),因此他對于每一問題的看法,我們不能但就篇名的外形去找。[1]218

他竭力維持一篇作品的審美趣味上的統(tǒng)一性。在這種地方,他有時不惜犧牲歷史上的真??墒撬磭L沒有補救的法子,那就是把一個歷史人物的性格分散在不同的篇章里,而在同一篇章里則極力維持他所要表現(xiàn)的某種突出的個性。[1]231

一般來說,《史記》的每篇傳記表現(xiàn)的都是歷史人物的正面形象,對他的缺點錯誤的一面則極其簡略乃至含糊地一筆帶過,而在與其有關(guān)人物的傳記中詳寫、確寫其過失。這樣,就單篇來講,突出了人物的正面形象;就人物的真實面貌來講,《史記》做了全面記述。當(dāng)我們要對某個人物進行客觀、全面的研究時,就不能只讀以其名字命名的傳記,而必須讀完《史記》中與其有關(guān)的所有篇章。要全面、客觀地認(rèn)識和評價真實的韓信,不僅要讀《高祖本紀(jì)》《淮陰侯列傳》,還必須讀《項羽本紀(jì)》《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蕭相國世家》《陳丞相世家》《田儋列傳》,乃至《漢書》中的《高帝紀(jì)》《蒯伍江息夫傳》《敘傳》等有關(guān)韓信的文章。后人對韓信的認(rèn)識和評判都以《史記》為據(jù),但對韓信的看法差別甚大,甚至相反,種種偏頗皆失之于對《史記》的了解、認(rèn)識不夠全面。

對韓信之被殺,后世學(xué)者聽蒯通忽悠,有人認(rèn)為是韓信“功高蓋主”,是漢高祖忌才害能的結(jié)果;有的認(rèn)為韓信是冤枉的,甚至認(rèn)為《淮陰侯列傳》意在為韓信翻案。對韓信的被誅殺,司馬遷和班固都直接說是起因于用蒯通之謀。那么,蒯通之謀是怎樣亂齊國、驕淮陰,最后“卒亡”韓信的呢?

一、司馬遷、班固說:蒯通卒亡韓信

司馬遷的《田儋列傳》評贊說:

甚矣蒯通之謀,亂齊驕淮陰,其卒亡此兩人![2]2051

裴骃的《史記·集解》注“此兩人”為“韓信、田橫”。司馬遷這話是說:蒯通之謀太過分了,亂了齊國,使韓信驕傲而犯錯誤,最終導(dǎo)致了田橫和韓信的滅亡。司馬遷認(rèn)識到是蒯通之謀卒亡韓信,這讓他很激憤,說蒯通的計謀“太惡毒了”。

對此,班固和司馬遷的看法完全相同,也認(rèn)為韓信被誅的原因是用蒯通計,襲破齊歷下軍所致?!稘h書·敘傳》在說明寫《蒯通傳》的原因時說:

蒯通壹說,三雄是敗,覆酈驕韓,田橫顛沛。[3]3118

在《蒯伍江息夫傳》中說:

蒯通一說而喪三俊,其得不亨者,幸也。[3]1683

班固對蒯通深惡痛絕,認(rèn)為蒯通該死,他沒有被烹殺不過是僥幸而已。說蒯通該死是因為他葬送了酈食其、田橫、韓信這“三俊”。韓信的被殺起始于“襲破齊歷下軍”是毫無疑義的。這有司馬遷和班固為證。司馬遷與韓信、蒯通同為西漢時期人,他是西漢史事的研究者和《史記》的撰寫者。司馬遷寫《史記》時距韓信之死不足百年。班固是東漢初人,他的《漢書》是西漢朝的官方史書,后人對韓信的認(rèn)識和評論都以《史記》《漢書》為據(jù)。

