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露
(內蒙古科技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
讀書會在地方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中的實踐與啟示
苗 露
(內蒙古科技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內蒙古 包頭 014010)
讀書會是現(xiàn)代社會的一種社交性閱讀方式,在民間方興未艾。讀書會作為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官方視野外的一種補充形式,應該被提上議事日程。讀書會能夠引導高校大學生,尤其是工科院校的大學生接觸人文社科的經典書籍,從而在價值取向、心理性格、情感意志、文化修養(yǎng)等多方面進行修繕和熏陶,而這正是自然科學的專業(yè)學習無法觸及的地方。由于地方性工科院校在人文素質教育上存在的天然問題,亟需展開此類民間活動,調動大學生積極性,創(chuàng)建良好的校園人文環(huán)境。
高等教育;人文素質教育;讀書會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實施20年以來,在中國形成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對中國現(xiàn)代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作為一名剛畢業(yè)不久走上工作崗位,也承擔過大學通識課的高校教師,深有體會。但到底何為人文素質教育,難有定論。而這種變化著的闡釋性也正是人文素養(yǎng)的獨特之處。
在實踐中,我們看到高校一般強調在課程設計中增加人文社科課程、社會實踐課程的比例,同時加大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的比重,但這些舉措無一例外都具有自上而下的官方性質。首先,課程選修,事關學生學位,以筆者的通識課教學經驗來看,大部分學生選修通識課有著非常明確的功利目的,哪門課程給分高就選哪門。尤其一部分臨近畢業(yè)的學生,已經開始實習但學分尚未修夠,就會直接向通識課老師討要學分,老師不給,不近人情,老師給,又不夠公平;其次,校園文化活動,主要是由校園官方承認的各類社團發(fā)起。這類活動為吸引更多人參與往往將參與次數(shù)與學分學位、獎學金評優(yōu)等事宜掛鉤。不少學生向筆者反映,剛入學時,對于校園各類社團和文娛活動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但參加過幾次后,則表現(xiàn)出極大的冷漠。少量堅持熱衷于校園文化活動的學生,最后走上了各類社團和學生會的領導崗位。不難發(fā)現(xiàn),此類活動的思路難以擺脫積累政績的影響:拍幾張照片,發(fā)幾條新聞,重形式結果,輕內容過程。學生自發(fā)參加活動的少,被迫參加活動的多。如此種種,都讓校園的文化活動,彌漫著官僚主義的氣息。
讀書會,作為一種由讀書愛好者自發(fā)組成的非功利團體,能夠將人文素質教育活動的性質回歸本初。讀書會在高校人文素質教育上有三個明顯優(yōu)勢:
1.成本低廉而影響深遠。相較于其他校園文化活動的高成本(有的校園文化活動為節(jié)省成本,需向社會獲取商業(yè)贊助,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讀書會可謂成本低廉。平時活動,只需少量宣傳費用。若需要固定場所,至多需要一些購買經典書籍的經費即可。一次性投入,長期收益,影響深遠。
2.真正抓住了人文素質教育需要熏陶、引導、對話的學習方法,這是非講授、灌輸、考查這類傳統(tǒng)應試方法所能比擬的。人文素養(yǎng)的積累類似修行,需于無聲處潛移默化。古希臘和我國傳統(tǒng)教育方式中的積極方面都是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極好例證。
3.不與任何學業(yè)成績和評比掛鉤,無功利且完全自由的興趣小組。興趣是最高驅動力,而利益是最低驅動力。讀書會以興趣為支點,形式多樣,不拘一格,鼓勵參與者天馬行空進行思考。
