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蜜蜜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廣東廣州,510420)
?
廣州城市的多元文化探討
傅蜜蜜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廣東廣州,510420)
【摘要】全球化的時代,意味著社會統(tǒng)一性的解體,城市生活從單一文化轉換至多元文化的進程。從多元文化主義的角度探討廣州城市文化的內(nèi)涵與傳承,可展現(xiàn)廣州城市文化的前景,為我國更多的城市治理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城市;城市文化;多元文化主義
城市是人群高度聚集的空間,匯聚著社會動力。隨著世界城市化現(xiàn)象越來越普遍,不同的人群聚集于其中,共享價值、分享城市的現(xiàn)代化和進步,城市已成為更多元的文化沖撞場。中國自秦統(tǒng)一以來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各自獨特的宗教和生活方式,并以華夏民族作為共同的民族文化認同。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進步及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各族群互動機會和接觸頻率的增多,相互交流和溝通也隨之增加,不同文化間的理解和認同問題開始得到重視。廣州作為南中國一個對外開放較早、經(jīng)濟較為發(fā)達的移民城市,伴隨全球化時代的經(jīng)濟一體化、通訊科技高速發(fā)展以及人口大規(guī)模的流動,社會的組合結構日益復雜,文化的內(nèi)涵也日趨多元,而且多元文化的格局在廣州城市文化中日益突顯。本文擬從多元文化主義的角度來探討廣州城市文化的內(nèi)涵與傳承,同時提出了廣州城市文化的前景,并做出了相應的結論。
(一)多元文化主義下的社會構成
文化本身是一個非常廣義的概念,它被視為族群中分享的一組理念、價值標準、以及有關世界和運作風俗的信仰,是協(xié)助約束行為,區(qū)隔社會內(nèi)群體行為的組合。全球化過程提供人們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學習和平和生活的更佳可能性,同時文化間的沖突也可能存在。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的興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以美國黑人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博士(Dr. Martin Luther King,1929-1968)的演說《I Have A Dream》為代表展開的美國有色人種民權運動。90年代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英國等國產(chǎn)生的族群文化爭議,使得文化多元論漸漸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并同時促發(fā)了國際社會中共認弱勢群體(包括少數(shù)族群、宗教、女性、同性戀等團體)的認同意識覺醒。面對不同的文化,我們必須尊重其價值并平等以待[1]。多元文化主義鼓勵的是對各個族群文化傳統(tǒng)的實踐,反對大熔爐式的文化政策。查爾斯·泰勒(Charles Tylor)等學者通過自由主義(liberalism)、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批判主義(criticism)等思潮,提出了正視差異、保障社會參與平等、維護社會尊嚴等積極政策,使不同族群之間和平共存。多元文化論可歸為保守、自由主義、多元化、左派激進主義、批判觀點五種類型,位居個人和國家之間的社群,其存在不可忽視,因其對個人生命價值與角色定位文化具有決定性影響[2]。文化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不同時期所呈現(xiàn)的文化意涵有所不同,在全球化社會里,文化本身即是多元,掌握多元性論述的權力就是掌控政治社會的權力。因此,多元文化論更注重的是主流社會族群認同弱勢群體的文化特質,平等對待并尊重所有文化。
(二)城市多元化的文化認同模式
伴隨社會的發(fā)展,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生活,不可避免地會形成沖突、合作、增長、競爭等形形色色的城市政治與經(jīng)濟問題。特別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增速,城市多元化問題更是變得越來越突出。族群間的關系采用何種文化模式,是沖突、競爭還是合作、適應,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讓少數(shù)族群融入白人主流社會的美國“民族大熔爐”(melting pot)政策,造成少數(shù)族群的后代不再了解其族群歷史,不會講母語,不再認同其族群文化,后因70年代的移民潮致美國55個城市的少數(shù)族群人口比例超過白種人,此時的大熔爐概念已被認為過時[3]。
