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哲
(中共襄陽市委黨校,湖北襄陽441000)
反腐視域中的領導干部身份屬性雙重性研究
后哲
(中共襄陽市委黨校,湖北襄陽441000)
領導干部具有自然人與社會人雙重屬性、公民與公務員雙重身份及決策者和執(zhí)行者雙重角色。然而,領導干部對其身份屬性的三個“雙重性”存在誤識,主要表現(xiàn)為:突出人的自然屬性表現(xiàn),而忽視社會屬性價值;重視公職官位,以公務員身份為公民私人身份牟利;“重決策、輕執(zhí)行”與“重執(zhí)行、輕決策”現(xiàn)象并存。這種身份誤識容易導致腐敗行為的發(fā)生。在反腐敗過程中,應準確把握自然人和社會人雙重屬性,正視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嚴格區(qū)分公民和公務員雙重身份,凈化權力觀和利益觀;切實履行決策者與執(zhí)行者雙重角色,切實為群眾謀福利。
反腐;領導干部身份屬性;雙重性
DOl:10.3969/j.issn.1671-7155.2016.06.005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認真踐行“初心”,全面從嚴治黨。從狠剎“四風”開始,重典打虎、全面拍蠅,巡視重問責,海外大追逃,清除“最大威脅”,持續(xù)保持反腐敗斗爭的高壓態(tài)勢,強力營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新氛圍和權力運行新機制,各級領導干部“敬畏人民、敬畏組織、敬畏法紀,公正用權,依法用權,廉潔用權”的政治生態(tài)正在神州大地蓬勃生長。作為“關鍵少數(shù)”的領導干部,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決定了反腐工作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我們在反腐敗的過程中,應該正確認識和把握領導干部身份的雙重屬性,以此重點發(fā)力,正本清源,以奪取反腐敗斗爭的決定性勝利。
(一)領導干部具有自然人與社會人雙重屬性
1.“自然屬性”是領導干部作為人與生俱來的本性
人的自然屬性是指人作為動物先天性所擁有的肉體存在和生物特征,如吃、喝、拉、撒、睡、居住、防衛(wèi)、情欲等,也就是人在自然狀態(tài)下所表現(xiàn)出來的原始特征。人的自然屬性通過遺傳直接繼承,變化極其緩慢,只要生命延繼,人的行為就會被它驅(qū)動不止。人是由高級動物進化而來,在生命的自然屬性上與其它動物沒有質(zhì)的區(qū)別,在沒有受到外部條件的約束與社會教化以前,都是在生命本能的自我意識驅(qū)動下,以“我”為中心來決定自己的行動方向,在生活中依據(jù)自己的喜怒哀樂來支配自己的行為選擇,沒有任何規(guī)則與禁忌的觀念,沒有集體意識、團隊觀念、榮辱與共等概念,靠自身能力在大自然中生存。因此,“自然人”的屬性,是人的自然本能屬性,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性。領導干部作為“自然人”,也具有人的“自然屬性”。
2.“社會屬性”是領導干部作為“社會人”后天習得的生存方式
人的社會屬性是指人在實踐活動基礎上反映出的具有“智慧”特性的存在形式,如生產(chǎn)關系、親屬關系、同事關系等社會關系。簡單而言,就是通過實踐的馴化、知識的教化、情感的感化、規(guī)則的轉化,使“自然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中通過學習教育的認知,轉變成為“社會人”。人的社會屬性隨著人的社會變化而變化。在社會人群體中,成員之間按照共同的準則和規(guī)章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按照現(xiàn)代的生活、生產(chǎn)組織關系,通過自控的理性力量實現(xiàn)自我約束,以此實現(xiàn)自己與他人的分工合作,在共識、共存中遵守社會規(guī)則和秩序,形成一種更為科學的生存方式。領導干部作為“社會人”,自然也擁有這一社會屬性。
3.“社會屬性”源于“自然屬性”,同時又制約著“自然屬性”
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二者互相聯(lián)系、互相制約。馬克思曾經(jīng)說過,人在社會中,必須吃、喝、穿、住,或者說必須先進行生產(chǎn),然后才能進行社會活動。顯而易見,馬克思在這里把吃、喝、穿、住以及為此而進行的生產(chǎn)列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第一位,而把進行社會活動列在第二位。馬克思所說的“吃、喝、穿、住”就是指的人的自然屬性,社會活動是指人的社會屬性。人的自然屬性要服從生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人存在的基礎,是社會屬性存在的前提。