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美
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說:“語文味”就是守住語文本體的一畝三分地。具體地說,語文味表現(xiàn)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的“讀味”,“圈點批注、摘抄書作”的“寫味”,“品詞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從課標的界定來看,“語文味”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特色、一種整體美,也是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突顯語用價值,讓學生從語言文字運用的角度出發(fā),思考文本“怎么寫、為什么這么寫”,從而最終讓語文課堂返璞歸真,洋溢濃濃的“語文味”。
一、深度挖掘文本,深悟語文味
很多語文老師一味追求課堂所謂的“熱鬧”,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語言形式的教學比較隨意,缺少認真推敲與揣摩;二是過分強調所謂語文知識,玩概念游戲;三是挖掘文本的深度不夠,學生不能及時品出語文味。作為老師,需要深入解讀教材,能夠從字里行間剖析言語的精妙之處,及時把語言妙用轉化為教學內容,通過吟誦、對比、理解、積累,等等,把握語言的音樂美、意境美,形成對語言敏銳的感受力。
比如針對《七律?長征》這一首詩,教師需要圍繞該詩中心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展開教學,能夠圍繞“遠征難”這一詞語集中品味“五嶺逶迤、烏蒙磅礴、鐵索寒、千里雪”等各種意象,突顯長征路上的艱難;能夠圍繞“只等閑”品析“走泥丸、暖、喜”等關鍵詞語,反復推敲,體會詩人所要體現(xiàn)的豪邁之情。學習李清照的《如夢令》這首詞,讓學生熟讀之后,著重引導學生尋找該詞中的“不尋?!薄W寣W生分組討論,品析回味,對“常記”“沉醉”等進行解讀。接著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找一找哪一個詞語最能概括詞人的心情,也就是找出詞眼。很自然地,學生都集中到“醉”字上,師生可共賞,吟誦,體悟詞人的那份酒醉、陶醉、心醉。詞人從尋常小事寫出不尋常,這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不僅讓學生得到了古典詩詞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從中品嘗出了“語文味”。
二、巧妙補白想象,深品語文味
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圍繞文本,針對文本所留的意象空白進行觀察,繼而補充,最后完善,從而讓一些抽象的文字符號變成生動活潑的畫面。
比如《二泉映月》這一課中有個“坎坷”一詞,學生由于年齡小,生活經(jīng)歷簡單,自然也無法理解阿炳的遭遇。因而這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給文本補白,甚至還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在大雪紛飛的黃昏,阿炳在干什么;他因為雙目失明而撞翻路邊攤子時,又能看到什么;在那破舊的屋子里,阿炳一人拉著二胡,在不??拊V,這時又能想到什么,等等,從而合理挖掘文本中的意象空白,引導學生身臨其境感悟“坎坷”一詞,最終體會阿炳生活的艱難。還有《水》這一課,可以先讓學生聽教師配樂范讀第二小節(jié),并且引導學生想象孩子們沒有水的樣子,甚至還可以播放一些沙漠中孩子的照片,讓學生想象孩子們在雨中奔跑的情形,從而體會這水的珍貴。通過對比想象,給學生以強烈震撼,從而引導學生在補白中自然品出“語文味”。
三、實施適度拓展,深掘語文味
讓語文課堂有效,最根本的還是需要進行適度拓展,在文本與課外尋找平衡,在閱讀與生活間架設橋梁。比如可以緊扣文中關鍵句、訓練點進行拓展,豐富學生閱讀體驗;也可以圍繞文本進行拓展,比如可以拓展同一作者、同一主題,甚至同一寫法的內容,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從而在學習語言表達方式的同時,品味到漢語言文化的魅力。
比如《少年王冕》這一課,有“立志學畫”這一段,教師就可適當補充《儒林外史》中的原句——“初時畫得不好,畫到三個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顏色無一不像:只多著一張紙,就像是湖里長的;又像才從湖里摘下來貼在紙上的”。在這段話中,作者對“無一不像”進行了具體描摹,這一拓展,內容少,耗時少,不僅對文本進行了適當補充,讓學生從另一個側面感受到王冕的技藝高超,而且還能讓學生對《儒林外史》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在《江雪》這一首詩的教學時,我還引導學生圍繞“釣”字進行了適度的拓展,引出《小兒垂釣》《漁歌子》等詩,讓學生在感受漁翁孤獨的同時,還能體驗到兒童垂釣的另一種童趣,那種悠閑自得的超然之情躍然紙上,從而讓學生品味出語文的不同境界、不同味道。
總而言之,充滿語文味的新課堂將到處洋溢著人性的光輝,充滿著智慧的交融、個性的張揚,散發(fā)著語文獨特的芳香,流淌著師生間真情的表白。充盈著濃濃的語文味的課堂,涌動著靈性的互動,是師生生命共同成長的沃土、精神棲息的理想港灣。這樣的課堂,方能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