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司馬遷的兵學(xué)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2016-03-16 09:57:43
渭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6年9期
關(guān)鍵詞:現(xiàn)實意義司馬遷史記

劉 洪 生

(商丘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河南 商丘 476000)

?

司馬遷的兵學(xué)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劉 洪 生

(商丘師范學(xué)院 文學(xué)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摘要:戰(zhàn)爭是人類社會活動的一種存在形態(tài)。司馬遷諳識兵道,將對戰(zhàn)爭的獨特理解,巧妙地糅合在《史記》各篇中,如撮鹽入水,無跡而味存,無形而魂在。比較而言,后之史家和史書刻意而拙笨地辟出“兵志”專欄,生硬羅列,與太史公的智慧相比,反倒是入于下流。即使今天,《史記》蘊涵的軍事辯證法理論,仍是世界人民寶貴的思想資源。

關(guān)鍵詞:司馬遷;《史記》;軍事思想;現(xiàn)實意義

李塨的《閱史郄視》卷二云:“李衛(wèi)公言,史官鮮克知兵,故兵制不傳。余覽《史》、《漢》以至南北朝,良然。至《唐書》乃專志兵,則歐陽諸公之識可謂卓越前人矣?!蔽闹械睦钚l(wèi)公,是指唐代杰出的將領(lǐng)和軍事理論家李靖,他認為唐以前的史學(xué)家是不曉軍事的,因而他們的史書體例沒有“兵志”。作為清初哲學(xué)家的李塨,贊同此觀點,并申論中國正史最早專門記載軍事問題是自《新唐書》始,并認為這是歐陽修、宋祁等人的遠見卓識。而史學(xué)家顧炎武則說:“秦楚之際,兵所出入之途,曲折變化,唯太史公序之如指掌。以山川郡國不易明,故曰東曰西曰南曰北,一言之下而形勢了然……蓋自古史書兵事地勢之詳未有過此者。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勢,非后代書生之所能及也?!盵1]1883一反李塨之所論。近人程金造《司馬遷的兵學(xué)》論:“我認為史官不知兵,若是指《漢書》以下諸著史之官則可,至于太史公司馬遷,則殊不然。司馬遷是通識兵書,深知兵略之人?!盵2]314當代學(xué)者張大可先生的《司馬遷的戰(zhàn)爭觀》[3]101-125,以更為寬廣的視域,認為“《史記》是一部古代最完備的戰(zhàn)爭史”,并分析“司馬遷戰(zhàn)爭觀形成的歷史條件”,對“司馬遷在史論中表述的戰(zhàn)爭觀點”進行了大致歸納。筆者認為,當今這一話題仍值得進一步研究,故就司馬遷的軍事思想及其當代意義等問題,略陳鄙陋,以期使這方面的探討得到深入和廣泛關(guān)注。

一、嚴明的軍紀是制勝的永恒法寶

首先,司馬遷在《史記》中,詳細記述了許多軍事指揮家整肅軍紀、嚴明軍法的生動故事,如《司馬穰苴列傳》記載:

穰苴曰:“臣素卑賤,君擢之閭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權(quán)輕,愿得君之寵臣,國之所尊,以監(jiān)軍,乃可?!庇谑蔷肮S之,使莊賈往。穰苴既辭,與莊賈約曰:“旦日日中會于軍門。”穰苴先馳至軍,立表下漏待賈。賈素驕貴,以為將己之軍而己為監(jiān),不甚急;親戚左右送之,留飲。日中而賈不至。穰苴則仆表決漏,入,行軍勒兵,申明約束。約束既定,夕時,莊賈乃至。穰苴曰:“何后期為?”賈謝曰:“不佞大夫親戚送之,故留?!别谠唬骸皩⑹苊談t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援枹鼓之急則忘其身。今敵國深侵,邦內(nèi)騷動,士卒暴露于境,君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懸于君,何謂相送乎!”召軍正問曰:“軍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對曰:“當斬?!鼻f賈懼,使人馳報景公,請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斬莊賈以徇三軍。三軍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節(jié)赦賈,馳入軍中。穰苴曰:“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眴栜娬唬骸榜Y三軍法何?”正曰:“當斬?!笔拐叽髴帧p谠唬骸熬共豢蓺⒅!蹦藬仄淦?、車之左駙、馬之左驂,以徇三軍。遣使者還報,然后行。[4]1629-1630