人的社會屬性是由自然屬性進化而來,離開了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就會成為無本之木。人的社會屬性又制約著人的自然屬性,并使人的自然屬性成為社會化的自然屬性。離開了社會屬性的制約,人的自然屬性就會退化成純粹的動物屬性。人的自然屬性是通過生理遺傳因素帶來的,這種通過遺傳而來的天性不能使其消滅,否則人便失去存在價值。人的自然屬性只能被改造后利用,如果人只有自然屬性而無社會屬性,我們的社會只能停留在最原始的生活階段,與自然界的其它動物沒有什么區(qū)別;人的社會屬性是人所特有的屬性,是人的本質(zhì)屬性。這種屬性是在人的后天學習、生活、生產(chǎn)活動和交往活動中不斷形成的和發(fā)展的。人性資源中有極強的理性成份與自我意志力,通過社會長期的教化作用,逐漸養(yǎng)成自我約束與自我修養(yǎng)心理機制。再加上社會法律與社會規(guī)則的約束、社會道德和輿論的監(jiān)督,自然人就能夠較好地遵守社會規(guī)則與社會行為,從而完成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融合,從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
(二)領導干部具有公民和公務員雙重身份
作為領導干部,同時具有公民和行政人的雙重身份。領導干部是被組織選拔出來帶領群眾前進的群眾精英,不是群眾之外、群眾之上的異己分子。從這個意義上說,領導干部的“原身”是群眾之中的“民”。經(jīng)過考試、選拔等法律程序進入公務員隊伍后,無論其現(xiàn)在和將來擔任的職務有多高,原來“民”的身份及其法律地位并不會因此而消失,其基礎身份仍是一個公民。因此,領導干部首先具有公民的法律地位,一方面其享有憲法等法律賦予的公民的基本權利,另一方面也必須要履行法律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義務。這些基本權利和義務,不會隨著領導職務的喪失而喪失。領導干部自擔任黨和國家公職之時,即與國家間形成了一種一般公民所沒有的新的社會關系,即行政職務關系。這樣,領導干部就在其原公民身份的基礎之上又多了一個新身份,即公務員身份。公務員是負責統(tǒng)籌管理經(jīng)濟社會秩序和國家公共資源,維護國家法律規(guī)定貫徹執(zhí)行的公職人員。因此,每個領導干部都具有“公民”和“公務員”的雙重身份[1]。
領導干部既然具有公民和公務員的雙重身份,在其工作和生活中必然具備與雙重身份相適應的雙重行為,即個人行為和行政行為。當他以公民個人名義從事諸如社會生活、家庭生活等活動時,其行為屬于個人行為;當他以公務員身份實施經(jīng)濟社會管理時,其活動就屬于公務活動的行政行為。相應地,當領導干部從事個人活動時,體現(xiàn)的是個人意志,代表的是個人身份,其行為一切后果均由個人承擔;當領導干部從事經(jīng)濟社會管理活動時,代表的是國家意志,體現(xiàn)的是行政人身份,國家要對其行政行為承擔由此帶來的一切后果。
領導干部因雙重身份帶來的雙重行為的共存,從理論上講二者是相通的、共融的,但在具體活動中二者卻時常會發(fā)生沖突,有些時候可能會產(chǎn)生交叉、混淆,可能會處于模糊地帶,從而在實踐中不易辨識其行為到底是公務行為還是個人行為。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由雙重身份帶來的權利和義務的不統(tǒng)一。作為領導干部的公民具有公務員的權利和義務,鑒于公務員擔負著特殊使命,法律法規(guī)賦予了其一般公民所沒有的行政職權、行政優(yōu)益權等權利,同時也規(guī)定了一般公民不需履行的行政職責、行政紀律等義務。同時,領導干部作為公民個體仍然具有一般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由此就產(chǎn)生了兩種權利和義務。在實踐中,這兩種權利和義務并不統(tǒng)一。領導干部作為公民時應享受的某些權利,在其作為公務員時就要作出犧牲,不能享有;作為公民無需承擔的某些義務,作為公務員時就必須承擔。二是因雙重身份交替而產(chǎn)生的行為和效果不統(tǒng)一。國家和老百姓要求公務員的雙重身份、雙重行為和雙重效果在客觀上和主觀上都要統(tǒng)一,但當公務員在社會活動中把身份與行為交錯時就會出現(xiàn)雙重身份的迷失,甚至會產(chǎn)生違法行為。當公務員以公民身份去處理公務時,有時會產(chǎn)生行政失職行為;當領導干部以公務員身份去開展個人活動時,會出現(xiàn)職權濫用、貪污受賄等現(xiàn)象[2]。
(三)領導干部具有決策者和執(zhí)行者雙重角色
決策者是指在社會化分工協(xié)作的社會活動中,對上級或者本單位本部門工作目標及任務作出總體安排部署的謀劃者、決定者、施令者。作為一名決策者,它必須具備職位、職權和權威的客觀條件,同時也必須具備政治素質(zhì)、知識素養(yǎng)、能力素質(zhì)、心理素質(zhì)、身體素質(zhì)等內(nèi)在條件,兩者互為補充,并運用于展開調(diào)查、研究、制定、決斷,并且實施檢查、總結等決策的全過程。
