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之棟
(嘉應學院 教師職業(yè)技能部,廣東 梅州 514015)
性理風騷一例收
——論理學對呂本中及其詩歌的影響
黃之棟
(嘉應學院 教師職業(yè)技能部,廣東 梅州 514015)
呂本中镕鑄洛、蜀兩派而兼收并蓄,專心于為己之學,師法顏子,從事于“靜里功夫”。與此相應,他提出“忍窮有味知詩進”這一重要的詩學命題,用詩歌的形式來記錄自己簞瓢陋巷的生活體驗和“靜中真趣”,將學道有得的仁者氣象用審美的方式加以表現(xiàn)。這些都為曾幾、楊萬里等人繼承并發(fā)揚,對宋詩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呂本中; 理學; 詩歌
呂本中(1084~1145),字居仁,世稱東萊先生,因其歷官中書舍人,而中書舍人在唐開元時曾改稱紫微舍人,所以又稱呂紫微。后世一般都將他看作詩人,但是全祖望指出:“顧世以其喜言詩也,而遂欲以《江西圖》派掩之,不知先生所造甚高”;[1]卷三十六,1241“中興而后,學道諸公多率于詩,呂居仁、曾吉甫、劉彥沖其卓然者?!盵1]卷五十九,1945認為他首先是造詣甚高的理學①北宋時期“理學”即稱“道學”,本文統(tǒng)一使用“理學”一詞,主要是考慮現(xiàn)代學術劃分的用法。參見陳來《宋明理學》引言,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家,其次才是詩人。對此,筆者不禁生疑:第一,呂本中的理學人生在其詩歌世界留下了怎樣的映像?第二,他的理學修養(yǎng)對于其詩歌創(chuàng)作究竟有怎樣的影響?在兩宋之際的詩壇,呂本中因其在創(chuàng)作和理論兩方面都取得了其他人難以企及的成就,而成為學界關注的重點。但是,研究者往往著眼于《江西詩社宗派圖》以及他的“活法”理論,而對于以上問題,限于本人所見,卻未有文章加以討論。在閱讀有關文獻的基礎上,本文將呂本中的詩歌置于政局與學術的背景下進行觀察,嘗試對這兩個問題作出解釋。
林之奇是呂本中的門人,他去世后,呂祖謙作《祭林宗丞文》,其中有云:
昔我伯祖西垣公躬受中原文獻之傳,載而之南,裴回顧瞻,未得所付。踰嶺入閩,而先生與二李伯仲實來,一見意合,遂定師生之分。于是嵩洛關輔諸儒之源流靡不講,慶歷元祐群叟之本末靡不咨。以廣大為心,而陋專門之暖姝,以踐履為實,而刊繁茂之枝葉。致嚴乎辭受出處而欲其明白無玷,致察乎邪正是非而欲其毫發(fā)不差。[2]卷五八九九,冊262,128-129
此文中“伯祖西垣公”指呂本中,因其曾任中書舍人,而中書省又稱“西垣”故也。呂祖謙認為,呂本中能以“廣大為心”,破除門派成見,所以能出入蜀、洛而無此疆彼界之限;而稱許他“以踐履為實”,則凸顯了呂本中道學家的本色。
北宋的新舊黨爭發(fā)展到后期變成了毫無理性的意氣之爭。徽宗初元,雖有短暫的建中靖國之政,但不久新黨就對舊黨實行了更加嚴厲的禁錮政策,定“元祐黨籍”,立“元祐奸黨碑”,頒之天下。不僅如此,甚至株連無辜,崇寧二年三月乙酉,詔:“應元祐及元符之末黨人親子弟,不論有官無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闕下?!盵3]卷二十一,737十二月己未,詔:“元祐系籍人子并親兄弟,若因功賞,各該酬獎改官,循移知令,只于階下官上循移,仍不得實任知令差遣?!盵3]卷二十二,781對于元祐學術,執(zhí)政的新黨也加以禁絕。崇寧二年十一月庚辰,朝廷下詔書:“以元祐學術政事聚徒傳授者,委監(jiān)司舉察,必罰無赦。”[4]面對嚴酷的黨禁,堅持元祐黨人的立場,“致嚴乎辭受出處而欲其明白無玷,致察乎邪正是非而欲其毫發(fā)不差”,這是遭受迫害的理學家們最切身的踐履。呂本中自言:“乃知風雨晝窈冥,我亦不廢晨雞鳴?!盵5]《詩經(jīng)·鄭風·雞鳴》有句云:“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睗h儒解曰:“亂世則思君子不改其度焉?!眳问嫌么说涔?,意在表明自己堅定不移的“元祐黨家”立場。不僅如此,他還勉勵友人:“未用反身藏白黑,更須著眼辨青紅”(《得李去言詩次韻答之》),“君能但拙直,亦莫忘黑白”(《贈孫廣伯》)。但是,要于立身方面做到“明白無玷”“毫發(fā)不差”,在當時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耙伙埢蛭达?,逢人足嫌怨。窮于投林猿,窘若巢幕燕”(《新霜行》)。這是呂本中在困境中發(fā)出的深沉悲嘆。盡管如此,他卻“寧為首陽餓,不作嬖奚獲”(《奉送子之還京師》),“非無車馬心,未忍求捷徑”(《大雪不出寄陽翟寧陵》),惟義是從,固窮守節(jié)。