這里,司馬遷假穰苴對莊賈行刑前所言,表達了自己對用兵之道的深刻理解:第一,嚴明的軍紀,不僅是一種組織原則和紀律約束,更是一種精神和信仰。軍命如山,令行禁止,不容絲毫動搖和懷疑,是取勝的根本保證,所謂“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援枹鼓之急則忘其身”。第二,在軍紀面前人人平等。這不僅體現(xiàn)軍紀的神圣性,更大的意義在于,能讓普通士兵感受到尊嚴和價值,從而激發(fā)他們在戰(zhàn)場上的自覺意識和堅強的斗志。因而,穰苴在處斬莊賈時,特別指出他的滯后,讓“士卒暴露于境……百姓之命皆懸于君”。甚至對無視軍紀、持節(jié)馳軍的齊景公使者“斬其仆、車之左駙、馬之左驂,以徇三軍”。這樣,士兵所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一種威嚴,也是一種極為可貴的平等價值和被尊重的榮耀。

在《孫子吳起列傳》中,司馬遷這樣描寫:

(孫子)以兵法見于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對曰:“可?!标H廬曰:“可試以婦人乎?”曰:“可?!庇谑窃S之,出宮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與左右手背乎?”婦人曰:“知之?!睂O子曰:“前,則視心;左,視左手;右,視右手;后,即視背?!眿D人曰:“諾?!奔s束既布,乃設(shè)鈇鉞,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婦人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睆?fù)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婦人復(fù)大笑。孫子曰:“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斬左右隊長。吳王從臺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將軍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斬也。”孫子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彼鞌仃犻L二人以徇。用其次為隊長,于是復(fù)鼓之。婦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規(guī)矩繩墨,無敢出聲。于是孫子使使報王曰:“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眳峭踉唬骸皩④娏T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觀?!睂O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庇谑顷H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4]1635

第一,這是一個頗滑稽的故事,一開始就寫出了吳王闔廬對孫武、兵法看似尊重,實則等同兒戲的態(tài)度,當孫武回答他說“可以小試勒兵”時,他竟然出人意料地說“可試以婦人乎?”按通常的邏輯,戰(zhàn)爭讓女人走開,于是出現(xiàn)了可想而知的荒誕局面。而孫武則毫不客氣地貫徹了“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的軍紀原則,在對戰(zhàn)爭認識的根本問題上,給荒唐的吳王上了一課,批評他“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第二,孫武堅決拿會讓吳王“食不甘味”的二姬開刀,與上一個故事一樣,體現(xiàn)了軍紀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可見,司馬遷是在通過這些事例,總結(jié)和強調(diào)這一古今鐵定的軍事定律。第三,在上述兩故事中,穰苴曰:“將在軍,君令有所不受?!睂O武曰:“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彼抉R遷實錄了二人幾乎相同的話,深刻體現(xiàn)了他對將、帥獨立性這一規(guī)律的認同和理解,也是極為經(jīng)典和令人肅然起敬的。第四,嚴明的軍紀是時效的保證,引文最后,司馬遷交代:“于是闔廬知孫子能用兵,卒以為將。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孫子與有力焉?!边M一步肯定了軍紀的作用。

《留侯世家》這樣敘述:

父去里所,復(fù)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绷家蚬种蛟唬骸爸Z?!蔽迦掌矫?,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五日雞鳴,良往。父又先在,復(fù)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fù)早來?!蔽迦?,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背鲆痪帟?,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遂去,無他言,不復(fù)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xí)誦讀之。[4]1519

這段文字告訴讀者:第一,“老父”要求張良“當如是”的,正是正確的時間觀念,它作為軍紀的一種直接體現(xiàn),在戰(zhàn)場上是至關(guān)重要。第二,文中號稱“兵仙”的老父黃石公,有幾分虛無縹緲;《太公兵法》的具體內(nèi)容,司馬遷也完全省略了,而卻用大量筆墨,敘述了“老父”對張良近乎苛刻的時間考察,是否有某種深意呢?第三,最后,張良“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因異之,常習(xí)誦讀之”,聯(lián)系前后文,似乎告訴讀者,留侯從中所深刻領(lǐng)悟到的,正是一種用兵的精神,所以接著司馬遷交代:“(張)良數(shù)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蹦敲?,這里劉邦“省”(他人“皆不省”),“省”的是什么呢?不正是一種“高級”的用兵之道嗎?

