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虎
(江蘇師范大學(xué) 哲學(xué)系, 江蘇 徐州 221116)
?
海德格爾形式顯示的出場學(xué)
馬小虎
(江蘇師范大學(xué) 哲學(xué)系, 江蘇 徐州 221116)
[摘要]海德格爾形式顯示的出場也是差異性的出場,并不局限于“形式顯示”這個詞語的同一性出場,毋寧說,它有多樣化的出場路徑:在海德格爾學(xué)術(shù)界的出場、在海德格爾文本中的直接出場、在海德格爾文本中的隱匿性出場(在歷史性范例中的出場和在語言哲學(xué)中的出場)。其中涉及兩個基本問題:如何理解形式顯示的兩段法——形式地顯示(fomal anzeigen)和具體地充實(konkret erfüllen)?如何理解海德格爾對普遍化的批判以及對恰如其分的邏各斯規(guī)定?
[關(guān)鍵詞]形式顯示;具體充實;普遍化
一、形式顯示在海德格爾學(xué)術(shù)界的出場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在海德格爾學(xué)術(shù)研究界,最先關(guān)注形式顯示這個論題的是玻格勒(Otto P ggeler),他在1959年的論文《存在與本有》(SeinundEreignis)和1963年的專著《馬丁·海德格爾的思想道路》(DerDenkwegMartinHeideggers)中已有涉及。他在波恩大學(xué)求學(xué)期間,海德格爾的第一代學(xué)生貝克爾(Oscar Becker)曾向他傳授過海德格爾的早期課程[1]55。貝克爾從1919年起就在弗萊堡跟隨胡塞爾和海德格爾學(xué)習(xí)哲學(xué),直到1931年才離開弗萊堡到波恩大學(xué)任教。在海德格爾全集計劃尚未啟動、其講課稿尚未公開出版的年代,貝克爾卻保存著珍貴的課堂筆記,正是這些資料促成了形式顯示在海德格爾學(xué)術(shù)研究界的最初出場*“出場學(xué)”這個概念源自任平教授的運用。按照出場學(xué)的觀點,事物多半是在特定的語境下以特定的路徑和特定的形態(tài)在場和出場,不可能以同一形態(tài)永恒地在場和出場。絕對同一者的永恒在場和永恒缺場,都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出場總是差異性的出場,這是出場學(xué)的核心思想。參見任平:《創(chuàng)新時代的哲學(xué)探索——出場學(xué)視域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xué)》,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9年,序言第11頁、正文第307-318頁。。
不像貝克爾那樣幸運,伽達默爾師從海德格爾較晚,他錯過了海德格爾有關(guān)形式顯示的講座,海德格爾早期弗萊堡的課程他大概只參加過1922—1923年冬季學(xué)期的討論課和1923年夏季學(xué)期的講座。直到1986年,海德格爾逝世10周年紀念之際,伽達默爾撰文回顧海德格爾的思想道路時,才讀到1985年剛剛出版的海德格爾1921—1922年冬季學(xué)期有關(guān)形式顯示的文本。他認為,形式顯示足以支撐海德格爾的整個思想,并且表述了他對形式顯示的領(lǐng)悟:每個人都要個體化地去實行和充實形式顯示所顯示出來的東西[2]33-34。
從1986年到1998年,在海德格爾晚年私人助手馮·赫爾曼(F.-W. v. Herrmann)主編的《海德格爾研究》(Heidegger-Studien)上,Hartmut Tietjen、Th. C. W. Oudemans等學(xué)者陸續(xù)發(fā)表了一些有關(guān)形式顯示的論文[3]。然而,在海德格爾學(xué)術(shù)界真正“領(lǐng)風(fēng)氣之先”的乃是美國學(xué)者克茲爾(Theodore Kisiel),他在1993年率先介紹海德格爾1920—1921年冬季學(xué)期對形式顯示的專題論述,在1997年將形式顯示稱作海德格爾的“秘密武器”(Geheimwaffe)[4]。1997年,他的學(xué)生伊姆達爾(Georg Imdahl)對形式顯示作了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介紹[5]142-174。直到2005年,海德格爾早期弗萊堡講課稿全部出齊,學(xué)術(shù)界有關(guān)形式顯示的研究,始終前進在克茲爾開辟出來的道路上。
