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傳喜,龍行年
?
●民族傳統(tǒng)體育●
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整體思維視域下太極拳與形意拳勁力之研究
蔡傳喜1,龍行年2
摘要:針對中國傳統(tǒng)武術太極拳、形意拳動作"發(fā)勁"的特點,從物理學角度進行分析。研究認為:雖然太極拳以轉動為主,而形意拳以直線運動(平動)為主,這僅是表像區(qū)別,但其內在本質是相同的。兩者打擊力量的獲得,絕對不是依靠肢體部分進攻的運動,而是身體整體部分的參與。因此,不論是武術套路的形成,還是武術套路的訓練等無不受傳統(tǒng)文化整體思維觀的影響。當下借助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對進一步認識武術、指導武術發(fā)展有著深遠意義。
關鍵詞:思維方式;傳統(tǒng)武術;勁力原理
2013年11月16日,習總書記來到歷史文化名城山東曲阜,參觀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并同專家學者座談。他強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fā)展繁榮為條件,必須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1]”江澤民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2]。中國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是一個充滿著創(chuàng)造性的歷史進程,需要不斷完善理論、制度和科技的創(chuàng)新,而這一切的根源都來自于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方式。創(chuàng)新對于年青一代武術人來說,不僅是要傳承老一輩留下來的優(yōu)秀文化,還要使中華武術保持其領先地位,并走向世界。當今科技突飛猛進,武術的與時俱進勢在必行,那么在研究傳統(tǒng)武術的發(fā)勁時,就必須采用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分析,這是毋庸質疑的事實。特別是在武術技擊動作的力學原理上進行科學的量化分析。不容樂觀的是傳統(tǒng)武術大多與陰陽八卦、五行學說、精氣神論、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氣血運行等聯(lián)系在一起,越發(fā)顯得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讓人難以理解。時下,只有用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的態(tài)度,對武術進行量化分析,才能更好的認識武術,指導武術的發(fā)展。
1.1研究對象
傳統(tǒng)武術勁力原理研究以太極拳、形意拳為例。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傳統(tǒng)同思維方式視角下,運用搜索引擎查找與形意拳和太極拳發(fā)勁動作相關聯(lián)的文獻資料進行分類整理,針對選題的依據(jù)探求新的研究思路和切入點。
1.2.2物理學方法
即運用現(xiàn)有的物理知識對傳統(tǒng)武術做深入學習和研究,找到解決太極拳和形意拳勁力原理的基本思路與方法。
1.2.3比較分析法
對傳統(tǒng)武術太極拳和形意拳勁力原理進行比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解讀、歸納和指導中國武術的發(fā)展。
1.2.4邏輯分析法
在中國傳統(tǒng)同思維方式的視角下,運用歸納、類比、演繹、綜合等方法,對太極拳和形意拳勁力原理進行理論方面的闡述。
2.1核心概念解讀
2.1.1思維方式與特征
思維方式是人們經(jīng)過長期的實踐、學習所形成的思維模式、思維定勢,是人們反映、理解、把握對象世界的思維活動樣式,是思維主體認識和把握思維客體的重要手段,是思維進行精神生產(chǎn)的工具和手段[3]。眾所周知,思維方式會直接影響人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深深扎根于中國上千年的封建自然經(jīng)濟基礎之上。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從大的方面看有著幾個顯著的特征:1)注重一體性也就是注重事物的整體性[4],又稱“整體思維觀?!独献印さ谒氖隆氛f:“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莊子又言:“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5]。這里的“一”所詮釋的思想便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注重整體性的特點。2)注重體悟性[4]。所謂“體悟”,既有靜思而參透某種道理的意思,也有“直覺”的涵義?!墩撜Z》在談到為政的問題時也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6]”這里便體現(xiàn)了“體悟”在認識和實踐中的重要作用。儒家思想在中國封建社會一直占主導地位。如:修身、正心、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倫理綱常,其中修身、正心等觀念無一不是強調了內因在意識形態(tài)中的重要性,強調了“體悟”的作用。3)注重政治功利性[4]。老子、莊子的“無為而治”,儒家的“治國、平天下”,荀子說:“凡言不合先正,不順禮義,謂之奸言,雖辯,君子不聽”[7],均表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注重政治功利性。
