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光
?
“信達雅”的現(xiàn)代詮釋
陳光
(廣東農(nóng)工商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廣東 廣州 510507)
翻譯標準對翻譯理論的建設和開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結(jié)合對嚴復“信達雅”的提出和理論認識,分析了“信達雅”翻譯標準的內(nèi)涵,論證了“信達雅”的內(nèi)部關(guān)系,同時提出“信達雅”要結(jié)合翻譯理論的發(fā)展,不斷進行創(chuàng)新,保持其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信達雅;嚴復;翻譯標準;內(nèi)涵;內(nèi)部關(guān)系
翻譯標準對翻譯理論的建設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評價者用以鑒賞評論譯作的標尺,是譯者在實踐中努力的方向和遵循的原則。信達雅是由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嚴復提出的,自信達雅提出以來,其在翻譯界引起了較大的關(guān)注,同時也受到廣大專家和學者的爭議和質(zhì)疑。在現(xiàn)代的實踐中,信達雅廣泛流行于各個領域,是翻譯準則,同時也是衡量和評價翻譯質(zhì)量的重要標準。
翻譯方法是翻譯學科研究中必須著力解決的根本問題,與翻譯價值等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我國林林種種的翻譯標準中,嚴復的信達雅的影響最為遠大和深遠。嚴復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和教育家,畢業(yè)于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曾任上海復旦公學校長,翻譯了《天演論》,將西方的政治學、哲學及社會學介紹到我國。嚴復吸收了我國古代佛經(jīng)翻譯思想的精髓,并在翻譯《天演論》中提出信達雅的翻譯理論,對后世的翻譯理論和實踐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嚴復翻譯的《天演論》于1898年以單行本的形式問世,同時發(fā)行的還有其《天演論·譯例言》,其中首次提出了信達雅的翻譯標準,也闡述了信達雅的要旨。嚴復在《天演論·譯例言》中指出,“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睘榱苏撟C其觀點,嚴復還引用了儒家的經(jīng)典,“故新信達而外,求其爾雅”來證實其觀點的科學性。信達雅被視為我國翻譯史上的里程碑,對我國后來翻譯工作者起到了巨大的影響。
(一)“信”翻譯標準的內(nèi)涵分析
嚴復的信達雅翻譯準則將信放在翻譯工作原則的首位,認為信要忠實原文的意思,原文與譯文之間保持語言連貫性,不刪減,不隨意修改,始終把譯文忠實于原文作為作為翻譯的第一準則。要做到信,就必須忠實于原文,但太追求忠實于原文則難以流暢表達,翻譯時只是忠實于原文已非常困難,但如一味原照抄文,那么翻譯出來不如不翻譯,為此就要特別忠實于如何表達。故嚴復的信并不是一味的照抄原文,而是在原文的基礎上進行適當?shù)恼{(diào)整,但又忠實于原文。
(二)“達”翻譯標準的內(nèi)涵分析
部分學者認為信與達是矛盾體。這主要是由于原文本身可能存在不通順的現(xiàn)象,但在譯者進行翻譯的過程,譯文反而通順,這樣雖然符合達的要求,那么卻違背了信的準則。實際上,嚴復在提及達的時候,主要強調(diào)的是譯者首先應理解原文,在理解的基礎之上,作出適當?shù)恼Z法調(diào)整等,并不是的一味的強調(diào)譯文的通順性。在實際的翻譯過程中,其實很少出現(xiàn)翻譯作品不通順的現(xiàn)象,其不通順的語句只是特例,這大多數(shù)情況下,就要求譯者在進行翻譯時做到信達的準則要求。
(三)“雅”翻譯標準的內(nèi)涵分析
嚴復制定雅的翻譯標準比較模糊,只是強調(diào)譯文應“爾雅”。目前,“信”、“達”在學術(shù)界引起的爭執(zhí)并不大,但“雅”卻遭到了學術(shù)界的質(zhì)疑,甚至是反對。嚴復在翻譯實踐中過分強調(diào)的是語言的“古雅”,忽視了原文的意思,以便使譯文成為上等的文言文。由此可見,嚴復提倡的“雅”不僅按遵從原文的意思,保持譯文的通順性,還應做到“雅爾雅譯”?,F(xiàn)在學術(shù)界對“雅”的是以是盡量的還原原文的意境及意思,不能一味的追求文雅。王佐良等認為雅不是美化,是努力傳達原文的精神。林語堂認為翻譯的三大標準時忠實、通順及美的標準。
現(xiàn)代說言的“信達雅”翻譯標準在嚴復提出的翻譯準則上,結(jié)合現(xiàn)代翻譯領域的多樣性及實際情況,進行了稍微的調(diào)整,尤其是對“雅”的詮釋,有了新的理解,“雅”追求的是原文的已經(jīng),典雅及原文的技術(shù)價值等。