其次,《史記》還通過不同民族的共同認識,揭示這一軍事原則?!缎倥袀鳌酚涊d:

單于(頭曼)有太子名冒頓。后有所愛閼氏,生少子,而單于欲廢冒頓而立少子,乃使冒頓質(zhì)于月氏。冒頓既質(zhì)于月氏,而頭曼急擊月氏。月氏欲殺冒頓,冒頓盜其善馬,騎之亡歸。頭曼以為壯,令將萬騎。冒頓乃作為鳴鏑,習(xí)勒其騎射,令曰:“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毙蝎C鳥獸,有不射鳴鏑所射者,輒斬之。已而冒頓以鳴鏑自射其善馬,左右或不敢射者,冒頓立斬不射善馬者。居頃之,復(fù)以鳴鏑自射其愛妻,左右或頗恐,不敢射,冒頓又復(fù)斬之。居頃之,冒頓出獵,以鳴鏑射單于善馬,左右皆射之。于是冒頓知其左右皆可用。從其父單于頭曼獵,以鳴鏑射頭曼,其左右亦皆隨鳴鏑而射殺單于頭曼,遂盡誅其后母與弟及大臣不聽從者。冒頓自立為單于。[4]2317

冒頓單于時期,是匈奴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這一輝煌時代的締造者——冒頓,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位杰出的軍事家。上述記載分明可見,他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軍事指揮家,對嚴明軍紀的執(zhí)著追求,從“以鳴鏑自射其善馬”,到“以鳴鏑自射其愛妻”,再到“從其父單于頭曼獵,以鳴鏑射頭曼”,最終以鳴鏑為號,通協(xié)百軍,箭之所指,士兵所向,訓(xùn)練出一支所向披靡的鐵血之旅。當時的冒頓,未必有對《司馬穰苴兵法》和《孫子兵法》的學(xué)習(xí)和了解,但他作為一個天才軍事家,對嚴明軍紀的自覺領(lǐng)悟,恰能說明,這是古今中外一流軍事家“英雄所見略同”的共識。

再次,司馬遷還通過將帥不同治軍風(fēng)格的比較,進一步闡明軍紀的重要意義。

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斗以自衛(wèi),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刁斗,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笔菚r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4]2301

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對于悲劇英雄,太史公常寄予過多的同情,而以情掩理,失之子羽。我們閱讀《史記》時,也常常會迷失在那些濃郁的抒情性文字中。對李廣的傳記,正是如此。筆者認為,司馬遷對李廣這一形象的描寫,是有所偏愛的。嚴格意義上說,李廣只是一位優(yōu)秀戰(zhàn)士,而不是一個完全合格的將軍或軍事家;或者說,他僅僅部分地具備了軍事家的一些素養(yǎng),充其量只算是“半個將軍”。而他的最終自刎,雖然催人淚下,但卻是必然結(jié)果。在上述引文中,司馬遷通過李廣與程不識兩種不同治軍風(fēng)格的比較,揭示了這種必然性:“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刁斗,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最終結(jié)果卻是:“程不識孝景時以數(shù)直諫為太中大夫。為人廉,謹于文法”;李廣引刀自剄,卻慨嘆“豈非天哉”,實是對軍事和兵法的茫昧不明。

此外,司馬遷在《魏豹彭越列傳》中,也寫到了軍風(fēng)、軍紀的問題:“居歲余,澤間少年相聚百余人,往從彭越,曰:‘請仲為長?!街x曰:‘臣不愿與諸君。’少年強請,乃許。與期旦日日出會,后期者斬。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謝曰:‘臣老,諸君強以為長。今期而多后,不可盡誅,誅最后者一人?!钚iL斬之。皆笑曰:‘何至是?請后不敢?!谑窃侥艘蝗藬刂?,設(shè)壇祭,乃令徒屬。”筆者認為,《史記》這些看似類同的描寫,絕非簡單的重復(fù),而是“借司馬穰苴發(fā)表了自己對治軍的看法”[5]191??偨Y(jié)和推導(dǎo)一種治軍規(guī)律——嚴明的軍紀,是制勝的永恒法寶,是戰(zhàn)爭勝利的第一步;同時,司馬遷又對世俗庸儒的“闇于大較”“不當用兵”,進行了批判和嘲諷,并深表憂慮,他在《律書》中說:“晉用咎犯,而齊用王子,吳用孫武,申明軍約,賞罰必信,卒伯諸侯,兼列邦土,雖不及三代之誥誓,然身寵君尊,當世顯揚,可不謂榮焉?豈與世儒闇于大較,不權(quán)輕重,猥云德化,不當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執(zhí)不移等哉!”[4]898