呂本中嘗言:“立節(jié)非一朝一夕所能為,蓋在平日之所養(yǎng)也?!盵6]他“平日學問,以窮理盡性為本”[1]卷三十六,1242,其修養(yǎng)目標在《精衛(wèi)詩》中說得很明白:“我昔讀書,惟圣之求。竭力從之,以春及秋。”讀書意在求為圣人,其修養(yǎng)方式就是躬行圣人所言,這就是宋人常說的“內(nèi)圣之道”“為己之學”。程頤說:“人皆可以至圣人,而君子之學必至于圣人而后已?!瓕W也者,使人求于內(nèi)也。不求于內(nèi)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學也?!盵7]318-319內(nèi)圣和外王本是宋代士大夫之學的兩翼,但是“外王”需要君主的支持才能實現(xiàn),而徽宗施行的黨錮政策,令很多士大夫失去了“得君行道”的可能。因此,聚焦于“求于內(nèi)”的“為己之學”是當時士大夫階層,尤其是舊黨人士普遍關心的問題。呂本中自言“為己工夫今粗曉”(《將去福州》),他的“為己功夫”首先表現(xiàn)在他“平生師顏子”(《以一縑寄范四弟》)。二程早年就在周敦頤的指導下思考“孔顏樂處”,程頤著有《顏子所好何學論》,程顥亦告誡后學:“學者當學顏子,入圣人為近,有用力處?!盵7]19呂本中在其《紫微雜說》中,對二程以先生稱之,而于蘇、黃則稱之以字,其學術祈向不言而喻。呂本中用詩歌描述了顏子之樂:“顏子在陋巷,肯憂家屢空。朝從圣師游,暮歸無近功。忽然若有合,此樂固無窮”(《王傅巖起樂齋》)。顏子志于道而不憂貧,超越物欲的羈絆,他的樂是與道合一之后的精神的和樂。呂本中自言:“不入樂天歡會,不隨淵明酒徒??慈『勂奥铮謺円构し颉?《即事六言七首》其三)。他不愿像白居易和陶淵明那樣以詩酒作為生命的慰藉,而是要像顏子那樣盡“為己功夫”,成就圣賢事業(yè)。因此,“簞瓢陋巷”就不再是亟欲逃避的困境,反而成了治心養(yǎng)性的樂土。程頤說:“大凡學者,學處患難貧賤。”[7]430呂本中所處的患難貧賤,在其詩中有所表現(xiàn):“糠豆猶慳不到盤,小兒寒至尚衣單”(《韓城紀事五首》其二),“貸米供晨炊,尚欠數(shù)束薪”(《病中》)。但他絲毫沒有戚戚之感,相反卻是“閉戶忍窮心自樂,簞食瓢飲殊不惡”(《送晁公慶西歸》),甚至還勉勵朋友“簞瓢陋巷君不厭,讀書萬卷能忘饑。上參羲皇下秦漢,采取英華幾脫腕。是非榮辱姑置之,忽若乘船到彼岸”(《周仲固尚論齋》),在極其儉樸的生活中,安心讀圣賢之書,含英咀華,在不知不覺中脫胎換骨,超凡入圣。
呂本中“為己之學”的第二個表現(xiàn)是“靜里工夫”。程顥指點后學,教其靜坐,程頤亦“每見人靜坐,便嘆其善學”[7]432。呂本中寫了好些以《夜坐》《夜坐有懷》《夜坐有感》為題的詩歌,詩中“堅坐”“清坐”“閑坐”“默坐”等詞語更是俯拾皆是。在《歲晚作》中,他寫道:“南山雪云千丈高,北山晚田無寸毫。富兒巨家飽欲死,笑我陋巷長蓬蒿。道人坐穩(wěn)忘作勞,百念解縱如垂櫜?!痹诼镏邢⑿哪褚泽w道明理,這和其他理學家別無二致。但是他并不僅僅只是通過靜坐體會“喜怒哀樂未發(fā)”的氣象以悟道明理。呂本中畢竟是詩人,他常?!傲浫灰黄褕F,堅坐覓詩對”(《雨后月夜懷沈宗師承務》)。而且,他在靜坐中所體悟的道理也包括作詩為文之理。在《別后寄舍弟三十韻》這首詩中,他寫道:“重回召伯埭,虛住廣陵城。破屋仍堅坐,殘鶯只強鳴。”“仍”字表明“堅坐”已是他的生活常態(tài)。接下來的詩句為很多學者所關注:“惟昔交朋聚,相期文字盟。筆頭傳活法,胸次即圓成??讋Κq霄煉,隋珠有夜明。英華仰前輩,廓落到諸卿。敢計千金重,嘗叨一字榮。因觀劍器舞,復悟擔夫爭。物固藏妙理,世誰能獨亨?!笨梢詳嘌?,他所體悟出的“妙理”,就是靜坐時獲得的。“因觀劍器舞,復悟擔夫爭”,“活法妙理”需要時時留意、處處用心,然后不期而遇,豁然達道。呂本中又具體論之曰:“天下萬物一理,茍致力于一事,必得之理,無不通也。張長史見公主擔夫爭道,及公孫氏舞劍,遂悟草書法,蓋心存于此,遇事則得之,以此知天下之理本一也?!盵8]10最后得出的“天下之理本一”這個結論,大概也是他能不為二程“作文害道”之論所囿,融通蘇、程兩派,最終承擔中原文獻南傳重任的理論基礎。