執(zhí)行者就是對決策的目標任務在每個階段、每個環(huán)節(jié)制定具體的行動計劃,并在采取切實措施執(zhí)行到位、監(jiān)督到位。它要求在具體任務的落實上,具備技能的熟練操控力、問題的分析判斷力、思維的靈活處置力、目標的定向發(fā)展力??傊褪羌皶r認真履行每一項崗位工作職責,按質(zhì)、按量、按時地完成好每項工作任務。
在工作實踐中,領導干部客觀上履行著決策者與執(zhí)行者的雙重角色,既要帶領本單位干部群眾做好各項大小事務的決策工作,又要保證上級決策和政策在本單位貫徹執(zhí)行;領導干部既要代表本單位接受上級安排的各項工作任務,又要組織本單位干部群眾開展工作。因此,領導干部在一個單位肩負著承上啟下、上傳下達的重要責任。如果領導干部僅表現(xiàn)為決策者而不親躬厲行,就對決策的正確度難以把握,同時既脫離群眾,又脫離實際,有可能犯下本位主義和主觀主義錯誤;如果領導干部僅表現(xiàn)為執(zhí)行者,既無統(tǒng)攬全局之能,又無創(chuàng)造新局之力,就難以開辟工作局面,陷入因循守舊的經(jīng)驗主義錯誤泥潭[3]。
領導干部對其身份屬性的三個“雙重性”存在一定的誤識,這些誤識極易引致腐敗行為。
(一)突出人的自然屬性表現(xiàn),忽視社會屬性價值
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為了追求更高、更豐富的物質(zhì)和精神利益的需要,但是在不同的思想方法指導下的行為與產(chǎn)生的后果卻截然不同,一個是本能型的,以“己”為核心,在沒有受過社會教育感化的前提下,不受道德的約束、規(guī)則的掣肘、律法的管制,靠一己之力求生存、謀生路、討生計;一個是理智型的,以“合”為理念,通過理性思考與他人合作,將自身單一的力量融入到集體、團隊之中,謀求更為科學的生存方式,體現(xiàn)對社會更有意義的存在價值。
黨員領導干部之所以成為領導者,在于從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的社會化過程較其它人快,將自然屬性改造為社會屬性的時間較其它人短,從而成就了今天的地位。但是,人的思想或世界觀的改造是一生需堅持的過程,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不可松懈和怠慢。一旦放松學習和改造,就會退化到自然人的思維及行為方式之中。
欲望是所有動物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種本能。領導干部作為一個自然人,有各種欲望是正常的。但有的領導干部不懂得把控自己欲望的尺度,不去分辨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不合理的欲望,沒有保持清醒的頭腦控制住自己的不合理欲望。有的紀律和規(guī)矩意識比較淡薄,面對權利、金錢、美色的誘惑,走上歪路,步入歧途,出現(xiàn)權權交易、權錢交易、權色交易等違法犯罪現(xiàn)象。有的領導干部私欲膨脹,拋棄黨的宗旨,公然與民爭利,甚至在集體決策的名義下,制定出臺有利于自己的政策或措施,“吃里扒外”,對群眾“吃拿卡要”不臉紅,任意拖欠、截留、挪用、貪污群眾利益錢財。
領導干部顧“我”、顧“利”、顧“欲”,本質(zhì)上都是私的表現(xiàn)形式,是人的自然屬性的展現(xiàn),丟棄了人的社會屬性。根子在于有的領導干部個人主義思想太盛、利己思想太濃。有的在靈魂深處只關心個人私利,只關心自己的仕途、“錢途”、“色途”,凡事首先思考對個人是否有利。有的勤于、善于、慣于投機鉆營,不謀實干謀“作秀”,對容易看得見特別是領導容易看得見的政績“樂此不?!?,對打基礎管長遠的艱苦工作不愿投入人力物力財力和精力,實質(zhì)是對黨的事業(yè)和群眾利益漠不關心,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和利益拋在腦后。
(二)重視公職官位,以公務員身份為公民私人身份牟利
1.本位思想為重——重視公職官位,忽視公民身份
所謂本位思想,在這里是指一個公務員在處理個人與單位、單位與社會、單位與單位、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系時只顧個人利益或單位利益,而不顧及社會整體利益,對它單位、它地方、他人利益漠不關心的思想作風、行為態(tài)度和心理狀態(tài)。而作為領導干部,當以“官員”的身份、以此思想為指導思考和處理問題時,就形成了“官本位思想”,它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文化的遺存,這種思想意識深入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在少數(shù)領導干部中也時常體現(xiàn)出如下價值觀:
一是以官為本。有的領導干部視現(xiàn)有的職權、地位、影響力等為既得利益,不是用這些特殊身份和條件來為組織、為群眾更好地工作,而是把自己與普通公民割裂開來,想方設法追逐對公共資源的占有權、處置權、使用權,把當官看成是謀取個人或小團體利益的工具,為自己或小團體謀取特殊利益。有的領導干部面臨公與私的抉擇時,把自己和子女、親屬的利益放在前,把自己小團體的利益放在前,而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黨和國家的利益放在后,甚至做出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的事情;有的剛得到組織重用,就急于要車子、票子、房子、待遇,追求“該得到的一定要得到,不該得到的也要得到”的超額利益;有的一看到以前不如自己的人或自己的服務對象先富起來,看到過去的老同學、老戰(zhàn)友或過去的同事成了“老板”、“大款”、“名人”,心里就大大失衡,就想著怎么讓自己也富起來、“范”起來,等等。這些特權思想,都是“官本位”思想的深層次驅(qū)動因素。
二是以官為貴。一些領導干部,“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處處“以官為榮”、“以官為貴”,信奉“做官才有出息、從政才是本事”的人生哲學,當官之后總有高高在上的優(yōu)越感,從此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發(fā)生了質(zhì)變。有的領導干部把“升官”作為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把官職大小作為衡量個人成就和價值的唯一標尺,想千方設百計謀官、要官、跑官,甚至不擇手段、不惜花巨資買官;不少商人經(jīng)商賺錢之后,總想“商而優(yōu)則仕”,一些地方也投其所好,只要納稅多,就給他們戴上不同的不在編的官帽子。一些已經(jīng)當了“官”的干部十分熱衷于搞“自我設計”,把做本職工作當作升官的云梯,或是向組織、向上級伸手要官的籌碼。有的善于搞“家長制”和“一言堂”,大事小事都是我說了算,沒有一點民主作風可言;有的打心底里瞧不起老百姓,為群眾辦事“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
2.特權思想為本——以公職身份為公民私人身份牟利
所謂特權,就是游離于現(xiàn)行法律、制度規(guī)定之外,獨立創(chuàng)造并隨意行使的特殊權利。特權是腐敗產(chǎn)生的思想根源和重要條件。特權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原因有很多,但根子是權力觀扭曲,價值觀錯位,法紀觀念缺位,思想這個總開關出了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
一是行政工作商業(yè)化。有的干部把工作當做謀取利益的平臺和手段,借權謀利,在工作的登記、簽字、蓋章、辦手續(xù)等環(huán)節(jié)中,商業(yè)化運作,“經(jīng)手三分肥”,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利用權力想方設法撈取好處;有的領導干部在工作中優(yōu)厚親友,為親朋好友經(jīng)商、辦企業(yè)、推銷貨物、搞開發(fā)打招呼、批路條、暗通款曲,從中牟利;有的利用職務之便侵占單位財產(chǎn),或挪用公款,或收受賄賂,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
二是職務消費奢侈化。有的領導干部打著職務消費旗號,在衣、食、住、行、玩等方面追求特權,奢侈浪費,“不落腰包的腐敗”現(xiàn)象比較普遍。出門坐車要“四環(huán)”(奧迪)、酒店住宿要五星,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曾經(jīng)說,一個地市級副職每年職務消費40萬以上,經(jīng)濟好的要100萬以上。有的領導干部職務消費名目繁多,數(shù)額大、層次高、花樣多。更有甚者,一人當官,全家全族都跟著沾光和享受,搭車消費和集體消費等現(xiàn)象屢有出現(xiàn)。有的領導干部生活揮霍無度,盲目攀比,甚至違規(guī)擠占挪用扶貧、支農(nóng)、救災等款項;有的干部打著公款消費的幌子,請客送禮、拉票賄選,嚴重違反黨的紀律。
三是生活作風糜爛化。極少數(shù)領導干部在個人生活方式上追求低級庸俗的低級趣味,品行低下,操守淪落;有的領導干部不是把時間和精力用在為國家和人民工作上,而是沉迷于歌廳舞場,流連于聲色犬馬;有的領導干部亂搞兩性關系,生活糜爛,不講道德,不講廉恥,道德淪喪。熱衷于找三陪、包二奶、養(yǎng)小蜜,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為樂。近年來,紀檢部門在對落馬官員的違紀表述中,最常見的為“生活腐化”,比該情節(jié)更惡劣的是“生活作風嚴重腐化”或“道德敗壞”,以及“嚴重道德敗壞”與“生活糜爛”。還有不少落馬官員涉及“通奸”。落馬官員中,有相當比例的正是從個人生活腐化開始,最終走向政治上的蛻變和經(jīng)濟上的腐敗的。