二、士兵永遠是戰(zhàn)爭的主體

兵將的關(guān)系,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因素之一。甚至某種意義上說,士兵才是戰(zhàn)爭的主體。沒有士兵的戰(zhàn)爭,是不存在的;沒有士兵的將軍,也是沒有價值的。因而,以士兵為主,一切依靠士兵,是取得戰(zhàn)爭徹底勝利的根本保證?!叭藗兾⒉蛔愕?,統(tǒng)帥就是一切”的軍事理論,正是拿破侖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正由于此,1849年3月,恩格斯在《皮蒙特軍隊的失敗》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人民戰(zhàn)爭”的科學(xué)概念。毛澤東則在《反對日本進攻的方針、辦法和前途》《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zhàn)勝利而斗爭》《抗日游擊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等論著中,系統(tǒng)完善了關(guān)于“人民戰(zhàn)爭”的思想,成為世界軍事理論的經(jīng)典,并最終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妒酚洝分校抉R遷通過客觀敘述,記下了許多反映兵將關(guān)系的案例。

(一)將帥愛恤士卒,上下之間血肉相連、榮辱與共的關(guān)系

《司馬穰苴列傳》記述穰苴將兵,“士卒次舍,井灶、飲食問疾醫(yī)藥,身自拊循之。悉取將軍之資糧享士卒,身與士卒平分糧食。最比其羸弱者”。正是穰苴這種愛兵如子之情,使得一旦有軍情時,戰(zhàn)爭動員幾乎是多余的,“病者皆求行,爭奮出為之赴戰(zhàn)”。

《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吳)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shè)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蹦敲矗瑓瞧疬@樣對待士兵,士兵又如何表現(xiàn)呢?“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zhàn)不旋踵,遂死于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彪m然這位母親的話,略帶心酸,但吳起作為一個將軍是稱職的。所以司馬遷補充說:“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p>

在戰(zhàn)國四公子中,對于魏無忌的“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司馬遷是最為稱道的,“吾過大梁之墟,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巖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名冠諸侯,不虛耳。高祖每過之而令民奉祠不絕也”[4]1829。因而,一再描述魏公子愛恤士卒,士卒也樂為其用的事例,“公子遂將晉鄙軍。勒兵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yǎng)?!眠x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于河外,走蒙驁。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guān),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盵4]1828

《廉頗藺相如列傳》寫道:“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幕)府,為士卒費。日擊數(shù)牛饗士,習(xí)射騎,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zhàn)士?!憋@然,司馬遷評價李牧“良將也”,不僅是因為他的戰(zhàn)功,也因為他具備良將的基本素養(yǎng)——“厚遇戰(zhàn)士”。

即使項羽,雖是一個失敗的英雄,但《項羽本紀》中記載:“(宋義)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天寒大雨,士卒凍饑。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芋菽,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笨梢?,“士卒凍饑”,而將軍“飲酒高會”,是項羽斬殺上司宋義最合乎情理的借口?!蛾愊鄧兰摇氛f項羽:“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潔好禮者多歸之?!薄痘搓幒盍袀鳌氛f:“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此所謂婦人之仁也?!贝藘商幷Z境,雖有反諷味道,但也客觀上肯定了項羽對下屬的愛重,否則“垓下之圍”時,與部將的訣別就不會那么悲壯。甚至連“半個將軍”的李廣,也懂得這種基本的統(tǒng)兵之道,“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4]2302。

(二)對士卒“若驅(qū)犬羊”,則必然導(dǎo)致戰(zhàn)爭的失敗

首先,讓我們看《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一段精彩敘述:

秦與趙兵相距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shù)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zhàn)。秦數(shù)挑戰(zhàn),廉頗不肯。趙王信秦之間。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壁w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壁w王不聽,遂將之。趙括自少時學(xué)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奔袄▽⑿?,其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將?!蓖踉唬骸昂我裕俊睂υ唬骸笆兼缕涓?,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shù),所友者以百數(shù),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愿王勿遣?!蓖踉唬骸澳钢弥嵋褯Q矣?!崩敢蛟唬骸巴踅K遣之,即有如不稱,妾得無隨坐乎?”王許諾。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易置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余日,軍餓,趙括出銳卒自博戰(zhàn),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shù)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阬之。趙前后所亡凡四十五萬。明年,秦兵遂圍邯鄲,歲余,幾不得脫。賴楚、魏諸侯來救,乃得解邯鄲之圍。趙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誅也。[4]1887-1888