2.1.2整體思維與中國武術
中國武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部分,兩廣人稱之為功夫,民國初期簡稱為國術(后為中央國術館正式采用)被視為中國文化之精粹,故又稱國粹[8]。武術在經(jīng)歷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技術風格和運動規(guī)律。武術的特點:1)寓技擊于體育之中[9]。武術最初被作為軍事手段與軍事訓練緊密結合。攻防技擊特性是通過一招一式來表現(xiàn)在武術套路運動之中。2)廣泛的適應性[9]。武術的內容豐富多樣,有適應演練的武術套路、競技對抗性的散打,還有適應不同年齡階段的養(yǎng)生功法。3)內外合一、形神兼?zhèn)涞拿褡屣L格[9]。以形傳神、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是武術的一大特色?!巴饩毥罟瞧?、內練精氣神”是各門各派練功的法則?!笆盅凵矸ú健⒕駳饬Α笔怯靡藻憻捫纳?。以上特點無不反映了中國武術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歷史演進中倍受整體思維等方面的影響和滲透,遂以促成了獨具民族風格特色的中國武術。中國歷史上,各門各派的武術家通過親身試驗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jīng)驗,潛移默化中均運用了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來詮釋演練的拳術和格門技法。風靡世界的太極拳無不蘊含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哲學理念。“抱元守一”、“黑與白”、“陰陽虛實”等等都與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緊密結合。明末清初的“內家拳”(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都與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中的整體思維密切相聯(lián)。由此可見,中國武術是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孕育而生的,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對武術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
2.1.3勁與力關系之論
“勁”與“力”在本質上屬于不同的范疇。生活中人們常常把“勁”和“力”兩個概念相混淆。誠然中國漢字藝術文化的深奧以及世俗人的思維定式常常將“勁”、“力”不分,相互替代。何謂“勁”?何謂“力”?首先看“力”,它是物理量是可以計算可以測量出來。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f=ma(即:質量越大、加速度越大,那么力也就越大),測量者可以測量的就是力的大小。力是失量,不僅有大小還有方向。在力的大小不變時,方向變化將會影響力的數(shù)值變化。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當然,離開后兩個要素只談力的大小顯然是失去了意義。從字面意思看,勁字之義有二:一曰力氣;二曰神態(tài)[10]。但是從太極修為的角度去感悟“勁”的真正含義似乎難以用語言文字來描述。所以這里的“勁”顯然不能從字面意思上去解讀,而是要從拳法之道上去品味傳統(tǒng)武術所要追求的“勁”。“蓄勁如張弓,發(fā)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發(fā)?!薄皠乓郧疃杏??!北砻鲃排c力在表達的時候,力走的是直線發(fā)而不蓄。而勁則可直可曲,曲中有直、直中能曲變化莫測。太極大師楊澄浦《太極拳十要》中關于力說道:“有起有止,有續(xù)有斷,舊力已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蔽闹嘘P于勁亦云:“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不斷,周而復始,循環(huán)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10]”此處表明:勁是取之不盡,力是之則竭?!傲Α庇惺加薪K、有斷有續(xù),而“勁”則無始無終、連綿不絕。勁是武術運動中意、氣、力的高度集中與概括,是一種高層次的力,是武術的技術之力[11]。在武術訓練中,肌肉的收縮是發(fā)“力”的主要表現(xiàn)。但發(fā)“勁”則是人的意識形態(tài)與肌肉收縮完美的結合體。毋庸置疑,發(fā)“勁”是形意拳和太極拳進攻的重要手段之一。這里的發(fā)“勁”指的是武術運動在“意念”中關于精、氣、神的高度集中并通過肌肉和軀干為載體,在短暫的時間內將身體的力量發(fā)揮到最大值的整體表現(xiàn)形式。
2.2歷史源流透視
2.2.1太極拳之緣起