由于深感簞瓢陋巷有助于進德修業(yè),呂本中甚至斷言:“但能守簞瓢,何事不可為”(《聞大倫與三曾二范聚學并寄夏三十一四首》其三)。這種自信當然也指向詩歌。簞瓢陋巷的生活有助于提升詩藝,這是呂本中的獨到發(fā)現(xiàn)。他宣稱“忍窮有味知詩進”(《試院中呈工曹惠子澤教授張彥實》),甚至得出這樣的結論:“乃知工語言,要是飽糠核”(《奉送子之還京師》)?!案F而后工”是歐陽修在前人理論的基礎上總結出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他在《梅圣俞詩集序》中寫道:
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nèi)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9]
歐陽修描述的“窮”是仕途的困窮,士大夫懷瑾握瑜卻不能施之于世,這時他們的心靈世界表現(xiàn)為“內(nèi)有憂思感憤之郁積”。與之相比,呂本中所面對的“窮”在程度上更加強烈,但他卻沒有“憂思感憤”,沒有怨刺,而是融怡樂易。詩人而能“忍窮有味”,不僅表明學道有得,而且也揭示了他將窮約生活轉(zhuǎn)化為審美對象的創(chuàng)作路徑。呂本中的“味”是理學與文學融合匯通而相輔相成的產(chǎn)物,理學修養(yǎng)使其文學創(chuàng)作別開生面。
呂本中在詩中幾次寫到“居閑得真趣”“靜中有真趣”,這種“真趣”其實就是上文所說的“忍窮有味”之“味”。比如下面這首詩:
千花老無蹤,眾草來可喜。欣然得幽尋,我亦病良已。飛飛兩蝴蝶,不悟塵士里。禽聲甚可人,亦似相汝爾。人生貴愜志,不必須甚美。三年白沙詩,已費千幅紙。問君何所樂,赤手費磨洗。短屏看遠山,心作千萬里。此豈畫者功,實自一念起。君當如是觀,在此不在彼。(《小園即事》)
目睹春光老去,呂本中并未像一般詩人那樣感傷悵惘。生機勃勃的青草同樣令其滿心喜悅,再加上翩翩蝶舞,關關鳥語,讓他覺得纏綿已久的疾痛都無影無蹤了。“短屏看遠山,心作千萬里。此豈畫者功,實自一念起”,表明了他治心養(yǎng)性的工夫。它是呂本中簡樸生活的記錄,但讀來并無枯寂之感,相反卻能感受到詩人心胸的圓融與精神的豐足。再比如下面這兩首詩:
淡日輕煙村徑斜,長風卷浪欲浮花。夜深隔岸漁舟過,螢火驚飛亂點沙。(《野岸》)
云海冥冥日向西,春風著意力猶微。無端一棹歸舟急,驚起鴛鴦相背飛。(《絕句》
它們表現(xiàn)的是觀物之趣。淡日輕煙,春風無力。兩首詩先給讀者呈現(xiàn)安詳清幽的詩境,接著一葉小舟突然進入畫面,驚飛螢火和鴛鴦。這一稍縱即逝的景物變化,非靜心凝神不能寫出。
程顥認為:“仁者,渾然與萬物同體”[7]16;“天人無間斷?!盵7]119呂本中亦云:“仁,人心也,知物己本同,故無私心?!盵8]4呂本中不少詩作也表現(xiàn)出與自然和諧無間的仁者氣象。如下面寫花的詩篇:
小徑縱橫出紫苔,綠陰高下綴黃梅。榴花卻是多情思,留宿薫風未肯開。(《游北李園》
稚子尋花莫漫狂,已知衰疾負重陽。新霜有意留青蕊,更放殘枝十月黃。(《對菊》)
沒有窮形盡相地體物入微,也沒有離形得似地遺貌取神,詩人妙筆一揮,這些花兒都成了精靈。榴花未開是因為多情,菊花是因為詩人錯過重陽而特意延遲到十月才盛開。這真是“天人無間斷”的詩意表現(xiàn),生動形象、耐人尋味。正如錢鐘書所言“不泛說理,而狀物態(tài)以明理;不空言道,而寫器用之載道”[10]。在他的筆下,自然不是描摹刻畫的對象,也不是寄興抒情的載體,而是充滿理趣和情趣,與詩人意合心通的對應物。這種詩歌和前面所舉的《野岸》《絕句》等,給當時的詩壇帶來了一股清新的空氣。呂本中慨然言曰:“胸中塵埃去,漸喜詩語活”(《外弟趙才仲數(shù)以書來論詩因作此答之》),在他這里,道和文曾經(jīng)的緊張和矛盾消失了,心性修養(yǎng)恰是“詩語活”的必要前提。這些特點后來都被楊萬里繼承并發(fā)揚光大,成為“誠齋體”的典型特征。