二、“韓信用蒯通計,襲破齊歷下軍”而亂齊

司馬遷說蒯通之謀卒亡韓信是就“韓信用蒯通之謀,襲破齊歷下軍”這件事說的?!短镔倭袀鳌氛f:“(漢高祖三年)漢王使酈生往說下齊王廣及其相國橫。橫以為然,解其歷下軍。漢將韓信引兵且東擊齊。齊初使華無傷、田解軍于歷下以距漢,漢使至,乃罷守戰(zhàn)備,縱酒,且遣使與漢平。漢將韓信已平趙、燕,用蒯通計,度平原,襲破齊歷下軍,因入臨淄。齊王廣、相橫怒,以酈生賣己,而亨酈生?!盵2]2049使本已“與漢和,共擊項羽”。[2]264的齊國頓時大亂并倒向了項羽。這件事,《高祖本紀(jì)》《淮陰侯列傳》《酈生陸賈列傳》等篇章都從不同的側(cè)面有記敘,但研究者似乎沒有人注意到司馬遷在《田儋列傳》這篇文章中對韓信問題的論述。

司馬遷說:“甚矣,蒯通之謀!”蒯通是怎樣給韓信出計謀的呢?

信引兵東,未渡平原,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韓信欲止。范陽辯士蒯通說信曰:“將軍受詔擊齊,而漢獨發(fā)間使下齊,寧有詔止將軍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酈生一士,伏軾掉三寸之舌,下齊七十余城,將軍將數(shù)萬眾,歲余乃下五十余城,為將數(shù)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從其計,遂渡河。齊已聽酈生,即留縱酒,罷備漢守御。信因襲齊歷下軍,遂至臨淄。[2]2032

劉邦的對齊戰(zhàn)略是一方面命令韓信乘勝從河北挺進山東,平定齊國;一方面令酈食其勸說齊王歸順漢王,是一個完整的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戰(zhàn)略。一方面派韓信率大兵壓齊境,一方面對齊王田廣、丞相田橫曉之以利害,以求和平解決齊國問題。齊國本來就與項羽的西楚不和,在酈食其對天下大勢全面而準(zhǔn)確分析勸說下,齊王“廣叛楚,與漢和,共擊項羽”[2]264。這是漢王劉邦所取得的一個重大的勝利,不費一兵一卒,把本是敵人的齊國變成了自己的力量,成了“共擊項羽”的一支強大的軍隊。對此,韓信自然知道自己該怎么做,所以當(dāng)“聞漢王使酈食其已說下齊”后,“韓信欲止”??墒?,就在這關(guān)鍵時刻,蒯通出現(xiàn)了,他通過韓信把漢王煮熟的齊國這只大鴨子趕飛了,把齊國搞亂了。

蒯通之謀不是從天下大局著眼,也不是為齊國人民和天下人民著想,而是專以個人功業(yè)之私利說韓信,實際上是不顧天下蒼生之死活,專為蒯通他自己找出路,謀利益。他對自我感覺良好,別人也評價不錯,已經(jīng)攻下五十余城的韓信說:“將軍為將數(shù)歲,反不如一豎儒之功乎?”[2]2032這樣有煽動性的話,簡直是激將法。韓信是個功利心太強而不把天下人的利益放在心上的人,他不去想想蒯通之計所帶來的嚴(yán)重惡果,反而“然之”,并立即下令行動,“襲齊歷下軍”,鑄成了一場歷史悲劇。這場悲劇中的第一人是酈食其,他伏軾下齊七十余城,卻被烹了。本來,他可以通過漢王阻止韓信對齊國的進攻,但是他說:“舉大事不細(xì)謹(jǐn),盛德不辭讓。而公不為若更言!”[2]2082他寧可被烹也不改變自己的言論!真乃英烈大丈夫!第二個悲劇人物是田橫,他與其二客及五百壯士死得是那樣慷慨悲壯!至今令人惋惜。第三個悲劇人物就是韓信了,他雖然風(fēng)光了一陣,但最后卻因謀反而死于婦人之手。韓信臨死“悔不用蒯通之計”,后悔自己沒公開早反,不明白是蒯通早就把他推向了死路。但歷史學(xué)家司馬遷看得清楚,是蒯通卒亡韓信。這場大悲劇起因于蒯通,形成于韓信,是韓信害了酈食其,害了齊國及田廣、田橫,最后是韓信自己也因此走上謀反之路而被殺。

蒯通之謀太惡毒了,被他害死的不知有多少齊國人!上述“三俊”僅是代表而已。與上述英雄人物相比,蒯通只是個小丑,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只是一條“吠堯”之狗!