太極拳源流的探討一直是一個“剪不斷、理還亂”但又不得不正面直視的話題?!疤珮O”一詞源自《易經(jīng)·系辭上》:“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12]”“太極”一詞最早出自我國古代哲學論著《易經(jīng)》的陰陽八卦學說,始見于周敦頤、陳搏的“太極圖”,此太極圖闡釋了宇宙及萬物都是由對立統(tǒng)一的陰陽兩個方面的物質組成。眾所周知,太極拳是中國國粹傳統(tǒng)武術拳種之一。傳說中它的創(chuàng)始人頗多:梁朝韓拱月、唐代道士許宣平、宋代武當?shù)な繌埲S、元末明初陳卜、明代陳王廷。相傳清朝乾隆年間,山西拳師王宗岳曾用《易經(jīng)》中的太極陰陽學說充分闡明了太極拳原理。早期曾被稱為“綿拳”、“軟手”、“十三式”、“長拳”等,當《太極拳論》問世之后,從此定名為太極拳[13]。相傳繼陳家溝陳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又相繼衍生出了楊氏、武式、吳氏、孫氏以及何氏太等太極拳流派[14]。太極拳將正反、有無、動靜、陰陽等對立統(tǒng)一的哲學思想融入武術之中,又集修性、益智、強體、健身和技擊術于一體,練習時要求身體放輕松、意識要集中,提倡以意識引導動作,遂以意識、勁力和動作三者統(tǒng)一,演練形式符合人體運動的規(guī)律。
2.2.2形意拳之由來
形意拳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武術拳術之一,其理論體系完整、內容豐富廣泛流傳在國內外。對于形意拳的由來史上眾說紛紜,各抒己見,時至今日仍未正本清源。學者康戈武《中國武術實用大全》一書中認為“形意拳脫胎于心意六合拳而自成體系,此后河北拳師李飛羽(洛能)始以‘形意拳’為名在山西河北等地開始傳授這一拳術”。學者邸國勇所著《形意拳械精解》一書中明確指出“形意拳是脫胎于心意六合拳而自成體系”,“心意六合拳是以姬龍峰為始祖,而形意拳則是以李飛羽(洛能)為始祖”[15]。學者余水清著《中國武術史概要》中也認為“姬際可所創(chuàng)的心意拳是汲取了中國歷代武術大家的拳理并融拳法之精華為一體的拳術,但是形意拳名稱的確立卻源自李飛羽(洛能),在繼承和發(fā)展形意拳的同時又對該拳術做出重大的改革創(chuàng)新[16]。《形意拳述真》認為“追本溯源探索形意拳的源流和傳承者,從姬際可的“心意六合拳”至馬學禮的“心意拳”再到李洛能的“形意拳”,流傳脈絡上雖說本是同源但是各派風格相異,技法上也有不同。[17]”由此證明形意拳在傳承中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形意拳距今已有300余年歷史,與少林拳、太極拳、八卦掌并稱為我國四大名拳。數(shù)百年來代代相傳,現(xiàn)今已形成獨具風格特色的形意拳備受廣大武術愛好者的親睞。
2.2.3太極拳與形意拳勁力的產(chǎn)生
太極先賢說“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腰是勁源,是主宰,是統(tǒng)帥,是帶領四肢運轉的。陳氏太極拳的發(fā)力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只有練到周身一家的高超階段,才能讓身體的各個部位都能迸發(fā)出松活彈斗的爆發(fā)力。太極拳在技擊上獨樹一格,特點鮮明。它有著棚、鋝、擠、按、采、肘、靠等八種勁力技擊術。其特點是以靜制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fā)力;主張一切從實際出發(fā),隨人則活[18];具有剛柔相濟、螺旋纏繞、蓄發(fā)并用、松活彈抖等獨有的特征。特別是整個身體連續(xù)不斷的旋轉,開合封閉,無始無終。
形意拳是象形拳種之一,以傳統(tǒng)形意拳像形取意、陰陽為母、三節(jié)為用、五行生克、六合為法等理論為基礎。顧名思義,要求象形取意、形神合一。練習時對外要求頭部、軀干、四肢動作協(xié)調統(tǒng)一,對內要求意、氣、力協(xié)調統(tǒng)一。形意拳的風格特點是快如閃電,在打法上多有直行直進,在內家拳中獨樹一幟,它具有較強的技擊性,其動作的主要特點是簡而不繁、整齊而不亂、剛猛迅速等。形意拳所發(fā)的勁力有很多種,由于發(fā)“勁”因人而異,在加上各家練習的方法不一,所以產(chǎn)生的勁力也不大相同。大致的過程是以腰胯的抖轉來帶動脊椎擰轉蓄勁,然后從脊椎一觸即發(fā)沿著身體的骨架,傳至身體的末梢,從而產(chǎn)生“勁”力。
2.3個性外表凸顯
2.3.1太極拳:身體整體轉動,產(chǎn)生較大角動量
太極拳的發(fā)力原則遵循:“力起于足,行于腿,主宰于腰發(fā),于臂和手[19]。再詳細的研究下力的傳導,太極拳的發(fā)力來自于腰部的擰轉?!短珮O拳經(jīng)普》云:“沿路纏綿,靜運無慌?!闭f明太極拳在發(fā)力時,是有路徑可循的,其整個過程是根據(jù)運行路徑的變化而變化的。物理學中講到,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在實戰(zhàn)對抗中,其實我方是要受到兩個力的作用,一是自己打出的力,二是對方反作用的力。如何用自身去化解這兩個力,就要提到圓弧運動的切線方向化力方式。這就是太極拳要沿一定的路徑所行,并走圓弧規(guī)律的原因所在。從生物力學出發(fā),由轉動力學可知,身體整體轉動起來以后,由于質量大,獲得了一個較大的角動量為人體的質量),發(fā)力時身體突然制動,制動過程中角動量向發(fā)力肢體傳遞,就好比手持鞭子一樣,人體的近端環(huán)節(jié)質量較大,而末端環(huán)節(jié)質量較小,并且近端環(huán)節(jié)本身也是具有轉動產(chǎn)生角動量J1=I1ω1最后所有的角動量都積累傳遞給拳頭,所以拳頭所獲得的角動量Jtωt等于J0與J1之和,即: Itωt=I0ω0+I1ω1。拳頭的角速度:。由于I0遠遠大于It,I1也大于It,所以拳頭的角速度ωt遠大于ω0與ωt之和,由線速度和角速度的關系知:V初=tr,拳頭實際上也是可以獲得較大的動量,由此為接下來產(chǎn)生驚人的打擊力而創(chuàng)造了條件。
2.3.2形意拳:增加進功質量,獲得較大動量