翻譯的實踐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即理解原作,表達出原作的內(nèi)容,完善譯作。在翻譯實踐中一般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內(nèi)對原作和譯作給予同等的注意力,在第二階段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前者,所以還必須在第三階段把注意力轉(zhuǎn)而集中在后者。翻譯的三要素是:原文、從原文到譯文的轉(zhuǎn)移、譯文。原文是翻譯之本,原文與譯文、原作者與譯者的關(guān)系是主次關(guān)系,因此,正確地、盡可能充分地理解原文所涵的意思、訊息、情感、風格等等,以使譯文不背離原文,乃是翻譯的首要任務,這就是“信”。由于語言、文化的差異,理解原文并非易事,所以嚴復告誡:“求其信,已大難矣?!比纾篜ropagation of woody ornamentals has been studied extensively,however information on air and water relationships of propagation substrate and their effects upon rooting response is somewhat limted.結(jié)合嚴復“信達雅”的翻譯理論結(jié)合文章的中的語境及其文化,可翻譯成木本植物的容器育苗技術(shù)已被廣泛的研究,但對容器育苗基質(zhì)的孔隙特性及其對植物根系效應影響的研究理論較少。
葉廷芳老先生認為,“首先必須明白,文學翻譯是一門深奧的學業(yè)”,譯者必須具有很高的“悟性”,才能從翻譯匠成為翻譯家。其次,“翻譯不僅必須忠實于原文的意愿(信),而且還得尊重原作的風格和筆調(diào)(達)。如果人家的原作筆調(diào)很輕松,你卻譯得很稚拙,這就與‘達’相左,也與‘信’相違?!边@些自覺信奉“信達雅”,努力實踐“信達雅”,在翻譯道路上不懈探索的翻譯家們精彩而深刻的經(jīng)驗之談無疑是富有啟迪性的。如:If you think you dare not, you don't; If you want to win but think you can't; It's almost a cinch you won't.在翻譯的過程中,應按照“信達雅”的理論準則,翻譯成如果你認為你不敢,那你就會退縮畏葸;如果你認為你輸了,你就輸了。
(一)嚴復“信達雅”的內(nèi)部關(guān)系
嚴復在翻譯《天演論》時追求的翻譯準則是“信達雅”。嚴復認為“信達雅”并不是單純的并列關(guān)系,“信”是翻譯的核心內(nèi)容,而“達”和“雅”都是翻譯的手段?!靶拧卑瑢υ骱蛯ψg文讀者的信,而嚴復傾向于后者。而在現(xiàn)代的翻譯理論中,國際上對翻譯理論的研究較多,由于原文及譯文間的差異性,但總的原則都是為了實現(xiàn)“信”與“達”的統(tǒng)一。“達”是通過運用翻譯的各種技巧表達原作的思想,還原原文的意思。嚴復認為“雅”不僅按遵從原文的意思,保持譯文的通順性,還應做到“雅爾雅譯”,但在現(xiàn)代的翻譯理論中,“雅”體現(xiàn)的是原作的書面卷語的語體特征。如:There is nothing either good or bad, but thinking makes it so.可翻譯成沒有什么事是好的或壞的,但思想?yún)s使其中有所不同。這樣就體現(xiàn)的是原作的書面卷語的語體特征。不過,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為了擴大傳播面,嚴復的主張也顯的無可厚非。但不可否認的是,嚴復的“信達雅”給我國的翻譯理論帶來了質(zhì)的飛躍。
(二)“信達雅”不適用性
步入21世紀,翻譯作為一種新興的服務行業(yè)正在我國悄然興起。既然是服務行業(yè),其服務的對象是客戶,客戶的目的也就是譯者翻譯的目的,翻譯就要按著客戶的要求去做。不同的翻譯對象和目的就會有不同的翻譯標準。我們的翻譯目的和對象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當今的翻譯工作跟以前任何時期都有本質(zhì)的不同,這是社會背景、時代要求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不同所造成的。正因為如此,前代的翻譯觀念、翻譯原則和運作方式應當不斷更新完善,滿足后現(xiàn)代社會翻譯工作的需求。
鑒于當時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嚴復的三字原則又有它的歷史局限性。首先,當時的翻譯并不是單純的翻譯活動,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宣傳,這就導致了嚴復提出的“信”不夠全面,他的信僅是意義不悖于原文,對原文語體等沒加以考慮,他的翻譯更多的是一種變異和編譯。其次,嚴復對“達”和“雅”的理解存在著不足,他認為:“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用進世禮俗文字,則求達雅。”如果不按服務對象的要求去操作,翻譯工作就難以維持下去。由此可見,翻譯目的在翻譯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在嚴復“信達雅”翻譯理論中,嚴復過于強調(diào)“達”,呼吁譯者較多的使用先秦時期的詞語。如:There are more things in heaven and earth, Horatio, than are dreamed of in your philosophy.哈姆雷特名言“天地之間有許多事情,是你的睿智所無法想象的”。假如在翻譯的過程中,過多的使用先秦的詞語,追求押韻等特色,那么就將哈姆雷特的歷史背景進行了扭曲,沒有還原原作。