在漢語思想界,最早是1997年,張祥龍教授介紹了海德格爾的形式顯示并且提到了克茲爾的相關(guān)研究[6]。2002年,歐東明譯、張祥龍校的譯文《形式化和形式顯示》公開發(fā)表,該文選自海德格爾1920—1921年冬季學(xué)期講課稿[7]。同年,孫周興教授發(fā)表了有關(guān)形式顯示的專題論文,稍后的2004年他編譯了有關(guān)形式顯示的專題文選[3,8]。這些介紹和譯作為漢語思想界討論形式顯示提供了導(dǎo)論性和基礎(chǔ)性的文獻,奠定了后續(xù)研究的主要方向。當(dāng)然,隨著研究的深入,有關(guān)形式顯示的一些細節(jié)問題逐漸演變?yōu)闈h語思想界爭論的熱點。
二、形式顯示在海德格爾文本中的直接出場
直到現(xiàn)在,恐怕有些學(xué)者還在質(zhì)疑,形式顯示在《存在與時間》是否出場過、是否發(fā)揮過關(guān)鍵作用。其實,就其公開出版而言,形式顯示的首次出場就是在《存在與時間》。依據(jù)伊姆達爾制定的索引[5]143,很容易檢索到形式顯示在《存在與時間》中的出場。“形式顯示”(formal Anzeige)在這本書中至少出現(xiàn)過4次,在海德格爾看來,“此在”(Dasein)或“實存”(Existenz)這些概念就是形式顯示的概念。有關(guān)此在的兩個規(guī)定——此在乃是去存在、此在總是我的存在——就是形式顯示的規(guī)定[9]114、117、231、313。當(dāng)然,對何謂“形式顯示的概念”,這部作品并沒有給出專門解說。
形式顯示在海德格爾文本中的第二次公開出場,大概是在1973年首次出版、1976年收入全集版第9卷《路標》的文章《評雅斯貝爾斯〈世界觀的心理學(xué)〉》(1919—1921年)。孫周興教授也將這篇文章收入《形式顯示的現(xiàn)象學(xué)——海德格爾早期弗萊堡文選》,用以表示這篇文章與形式顯示的重要關(guān)系。這篇文章提到:“在形式顯示中,真正討論的對象乃是實存。這個概念,依照形式顯示,當(dāng)著眼于我在(ich bin)現(xiàn)象來加以領(lǐng)會”[10]13-14。與1927年出版的《存在與時間》一樣,這篇文章也沒有關(guān)于形式顯示的專門解說。
直到1983年,海德格爾全集第29/30卷,也就是1929—1930年冬季學(xué)期講課稿公開出版時,這種情況才發(fā)生了改變:“形式顯示的概念”(die formal anzeigenden Begriffe)指向個體此在的具體狀況,但并不給出內(nèi)容(Gehalt),而是形式顯示(formal anzeigend);形式顯示概念只是給出某種顯示(Anzeige)或提示(Hinweis),以此呼吁此在在其自身中實行某種改變(eine Verwandlung vollziehen)[11]429-430。這里提到了“內(nèi)容”和“實行”,提到了形式顯示的“兩段法”——其一,給出提示;其二,實行改變。當(dāng)然,1983年的這些表述在當(dāng)時還不足以引起學(xué)術(shù)界的注意。
此后,從1985年到2005年,海德格爾在弗萊堡當(dāng)講師時期的講課稿陸續(xù)出齊,為學(xué)術(shù)界詳細研究形式顯示提供了文本基礎(chǔ)。在此期間,以克茲爾為代表的一些學(xué)者已經(jīng)對形式顯示進行了扎實的研究。克茲爾的專著《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的起源》出版于1993年,當(dāng)時海德格爾全集第29/30卷(1983年)、第56/57卷(1987年)、第61卷(1986年)、第63卷(1988年)已經(jīng)出版。根據(jù)這些文本,可以再次確認形式顯示的兩段法:形式顯示只給出“起始方向”(Ansatzrichtung),還需要加以“具體充實”(konkrete Erfüllung)[12]33,[13]。關(guān)于形式顯示的要點以及相關(guān)的學(xué)術(shù)探討,簡述如下。
1. 內(nèi)涵意義、關(guān)聯(lián)意義、實行意義
1919—1920年冬季學(xué)期,海德格爾首次提到“內(nèi)涵意義”(Gehaltssinn)、“關(guān)聯(lián)意義”(Bezugssinn)和“實行意義”(Vollzugssinn),把它們稱作“意義要素”(Sinnelemente)或者“意義運行”(Sinnführungen)——“生命河流本身的諸種運行”,并且將它們看作“處境”(Situation)的結(jié)構(gòu)。由此三種意義要素構(gòu)成的處境乃是變動不居、豐富多彩、活生生的生活本身,借助這三種意義要素可以通達生活本身。而且,實行意義乃是實存(Existenz)的源初意義,是理論活動的最終本源[14]261-262。1920年夏季學(xué)期,海德格爾首次提到“形式顯示”,并且進一步討論了內(nèi)涵意義、關(guān)聯(lián)意義和實行意義[15]。直到1920—1921年冬季學(xué)期,有關(guān)這三重意義方向的探討達到了完備的程度。需要注意,這里的“意義”(Sinn),不同于語言哲學(xué)的“意義”,海德格爾曾這樣說:“意義等于方式、生活得如何(Sinne=Weisen, Wie des Lebens)”[16]49。可見,在海德格爾看來,三種意義方向乃是三種生活方式。