(三)“重決策、輕執(zhí)行”與“重執(zhí)行、輕決策”現(xiàn)象并存
在特權思想的影響下,有的領導干部權力欲望膨脹,“官”念深厚,熱衷于有利于自身私利的決策,而對事關百姓福利的政策執(zhí)行過程漠不關心。這些領導干部不執(zhí)行民主集中制,搞“一言堂”,家長作風濃厚,導致貽誤事業(yè),帶壞單位風氣和作風。有的為謀求個人升遷,不擇手段,說話辦事不顧群眾感受,只為千方百計吸引領導眼球;不管群眾高興不高興,就怕得罪領導讓領導有一絲的不開心。有的甚至勞民傷財,大搞雁過拔毛式地吸納民眾的血汗錢、養(yǎng)命錢肥己,違背民心民意;急功近利,熱衷于“短、平、快”能塑個人形象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
在“官本位”意識嚴重的情況下,部分領導干部往往成為政策的執(zhí)行者而忽視了自身的決策者身份?!肮俦疚弧币庾R在現(xiàn)實中突出表現(xiàn)在“唯上是從”、“唯上是準”。在一些地方,上下級之間沒有形成雙向互動運行的順暢工作關系,而是下級唯上級馬首是瞻,上級對下級盛氣凌人,掌握著絕對領導權、話語權和支配權,甚至搞頤指氣使的人身依附關系。在這種行政文化支配下,往往是“官大嘴大”、“一言堂”、“官大一級壓死人”,是非對錯的評判標準不是實踐、不是真理,而是根據(jù)官帽的大小,領導干部的意見成了判斷正誤、區(qū)分善惡、辨別美丑的絕對標準,并且官位越大說的話就越正確、越有效;對下級官員來說,做人做事時眼睛向上,一切只對能決定其個人命運的上級官員負責。
(一)準確把握自然人和社會人雙重屬性,正視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領導干部作為具有自然人和社會人雙重屬性的特殊個體,要正確處理好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關系。自然屬性是人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每個人都有天然的權利滿足自己作為自然人的生存需求,但實現(xiàn)自然人的需求必須方式合法、手段正當。作為領導干部更應如此,滿足自然人原始物質(zhì)需求的來源只能從國家支付的工資、合法獎金等福利及其他合法合規(guī)財產(chǎn),而國家提供的工資等合法收入完全可以滿足領導干部較體面的基本生活需求,決不能通過以權謀私等非法方式滿足自己的自然屬性要求。在處理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關系上,領導干部應將主要精力與時間放在社會屬性的塑造與發(fā)展上,把符合黨和人民需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作為社會屬性發(fā)展與改造的方向。要加強社會屬性修煉,充分利用人性資源中極強的理性成份與自我意志力,逐漸養(yǎng)成較強的自我約束與自我修養(yǎng)心理機制,從而實現(xiàn)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良性互動與融合。
人生價值包括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實現(xiàn)自我價值要靠自己的勞動滿足個人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實現(xiàn)社會價值要靠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領導干部要把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融于社會價值之中,把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結合起來,實現(xiàn)兩者有機統(tǒng)一,而不能只考慮個人價值,全然不顧社會價值。要堅持個人價值自覺地服從社會價值,把為社會多做貢獻、為人民服務確立為人生的目的。只有為社會多做貢獻、為人民服好務,才能更多地獲得社會的尊重和老百姓的認同,在實現(xiàn)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展現(xiàn)自我價值、提升自我價值。
(二)嚴格區(qū)分公民和公務員雙重身份,凈化權力觀和利益觀
一個人的身份指的是出身和社會地位,是人立身處世的標識和載體。作為領導干部,既具有公民的普通身份,又具有掌握社會資源、手握一定權力的特殊身份,因此,要善于把握好自身的普通身份和特殊身份。作為公民,要牢記自己的公民身份,嚴格遵守憲法、國家法律和各項法規(guī),遵守社會公德和良好的風俗習慣。作為領導干部,具有不同于普通人的特殊身份,應把責任意識提升到一個更高、更廣的境界,要把特殊身份當做一種擔當和責任,始終把黨的紀律挺在前面,牢記自己領導干部的特殊身份,嚴守黨的紀律和規(guī)矩,做到公權不私用,有權不任性,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社會公仆。