多元文化主義反映了當代因全球化人口大規(guī)模的遷移,尤其是從發(fā)展中國家遷移到西方發(fā)達國家,而使這些國家面臨的有史以來最為復雜和嚴峻的族群多元化問題。一些多元國家如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亞等,采取平等的文化多元政策,即族群間保持平等的地位相互往來,各自保有自己族群的文化和認同。如魁北克是加拿大境內(nèi)唯一以法語和英語同為官方語言的省份,法裔公民在加拿大要求特殊地位甚至獨立,加上美國的民權運動勝利和民族意識的不斷高漲,促使加拿大政府放棄“同化”努力,率先將雙語框架內(nèi)的多元文化作為解決國內(nèi)種族、族裔矛盾的基本構想,推出多元化政策。并于1988年正式推出《多元文化法》(Canadian Multiculturalism Act)[4]。加拿大多元主義主張“禁止任何以種族、民族或民族文化起源、膚色、宗教和其它因素為由的歧視”、“保證所有加拿大人在社會、經(jīng)濟、文化和政治上的平等”、“保護和提高加拿大多元文化傳統(tǒng)并承認多元論和多元文化是加拿大文化的特點”、“鼓勵和保護所有加拿大的傳統(tǒng)語言,承認多語言的文化和經(jīng)濟的利益等”[5]。爾后,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和瑞士等歐盟國家也相繼推出以多元文化為主要特征的民族政策。就此而言,政治權力、經(jīng)濟精英和社會公眾通力合作,才能解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種矛盾與問題。
(一)廣州多元文化背景
廣州建城距今兩千多年,先后有秦末漢初的南越國、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國和明末清初的南明國在廣州立國建都,由此逐步形成并奠定了嶺南中心城市的地位,文化、宗教、商業(yè)、政治也在這座城市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城市政治風格和特點。16世紀,新航路的開辟用血與火的征服將世界連成了一個整體,從此文明開始交流、文化產(chǎn)生碰撞。地處邊境的廣州擁有優(yōu)厚的自然條件、便利的水路交通,“一口通商”貿(mào)易地位得天獨厚,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祥地。歐洲工業(yè)革命以后,西方人和西方文明最先進入中國的地方也是廣州。同時,外來的宗教文化如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開辟了新的文化渠道,推動了廣州城市社會文化的多元化。由此也產(chǎn)生了不同文化的交鋒,并成為商賈云集的商業(yè)之都。
廣州城市演化的歷史,受到社會、歷史條件、地理環(huán)境,與種族、族裔數(shù)量,以及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是一個長期演變發(fā)展的復雜過程。廣州人文環(huán)境殊異,一是城市政治氛圍寬松,由于一直以來離國家政治中心較遠,古代時期相對處于無君主、無禮制的狀態(tài),城市性格上自由、自在而不受約束;二是民俗古樸,兩千多年滄海桑田、城址不變。20世紀20年代,在西方政體的影響下,開放多元、中西合璧,西方近代科學技術、宗教藝術、價值觀念與嶺南本土文化、觀念有廣泛的交流和融通,保留并發(fā)展了嶺南城市文化特色。在城市政治體制發(fā)展上,上世紀80年代末,培養(yǎng)市場體系,建立市場經(jīng)濟體制,完善國有資產(chǎn)管理營運體制和外經(jīng)貿(mào)體制,加強投資環(huán)境和財稅體制建設,進行金融體制改革,使廣東由默默無聞的農(nóng)業(yè)省轉變成為舉足輕重的工業(yè)大省,實現(xiàn)了由落后邊陲省份到第一經(jīng)濟大省的跨越。廣東省財政廳在2014年十二屆人大會議上的報告顯示,自1990年以來廣東省財政收入連續(xù)23年位居全國各省第一,目前已形成我國經(jīng)濟最發(fā)達、最繁榮的城市群之一[6]。我國城市化起步較晚,廣州在城市化進程中得到了快速發(fā)展,而與此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社會問題,如減少市民收入差距,防止城中村貧民窟蔓延,避免交通擁擠,保護城市環(huán)境和保障居民健康,有效處理多元族群矛盾,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等。
(二)廣州多元文化特征
廣州城市文化以廣府文化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開放、務實、善變,三者相互關聯(lián)和影響[7]。