學(xué)術(shù)界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海德格爾在以上三種意義之外,是否還提出過第四重意義方向——“時機化意義”(Zeitigungssinn)[17]在1921—1922年冬季學(xué)期,海德格爾確實使用過Zeitigungssinn這個提法。不妨舉出3處:(1)“實行作為實行,要在其處境中,并且為了其處境,根據(jù)時機而展開行動(sich zeitigt)。此種相時而動可以闡釋為相時而動的意義(Die Zeitigung ist zu interpretieren auf denZeitigungssinn)”[12]53。從這里可以看出,相時而動乃是實行的具體方式。(2)“對定義的領(lǐng)悟要依循其本己的實行意義和相時而動的意義而導(dǎo)向具體”[12]31。眾所周知,“A和B”這種短語結(jié)構(gòu)在日常語境中未必意味著A和B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很可能是兩個相近的東西,多講一次,表示加強語氣,這是一種修辭手段。(3)“‘形式地’給出‘起始性’,用于對顯示出來的東西進行源初的充實,亦即相時而動的實行”[12]33。這里的表述很清楚:“相時而動的實行”(Vollzugs der Zeitigung)意味著相時而動乃是實行的具體方式。
還有一個問題,似乎還沒有引起學(xué)術(shù)界的足夠的重視,在1922年夏季學(xué)期,海德格爾提到:
實際生活之存在,被我們標識為實際性(Faktizit?t),其決定性的基本結(jié)構(gòu)乃是“如此”之特征(Daβ-Charakter)。實際生活的存在意義乃是“如此-存在”(Daβ-Sein)。以下狀況并不構(gòu)成對此的反駁:這一“如此”之特征在實際生活的經(jīng)歷中會受到遮蔽。這乃是出于某些動因的自行遮蔽。在生活之存在中,“什么”(das Was)被推到“如此”(das Daβ)的前面。對生活之存在而言,主導(dǎo)性的乃是“什么”(Was)被經(jīng)驗到了。在實際生活的存在特征中,“什么-存在”(Was-Sein)被推到“如此-存在”(Daβ-Sein)前面,這一特有方式在哲學(xué)中有其思想史的動因:自亞里士多德以來,“什么-存在”始終在原則上優(yōu)先于“如此-存在”;而且,對“如此”的談?wù)?,也只是在“什么?Was)的視域內(nèi)進行的。[16]180
實際上,這乃是海德格爾對“形式顯示”構(gòu)成要素的轉(zhuǎn)換性表述,其意義非同凡響。他在1920—1921年冬季學(xué)期提出,構(gòu)成意義整體的三個方向乃是內(nèi)涵意義、關(guān)聯(lián)意義和實行意義,其中,內(nèi)涵意義乃是被經(jīng)驗的“什么”(Was),而關(guān)聯(lián)意義和實行意義都是被經(jīng)驗的“如何”(Wie);傳統(tǒng)哲學(xué)的弊端就在于過分重視內(nèi)涵意義(Gehaltssinn)亦即“什么”(Was),“形式顯示”正是要呼吁重視關(guān)聯(lián)意義(Bezugssinn)和實行意義(Vollzugssinn),亦即“如何”(Wie)[18]63-65。于是,對照這一學(xué)期與1922年夏季學(xué)期的表達方式,可以發(fā)現(xiàn),“形式顯示”的構(gòu)成要素(內(nèi)涵意義、關(guān)聯(lián)意義和實行意義),在1920—1921年冬季學(xué)期原本就和“什么”(Was)與“如何”(Wie)的區(qū)分密切相關(guān),而1922年夏季學(xué)期的“什么-存在”(Was-Sein)與“如此-存在”(Daβ-Sein),乃是對以上區(qū)分的轉(zhuǎn)換性表述。這一轉(zhuǎn)換性表述直接影響到海德格爾對尼采的闡釋。
2. 總體化、形式化、形式
在1919—1920年冬季學(xué)期,海德格爾已經(jīng)留意到,胡塞爾在《邏輯研究》(第1卷)最后一章和《純粹現(xiàn)象學(xué)與現(xiàn)象學(xué)哲學(xué)的觀念》(第1卷)第13節(jié)所作出的區(qū)分——“總體化”(Generalisierung)與“形式化”(Formalisierung)。對于這兩種做法,海德格爾持批判態(tài)度,而且提示出了新的道路:對某個尚未確定的東西加以充實。不僅如此,海德格爾還批駁了兩種極端:“實存,如若沒有意蘊,則無以激勵;實存,如若被無所不包地充分規(guī)定了,則這樣的實存絕不會在實際生活中出現(xiàn)”[14]216-217。即在海德格爾看來,人既不能對“實存”不作任何規(guī)定,也不能試圖對“實存”作出無所不包的規(guī)定。那么,究竟應(yīng)該如何恰如其分地規(guī)定“實存”呢?這正是“形式顯示”得以形成的問題意識。