“拳如炮形龍折身,遇敵好似火燒身,拳打三節(jié)不見形,如見形影不為能”[20]。這句就很好的闡述了形意拳中變“勁”不變招的獨到風格。對于初學者來說,可能認為簡而不繁就是簡單的四肢運動,而實際上身體的末梢環(huán)節(jié)僅僅是力量的突瀉口,然而真正產(chǎn)生力量的部位,是身體的大環(huán)節(jié)或者說是身體的整體運動。例如:當用拳打擊對方時,由牛頓第三定律可知:拳頭打擊對方的力為Fl和對方身體反作用于拳頭的力為F2,這兩種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打擊的瞬間,在拳打出的同時,由動量守恒定理可知:已知Fl= F2,初速度為V初,末速度為V末,可得等式:F2△t=MV末—MV初。1)一般情況下,在擊打對方時拳頭的末速度基本很小或者等于零,即上式可寫成:F2△t=—MV初。2)縱觀上式可見,要想增加F2即F1的大小,首要要做的是提高出拳的初速度,因此在公式右邊的M不單單只表示拳頭的質量,可以說是手臂乃至整個身體,我們也是可以把它當做是拳的一部分。形意拳在擊打時強調整個身體充分的跟進,力求達到手到、腳到的境界。以崩拳為例,出拳之前,后腳先發(fā)力蹬地,使整個身體加速前進,然后前腿斜向后蹬地,使身體制動,這個制動并沒有使身體產(chǎn)生的動量消耗掉,而是傳遞給了發(fā)力臂,因此所崩之拳獲得了較大的動量,從而產(chǎn)生了較大的打擊力。
2.4共性內在統(tǒng)一
2.4.1反向扭轉,產(chǎn)生彈性勢能
“勁以曲蓄而有余”。特別是太極拳不僅注重協(xié)調身體姿勢,而且更加注重身體卷曲蓄力。習煉太極拳時要求沉肩墜肘、含胸拔背,便是將身體四肢充分卷曲,然后才會將產(chǎn)生的巨大彈力和旋轉力有機的結合起來,并使身體隨時處于蓄勁已待發(fā)的狀態(tài)。形意拳和太極拳在練習時,使用肢體的扭轉動作非常多,尤其是腰部的扭轉。此目的是讓身體的相干肌群在技擊動作之前得到反方向的拉伸,好似一個卷緊的鐘表發(fā)條一樣,儲存一個彈性勢能,然后突然放松給后繼動作傳遞一個巨大的動力。這種形變勢能的再利用程度,除取決于肌肉的拉伸力和速度外,個人力量素質的發(fā)展水平也是一個重要因素。以人體肌肉為例,肌肉的彈性系數(shù)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變小,但是由于肌肉的工作時間過長,便會產(chǎn)生肌肉松弛的現(xiàn)象,從而導致彈性勢能的再利用程度降低,所以產(chǎn)生不了巨大的力量??偟恼f來,大部分優(yōu)秀的高水平運動員基本都是快肌型的。比如,武術運動員在完成空中的跳躍動作(如騰空飛腳,旋風腳等)都是需要下肢的爆發(fā)力的。由胡克定律可知:K△X2,K是彈性系數(shù)即肌肉的拉伸強度,X是形變量,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2條規(guī)律:1)肌肉反方向拉伸的幅度要大(即增大X);2)動作要迅速,以便提高彈性勢能的再利用程度。
2.4.2瞬間打擊,縮短打擊時間
打擊時間是指拳腳接觸到對方身體到發(fā)力完畢的一段極短的時間。由公式F2△t=MV末—MV初可知,打擊力F2和打擊時間△t成反比例關系,△t在縮短的同時,F(xiàn)2就會猛增。在武術界,我們把這種力稱為“寸勁”。對此,陳式太極拳師陳照奎有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就好像遛牲口時,騾子打完滾后站起來,突然全身一抖,輕松而有力地抖掉身上的塵土一樣。看來,這種寸勁并不是刻意追求來的,它的確需要運動員的先天身體素質,也可以說是一種天賦。后天的努力也并不是達不到這一境界,但需要多年持之以恒的鍛煉才能得以實現(xiàn)。現(xiàn)在的散打運動員所采取的擊中對方后,立即制動上肢大關節(jié)來縮短打擊時間,這是很不可取的。打個比喻,這就好像用斧頭劈柴,當斧頭剛接觸木柴的一瞬間,如果我們立即用力回收來制動斧頭,試問:斧頭還能劈進木柴嗎?要想使打擊的力量發(fā)揮到最大化,應該是當近端環(huán)節(jié)把力量傳遞給末梢環(huán)節(jié)后,末梢環(huán)節(jié)再繼續(xù)用力,因此產(chǎn)生給大環(huán)節(jié)的阻力矩來制動。如果僅僅是依靠用身體大環(huán)節(jié)的相干肌群的對抗用力來使身體自身制動,則會使力量在傳遞的過程中大大受到折損,以至于發(fā)揮不到理想中的絕對力量。
太極拳以轉動為主,而形意拳以直線運動(平動)為主,這個區(qū)別僅僅是表現(xiàn)在外在形式上,但其本質不謀而合。即:不論是太極拳的旋轉運動還是形意拳的直線運動,兩者打擊力量的獲得,絕對不僅僅依靠部分進攻肢體的運動,而是身體整體部分的參與,均是整體思維觀影響的結果。因此,不論是武術套路的形成,還是武術套路的訓練等無不受傳統(tǒng)文化整體思維觀的影響。由此可見,中國武術由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孕育而生,而傳統(tǒng)思維方式對武術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當下,借助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對我們進一步認識武術,指導武術發(fā)展有著積極而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4.
[2]阮愛鶯.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對創(chuàng)新精神的影響[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1(2).
[3]張茹粉.思維方式的價值訴求[J].湖北社會科學,2011(3).
[4]王健平.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若干特點及變革取向[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
[5]文心工作室.莊子[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6]文若愚.論語全解[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