蒯通之謀是個投機之謀,是謀取個人功利之謀,是個不仁不義之謀,是全然不顧天下人民死活之謀。諸葛亮《陰符經(jīng)序》說:“天機泄者沈三劫,宜然?!盵4]58在《陰符經(jīng)注》中說:“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盵4]58蒯通是看到了“盜機”,他向韓信泄露天機,韓信因盜機而起,雖然取得了勝利,但喪失的是道義,犧牲的是戰(zhàn)友和無數(shù)人民的生命。韓信鑄成如此大錯,這也為自己日后的被殺種下了禍根。

韓信是熟讀《孫子兵法》的人,他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孫子兵法以背水陣戰(zhàn)勝趙軍,成為千古著名的戰(zhàn)例。但他“襲破齊歷下軍”是違背《孫子兵法》的。孫子說:“百戰(zhàn)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5]37韓信為了個人立功,不惜破壞齊國已經(jīng)降漢這一善善之上策,獨取“伐兵”之下策,是對《孫子兵法》的嘲弄。不知道韓信有沒有讀到孫武在《吳王問》中“冀功數(shù)戰(zhàn)者亡”的話,韓信雖懂孫子兵法,但卻不通“孫氏之道”?!秾O子兵法》是關(guān)乎國之存亡,民之生死的學(xué)問,不是為個人謀功業(yè)的工具。韓信“襲破齊歷下軍”,不惜把“與漢和,共擊項羽”的齊國作為敵人,完全把這場戰(zhàn)爭變成個人奪取私利的行為,僅此一點,就已經(jīng)足亡其人了!

三、“驕淮陰”,韓信強請封王

韓信襲破齊歷下軍,破壞了漢王劉邦的滅楚戰(zhàn)略,漢王并沒有公開責(zé)怪和處罰他。其造成的極大危害是客觀存在的,劉邦及張良、陳平等人對此事的認(rèn)識是深刻的,私下的憤怒是可以想見的。但是韓信卻據(jù)齊地而驕傲自大,在錯誤的道路上繼續(xù)前行,他強請封為假齊王就是其“驕”的集中表現(xiàn)。

秦朝廢黜分封制,建立郡縣制,是鑒于周朝分封制的教訓(xùn),鑒于春秋、戰(zhàn)國國家分裂所釀成的巨大社會災(zāi)難。漢王劉邦雖然推翻了秦朝,但前朝正確的制度卻必須繼承,而不是一切都要“新”,一切都要反其道而行之。

在韓信襲破齊歷下軍之前,為了爭取諸侯對付項羽,酈食其曾向漢王獻策分封諸侯。 “漢三年,項羽急圍漢王滎陽,漢王恐憂,與酈食其謀橈楚權(quán)。食其曰:‘昔湯伐桀,封其后與杞。武王伐紂,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徳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后,使無立錐之地。陛下誠能復(fù)立六國后世,畢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向風(fēng)慕義,愿為臣妾。德義已行,陛下南鄉(xiāng)稱霸,楚必斂衽而朝。’漢王曰:‘善。趣刻印,先生因行佩之矣?!盵2]1629

酈食其要去分封諸侯還沒走,張良聽說此事,向漢王歷陳分封之害,劉邦明白過來。 張良最后說:“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盵2]1630漢王這時連飯都顧不得吃了,他“輟食吐哺”,罵曰:“‘豎儒,幾敗而公事!’令趣消印?!盵2]1630這事韓信是知道的。

韓信已破齊,使人言曰:“齊邊楚,權(quán)輕,不為假王,恐不能安齊?!睗h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為守。”乃遣張良操印綬立韓信為齊王。[2]265