這是一個曲折生動的故事,更是一個絕佳的反面教材,或許,后者才是太史公的良苦用意。趙括為什么失???第一,死讀兵書,不知權(quán)變,“若膠柱而鼓瑟耳”。第二,草率出兵,缺乏對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和敵我雙方的準確判斷,“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更重要的是第三個原因,即將帥的人格精神和他在士兵心目中的地位,趙括的父親、一代名將趙奢是“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shù),所友者以百數(shù),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而趙括卻是“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于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貓笏谋厝皇恰笆孔潆x心”。這是令人刻骨銘心的教訓(xùn)。

其次,《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司馬遷還有一段意味深長的記述,“楚聞廉頗在魏,陰使人迎之。廉頗一為楚將,無功,曰:‘我思用趙人?!弊x到這里,筆者思考:為什么一代名將廉頗入楚則“無功”而“思用趙人”?是什么造就了英雄?戰(zhàn)爭中“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6]134?正如毛澤東所論:“戰(zhàn)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資源,存在于民眾之中?!薄案锩鼞?zhàn)爭是群眾的戰(zhàn)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只能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zhàn)爭?!盵6]131

司馬遷之后約千年,趙宋王朝建立。在加強中央集權(quán)時,統(tǒng)治者最先考慮的,就是軍隊問題,對兵將之間的關(guān)系問題,可謂是煞費苦心:舉天下之兵宿于京師,創(chuàng)禁兵制,設(shè)三衙,以三帥統(tǒng)領(lǐng)禁軍;同時設(shè)樞密院,以樞密使主管禁軍;三衙與樞密院、三帥與樞密使之間的關(guān)系是,“天下之兵,本于樞密,有發(fā)兵之權(quán),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于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fā)兵之權(quán)?!盵7]17A再設(shè)以“更戍法”,名義上使士兵“習(xí)山川勞苦,遠妻孥懷土之戀”,實則是靠這種“戍守邊地,率一、二年而更”的頻繁換防,造成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局面,斬斷將兵之間的血肉紐帶關(guān)系,“(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內(nèi),懲累朝藩鎮(zhèn)跋扈,盡收天下勁兵列營京畿,以備藩衛(wèi)……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內(nèi)外相維,上下相制,等級相軋,雖有暴戾恣睢,無所厝其間。是以天下晏然,愈百年而無犬吠之驚。此制兵得其道也”[8]1327。姑且不論趙宋王朝是否真的“無犬吠之驚”,而靠士卒擁立和兵變起家的趙匡胤兄弟,對于兵將之間的這種關(guān)系,敏感程度是異乎尋常的,也許這正是他們深諳用兵之道的逆向之思!

三、對戰(zhàn)爭復(fù)雜性的認識

戰(zhàn)爭的本質(zhì)是什么?戰(zhàn)爭給社會生活帶來了什么?戰(zhàn)爭都是不可避免的嗎?誰是戰(zhàn)爭的真正勝利者?戰(zhàn)場上如何對待戰(zhàn)俘?究竟如何評價歷史上的戰(zhàn)爭……作為一部志在“原始察終,見盛觀衰”[4]2790,“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9]581的巨著,《史記》作者思考并回答了這些問題,如張大可先生所論:“他的戰(zhàn)爭觀不僅表述于史論中,而且也表述于述史方法和筆削內(nèi)容之中?!盵3]104

(一)戰(zhàn)爭的兩面性

首先司馬遷認識到,戰(zhàn)爭的本質(zhì)是政治的延續(xù),是社會矛盾斗爭的最高形式,也是一種推進歷史演變的動力,“兵者,圣人所以討強暴,平亂世,夷險阻,救危殆”[4]897,并批評“世儒闇于大較,不權(quán)輕重,猥云德化,不當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這種不一味否定戰(zhàn)爭的態(tài)度,超越了儒、墨*《孟子·離婁上》有:“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戰(zhàn)者服上刑,連諸侯者次之,辟草萊、任土地者次之?!绷硪姟赌印分都鎼邸贰斗枪ァ返绕?。等家,畢竟戰(zhàn)爭是人類社會活動不可避免的一種形態(tài)。正如列寧所指出:“歷史上常有這樣的戰(zhàn)爭,它們雖然和一切戰(zhàn)爭一樣,不可避免地帶來種種慘禍、暴行、災(zāi)難和痛苦,但是它們?nèi)匀皇沁M步的戰(zhàn)爭。也就是說,它們有利于人類的發(fā)展,有助于破壞特別有害的和反動的制度?!盵10]668