在1920—1921年冬季學(xué)期,海德格爾再次提及胡塞爾的區(qū)分,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術(shù)語,實際上出現(xiàn)了三個基本術(shù)語:總體化(Generalisierung)、形式化(Formalisierung)、形式顯示(formale Anzeige)的“形式”(formal)。海德格爾說:
形式化與總體化的共性在于,它們都處于“普遍的”這種意義中,而形式顯示卻與普遍性毫無干系。在“形式顯示”中,“形式的”一詞的含義是更為原始的?!@種(形式化的)區(qū)分是與“普遍”的意義聯(lián)系在一起的。與之相反,形式顯示卻于此無關(guān)。它在合乎姿態(tài)的理論因素之外。[18]59
由此可見,海德格爾對總體化和形式化持批判態(tài)度,認為此種普遍化乃是理論姿態(tài),而他想要倡導(dǎo)的乃是不同于普遍化的“形式顯示”的“形式”。
這就引出了海德格爾形式顯示的一個疑難:如何理解形式顯示(formale Anzeige)的“形式”(formal)?或者可以換個問法:形式顯示的概念(die formal anzeigenden Begriffe)有何特性?《存在與時間》就曾提到“此在之實存機制的形式意義”(der formale Sinn der Existenzverfassung des Daseins)和“實存的形式概念”(der formale Begriff von Existenz)[9]43、53,該如何理解?
克茲爾這樣說:“形式顯示的概念不是科屬普遍性(Gattungsallgemeinheit),而是某種具體普遍性(ein jeweiliges Universal)”[1]57;孫周興教授將形式顯示的“形式”理解為某種區(qū)別于傳統(tǒng)普遍性的“普遍意義”[19];倪梁康教授認為,形式顯示的“形式”源自胡塞爾的范疇直觀,胡塞爾起初將“范疇直觀”等同為“形式直觀”[20]219。已有學(xué)者從胡塞爾范疇直觀的角度來審視海德格爾形式顯示的“形式”[21]。
筆者認為,形式顯示的“形式”,從適用性而言,可以適用于眾多個體,而不是僅僅適用于某個個體,它當(dāng)然具有某種普遍意義;但是,就其本身而言,這種形式似乎可以理解為帶有質(zhì)料的形式,這樣才能把它和兩種普遍化區(qū)別開來。張祥龍教授就曾提到,海德格爾的形式“已經(jīng)是和質(zhì)料不可分的了,是在實際生活中的”[20]219。例如,海德格爾對此在的形式顯示規(guī)定——此在的本質(zhì)乃是去存在,此在總是“我”的存在,不得不說這種規(guī)定是帶有質(zhì)料的形式規(guī)定,亦即實際生活的形式規(guī)定,不同于總體化和形式化的那種普遍化規(guī)定。不妨試著舉一個例子,對形式顯示的領(lǐng)悟和運用離不開舉例:“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論語·子路》)。孔子的這番話就有形式意義或普遍意義,而不是僅僅針對某件事而言的,這番話同時具有實際生活的質(zhì)料內(nèi)容,而不是抽象的形式規(guī)定。
3. 顯示與充實
如前業(yè)已提到形式顯示的兩段法:依據(jù)1983年出版的講課稿,可以這樣概括:形式顯示概念只是給出某種顯示(Anzeige)或提示(Hinweis),以此呼吁“此在”在其自身中實行某種改變(eine Verwandlung vollziehen)[11]429-430。1986年伽達默爾讀到海德格爾1921—1922年冬季學(xué)期的講課稿后,對形式顯示作了這樣的表述:每個人都要個體化地去實行和充實形式顯示所顯示出來的東西[2]33-34。從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形式顯示有兩個步驟:(1)有所顯示,顯示出某些東西;(2)需要進一步加以充實,加以實行,涉及到改變。于是,筆者將此稱作“形式顯示的兩段法”,當(dāng)然這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步驟,前一個步驟啟發(fā)和發(fā)動著后一個步驟,而后一個步驟乃是對前一個步驟的充實和完成。用流行的話語來說,它們乃是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
這就引出了有關(guān)形式顯示的另一個爭論:如何理解形式顯示與生活實踐的關(guān)系?