權力觀是人們對權力認識和使用的基本觀點和看法。領導者的行為都是在一定權力觀念的影響下運用和使用的。權力既可以造福于民,也可以危害人民,其根本原因在于掌握權力的人要具有正確的權力觀。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和利益觀,是保證權力正確行使、預防腐敗的前提。腐敗問題的發(fā)生,無一不是權力濫用的產(chǎn)物,而權力濫用在很大程度上由權力觀、利益觀扭曲所致。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nèi)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指出:“人民立場是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源泉。我們黨來自人民,失去人民擁護和支持,黨就會失去根基。必須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作為加強和規(guī)范黨內(nèi)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領導干部要堅持堅定人民立場,牢記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宗旨,磨煉意志,提高境界,保持情操,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要樹立正確的利益觀,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的關系,堅持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堅持原則不動搖,執(zhí)行標準不走樣,履行程序不變通,遵守紀律不放松,講原則、重品格、守風范,堂堂正正做人,實實在在做事。堅持基層第一、群眾第一、服務第一的觀念,維護黨的利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群眾利益[4]。
(三)切實履行決策者與執(zhí)行者雙重角色,切實為群眾謀福利
領導干部集決策權與執(zhí)行權于一身,決策與執(zhí)行都關系著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落實,關系著地方和單位的發(fā)展。作為領導干部,首先要擔當好決策者的角色。決策要以民主化、科學化為目標。對于單位內(nèi)部和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要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規(guī)定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的程序進行,確定重大決策的正確、符合實際、能落地。其次,領導干部要擔負起模范執(zhí)行者的角色。中央深改組許多次會議都強調(diào)要抓好落實。落實好黨和國家法律法規(guī)、方針政策,對于國家、地方和單位的發(fā)展至關重要。作為領導干部,落實體現(xiàn)著作風和意志,凝聚著心血和責任,反映著能力和水平。領導干部要經(jīng)常深入基層,調(diào)查研究,了解群眾意愿,聽取群眾批評,辦實事,求實效,把黨的根本宗旨、優(yōu)良作風和群眾路線落實到群眾生活改善中去;要結合本地區(qū)本部門的實際,把工作的著力點真正落實到研究解決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中的重大問題上、研究解決群眾生產(chǎn)生活中的緊迫問題上、研究解決黨的建設中的突出問題上[5]。
[1]余順利.大學畢業(yè)生就業(yè)方向中傾向考公務員的原因及得失分析[J].商業(yè)故事,2015,(7).
[2]黃龍保.論人類本質(zhì)特征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J].天津社會科學,1987,(6).
[3]吳駿峰.公務員依法行政能力的提升途徑[J].安徽商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4]寶勝.人民利益的內(nèi)涵和實現(xiàn)方式探索[J].求索,2011,(3).
[5]吳傳毅.懲治腐敗:中國現(xiàn)代化的邏輯范式[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5,(2)
(責任編輯 李淑芳)
后哲(1972—)男,湖北隨州人,中共襄陽市委黨校副校長,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
D630.9
A
1671-7155(2016)06-0029-05
201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