一是開放,體現(xiàn)其文化環(huán)境特色。廣州具有海納百川的文化傳統(tǒng),是一個千年商都,也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對外通商口岸。根據(jù)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在廣州1270萬常住人口中,非廣州戶籍人口(即外來人口)達到476萬人,比重約占1/3(37.48%),民族構成主要為漢族、維吾爾族、回族、蒙古族、朝鮮族、滿族、苗族等多個民族[8]。另外,廣州歷來重視對外交流與合作,先后與世界43個國家的59座城市建立國際友好關系或友好合作交流城市關系,友好城市數(shù)量位居全國前列[9]。外國駐一個城市領事館的數(shù)量反映了該城市的政治、經(jīng)濟地位,近年來廣州已是世界各國在華設立領事館增長最快的城市。目前,世界各國在廣州設立領事館已達43個[10]。另據(jù)媒體報道,廣州每年臨時居住的外國人士已超過11.8萬,主要來自日本、韓國、俄羅斯、法國、尼日利亞、埃及、馬里、安哥拉等亞、歐、美、非洲國家和地區(qū)。他們在廣州的居住時間都較長,一部分已融入廣州社會,視廣州為第二故鄉(xiāng),這些外籍人員為廣州的經(jīng)濟建設與文化發(fā)展作出了貢獻[11]。
二是務實,反映其本質的特性。這是由廣州城市政治的生存條件所造成的[12]。廣州利用改革契機使每一寸土地都有著熱騰騰的商機,敞開大門,招資引商。正因如此,廣州是座很包容的城市,也可以說它是座務實的城市。無論你是在街邊推著小推車賣蘿卜牛雜的小販,還是開著賓利的企業(yè)大老板,只要你努力和有能力,都會受到大家的尊重。
三是善變,是其表現(xiàn)特征。善變是因為這座城市存在著多樣、多元和很多的可能性。在廣州,可以看到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共生,本土與國際并存??此茦O具沖突的兩方,卻能在這座城市找到各自的平衡點,世界各國的族群、語言、文化、習俗乃至飲食以及商品都能在廣州各得其所。同樣,由于不斷接納融合各種外來文化,城市自身必然呈現(xiàn)一種不斷變化的態(tài)勢,使廣州城市政治具有了充滿生機活力的優(yōu)勢。
由此可見,廣州城市治理的基本價值觀與構建引領社會健康發(fā)展的多元文化體系目標是一致的。廣州城市文化的“開放”、“務實”、“善變”,體現(xiàn)了社會多元文化理性、人文、包容的三個核心價值。廣州的多元文化給廣州成為理想城市創(chuàng)造了可能。
(一)廣州多元文化與城市治理
“關于即將來到的文明沖突的警告帶來了文明間的對話,不僅是可取的,也是必需的……自由市場引起人們對治理方式的思考;民主可以表現(xiàn)出不同的實踐方式;不同文化的民間社會形成多種多樣;關于是否必須界定在個體主義范疇之內(nèi)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保?3]在當前全球化和社會轉型的雙重背景下,城市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外籍人口、少數(shù)族群、原住民等不同的群體,應提供社會各階層與政府的公共交流平臺,城市在多元文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下,實現(xiàn)透明和公開,讓公眾參與,增強政府決策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同時,也讓市民清楚意識到,城市社會治理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單方推動,政府應讓市民獲得更多信息,讓市民從間接參與、半直接參與到直接平等參與城市治理。
多元文化主義在形式上表現(xiàn)出一個多元社會中不同民族、宗教、文化行為和語言需互相接受和認同,而在實踐上,多元文化主義的政策可推動不同族群間以共存、相互包容和平等的方式達到和諧關系[14]。中國共產(chǎn)黨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了最新概述,“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表述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展開。核心價值體系具有發(fā)揮引領社會價值思潮,凝聚社會和諧共識的作用。在核心價值觀引領下,認同多元文化是一個積極的發(fā)展大趨勢,應理性對待、包容不同思想、爭議、博弈和沖突,倡導多元文化價值,提高公眾社會意識和公民素質。
就廣州而言,基于國際化的發(fā)展,以及日益增加的新移民和文化,多元文化的理論和實踐也越來越受到重視,廣州市政府如何制定并推動一個具前瞻性且務實的多元文化主義和政策是一個嚴肅的課題。在城市發(fā)展、交通建設、民生民情等方面應廣開言路、開辟城市論壇,盡最大努力做到公平、公正、廉潔。讓公眾對城市的治理過程與結果可以進行充分地討論,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當這些過程或結果并不令公眾滿意甚或存在種種疑問時,公眾可以從不同渠道要求政府解釋,對事情的背景和緣由、對城市的發(fā)展和影響、對城市政治決策的來龍去脈和利益分配有較全面的認知,從而接受和支持政府執(zhí)行并完善城市的相關治理行為。