(三)翻譯理論需要創(chuàng)新
“中國翻譯研究界的諸多人士十分重視有關(guān)西方翻譯理論知識的學習,但這樣一種傾向很可能掩蓋另一種傾向--忽視理論創(chuàng)新。科學的標新立異當然是可貴的、值得提倡的,因為它具有創(chuàng)造性,又經(jīng)得起論證。首先,翻譯理論創(chuàng)新不能有悖于以往年代的“歷練”,翻譯理論的創(chuàng)新要立意于繼承與發(fā)揚。其次,翻譯學是人文科學,應該具有充足的人文性,不必也不能用自然科學和數(shù)理邏輯來論證。最后,翻譯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翻譯學理論萬變不離其宗,都應該指向(lead to)翻譯實踐。翻譯理論可以很抽象,很思辨、很“純”,但歸根結(jié)底,都應該為翻譯的高效率、高品質(zhì)服務。任何的理論都不是靜止不變的,是需要經(jīng)過不段的完善發(fā)展,掌握了新知,就一定會在新的征途上復興。其實,許多國家的翻譯界更是渴望讀到我們精辟絕妙的中國典籍和現(xiàn)代文化精品。在此,中國翻譯界和翻譯研究界恭逢其盛,肩負著一種責無旁貸的職責。因此,只有對“信達雅”在揚棄中繼承,才能使其不斷的發(fā)揚光大。如:Double Processed Pine Bark(DPPB) is a screened and finely ground hammermilled pine bark with minimal amounts of wood or cambium.可翻譯成經(jīng)過兩次篩分處理后,磨碎的樹皮參雜有少部分的木材和木質(zhì)形成層,這就是根據(jù)翻譯理論的實踐性,力爭追求翻譯原作的語境、語義翻譯而成的,還原了原作。
嚴復的“信達雅”至今已有百年的歷史,是我國翻譯史上的里程碑。學術(shù)界對“信達雅”的爭議可謂多矣。通過對“信達雅”的理論、提出背景、翻譯標準的內(nèi)涵及其內(nèi)部關(guān)系的分析,對“信達雅”的理解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和理解,能夠指導翻譯工作者的實踐工作,保證譯文的準確,通順,保持原文的意境等準則。在社會快速發(fā)展和翻譯理論不斷進步的時代背景下,翻譯工作者應不斷的將新的內(nèi)容注入到“信達雅”中,使其具有新的生機和活力。
[1]Hermans,Theo.Paradoxes and Aporias in Traac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A].Gu,Zhengkun(ed.).Studies in World Literature and Tronsla ian.Beijing:PKU Society for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Studies,2014,(8):51-53.
[2]魯迅.關(guān)于翻譯——給瞿秋白的回信[A].中國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翻譯通訊》編輯部.翻譯研究論文集(1894-1948)[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224.
[3]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翻譯理論與翻譯技巧論文集[C].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2003.
[4]中國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翻譯通訊》編輯部.翻譯研究論文集(1894-1948)[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5]高昂之,張雅麗,李晶晶等.論林語堂對嚴復翻譯觀的發(fā)展[J].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8.
[6]Simon,Sherry.Gtnder Translation:Culture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6.
(責任編校:張京華)
2016-03-15
陳光(1972-),男,海南文昌人,廣東農(nóng)工商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英語教學與研究。
H315.9
A
1673-2219(2016)12-01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