韓信知道漢王不封王,所以他要求為“假王”??蛇@“假王”與“真王”有何區(qū)別,劉邦自然知道韓信的把戲,他怒罵韓信:“吾困于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2]2033因此,“漢王欲攻之”[2]265,這足見劉邦憤怒到了什么程度?!皾h王欲攻之”,絕不僅是因為韓信要為假齊王,更重要的是聯(lián)系到他的鉆空子“襲破齊歷下軍”是對自己的背叛,到今天的求封王,韓信之真面目已昭然若揭,所以才會“漢王欲攻之”。好在張良、陳平早有思想準(zhǔn)備,“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瘽h王亦悟,因復(fù)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乃遣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2]2033。從韓信求為“假齊王”到被封為“真齊王”這其中有何等驚心動魄的謀略和斗爭??!若不是張良、陳平之計,劉邦與韓信很可能早就相互攻擊了!

后人不察韓信襲破齊歷下軍是韓信與劉邦結(jié)怨之始,反倒說是張良、陳平之計是韓信族誅之起因。宋人羅大經(jīng)在《鶴林玉露》中說:“淮陰族誅之禍,胎于良平之躡足附耳也哉!”[6]277黃震在《黃氏日抄》也說:“張良為帝謀臣,使其為之畫善計,猶庶幾焉。而躡足附耳之謀,召集會兵垓下之策,皆所以疑帝之甚,而致信于死者也。”[6]277這是誤解!如非良平之謀,漢王、韓信可能早就打起來了。平心而論,良平之策無論是對漢王對韓信,還是對天下人來說都是上策,漢王的隱忍避免了與韓信矛盾的激化,避免了一場內(nèi)戰(zhàn)。

本來,漢王重用韓信,已經(jīng)使他建立了功業(yè),一年多下趙五十余城,已經(jīng)很風(fēng)光了。韓信在襲齊之前,他的建立功業(yè)與漢王的統(tǒng)一天下是一致的,與天下人的愿望和利益是一致的,他完全可以在這樣的前提下繼續(xù)建功立業(yè)。但韓信用蒯通之計,襲破齊歷下軍之舉,使事情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他的襲齊是對漢王的背叛,是對天下人利益的背叛。襲齊歷下軍是韓信人生的轉(zhuǎn)折點,這才是淮陰族誅之坐胎。正因為此,司馬遷才說:“甚矣蒯通之謀,亂齊驕淮陰,其卒亡此兩人。”韓信的求封假齊王不過是他在背叛漢王和天下人的道路上的第二步而已。

韓信的強請封假齊王,是在背叛漢王的路上邁出了新的一步,突破了高祖不封王的底線。張良力說劉邦不可封王,才銷毀了已經(jīng)鑄好的印信。事過不到一年,韓信又逼得劉邦派張良出馬去封他為齊王,對這樣的事誰會不氣憤呢?劉邦、張良那樣的人物對韓信的這種行徑能夠心平嗎?換換別人這樣的窩囊氣是不能忍受的。這件事情的起因不正是來自于韓信,出自于蒯通嗎?

四、韓信背叛漢王的心路歷程

《淮陰侯列傳》中武涉和蒯通勸說韓信背叛漢王的兩段文字占了全部傳記的四分之一,很多飽含深情的肺腑之言,是非常感人的。司馬遷是把武涉和蒯通的勸說和韓信的心理變化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過程來寫的,寫出了韓信從漢王“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2]2034,到“吾豈可以向利倍義乎”[2]2035,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2]2035的轉(zhuǎn)變,再到“韓信猶豫不忍倍漢”[2]2036心理的最終轉(zhuǎn)化。

韓信襲破齊歷下軍,擊敗龍且求封齊王之后,項羽看到了韓信獨當(dāng)一面,請封為王,有背漢自立之可能,派武涉勸說韓信“反漢”以削弱對手,減輕自己的壓力。

武涉說韓信背漢分三層意思:一是漢王要統(tǒng)一天下,不背漢將失去個人獨立為王的機會。他說:“今漢王復(fù)興兵而東,侵人之分,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guān),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2]2033二是以劉邦與項羽之關(guān)系為例說漢王“不可親信”,“今足下雖自以為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2]2033。三是說“當(dāng)今二王之事,權(quán)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何不反漢與楚聯(lián)合,參分天下王之?”[2]2034

