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元鳳
摘 要: 數(shù)學學科屬于基礎學科之一,和語文、英語并稱為三大主科??梢哉f,三大主科中,語文、英語都屬于語言學科,偏向文科的范疇,而數(shù)學學科比較特殊,則屬于偏向理科的學科。通過十幾年的教學經(jīng)驗得知,很多同學在升入初中后,感到數(shù)學學科的難度加大,學起來困難。實際上,難不難是一個主觀感知的問題,并非是數(shù)學學科本身的問題。之所以造成了這樣的感覺,很可能與教師的授課習慣有著很大的關聯(lián)。
關鍵詞: 學習興趣 數(shù)學思維 數(shù)學教學
數(shù)學屬于基礎學科之一,和語文、英語并稱為三大主科??梢哉f,三大主科中,語文、英語都是語言學科,屬于文科的范疇,而數(shù)學學科比較特殊,屬于理科。通過十幾年的教學經(jīng)驗得知,很多同學在升入初中后,感到數(shù)學學科的難度加大,學起來有些困難。實際上,難不難是一個主觀感知的問題,并非是數(shù)學學科本身的問題。之所以造成這樣的感覺,我認為很可能與教師的授課習慣有著很大的關聯(lián)。那么,如何讓學生學起數(shù)學來不再感到難呢?下面筆者就介紹一下自己的經(jīng)驗。
一、激發(fā)學生興趣是學生學好數(shù)學的前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告訴我們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須“好之”并“樂之”。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樣的目標呢?前提就是要有興趣。學習也是這樣,尤其是對于大家認為有難度的學科更是如此。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非常注意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
在數(shù)學學科中,到處都是數(shù)字、公式、定理、公理等,如果學生對此不感興趣,要想學好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我們要給這些冷冰冰的數(shù)字、公式、定理、公理等鍍上一層溫情,讓學生感到溫暖,從而感到學有趣味。這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就會提高了。
那么,如何在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呢?首先,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法。故事是最打動人心的,在數(shù)學課中,時不時地加入一些故事的元素,會充分調動同學們的積極性。比如,講到圓周率時,我就會自然引入祖沖之的故事。通過講祖沖之的故事,不僅可以得到圓周率的演變過程,還可以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真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因為我們計算出圓周率小數(shù)點后七位數(shù)字要比歐洲一些國家早了好幾百年呢。這就激發(fā)了同學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樹立了學好數(shù)學的堅定信念。其次,讓學生動手參與其中。學生只是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與自己也可以動手參與其中相比,效果是大不一樣的。比如,在需要用到一些教具的時候,我就動員同學們自己動手制作,我把它稱為“學具”。這樣教師在課堂上講課時,學生也可以在下邊自己動手操作,積極性很高,教學效果很好,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和理解。這里的動手還包括另外一些手段,比如,讓同學們到黑板上演練并講授自己的思維過程。這個方法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在數(shù)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離不開試題的演練,當我們把一些公式和定理講授完后,總是要通過一些試題檢驗學生的掌握情況,這時我們就可以讓一些同學到講臺上給大家“講課”,這樣的經(jīng)歷使得學生能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教給學生思維,可以使學生舉一反三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對我的影響頗大。故事說的是有兩座廟宇,一個廟宇的和尚外出辦事總要經(jīng)過另外的一座廟宇,在經(jīng)過時,另外一座廟宇的和尚一定會出來和其進行斗法。故事就是講述的這樣一個斗法的過程:廟宇的小和尚受師傅的委托下山到菜市場買菜,途徑另外一座廟宇,遠遠地看到一個小和尚在廟門前等待。待其走近后問道:你去哪里?小和尚回答道:腳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另一個小和尚聽到這樣的回答,竟不斷撓頭,無言以對,于是急忙趕回廟宇向師傅請教:師傅師傅,我問他去哪里,他說腳去哪里,他就去哪里,我如何應答。師傅說:你可以問他,如果沒有腳呢,你又去哪里?小和尚豁然開朗,于是第二天又到廟門口等待。遠遠看到那個小和尚又朝廟門口走來,于是急忙攔下他問道:你去哪里?結果小和尚答道:風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小和尚沒有料到會這樣回答,竟無言以對,只能跑回廟中請教師傅給如何應答。師傅很耐心地對自己的徒弟說:你可以接著問他,如果沒有風,你將去哪里?小和尚頓時豁然開朗。這次,師傅沒有就此打住,而是循循善誘地繼續(xù)引導自己徒弟,如果下次你問他去哪里時,他回答水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怎么應對呢?自然就可以問,如果沒有水呢,你將去哪里?然后師傅一一列舉了多個例子。徒弟謹記在心,信心滿滿。第三天又早早等在廟門前,看到小和尚經(jīng)過時,急忙上前問道:你要去哪里?結果小和尚答道:我去菜市場。小和尚一愣,遍尋腦子中自己師傅的教導,并沒有這樣的假設與應對,因而一時語塞,無法應對……
故事到此算是講完了,但是它留給我深深的思考。這何嘗不是映射了我們教育過程中的問題呢?故事中的師傅可以看做是我們教師自己。而故事中問你去哪里的小和尚就可以視作我們的學生。而另外一個小和尚就可以視作我們的命題人。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苦口婆心地講述了各種可能的情況,學生看似對各種情況已經(jīng)了然于心、應對自如,但是一到考試時,發(fā)現(xiàn)并不是那么回事,很多問題仍然不會回答。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會學習而不會考試的情況。故事中的小和尚不斷變化著自己的回答,使得另外一個小和尚無法應對,這就像命題人不斷變換試題的某個條件,結果導致我們的學生無法應答一樣。我們的學生掌握了一種情況,但到了真正考試時,試題不可能和我們平時所練習的題目一模一樣,即使極其相似,但是保不齊其中的某項條件悄然間變換了,結果導致學生無從下手。這個故事警示我們在數(shù)學教學中一定要教會學生數(shù)學思維,能夠使得學生自己進行思考才行。只有學生掌握了思維方法,才可能舉一反三,不被各種各樣的條件置換而難倒。如果故事中的小和尚不是只記住師傅的答案,而是學會了獨立思考的方法,在第一次時自然就會輕松應對。即使到了最后的問題,當別人說我要去菜市場時,自然也可以繼續(xù)發(fā)問,如果沒有菜市場,你又去哪里?可見,故事中的小和尚看似十分刻苦認真,但是并沒有抓住學習的本質問題,從而導致屢屢被難住。
從這個意義上說,數(shù)學思維是數(shù)學學習中最本質的東西,教師一定要教學生學會思維,這樣很多問題自然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