朱海斌博士認為,“形式顯示雖然表現(xiàn)出海德格爾哲學(xué)濃厚的實踐、生活傾向,但這并不簡單地意味著海德格爾僅僅以生活實踐代替理論,毋寧說,形式顯示是對哲學(xué)研究方式的一種重新解釋,它試圖尋求抽象普遍的定義與具體的體驗之間的中間立場,它是一種居間”,他在此援引了克茲爾的意見[22],之后又說:“形式顯示一方面使現(xiàn)象學(xué)避免了完全的形式化,而另一方面也使現(xiàn)象學(xué)避免淪為單純體驗的生活哲學(xué)”[17]。筆者認為,要想領(lǐng)會這種意見,需要更加深入地領(lǐng)會形式顯示的兩段法。
在1921—1922年冬季學(xué)期講課稿中,海德格爾不僅介紹了形式顯示的兩段法(首先顯示,然后充實),而且還為這種兩段法添加了一組可以震撼整個海德格爾學(xué)術(shù)界的形容詞“非本真的”(uneigentlich)與“本真的”(eigentlich):(1)顯示出來的東西、具有形式性質(zhì)的東西,還是非本真的,恰是這個“非”字彰顯出了積極的指引。(2)要想通往本真的東西,那就要對非本真地顯示出來的東西加以遭受和充實[12]33。由此可見,形式顯示的兩段法固然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其第二個步驟更為要緊。當(dāng)然,這種重要性的排序絲毫不能影響其兩個步驟的相輔相成。形式顯示既要有所顯示,也要有所充實,但是,就某種意義而言,其重點在充實。當(dāng)然,在一般情況下,還是要如此表述:顯示和充實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形式顯示確實要要避免兩個極端——脫離行動的思想和脫離思想的行動,但是,如果把思想與行動的分離和對立看作一個極端的話,那么形式顯示恰好是與之相對的另一個極端。
三、形式顯示在海德格爾文本中的隱匿性出場
1.形式顯示在歷史性范例中的出場
形式顯示在海德格爾文本中的直接出場,主要體現(xiàn)在海德格爾20世紀20年代的講課稿和作品中,在他30年代以后的文字中,形式顯示就幾乎不再直接出場了。所以,學(xué)術(shù)界在此問題上產(chǎn)生了爭議:海德格爾后來是否放棄了形式顯示?如果把“在場”(anwesen)理解為絕對同一者的持久在場,那么形式顯示的出場就被等同為“形式顯示”(formale Anzeige)這個字詞的出場,這樣看來,形式顯示確實在30年代后不再出場了。然而,在場總是帶有差異的在場,出場總是帶有差異的出場,形式顯示完全可以有新的出場形態(tài)。
“沒有人能夠脫離傳統(tǒng)而思想”[23]53,思想創(chuàng)造往往離不開哲學(xué)傳統(tǒng),海德格爾也不例外。菲加爾教授認為,海德格爾在構(gòu)建生活現(xiàn)象學(xué)的過程中,也在尋找用以支撐其思想建構(gòu)的某種“歷史性范例”(einem historischen Paradigma),首先是在原始基督教那里尋找,后來發(fā)現(xiàn)行不通,才轉(zhuǎn)而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尋找[23]58-59。在筆者看來,形式顯示乃是其生活現(xiàn)象學(xué)的核心思想,為生活現(xiàn)象學(xué)尋找歷史性范例,其實就是為形式顯示尋找歷史性范例。形式顯示的歷史性范例首先是亞里士多德,其次是尼采,他們兩位由于抵制柏拉圖主義的共同旨趣而受海德格爾的青睞。
形式顯示在亞里士多德這個歷史性范例中若隱若現(xiàn):(1)亞里士多德在介紹“經(jīng)驗”、“技藝”、“知識”和“智慧”的區(qū)分時,就曾指出:“倘有理論而無經(jīng)驗,認識普遍事理而不知其中所涵個別事物,這樣的醫(yī)師常是治不好病的;因為他要診治的恰是那些個別的人”[24]。海德格爾也有這樣的轉(zhuǎn)述:就“實行”(Ausführung)而論,擁有經(jīng)驗者要勝過那些僅有邏各斯(logos)的人[25]75-76。在海德格爾看來,亞里士多德已經(jīng)意識到單純的普遍知識不足以做好事情,他已考慮到了“實行”維度。