但地方性工科院校天然的缺陷,又是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時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首先是地方性工科院校所在城市文化氛圍較弱。中國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大量一流大學集中在一、二線城市和東部地區(qū),二線以下城市的院校多為學科分布單一的應用型高校。中小地方城市大多主抓經濟發(fā)展,而文化重視不夠。地方高校缺乏一、二線城市的文化滋養(yǎng),作為應用型高校,又很少能在文化上反哺社會。這讓高校人文素養(yǎng)教育產生強烈的地域差異。
其次是工科院校濃郁的應用型校園氛圍。工科院校的師生,通常形成較為穩(wěn)固的應用型思維,即大學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某工科院校多次強調其畢業(yè)生突出特點為“上手快,留得住,后勁足”,這是典型的應用型思維。大學不是技校,不僅僅是職業(yè)培訓,而是要在價值取向、心理性格、情感意志、文化修養(yǎng)等多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塑造。
在這樣的基礎上,筆者進行了齒輪讀書會的實踐。
2013年9月,筆者開始在內蒙古科技大學任教,承擔《中國文化概論》、《戲劇鑒賞》等課程的教學任務。教學之余,創(chuàng)辦齒輪讀書會。讀書會定名齒輪,一取內蒙古科技大學(前身為包頭鋼鐵學院)所在地包頭重工業(yè)城市之意,二取“轉動,然后帶動”的知行合一精神。以便在自己學術研究之余,帶領學生進行人文社科類經典書籍的精細化閱讀,最終能夠活躍校園文化,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這一讀書會屬于純粹的民間組織。筆者目前是讀書會的發(fā)起者,也是讀書會的管理者,但它的未來,應該是由學生自發(fā)管理??梢哉f,老師和學生,都是抱著非功利心態(tài)創(chuàng)辦和參加這個活動的。這從根本上避免了行政干擾。
從2013年10月創(chuàng)辦至今,讀書會共舉辦活動8次,活動形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文本精讀,二是電影賞析。其中4次為讀書活動,3次為電影賞析,1次為公開講座。活動一般于晚上七點進行,地點不固定?;顒又皶ㄟ^網絡和校園海報的方式進行宣傳。限于創(chuàng)辦初期的人手和經費,宣傳范圍有限。在內容上,由于讀書會處在初步探索階段,因此選擇標準尚未固定。作為創(chuàng)辦者,暫定標準為“人文社科類的經典作品”。
首次活動精讀了古希臘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的悲劇作品《普羅米修斯》,第二次、第三次活動連續(xù)精讀了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卷一部分內容。第四至第六次,分別賞析了具有現(xiàn)實批判意義的電影《血鉆》、《偷自行車的人》和《楚門秀》。第七次活動結合2014年10月習總書記的文藝座談會講話,做了一些歷史回顧和理論探討。第八次活動為筆者主講的關于文科類學位論文撰寫規(guī)范的講座。讀書活動由于要求成員對文本有一個前期了解,所以參加者不算多,平均每次保持在10人左右。電影賞析活動人較多,每次至少有20人。
回顧齒輪讀書會目前的八次活動,應該說,對于內蒙古科技大學的學生而言,是新穎的、有趣的。大部分同學此前雖然并未聽說過讀書會這樣一種學習形式,但通過參加活動,對讀書會表示認可。以下是部分參加過齒輪讀書會的感受:
A同學:“可以接觸到許多有思想的人”;
B同學:“了解了許多經典的作品;在相互學習討論中提高了自己的認識能力”;
C同學:“1.能得知好書,2.老師帶頭逐字推敲,能獲得深意,3.有一個安靜的地方,能心平氣和讀書”;
D同學:“思想上的碰撞,擦出火花,可以點燃一個世界”。①
但在讀書會的組織過程中,我也發(fā)現(xiàn)了以下問題:
1.學生課業(yè)任務較重,難有時間參與讀書會的活動。我校通識課一般都在周一至周五晚七點半開課,個別課程甚至在周六日開設。學生為修夠學分,也只好在大一大二盡量多修,所以晚上的時間被占用較多。再加上筆者自己也需保證日常教學任務,所以找尋一個師生都空閑的時間段存在一定難度。而大三大四學生由于進入實踐實習、論文寫作、面試招聘的階段,所以參加讀書會的機會相對更少。
2.選擇閱讀書目有一定難度。難度有二:一是書籍本身難易程度不好把握,二是書籍長短程度需要考量。第一點關系到參加者能否跟上引導者的閱讀速度和理解程度。齒輪讀書會所讀過的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就是一次不太成功的選擇。而埃斯庫羅斯的《普羅米修斯》效果則要好得多。第二點關系到活動的完整性和連貫性,應盡量做到一次活動完成一個作品的閱讀和講解。這樣能夠保證參與者的熱情和記憶效果。