武涉勸說韓信“反漢”的前提是:“天下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秦已破,記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盵2]2033應(yīng)當(dāng)指出,韓信不是“戮力擊秦”的獨立力量,他不比項羽,也不比彭越。蕭何進言韓信在秦王子嬰投降漢王,項羽西屠咸陽之后,從漢營獨身逃走時,已是漢王元年的夏天。韓信之用在八月,天下“相與戮力擊秦”韓信沒有份,他是在劉邦麾下?lián)繇椨鹆⒐Φ?。況且韓信初到漢營時“坐法當(dāng)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2]2026才有后來??梢哉f,韓信若非歸漢,根本就沒有韓信。那樣,也許韓信只不過是個受過胯下之辱的郎中而已。韓信是個最沒有資格反漢的人,難道因為有些軍事才能就可以向利倍義而自立為王嗎?所以,

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zhí)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shù)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2]2034

這時韓信還算是清醒的,知道自己不該反漢。武涉的話似乎沒起什么作用,但已經(jīng)埋下了倍漢的種子。韓信“謝項王”既是謝絕他,也是感謝他。嘴上說“雖死不易”,可是已經(jīng)心動了。韓信謝項王是謝他關(guān)心自己,謝他勸自己為王。同時,從內(nèi)心深處,韓信也感到“我倍之不祥”了??伤芫芙^為王的巨大誘惑力嗎?

武涉走后,韓信是認(rèn)真思考過“反漢”為王的問題的。他知道“反漢”對自己有利,但背漢是不義的,是既對不住漢王也不利于天下百姓的。當(dāng)蒯通再勸韓信“參分天下,鼎足而居”[2]2034時,韓信并不是不想,主要是考慮這樣做太“不義”了。他說:

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向利倍義乎![2]2035

韓信這時不是不想背漢稱王,不過,他感到“向利倍義”有悖于良心,所以說:“吾豈可以向利倍義乎?”

應(yīng)當(dāng)指出,在是否“倍漢”自立這樣的天下大事上,韓信始終是站在個人恩怨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是局限在江湖義氣上,根本沒有考慮人民的死活,沒能從天下大勢去思考問題。相比之下,酈食其在說齊王田廣、丞相田橫歸漢時說:“‘王知天下之所歸乎?’……曰:‘歸漢?!c天下同其利……故天下之士歸于漢王?!盵2]2081-2082總是從天下大勢、大局著眼,因此才說服田橫的。正因為韓信處處總是為自己著想,太自私,才走上了“卒亡”之路的。

盡管韓信知道倍漢不祥,知道“向利倍義”不對,但在蒯通的鼓噪下,他還是“吾將念之”,對這事再考慮考慮。韓信已經(jīng)上鉤了!

數(shù)日之后,蒯通再說韓信。他知道韓信是個貪圖權(quán)位功名的人,因此說:“夫隨廝養(yǎng)之役者,失萬乘之權(quán);守儋石之祿者,闕卿相之位?!盵2]2036再次以“萬乘之權(quán)”誘惑韓信背漢,并促其早下決斷,立即行動。這時的韓信早已不是跟從漢王“雖死不易”了,也不是“豈可向利倍義”了,而是在公開倍漢與不公開倍漢之間“猶豫”了。他“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2]2036,從實際上說,公開反與不公開反自己都是實實在在的齊王,公開反還會有許多麻煩,所以他才“遂謝蒯通”?!爸x”是謝絕。