(二)廣州多元文化與經(jīng)濟發(fā)展
經(jīng)濟的發(fā)展廣受城市文化的影響。Granato等(1996)的研究顯示,資本主義的興起發(fā)生在新教徒地區(qū),天主教的歐洲地區(qū)在經(jīng)濟上遠遠落后于新教地區(qū),文化因素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15]。然而Jackman等(1996)主張比較政治學者應放棄文化對民主和經(jīng)濟表現(xiàn)的影響理論[16]。因為文化價值本身不是波動的,難以改變的。如果文化作為主要因素決定了城市的經(jīng)濟,那么該城市的發(fā)展是毫無前景可言的。比如,Harrison(1985,1992)發(fā)現(xiàn)拉美傳統(tǒng)的伊比利文化(Iberia Cultures)和價值阻礙其政治多元主義、社會正義和經(jīng)濟發(fā)展[17][18]。
全球化時代,城市間的互動和連接網(wǎng)絡影響著競爭優(yōu)勢,除了傳統(tǒng)的商務貿(mào)易,金融服務、知識創(chuàng)新和交流中心都成為城市的主要競爭力。而人力資本將是創(chuàng)造經(jīng)濟發(fā)展的優(yōu)勢要素,吸引專業(yè)人才是城市發(fā)展的首要前提。因此,除了產(chǎn)業(yè)因素外,營造多元、開放和包容的城市環(huán)境,可吸引高素質勞動人口的移居。培植多元與包容的環(huán)境,可以激發(fā)創(chuàng)意能量,贏取城市競爭優(yōu)勢。廣州有廣招天下貿(mào)易之利,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庫”和“南風窗”的美譽,在多元城市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在原有粵文化的基礎上,吸收了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薈萃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華,發(fā)展成為具有多元文化的嶺南文化特色。城市的經(jīng)濟是在與它相適應的文化中發(fā)展的,廣州在多元城市文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下進行城市改造、新區(qū)建設、制造業(yè)優(yōu)化、飲食文化推廣等,正成為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城市。
中國城鎮(zhèn)化轉型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的城市會面對更多的現(xiàn)實考驗。城市治理需要在多元文化的主導下,確立觀念、視野與經(jīng)驗的位置,舒緩城市競爭與發(fā)展壓力。因全球國際化的潮流,有關多元文化主義的制度和實踐也將進一步深化和拓展,特別是廣州近年來不同族群外來移民的日益增加,以及“一帶一路”、亞投行戰(zhàn)略的實施,都將對我國經(jīng)濟、社會、及文化多元的政策和執(zhí)行產(chǎn)生重要的沖擊和影響。
廣州已經(jīng)成為名副其實的新興移民城市,多元文化是對廣州這座城市實際狀態(tài)的一個描述。多元的文化狀態(tài)要求廣州的城市治理應謀求不同種族、民族、宗教各群體的和諧共存,鼓勵不同群體對廣州城市政治建設的參與,制定民族、宗教、語種和教育體制等平等的政策與措施。包容性一直是廣州城市文化長久以來所強調的,隨著廣州對外交流的不斷開放,不同民族、國籍、種族、語言、文字、習俗、階層、職業(yè)的人士來到廣州經(jīng)商、學習、移居,多元文化的并存,給廣州帶來城市的高速發(fā)展,使得城市的生活更具活力、多樣和豐富。雖然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理解和認同問題可能會產(chǎn)生一些偏見、誤解和沖突,但在城市政治活動中“外來人”不應被壓制、同化或排斥,城市應當承認并包容多元、多樣性的城市文化。廣州市政府應積極利用媒體、移動媒介、文化場所等文化交流渠道開展多元文化的社會對話,推廣廣州城市的多元社會文化。同時,應特別關注多元文化中常常被邊緣化的弱勢群體,應與其廣泛交流,從容相待。廣州城市政治在對外交流與合作、改革開放、包容等諸方面體現(xiàn)其城市的個性,在推進社會多元文化過程中應不斷探索,豐富多元文化主義的城市文化內(nèi)涵,為我國更多的城市治理提供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Stepney,P.,& Popple,K.,Social Work and the Community:A Critical Context for Practice,England:Palgrave,2008.