[7]秦彥士.墨子考論[M].四川:巴蜀書社,2002.
[8]王志艷.體育百科知識博覽[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9]方方,譚炳春.武術教育[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2.
[10]李光昭.以拳證道[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
[11]陳芳.論武術套路勁力的力度表現(xiàn)[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5).
[12]萬朝順.中華體育養(yǎng)生學[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0.
[13]白竹.中國文化知識精華一本全[M].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3.
[14]陳志強.陳式太極拳實戰(zhàn)與養(yǎng)生[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
[15]申國卿.燕趙武術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
[16]余水清.中國武術史概要[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17]楊遵利.形意拳述真[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18]楊麗.太極拳辭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
[19]楊錄西.陳式太極拳發(fā)力與推拿按摩發(fā)力相關因素分析[J].搏擊(武術科學),2012(11).
[20]于均剛.武學道藝發(fā)微[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6.
Traditional and Modern: Overall Thinking Horizon, Tai chi and Xingyi Quan Strength
CAI Chuanxi1,LONG Xingnian2
Key words:way of thinking;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strength principle
Abstract: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artial art tai chi chuan, xingyi,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vement are analyzed from the angle of physics.Study claims: although tai chi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rotation, and gives priority to with linear motion (translational) xingyi quan, which is just the table like the difference, but its essence is the same.Both forces, absolutely not rely on the body part of the movement, but participates in the whole parts of our body.Therefore, both the formation of wushu, and wushu training and rest of others all are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whole thought.The present with the aid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way of thinking, for us to further know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 guidance development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中圖分類號:G85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83X(2016)05-0436-04
收稿日期:2015-10-24
基金項目: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2CTV010)
第一作者簡介:蔡傳喜(1992-),男,湖北武漢人,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
作者單位:1.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湖北武漢430079;2.武漢體育學院武術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1.Graduate School of Wuhan Sports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9; 2.Wushu College, Wuhan Sports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