(2)海德格爾發(fā)現(xiàn),努斯(nous)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其實有兩種可能:在智慧(sophia)中把握理論知識的始點,在明智(phronesis)中把握實踐活動的始點。特別是在明智中,其始點乃是一次性的、變動不居的具體處境[25]163-164。牽涉到理論知識的始點,特別是實踐活動的始點——變動不居的具體處境,邏各斯(logos)是無能為力的,只能由努斯(nous)出馬。海德格爾于此再度強調(diào)了邏各斯的限度。以上兩條表明,海德格爾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找到了形式顯示的問題意識,并且獲得了亞里士多德思想資源的支持:實行乃是不可忽視的維度,邏各斯是有局限的。
形式顯示在尼采這個歷史性范例那里亦有隱形的出場:(1)通常而言,柏拉圖主義意味著超感性世界與感性世界、真實世界與虛假世界的對立和排序:前者是高高在上的、值得追求的,后者是低下的、不值得追求的[26]528-529。尼采當(dāng)然是要打破這種秩序并進行重新排序,但是,海德格爾說:“無論是對感性領(lǐng)域的廢除還是對非感性領(lǐng)域的廢除,都是沒有必要的。相反地,倒是需要消除對感性領(lǐng)域的誤解和詆毀,同樣也要消除對超感性領(lǐng)域的過分抬高”[26]231。這段話對形式顯示的意義來說意味著:海德格爾試圖在普遍性和具體性之間保持某種節(jié)制。(2)海德格爾用Was-Sein和Wie-Sein/Daβ-Sein來概括尼采哲學(xué):強力意志意味著“存在者在其機制中是什么(was)”,而相同者的永恒輪回則意味著“具備此種機制的存在者在總體上如何(wie)存在”[26]918。不僅如此,在海德格爾看來,古往今來的形而上學(xué)都可以用Was-Sein和Daβ-Sein來加以梳理,亦即用essentia和existentia來闡釋[26]1034-1035。按照他的闡釋,柏拉圖是從Was出發(fā),將存在理解為idea,而亞里士多德是從Wie或Daβ出發(fā),把存在理解為energeia?!皝喞锸慷嗟卤劝乩瓐D思考得更希臘”,在亞里士多德那里,“energeia取得了優(yōu)先地位,但在任何時候都沒有把作為存在的一個基本特征的idea排除掉”[26]1033、1044-1045。不妨這樣看:亞里士多德的energeia兼容了Wie-Sein和Was-Sein兩個維度,如此才成就了亞里士多德,這樣的亞里士多德形象更加切合海德格爾兼容Wie-Sein和Was-Sein兩個維度的形式顯示。
無論是在闡釋亞里士多德還是在闡釋尼采的時候,海德格爾都念念不忘對普遍性的批判,對傳統(tǒng)意義上的普遍性的批判正是形式顯示的問題意識。值得留意的至少有以下兩點:(1)源初意義上的真理與普遍有效性(Allgemeingültigkeit)毫無瓜葛,普遍有效的東西很有可能不是真的,很有可能遮蔽事物。真的東西,不必適用于每個人,只需適用于某個單個的人即可[25]24。(2)有效的東西可以分為兩種:das Vielgültige和 das Allgemeingültige。但是,“普遍有效的東西、亦即對相關(guān)的許多事物有效的東西,卻被搞成絕對普遍有效的東西。所謂‘普遍有效的’,現(xiàn)在不再僅僅意味著:對許多相關(guān)的個別事物是有效的,而是自在地一般地始終有效的東西,是不變的、永恒的、超時間的東西了”[26]161-162。形式顯示的概念能否得到普遍的運用,這首先要求對“普遍”這個詞語進行審視,以上材料可以提供有力的支持。
2.形式顯示在語言哲學(xué)中的出場
通常認為,海德格爾在20世紀30年代以后就發(fā)生了思想的轉(zhuǎn)向,“形式顯示”這個字語早已銷聲匿跡了,何況是在50—60年代。然而,在場未必是絕對同一者的在場,出場未必是絕對同一者的出場,按照出場學(xué)的邏輯,不妨再度啟程,繼續(xù)探討形式顯示在20世紀50-60年代的差異性出場。