其次,司馬遷認識到,解決爭端,殺伐與征服并不是最佳選擇,戰(zhàn)爭只能是短暫的存在,和平、道德、仁愛才是更高級的社會文明?!秾O子吳起列傳》記載: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jīng)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蔽浜钤唬骸吧?。”[4]1638-1639

這里通過吳起對魏侯的教導(dǎo),揭示和平治世的最高維系,并不是山河之險和堅船利炮,而是“修德”,“非兵不強,非德不昌,黃帝、湯、武以興,桀、紂、二世以崩,可不慎歟?《司馬法》所從來尚矣,太公、孫、吳、王子能紹而明之,切近世,極人變。作律書第三”[4]2761。這樣,司馬遷又超越了孫武對戰(zhàn)爭本質(zhì)的片面認識——“掠鄉(xiāng)分眾,廓地分利”[11]122。清代祁駿佳在《遁翁隨筆》卷下中嘆服:“馬遷常究心于兵法,不淺也?!?/p>

(二)戰(zhàn)爭的人性化

首先,司馬遷明確表示,殘殺俘虜是極其可恥的?!俄椨鸨炯o》記錄了楚霸王項羽屠城和坑殺降卒的丑行,“項梁前使項羽別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阬之”;“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guān)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谑浅娨箵絷l秦卒二十余萬人新安城南”?!栋灼鹜豸辶袀鳌酚涗浟耸葰⒊尚缘陌灼?,在臨死前的反思:

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武安君(白起)引劍將自剄,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當死。長平之戰(zhàn),趙卒降者數(shù)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彼熳詺ⅰ4]1778

在撰寫秦將世家王翦、王賁、王離祖孫三人時,對王離的被虜,司馬遷卻說:“不亦宜乎!”并找出原因:“夫為將三世者必敗。必敗者何也?必其所殺伐多矣,其后受其不祥?!盵4]1780特別是對李廣的命運,司馬遷在撲朔迷離的敘述中,也似有同情之外的復(fù)雜評價:“(王)朔曰:‘將軍自念,豈嘗有所恨乎?’(李)廣曰:‘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大恨獨此耳。’朔曰:‘禍莫大于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盵4]2304

其次,《史記》還記載了每次戰(zhàn)爭的濫殺,這些血淋淋的數(shù)字,表露了太史公的人文精神。揚雄在《法言·君子篇》中說:“多愛不忍,子長也!”祁駿佳的《遁翁隨筆》根據(jù)《白起王翦列傳》,計算出秦將白起的殺人數(shù)字:“攻韓、魏于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魏,拔華陽,斬首十三萬;又沉趙將賈偃之卒二萬于河中。攻韓陘城,斬首五萬??于w卒四十萬。其他前后斬首虜且四十五萬人。則其斬馘不啻百萬矣。”[2]370實際上,司馬遷還說他“攻南陽太行道,絕之”[4]1775,使一條道路為之斷絕,又該是怎樣的一種屠殺呢?因此,司馬遷借用蘇秦的話,說秦是“虎狼之國”[4]1708。事實上,春秋戰(zhàn)國約500年間的58次重大戰(zhàn)爭中,諸侯國無不如此,因而,孟子說“春秋無義戰(zhàn)”[12]455。

(三)戰(zhàn)爭的不可知性

首先,戰(zhàn)爭的法則,沒有可遵守的教條。宋襄公在戰(zhàn)場上大講“仁義”,耐心等待強敵渡河列陣而后開戰(zhàn),終于招致敗亡。司馬遷嘲笑了這位戰(zhàn)爭愚人:“襄公傷于泓,君子孰稱?”[4]2766《廉頗藺相如列傳》描寫一代名將趙奢,精于用兵,而其子趙括卻是一個徒有虛名的庸才,死讀兵書,不知權(quán)變,妄自尊大,頭腦簡單,終于在長平之戰(zhàn)中,葬送了趙國。正如《老子》所論:“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溎笥谳p敵,輕敵幾喪吾寶?!盵13]323