在兩宋之際,理學與文學的關系不再像先前那樣緊張,呈現(xiàn)出相互融合影響的景象,呂本中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專心于為己之學,師法顏子,從事于“靜里功夫”。與此相應,他提出“忍窮有味知詩進”這一重要的詩學命題,用詩歌的形式來記錄自己簞瓢陋巷的生活體驗和“靜中真趣”,將學道有得的仁者氣象用審美的方式加以表現(xiàn)。全祖望在臚列宋代“以學人而入詩派”的人物時,呂本中赫然居首,*參見《寶甈集序》,《全祖望集匯校集注》第606-60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名列其后的曾幾、尤袤、楊萬里等人都與他有或深或淺的淵源。理學因為呂本中等人的推動而具有了詩性的新質(zhì),文苑也因為他們對理學生活的記錄和理學意境的營造,開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1] 黃宗羲.宋元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 曾棗莊,劉琳.全宋文[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 黃以周,等.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拾補[M].北京:中華書局,2004.
[4] 畢沅.續(xù)資治通鑒: 卷八十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62.
[5] 傅璇琮,等.全宋詩: 卷一六〇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8078.
[6] 呂本中.童蒙訓: 卷下[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29.
[7] 程顥,程頤.二程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4.
[8] 呂本中.紫微雜說[M].長沙:商務印書館,1939.
[9] 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卷四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2001:612.
[10]錢鐘書.談藝錄(補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4:228.
[責任編輯 卓禎雨]
Absorbing the Thoughts of CHENG Yi and SU Shi——Discussion on the Influence of Neo Confucianism on LV Benzhong and His Poetry
HUANG Zhidong
(DepartmentofTeacher’sOccupationSkill,JiayingUniversity,Meizhou,Guangdong514015,China)
LV Benzhong absorbed anything and everything from either CHENG Yi or SU Shi’s thoughts. He devoted to the Studying for Ego, followed YAN Hui’s example, engaged in retreat process. He declared that the more adversity the author has, the better his writing is. His poem reflected his experience of simple but hard life and the delight he extracted from the retreat process. His achievements had been inherited by ZENG Ji and YANG Wanli, and had far reaching impact on the later poets.
LV Benzhong; Neo Confucianism; poetry
2016- 01- 06
廣東省“創(chuàng)新強校工程”科研項目(314B0131);嘉應學院校級重點課題(2012SKZ11)
黃之棟,嘉應學院講師,文學博士,從事唐宋文學研究。
I207.22
A
1671-394X(2016)11- 0087-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