韓信之謝絕蒯通是用其謀,不用其人。蒯通長時間從韓信身上打主意,不惜攪亂天下而竭盡全力鼓動韓信背漢,目的是想在韓信身邊謀個職位。但他的謀略是逆天地人心而動的,放在光天化日之下是不光彩的,所以韓信雖然用其謀襲破齊歷下軍,但不用蒯通。這次再說韓信背漢自立,也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事,所以韓信內(nèi)心雖想,實際也在做,但不便明開,所以他“遂謝蒯通”。

蒯通自知韓信用其謀不用其人,他意識到了自身的危險,害怕被殺人滅口,所以“詳狂為巫”,裝瘋賣傻逃命去了。自此蒯通再也不見韓信。

五、韓信“不會”漢王共擊項羽之約

司馬遷說:“韓信猶豫不忍倍漢……遂謝蒯通?!盵2]2036然而,這只是表面文章,接下來的事實就是韓信以獨立之齊王行事了。

項羽解而東歸。漢王欲引而西歸,用留侯、陳平計,乃進兵追項羽,至夏陽南止軍,與齊王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fù)入壁,深塹而守之。[2]266

韓信在沒公開叛漢之前,他是漢王的部下,既然與漢王“期會而擊楚軍”,他就不能不出兵與漢王匯合。然而齊王信“不會”!這不是反叛是什么?這不比發(fā)宣言叛變更實際嗎?退一步講,即使盟軍,這樣背信棄義也是令人所不能容忍的。漢王被楚軍打得大敗,閉壘自守而等待援軍,作為從一個普通的下級軍官被漢王拜帥的韓信竟不救,這也太不仁義了。僅憑此事誅韓信,就不算冤枉他了,何談其他!

對一個極端自私自利的人,與他談仁義,講道德是沒有用的,只有利益能調(diào)動他?!坝脧埩加?,于是韓信、彭越皆往?!盵2]266劉邦調(diào)不動韓信,張良是怎樣叫來韓信的?

漢五年,漢王乃追項王至夏陽南,止軍,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期會而擊楚軍。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楚擊漢軍,大破之。漢王復(fù)入壁,深塹而自守。謂張子房曰:“諸侯不從約,為之奈何?”對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與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榖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zhàn), 則楚易敗也。”漢王曰:“善。”于是乃發(fā)使者告韓信、彭越曰:“并力擊楚。楚破,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睢陽以北至谷城與彭相國。”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韓信乃從齊往……劉賈、彭越皆會垓下。[2]234-235

司馬遷把韓信最重要的反叛行為詳細(xì)記入《項羽本紀(jì)》,這樣安排材料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這事在《高祖本紀(jì)》《淮陰侯列傳》中都是略寫,說“用張良計,召齊王信,遂將兵會垓下”,讓人感覺不到韓信有什么問題。而在《項羽本紀(jì)》中則重復(fù)寫“自陳以東傅海與齊王”,這是怕讀者對此事印象不深,在一段話中這樣的重復(fù)在《史記》中是罕見的。張良說韓信“其不至固宜”,說“即不能,事未可知也”,早已把韓信看作獨立行事的諸侯了。不然,怎能說漢王的部下韓信“其不至固宜”呢?韓信竟“向利倍義”到如此地步,其被誅也“固宜”。

自韓信襲破齊歷下軍之后,漢王和張良已看清了韓信之不可信,隨之而采取了提防和利用的策略。韓信請封假齊王,“張良往立信為齊王,征其兵擊楚”[2]2033。立其為齊王是“因而立之,使為自守”是利用,“征其兵擊楚”是“提防”兼利用?!白躁愐詵|傅海,盡與韓信”是利用, “使各自為戰(zhàn)”也是“使各為自戰(zhàn)”。擊破項羽于垓下之后,漢王立即“引諸侯兵北……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2]267,是提防韓信公開反叛。高祖奪韓信軍,出其不意,以降魯為事,“還至定陶”似順手牽羊,其實削弱已不聽調(diào)遣的韓信是劉邦“兵北”的重要任務(wù)。徙韓信為楚王更是調(diào)虎離山。韓信之背漢自立已是共知的事實,只是出于各自的考慮,沒有戳破那層紙而已。