[2]Kincheloe,J.,Steinberg,S.R.,Changing Multiculturalism,Buckingham:Open UniversityPress,1997.
[3]Wilson,C.C.,Gutierrez,F(xiàn).,Race,Multiculturalism and Media,F(xiàn)rom Mass to Class Communication,2nd Ed.,Sage.
[4]戴曉東.加拿大的多元文化主義與文化安全[J].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04(4):23-29.
[5]吳建中.多元文化與城市發(fā)展:以上海圖書館為例[J].江西圖書館學刊,2004,34(4):4-8.
[6]廣東省去年財政收入7075.54億連續(xù)23年全國第一[EB/OL]. http://www.chinairn.com/ news/20140117/160515497.html,2014-01-17.
[7][12]陳澤泓. 廣州歷史風貌:城市色彩講壇(第二輯)[M].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
[8]廣州市統(tǒng)計局.廣州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shù)據(jù)公報[EB/OL].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LNxnxnLKrc PXDweYVJdCelCgK3uFP2-acD9c1TEVmkKPdgbrIz-KogwOsbS4G1k_KB0YYnGyHHFMqCiYDWWpA5B6RvUo2o-NYf9RBUHSMH7,2011-05-16.
[9]廣州構建“城市外交”格局展現(xiàn)“中國名片”[EB/OL]. h t t p:/ / w w w . h u a x i a . c o m / g d t b / g d y w / szyw/2014/12/4176445.html,2014-12-04.
[10]廣州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廣州友城及交流城市簽約情況一覽[R].廣州:廣州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2013.
[11]羅仕,劉操.在廣州居住外國人達11.8萬日本人最多韓國居次[E B / O L]. h t t p:/ / n e w s . i f e n g . c o m / a/20141201/42609014_0.shtml,2014-12-01.
[13]杜維明.文明對話的語境:全球化與多樣性[J].史學集刊,2002(1):1-13.
[14]高永久,高永輝. 民族社會學視角下的西方多元文化主義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30(3):1-6.
[15]Granato,J.,Inglehart,R.,Leblang,D.The Effect of Cultural Value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Theory,Hypotheses,and Some Empirical Tests[J].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40-3(August):607-631.
[16]Jackman,R.W.,Miller,R.A. a Renaissance of Political Culture? [J].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40-3(August):632-659.
[17]Harrison,L.E. Underdevelopment in a State of Mind:the Latin American Case [M].Lanham,MD:Madison Books.
[18]Harrison,L.E. Who Prospers? How Cultural Values Shap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uccess [M]. New York:Basic Book.
(責任編輯:微風)
The Analysis of Multiculturalism of Guangzhou
FU Mi-mi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Guangdong,China,510420)
Abstract: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the social unitaryity is reaching collapsed,where urban life is on the way of transforming from uni-culture to multi-culture. This essay tries to analyze the contents and heritage of Guangzhou city’s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ism in which urban culture are presented and then offers some insights into the other cities management in China.
Key words:urban;urban culture;multiculturalism
【作者簡介】傅蜜蜜(1982-),女,山東煙臺人,博士研究生,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國際學院講師。
【收稿日期】2015-12-17
【基金項目】2013年度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校級青年聯(lián)合基金項目“創(chuàng)新經(jīng)濟視角下的廣州城市整合營銷策略研究”(13s36)。
【中圖分類號】C91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32x(2016)02-0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