其次,鑒于戰(zhàn)爭的復(fù)雜性,司馬遷肯定了合變奇勝的戰(zhàn)術(shù)策略?!短飭瘟袀鳌分?,田單以五千兵大破十萬燕軍,司馬遷贊道:“兵以正合,以奇勝。善之者,出奇無窮。奇正還相生,如環(huán)之無端?!痹诰€之戰(zhàn)中,陳馀拒絕李左車的奇計,只知紙上談兵,兵敗身死為天下笑,司馬遷語含譏諷地寫道:

成安君(陳馀),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zhàn)。今韓信兵號數(shù)萬,其實不過數(shù)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今如此避而不擊,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辈宦爮V武君(李左車)策。[4]2043

筆者認為,司馬遷所謂“奇計”有兩層含義:第一,是出人意表、不蹈故常的非常規(guī)之思,如田單的“火牛陣”;第二,李左車游說陳馀時說:“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斗,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后爨,師不宿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行數(shù)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足下深溝高壘,堅營勿與戰(zhàn)。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后,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于戲下。愿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逼鋵嵅贿^是延時、斷后、包抄、劫糧道而已,而又的確是讓對手韓信大吃一驚的“奇計”,原因是充分利用了特殊的地形和時機。也就是說在具體場景下,一切常規(guī)手段又都可能化為“奇”,“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順耳”[4]898。第一種奇,是有形的奇,尚有跡可循,第二種是無形的奇,則是奇變無窮,充分體現(xiàn)出戰(zhàn)爭的不可預(yù)測性。因而,《孫子兵法》的第九、十、十一篇對地形、地物的講論尤詳。

第三,對戰(zhàn)爭結(jié)果的復(fù)雜情懷?!对酵豕篡`世家》寫越王欲伐吳,范蠡阻止說:“不可。臣聞兵者兇器也,戰(zhàn)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兇器,試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苯Y(jié)果果然是越王“以余兵五千人保棲于會稽。吳王追而圍之”?!镀浇蚝钪鞲噶袀鳌氛f:“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zhàn)必亡;天下雖平,忘戰(zhàn)必危?!曳蚺吣娴乱?,兵者兇器也,爭者末節(jié)也。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故圣王重行之。夫務(wù)戰(zhàn)勝窮武事者,未有不悔者也?!痹凇稑窌分?,司馬遷更是論道:“夫樂者,先王之所以飾喜也;軍旅鈇鉞者,先王之所以飾怒也?!闭J為軍隊和兵器的最好使用,是張而不用,所謂“雖有甲兵,無所陳之”[13]357?!稄垉x列傳》:“齊與魯三戰(zhàn)而魯三勝,國亦危亡隨其后,雖有戰(zhàn)勝之名,而有亡國之實……秦趙戰(zhàn)于河漳之上,再戰(zhàn)而趙再勝秦;戰(zhàn)于番吾之下,再戰(zhàn)又勝秦。四戰(zhàn)之后,趙之亡卒數(shù)十萬,邯鄲僅存,雖有戰(zhàn)勝之名而國已破矣?!苯沂玖恕笆〉膭倮摺边@一特殊戰(zhàn)爭現(xiàn)象,所謂“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13]309,如《孫子兵法·謀攻》所謂“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缎倥袀鳌飞踔僚u了漢朝對匈奴連年用兵的失策:意氣用事,“建功不深”,“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時之權(quán),而務(wù)諂納其說,以便偏指,不參彼己;將率席中國廣大,氣奮,人主因以決策,是以建功不深?!痹谒抉R遷看來,歷史上那些無價值的角逐,蠢如莊周所說“以隨侯之珠,彈千仞之雀”[14]972,這些戰(zhàn)爭悖論現(xiàn)象,即使今天,也值得深思,特別是那些極端民族主義者。

四、結(jié)語

有著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近現(xiàn)代以來的歷史飽經(jīng)滄桑和患難;隨著21世紀的到來,這只東方雄獅正昂首奔進在崛起的道路上。而在她的四周,無論是陸地還是海洋,又是那樣的不平靜,“文明沖突”,地域之爭,使國際斗爭,風(fēng)云變幻,云波詭譎,甚至劍拔弩張,戰(zhàn)事一觸即發(fā)。在此歷史的關(guān)口,我們一方面應(yīng)積極學(xué)習(xí)和利用西方最先進的科學(xué)技術(shù),富國強兵,積極備戰(zhàn);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在我們先人的智慧和寶典中尋找資源、方略和借鑒。