海德格爾在20世紀50年代特別關(guān)心的論題是“語言”。在他看來,“語言”(Sprache)的本質(zhì)并不在于聲音或文字的出場,不在于言辭的數(shù)量[27]251,毋寧說,“語言”本質(zhì)現(xiàn)身于“寂靜之音”(das Gel?ute der Stille)[27] 210、212-213、22, “語言的本質(zhì)就在道說中。道說(sagen)……即讓顯現(xiàn)(erscheinen lassen)”[27]193。在與日本學(xué)者的探討中,海德格爾注意到, “一個微不足道的手勢,就能讓強大有力的東西呈現(xiàn)出來”[27]104。借助“手勢”,海德格爾注意到的乃是“暗示”(Winkel):“暗示也許就是詞語的基本特征”(Dann w?re der Wink der Grundzug des Wortes)[27]111, [28];“詞語乃暗示,而非純粹標記意義上的符號……暗示需要最廣大的伸展范圍”[27]115;“暗示乃是有所澄明的掩蔽的消息”[27]133。這樣看來,恰如其分的思想與言說,乃是有節(jié)制的道說和暗示,這樣既能夠發(fā)揮邏各斯的應(yīng)有作用,也能夠為個體此在的具體實行留下應(yīng)有的空間。因此,“道說”與“暗示”,正是在回答形式顯示的核心問題——應(yīng)當(dāng)堅持何種邏各斯?
海德格爾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思與言在何種意義上是客觀化的,在何種意義上不是客觀化的?”[10]83-84在此,“客觀化”具有特定的意義:按照自然科學(xué)與技術(shù),或者傳統(tǒng)邏輯與傳統(tǒng)哲學(xué),尤其是自然科學(xué),來考察事物的方法[10]91-85。其實,客觀化就是漠然無殊的、以同質(zhì)性為特征的、追求普遍化的姿態(tài),非客觀化其實就是與個體體驗密切相關(guān)的、個體親自居有的姿態(tài)[8]9-14??梢哉f,1919年以來,海德格爾始終是在探索一種“非客觀化的思想與言說”,盡管有多種多樣的嘗試,但是,其中最有特色的還是形式顯示。非客觀化的思想與言說依然行進在形式顯示所開辟出來問題意識中。
[參考文獻]
[1] Theodore Kisiel. Die Formale Anzeige als Schlüssel zu Heideggers Logik[M]. Heidegger und Logik. Alfred Denker & Holger Zaborowski, Hrsg. Amsterdam-New York:Rodopi B.V., 2006.
[2] Hans-Goerg Gadamer. Martin Heidegger’s One Path[M]. Reading Heidegger from the Start, Theodore Kisiel & John van Buren, ed. 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4.
[3] 孫周興. 形式顯示的現(xiàn)象學(xué)——海德格爾早期弗萊堡講座研究[J]. 現(xiàn)代哲學(xué),2002(4):85-95.
[4] Theodore Kisiel. Die Formale Anzeige: Die Methodische Geheimwaffe des Frühen Heideggers. Heidegger als Lehrer:Begriffsskizzen an der Tafel[M]. Heidegger-neu Gelesen. Markus Happel, Hrsg. Würzburg:K·nigshausen und Neumann, 1997:22-40.
[5] Georg Imdahl. Das Leben Verstehen: Heideggers formale Anzeigende Hermeneutik in den Frühen Freiburger Vorlesungen( 1919 bis 1923)[M]. Würzburg:K·nigshausen und Neumann, 1997.