對韓信的反叛僅是提防和利用而不是公開的懲罰。這策略是正確的,既有利于天下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也給韓信留下了改過自新的時間和空間。但韓信沒有改過之意。

六、從“我固當(dāng)亨”到“悔不用蒯通之計”

漢五年正月,諸侯及將相共尊漢王為皇帝。六年十二月,有人上告楚王信謀反。劉邦用陳平計逮捕韓信,將其綁在皇帝的車后,韓信呼曰:“天下已定,我固當(dāng)亨!”[2]1641這次,韓信是站在天下人的立場說話,而不是為自己叫屈,他認(rèn)為天下已經(jīng)統(tǒng)一安定,自己再為個人之事造反,鬧得天下人不安,那是違背天道人心的,所以“我固當(dāng)亨”,如果這時被殺,韓信是認(rèn)了。

但是劉邦并不想殺他,高祖是個有才之人,他對韓信之才是愛惜的,他的“深親信”韓信不是假的。當(dāng)韓信高喊“我固當(dāng)亨”時,高祖說“人告公反”[2]2037。意思是:不是我主動要逮捕你,是別人告你,我不得不依法行事。又說:“若毋聲!而反,明矣!”[2]1641意思是你不要出聲高喊,你自己這樣說,你的謀反就明了,那就誰也沒法救你了!劉邦不想殺韓信才這樣對他說?;氐铰尻?,劉邦下詔說:“天下既安,豪杰有功者封侯,新立,未能盡圖其功。身居軍九年,或未習(xí)法令,或以其故犯法,大者死刑,吾甚憐之。其赦天下?!盵3]43這顯然是為韓信等開脫,韓信就是在這次“赦天下”中被赦免的。十天后,封韓信為淮陰侯,只是沒有什么實際權(quán)力而已。此后當(dāng)著群臣的面,劉邦仍稱韓信為“人杰”,說“吾不如韓信”。劉邦對韓信始終是愛惜的,直到韓信被呂后斬殺,高祖還是“且喜且憐之”,這“憐”就是愛憐之意。

事過五年,“淮陰侯謀反關(guān)中”[2]1614被呂后斬殺時,韓信說:“‘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信三族?!盵2]2038這時他后悔的并非是自己的死,而是后悔自己不該死在娘們孩子手里。如果聽蒯通之計,七年前公開反漢,即使戰(zhàn)死,也會像項羽那樣轟轟烈烈,不至于像今天這樣被一個婦人默默地殺害。這對于傲氣十足的韓信來說,結(jié)束得太窩囊了,所以他后悔不聽蒯通之計。

韓信是個很驕的人,本來有些本事,在聽蒯通之計,以盜機襲破齊歷下軍,平定三齊之后更加驕傲起來。蒯通為了個人目的吹捧他為“賢圣”,說什么“勇略震主”“功蓋天下”。韓信的尾巴就翹到天上去了。他誰都瞧不起,所以別人也都煩他恨他。當(dāng)有人告韓信謀反時,“諸將曰:‘亟發(fā)兵坑豎子耳?!盵2]1640“(韓信)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2]2037樊噲雖出身微賤,僅從其在鴻門宴上要與項莊拼命,怒斥項羽看,就堪稱英雄!韓信看不到別人的長處,只是自我感覺良好。樊噲是呂后的妹夫,是皇親國戚,如此瞧不起樊噲定使呂后生氣。一個連皇帝也不放在眼里的韓信,自然也不把呂后當(dāng)回事。呂后自然知道,所以當(dāng)逮捕到韓信后,呂后毫不遲疑就把他殺了。仔細(xì)想想,韓信有這樣的下場是有些必然性的。司馬遷說:“蒯通之謀,亂齊驕淮陰,其卒亡此兩人!”就是看到了這種必然性。

七、《史記》明確記載韓信先后兩次謀反

韓信后來的兩次謀反司馬遷是清楚的,《史記》的記載是明確的。韓信第一次謀反是在漢六年其楚王任上。

十二月,人有上變事告楚王信謀反,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2]269

齊王信徙為楚王元年。反,廢。[2]685

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煜乱讯ǎ夜坍?dāng)烹!”上曰:“人告公反?!彼煨迪敌?。[2]2037