與其他史書或?qū)iT性的軍事著作相比較,《史記》中的兵學(xué)視域是寬廣的,是以整體和宏觀的高度去認識軍事和戰(zhàn)爭。不僅是一部古代最完備的戰(zhàn)爭史,更蘊涵著系統(tǒng)科學(xué)的軍事理論,深刻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太史公的這種兵道觀深受老子道家思想*魏源的《老子本義序》說:“五千言動稱經(jīng)言及太上有言,又多引禮家之言、兵家之言?!薄秾O子集注序》說:“《老子》其言兵之乎……吾于斯見兵之精?!闭绿住?書·儒道第三》認為:“老聃為柱下史,多識掌故,約《金版》《六韜》之旨,著五千言,以為后世陰謀者法?!庇衢小吨T子評議·補錄》判定“兵家源于道德”。郭沫若《中國史稿》說“《老子》是一部政治哲學(xué)著作,又是一部兵書”。翟青《老子是一部兵書》(《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文物出版社1976年版)、王明《論老子兵書》(《道家與道教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4年版)等文章,進一步探討了該問題。葛榮晉先生甚至論定“老子對于中國兵學(xué)有開山之功”(《中華文化論壇》2002年版)。的影響,其“在德不在險”“非兵不強,非德不昌”“善戰(zhàn)”“不以兵強天下”的戰(zhàn)爭觀,備戰(zhàn)、慎戰(zhàn)、止戰(zhàn)的軍事精神,具有崇高的人文關(guān)懷,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傳統(tǒng)和素養(yǎng)。因此,某種意義上說,《史記》中的軍事思想是解決當今世界沖突的寶貴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 [明]顧炎武.日知錄集釋[M].黃汝誠,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 程金造.史記管窺[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

[3] 劉乃和.司馬遷和史記[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

[4] 王利器.史記注譯[M].西安:三秦出版社,1988.

[5] 張大可,安平秋,俞樟華.史記研究集成:第三卷[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

[6]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7] 左圭.左氏百川學(xué)海:第二十九冊[M].北京:中國書店,1981.

[8]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兵考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6.

[9] [南朝梁]蕭統(tǒng).文選[M].李善,注.北京:中華書局,1977.

[10] [蘇]列寧.列寧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1] [春秋]孫武.孫子[M].曹操,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2] 楊伯峻.白話四書[M].長沙:岳麓書社,1989.

[13] 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4] 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

【責任編輯朱正平】

The Military Thought of Sima Qian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LIU Hong-she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 476000, China)

Abstract:War is a kind of existence form of human social activities. Sima Qian knew it well and skillfully wrote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wars into Historical Records. In comparison, the historian and the history books later deliberately and clumsily created “Bing Zhi” column, and roughly made the series of the list, which was not wise compared with Taishigong’s wisdom. Even today, Historical Records contains the rich military dialectics theory, and it is still a valuable resource of the world.

Key words:Sima Qian; Historical Records; military though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簡介:劉洪生(1964—),男,河南柘城人,商丘師范學(xué)院文學(xué)院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xué)研究。

收稿日期:2016-03-30

中圖分類號:K2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5128(2016)09-0026-08

【司馬遷與《史記》研究】

猜你喜歡
現(xiàn)實意義司馬遷史記
假如司馬遷沒有《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村志在鄉(xiāng)村文化承傳中的現(xiàn)實意義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34
專家學(xué)者為“司馬遷與《史記》研究”欄目三十周年題詞
少年品讀 史記
少年品讀 史記
人故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怦然心動》的情感與現(xiàn)實意義
思索《鯢魚之亂》生態(tài)危機的現(xiàn)實意義
短篇小說(2014年11期)2014-02-27 08:32:47
民丰县| 周口市| 郁南县| 同心县| 吴堡县| 南召县| 深州市| 攀枝花市| 霞浦县| 丁青县| 汝阳县| 宁陕县| 庆元县| 德江县| 丰原市| 晋城| 农安县| 图们市| 兴业县| 浦县| 长岛县| 海林市| 崇礼县| 社会| 英德市| 浮山县| 色达县| 丰县| 贵港市| 怀来县| 娄底市| 东乌| 陵川县| 固始县| 富顺县| 辛集市| 泰州市| 扬中市| 林西县| 张掖市| 北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