[6] 張祥龍. 海德格爾傳[M].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90-99.
[7] 海德格爾. 形式化和形式顯示[J]. 歐東明, 譯.張祥龍, 校. 世界哲學(xué),2002(2):45-49.
[8] 海德格爾. 形式顯示的現(xiàn)象學(xué)——海德格爾早期弗萊堡講座文選[M]. 孫周興, 編譯. 同濟大學(xué)出版社,2004.
[9] Heidegger. Sein und Zeit [M].Tübingen:Max Niemeyer Verlag, 2006.
[10] 海德格爾. 路標[M]. 孫周興, 譯.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2.[11] Heidegger. Die Grundbegriffe der Metaphysik. Welt-Endlichkeit-Einsamkeit[M]. Frankfurt am Main:Verlag Klostermann, 1983.
[12] Heidegger. Ph?nomenologische Interpretationen zu Aristoteles. Einführung in die Ph?nomenologische Forschung [M]. Frankfurt am Main:Verlag Klostermann, 1985.
[13] Heidegger. Ontologie: Hermeneutik der Faktizit?t [M]. Frankfurt am Main:Verlag Klostermann 1988:29-85.
[14] Heidegger. Grundprobleme der Ph?nomenologie [M]. Frankfurt am Main:Verlag Klostermann, 1993.
[15] Heidegger. Ph?nomenologie der Anschauung und des Ausdrucks [M]. Frankfurt am Main:Verlag Klostermann 1993:85, 60-86.
[16] Heidegger. Ph?nomenologische Interpretationen Ausgew?hlter Abhandlungen des Aristoteles zur Ontologie und Logik [M]. Frankfurt am Main:Verlag Klostermann, 2005.
[17]朱海斌. 海德格爾形式顯示的現(xiàn)象學(xué)方法[J].同濟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2013(5):17-25.
[18] Heidegger. Ph?nomenologie des Religi?sen Lebens[M]. Frankfurt am Main:Verlag Klostermann,1995.
[19] 孫周興. 非推論的思想還能叫哲學(xué)嗎?——海德格爾與后哲學(xué)的思想前景[J]. 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 2010(9):20-21.
[20] 陳嘉映. 普遍性種種[M]修訂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219.
[21] 尹兆坤. 范疇直觀與形式顯示[J]. 現(xiàn)代哲學(xué),2013(1):80-85.
[22] Theodore Kisiel. The Genesis of Being and Tim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233.
[23] Günter Figal. Heideger als Aristoteliker[M]. Heidegger und Aristoteles. Alfred Denker, Günter Figal, Franco Volpi, & Holger Zaborowski, hrsg. Freiburg/München:Verlag Karl Alber, 2007.
[24] 亞里士多德. 形而上學(xué)[M]. 吳壽彭, 譯.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7:2.
[25] Heidegger. Platon: Sophistes[M]. Frankfurt am Main:Verlag Klostermann, 1992.
[26] 海德格爾. 尼采[M]. 孫周興, 譯.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2.
[27] 海德格爾. 在通向語言的途中[M]. 孫周興, 譯.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7.
[28] Heidegger. Unterwegs zur Sprache[M]. Frankfurt am Main:Verlag Klostermann, 1985:109.
[責(zé)任編輯:鄭小枚]
[收稿日期]2015-12-17 [基金項目] 國家留學(xué)基金委公派留學(xué)資助項目(201206260066)
[作者簡介] 馬小虎(1984-),男,山西朔州人,江蘇師范大學(xué)哲學(xué)系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希臘哲學(xué)和德國哲學(xué)研究。
[中圖分類號]B 516.5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1710(2016)03-0012-07
On the Appearance of Heidegger’s Formal Indication
MA Xiao-hu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Abstract:The appearance of Heidegger’s formal indication is also that of difference, which is not limited to the identical appearance of “formal indication”, much less has a variety of appearance paths that include the appearance in Heidegger’s academia, the direct appearance in Heidegger’s text and the concealed appearance in Heidegger’s text (mainly the appearance in the historical paradigm as well as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Two basic questions are involved. One is how to understand two stages of formal indication, namely, formal indication (fomal anzeigen) and concrete fulfillment (konkret erfüllen). The other is how to understand Heidegger’s critique of universalism as well as his determination of the appropriate logos.
Key words:formal indication; concrete fulfillment; universalism