第二次謀反是在漢十一年。

春,淮陰侯韓信謀反關(guān)中,夷三族。[2]274

漢十一年……淮陰侯謀反關(guān)中,呂后用蕭何計,誅淮陰侯。[2]1614

不務(wù)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2]2038

韓信謀反關(guān)中,是作為漢高祖十一年春唯一的一件大事記入《高祖本紀(jì)》的。他的“夷三族”是根據(jù)當(dāng)時的法律,依據(jù)其兩次謀反作出的懲罰?!傲和跖碓街\反,廢遷蜀;復(fù)欲反,遂夷三族”[2]274,就是證明。歷史上出現(xiàn)的反臣很多,多數(shù)是被逼反的,也有因感覺遭遇不公而反的。像韓信這樣受到信任和重用而反并且一再被原諒而反的人太罕見了。也許,司馬遷詳細(xì)寫下韓信一步步走向謀反的不歸之路是在警告后人:不要太貪功,不要太貪財,不要“向利倍義”,那是會引誘人走向滅亡的!

細(xì)讀《淮陰侯列傳》及相關(guān)篇章,自韓信聽蒯通計襲歷下軍之后,就是韓信一步步走向反叛,走向滅亡的悲劇史了。

一個有杰出才能的軍事家之所以走向這樣一條違背天道人心的滅亡之路的關(guān)鍵,是韓信太自私貪功了。韓信的行為是在任何國家的任何歷史時期都不被允許的!

參考文獻:

[1]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fēng)格[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

[2] [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 [漢]班固.漢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99.

[4] [三國]諸葛亮.諸葛亮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0.

[5] 吳九龍.孫子校釋[M].北京:軍事科學(xué)出版社,1990.

[6] 韓兆琦.史記評議賞析[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責(zé)任編輯朱正平】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ion of “Kuai Tong Perished Han Xin”

WU Ming-gang

(Binzhou College, Binzhou 256603, China)

Abstract:Han Xin broke down the army of the State of Qi at Lixia with scheme from Kuai Tong, what made Qi “shared military force to Xiang Yu with Han” cross over to Xiang Yu. That’s why Sima Qian said: “Tong’s schemes were so great that disrupted Qi and pampered Huaiyin, which sent Han Xin and Tian Heng to death.” After Han overwhelmed Qi, he required to be the king of Qi. Wu She and Tong remonstrated Han Xin to betray king of Han and declare his sovereignty. He was “hesitating for not betraying king of Han”, but he didn’t save king of Han when he was trapped in Guling. Han’s participation in the battle of Haixia was on the condition that “l(fā)and from east side of Chen to seaside was allocated to Qi”. Historical Records reads that Han only took advantage of Tong’s schemes but not Tong, and rebelled at sixth and eleventh year of the Han dynasty. Han Xin was a man who was greedy and rebellious for benefit.

Key words:Kuai Tong; Lixia army of Qi; Xin as the king of Qi; betraying

作者簡介:吳名崗(1952—),男,山東惠民人,濱州學(xué)院兼職研究員,山東省孫子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孫子文化、《史記》及地方歷史文化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20

中圖分類號:K207

文獻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9-5128(2016)09-0080-07

【司馬遷與《史記》研究】

永平县| 汉川市| 莲花县| 汉中市| 西青区| 通州市| 凤台县| 安丘市| 那坡县| 东宁县| 永昌县| 织金县| 团风县| 吴桥县| 都匀市| 大安市| 四川省| 呼伦贝尔市| 呼图壁县| 马山县| 宁蒗| 凤翔县| 闻喜县| 当涂县| 汝南县| 花垣县| 武胜县| 绥江县| 五华县| 铅山县| 樟树市| 梨树县| 绥化市| 观塘区| 博野县| 尼玛县| 呼和浩特市| 保亭| 利津县| 桃江县| 大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