3.讀書會的運作與管理。這是齒輪目前遇到的最大困難。作為發(fā)起者,筆者對齒輪未來的設想是:有一個固定場所,有一定量的藏書。讀書會設自我管理委員會,由三到五位學生以勤工儉學的形式輪流協(xié)同管理,學?;驅W院可以發(fā)放一定的管理經費,用于支付讀書會宣傳維護的費用和學生的勞務費。委員負責每次活動的主題、時間和宣傳,可以不請老師參加,也可根據不同主題請不同老師前來參加。
目前,由于教學及行政工作相對增多,近一年以來活動次數(shù)銳減。在未來,筆者希望齒輪讀書會能夠獲得關注,持續(xù)運行,成為校園文化乃至城市文化的一個標志。無論如何,齒輪讀書會還會繼續(xù)運行下去,在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道路上繼續(xù)前行。
齒輪讀書會的實踐,不僅讓人思考在工科院校組織讀書會的可能性,更令人想到人文素質教育的諸多問題。2015年5月,筆者參加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在北京理工大學舉辦的“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暨全國高等學校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工作20周年研討會”,有幸聆聽了多位前輩學者和專家院士的講座。會議總結并展望了我國素質教育工作的歷史和未來,但對于地方性的素質教育問題鞭長莫及。
筆者曾在自己的通識課上對學生進行過一次簡單的問卷調查。通識課學生覆蓋了全校十余種專業(yè),年級覆蓋從新生到大四。問卷發(fā)放100份,主要調查內蒙古科技大學學生的家庭背景和他們對“讀書會”的了解程度。調查顯示,作為一所典型的地方性工科院校,內蒙古科技大學的超過五成的生源來自具有務農和個體經營者背景的家庭。這些學生的生源地大多是比包頭更為偏僻的縣鎮(zhèn)鄉(xiāng)村。這個小調查結果與專業(yè)機構的調查結果基本一致。根據麥克斯公司為內蒙古科技大學所做的調查,從2012級到2014級,近六成是具有農村背景生源,近九成新生是所在家庭的第一代大學生。②所以很明顯的是,對于這些孩子來說,讀書會還是一種新鮮事物。盡管在一、二線城市的高校中,讀書會早已司空見慣。不難聯(lián)想到,人文素質教育的其他形式,諸如話劇演出、美術展覽等對于他們來說將更為陌生。所以,人文素質教育在全國范圍內難以同步進行。當一、二線城市高校已經擁有過剩文化資源的時候,三線城市高校還處在普及這些文化形式的階段。當然,正是在人文資源匱乏的地方,人文素質教育才愈發(fā)可貴。筆者想說的是,人文素質教育存在著地域性差異。在操作過程中,一定要結合各地實際,某種程度上甚至要傾向地方。
地域性差異的背后,反映著更為深層次的經濟因素。來自縣鎮(zhèn)鄉(xiāng)村的學生,大多肩負著一定的經濟壓力。他們進入應用型極強的工科院校進行學習,正是以就業(yè)作為最緊迫任務而做出的選擇。這一點再次由麥可思的專業(yè)調研報告印證:約七成學生是考慮到就業(yè)狀況才選擇內蒙古科技大學。從短期來看,提升人文素養(yǎng)與就業(yè)培訓是極其矛盾的。因為就業(yè)需要看得見摸得著的技能,而人文素養(yǎng)教育并不是一時一地就可以立竿見影的。面臨著現(xiàn)實就業(yè)的壓力,肩負著家庭經濟的壓力,這些學生可能更鐘情于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用技能。讀經典書籍、看高雅演出,某種程度對他們來說是奢侈的,更不用說對于這些文化形式的甄別選擇。只有極少數(shù)學生,能夠從容思考一些“無用”問題。因此,人文素質教育也再次印證了最樸素的唯物主義原理:提升現(xiàn)代文化水平的前提是提升現(xiàn)代經濟水平,素質教育務必考慮經濟水平與地方狀況,盲目推廣一流大學與一線城市的經驗未必可行,剔除了經濟背景和社會背景的教育經驗是非??梢傻摹4送?,筆者的課堂上還有不少蒙古族同學,針對他們的人文素質教育應該是如何的,也應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注釋:
①錄自對參與過齒輪讀書會的學生的訪調查問卷。
②詳見麥可思公司《內蒙古科技大學招生、入學教育及新生適應性報告》(2015年度報告)。
責任編輯 付友華
2016-01-27
10.3969/j.issn.1003-8078.2016.04.24
苗露(1984-),男,內蒙古包頭人,內蒙古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文學博士。
G247
A
1003-8078(2016)04-00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