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杰
摘 要: 大學生作為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社會責任感直接關系到國家民族的未來。由于種種原因,當前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社會責任感淡漠、缺失的現(xiàn)象。本文主要分析了學生自身素質和教育環(huán)境兩個方面的原因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 大學生 社會責任感 培養(yǎng)途徑
一、社會責任感的含義及重要作用
社會責任感是一個人對國家、社會、集體及他人主動施以積極有益作用的精神。作為一種道德情感,從本質上講既要利己,又要利他人,而且當自己的利益同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時,要以國家、社會和他人的利益為重。而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大學生群體能否樹立強烈而牢固的社會責任感,不僅關系個體理想信念的實踐,更與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休戚相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國夢”偉大事業(yè)的今天,加強對大學生進行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二、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現(xiàn)狀
從高校的實際看,雖然有一些學生能夠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校內和校外活動,對自己有清醒的人生定位和明確的學習目標,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都有較強的責任意識,但對于自己應擔的社會角色是消極的。一種表現(xiàn)是部分同學的責任意識帶有強烈的功利主義傾向,認真學習,積極考取各種證書,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的動機并非真心奉獻,而是為入黨、“評優(yōu)”等撈取資本。另一種表現(xiàn)是對國家、對社會是一種漠視和疏離態(tài)度,根本不關心社會的發(fā)展、國家的命運和前途,缺乏社會責任意識。
三、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
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有很多,就大環(huán)境講,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和世界各國文明不斷碰撞和交融,我國傳統(tǒng)文化正在經歷一個由斷裂到重塑的過程,在這種大背景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和迷茫有一定的客觀原因。但是受獨生子女政策和教育體制的影響,生存壓力加大也是重要原因。
首先,獨生子女政策的后果?,F(xiàn)在的大學生群體基本上是“90后”,以獨生子女為大眾群體。從小到大就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家長的溺愛造成其責任感意識的匱乏。長期以來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艱苦生活的鍛煉和對生活逆境的體驗。表現(xiàn)在生活上就是有些學生自理能力弱,勞動觀念淡薄,貪圖享樂,不顧及家庭經濟承受能力相互攀比,過度消費。在學習中,學習習慣較差,自律意識薄弱。有些學生在宿舍里通宵達旦地上網、玩游戲,白天上課則無精打采者,逃課,抄襲作業(yè),考試作弊大有人在。這種學生對自己不負責、對家人不負責,根本談不上社會責任感。
其次,我國教育體制的弊端。我國中小學教育長期以來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繁重的學業(yè)成績壓得學生喘不過氣,十多年以來,教育改革取得明顯進展,人才的評價機制和觀念發(fā)生重大轉變,但不可否認的是應試教育的痕跡依然很重。所以,對于新入學的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有一個明顯的轉變期,大一新生進入高校以后,從繁重緊張的中小學學習,進入寬松的自主的大學學習環(huán)境。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完全不同,有些學生對學習、生活未來產生迷惘,產生一種空虛感,因此徹底放松自己,社會責任感對他們來說是空洞的。
最后,大學生就業(yè)壓力。大三大四學生面臨就業(yè)找工作的壓力,相關數(shù)據顯示,2014年中國高校畢業(yè)生規(guī)模為727萬人,2015年高校畢業(yè)生約749萬。就業(yè)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使他們對社會產生不滿和懷疑。對于他們來講,社會責任感常常只是外在的東西,是一種高尚的托辭。自我的生存才是第一位的?;谝陨线@些原因,部分大學生無法正確認識社會賦予自身的歷史使命,無法產生崇高而偉大的社會理想,缺乏履行社會責任感的強大動力。
四、強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途徑
首先,提高自我修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固然離不開各種客觀因素,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歸根結底是依靠大學生的修養(yǎng)。首先要通過理論實習、社會實踐正確地評價自己,多方面地認識自我,找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及時改正和彌補;其次,要通過自身意志力和堅定的信念進行正確自我調控,通過自我監(jiān)督、自我調控能、自我教育等方法逐步提高自我教育能力,通過自己的努力逐步提高社會責任感。
其次,加強心理教育和引導。面對有些大學生學習習慣較差,生活自理能力弱的現(xiàn)象,學校要加強紀律管理,尤其是后勤校舍的管理不容忽視。教師白天上課要嚴肅考勤,加強課堂紀律,不能任由學生睡覺和玩手機。在此基礎上要從思想上做好動員,使學生明白自我負責是一種美好的品德,更是一個人今后成功的重要品質之一。一種良好的自律行為和學習習慣不僅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對父母負責。同時要加強心理教育和引導,進行大學生職業(yè)生涯教育和就業(yè)指導工作。通過以上努力,大學生學習有目標,就業(yè)有渠道,自我生存有價值感和尊嚴感,社會責任意識就會增強。
再次,把公民教育作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靈魂。公民教育是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有效方法。公民教育分教育本質上就是一種社會責任教育。關于公民的內涵,雖有不同概括,但最核心的問題是:公民是一個社會人及政治人,他是以社會和國家的一個成員身份而存在的,其處世原則依賴于他與社會的契約而定,即具有相應的公民權利和義務。要把公民教育作為系統(tǒng)工程抓,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一以貫之,讓學生明白“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每一個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作為一種社會存在,總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角色,履行一定的社會職責。正如馬克思所言:“作為確定的人,現(xiàn)實的人,你就有規(guī)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p>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楊茹,丁云,闞和慶.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內涵、理論基礎及現(xiàn)實意義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1).
[4]崔乃鑫.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原因和教育對策[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